关灯
《文稿,还能这样写》作者雄文《笔杆子碎语》作者王一端《机关文稿写作入门》作者杨新宇《机关文字工作五十讲》作者何新国
最新《公文写作培训课程》直播间《公文写作百法例讲》作者房立洲老秘网站长、《老秘笔记》作者老猫《公文高手的自我修养》作者胡森林
开启左侧

关于推动各级干部深入基层为民服务做好新形势下群众工作的意见

[复制链接]
紫梦 发表于 2012-3-2 17:06:58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公文写作培训班

关于推动各级干部深入基层为民服务做好新形势下群众工作的意见

各乡(镇)、县直各单位:
为进一步做好群众工作,夯实党的执政基础、巩固党的执政地位,按照地区创先争优活动领导小组《关于在创先争优活动中进一步推动党政机关和干部深入基层为民服务的指导意见》、地区第八次党代会工作报告和地委、县委扩大会议关于加强作风建设的要求,现提出XXX县关于推动各级干部深入基层为民服务、做好新形势下群众工作的意见。
一、目标任务
认真贯彻中央、地区和县扩大会议精神,全县各级党政机关和干部要坚持工作重心下移,深入实际、深入基层、深入群众,倾听群众呼声,了解群众意愿,集中群众智慧,从群众最需要的地方做起,从群众最不满意的地方改起,使作出的决策、采取的措施更加符合客观实际和规律,更加符合广大人民的利益和愿望,服务凝聚其中、组织动员群众,为实现XXX县跨越式发展和长治久安而努力奋斗。
二、工作措施
着眼于做好新形势下群众工作,继续坚持行之有效的做法,紧紧围绕推进跨越式发展和长治久安的新形势新任务,不断加以完善,确保取得实效。
(一)坚持联系群众制度
第一,各级领导干部要深入基层调研,进村入户、进社区了解社情民意、倾听民声、掌握实情。乡科级领导干部在深入调研的基础上要撰写出有内容、有见解、有价值的调研报告,在6月30日前报送县创先争优领导小组办公室,办公室统一进行梳理、汇总上报县委。
第二,全县各单位要经常性地对辖区或联系村的“四老人员”、困难党员、群众进行走访慰问,重要节庆活动要普遍进行走访慰问,尤其是对农村“四老”人员至少每年走访慰问一次。
第三,强化部门包村工作,县直单位副科级以上领导干部、乡镇(街办)机关干部都要确定基层联系户,乡科级领导干部每人至少联系2户,一般干部职工每人至少联系1户,每季度至少走访联系一次,切实帮助解决其实际困难,涉及全局性、普遍性的重要问题及时形成文字报告上报相关部门研究解决。县创先争优活动领导小组办公室每季度督查一次联系情况,督查结果定期向县委汇报并通报各单位。各单位主要领导要高度重视联系群众工作,为普通干部联系群众创造条件。各乡镇(街办)要分片布局,确保联系群众的广泛性和代表性。各级干部首次联系情况于3月30日前上报县创先争优领导小组办公室,以后联系群众情况要在每季度最后一个月的20日前上报。
第四,联系群众要有针对性。首先要向群众大力宣传党的各项惠民政策,特别是农村新型合作医疗政策、富民安居政策、义务教育“两免一补”政策、农村“四老”人员生活补贴政策、粮食直补、农机具补贴、农村低保政策等等,让党的各项惠民政策做到家喻户晓。其次要向群众宣传中央新疆工作座谈会以来的一系列帮助扶持加快XXX经济跨越式发展和社会长治久安的政策措施,增强信心、鼓足干劲,做好各自的事。再次要广泛征求群众意见,听民声、聚民意、集民智,了解掌握基础实际情况,切实解决好群众生产生活中存在的实际困难和问题。
第五,坚持基层干部坚守一线。各乡镇(街办)要教育引导基层干部树立埋头苦干、扎根基层的思想,树立吃苦耐劳、艰苦奋斗的思想,切实做到乡镇(街办)干部三分之二时间(每周不少于4天)在村、社区等基层一线做群众工作,真正把任务落实到基层,把矛盾化解在基层。
(二)强化服务群众工作
第一,强化领导下访接访工作。根据形势任务需要,结合部门包村和干部联系户的工作,组织机关干部开展大下访、大接访,倾听群众意见,了解群众诉求,疏导群众情绪,集中解决群众反映的突出问题。
第二,强化干部“五百服务”工作。结合“一反两讲三促”活动,在全县范围内推行网格化服务管理,进一步加强农村“十户长”、社区楼栋长队伍建设,动员广大干部进百家门、知百家情、管百家事、解百家难、暖百家心的责任,做到“四知四清四掌握”,有针对性地做好群众工作。
第三,强化社会“五小”工作。从解决小难题、调解小纠纷、消除小患、平息小信访、侦破小案件的社会“五小”入手,严防小问题引发大事端。重要情况要及时向县创先争优活动领导小组办公室上报。
第四,强化基层组织共建工作。各级党政部门和企事业单位要积极与辖区内街办(社区)开展共建活动,组织干部积极参加社区志愿服务、公益活动等,帮助社区党组织解决实际困难,共商解决居民反映的问题。深入推进军地、警地基层组织共建联建。街办(社区)要将各单位开展共建工作的情况及时总结上报县创先办,纳入单位绩效考核内容。
(三)健全群众工作机制
各单位要进一步健全社会稳定风险评估机制、矛盾纠纷排查机制、权力公开运行机制、基层综治维稳协调机制及干部和工作实绩群众测评考核机制,选择适当时机进行群众满意度测评,把群众的新要求、新期待作为风向标,把群众的安全感、满意度作为试金石,切实把群众第一的要求落到实处。
三、有关要求
各单位要结合实际,认真研究部署,制定实施方案,精心组织实施,确保取得实效。深入基层、直接联系服务群众工作将纳入各单位领导班子和干部的考核范围,列为群众评议创先争优的重要内容。
(一)坚持领导带头。领导干部特别是各单位“一把手”要负总则、亲自抓,要带头深入群众,带头做好直接联系服务群众工作,以实际行动带好队伍,推动深入基层为民服务工作扎实开展。
(二)实行分类指导。根据本单位的实际情况,区别不同基层单位以及不同服务群体,采取多种方式到基层去,有针对性地做好群众工作。要带着深厚感情做好困难群体工作,竭尽全力解决他们最直接最现实的问题。
(三)积极探索创新。紧紧围绕长治久安建设,积极探索宣传教育群众、抵制境外渗透,依法加强宗教事务管理、制止非法宗教活动的有效途径和办法。高度重视做好特殊群体教育转化工作,把工作延伸到到最基层,把经常性工作做到人,坚决防止发生重大群体性事件、坚决防止发生恶性暴力恐怖案件。
(四)严守工作纪律。坚持做到“三要三不准”。“三要”即:要深入条件最艰苦、工作最困难的地方,要与基层干部群众同吃同住同劳动,要虚心向基层和群众学习请教。“三不准”即:不准层层陪同,铺张浪费;不准指手划脚瞎指挥,干扰基层工作;不准将联系帮扶任务推给基层,出工不出力。
(五)建立长效机制。要坚持常抓不懈,防止走过场、一阵风,力戒形式主义。各单位要制定规划,健全工作责任制,及时总结实践中创造的好经验好做法,把成熟做法和经验上升为制度规定,逐步形成长效机制。




标签:工作
 

精彩评论1

正序浏览
老猫 发表于 2013-1-5 14:11:45 | 显示全部楼层
 
公文写作百法例讲
基层干部本无深入基层可言,然而笔者最近在基层搞调研时,却发现这样一种现象:有的在基层工作的干部不愿“深入基层”,不愿到群众中开展工作。其表现主要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有的基层干部自认为身在基层,对基层工作了如指掌,不需亲临实际便可运筹帷幄,凡事心里想想,嘴上讲讲。二是少数基层干部惰性较重,怕吃苦,把到群众中开展工作看成是过“艰苦日子”,缺乏吃苦耐劳精神。三是没有树立正确的深入基层意识和主动为人民服务思想,往往经主要领导左动员右发动或进行核实,签字“画押”后而为之。四是“高就”思想作祟,有的基层干部一门心思围着个别上级领导转,“无暇”顾及人民群众的生产生活。五是对基层工作不在行或不熟悉,单独到基层怕群众笑话,随他人到基层怕同事笑话。六是少数基层干部仍紧端“铁饭碗”,反正工作不多干,工资不少拿,要福利、取报酬争先恐后,办实事、干工作拈轻怕重。基层干部不愿意深入基层的原因大致有三种:一是有些基层干部自身素质差,对自己要求不严,平时很少学习或不参加学习,干工作一筹莫展,处理问题束手无策,解决矛盾“胳膊肘往里拐”,无视纪律,无视原则,水平欠佳。二是部分基层干部还囿于传统的思维定势,对新形势下基层工作的特点不掌握。从某种程度上说,其思想观念还是随普通群众的“波”,逐普通群众的“流”。三是少数群众片面理解市场经济带来的一系列新生事物,把因此而产生的偏见和误解完全推到基层干部身上,使真心实意为群众办好事、办实事的基层干部好心难得“好报”。四是新形势下基层工作中出现的一些新矛盾、新问题的确存在一定的难度,有的事情即使基层干部使出浑身解数,也难取得群众的理解和信任,以致他们产生“厌事”心理。

深入基层、深入群众是我们党的优良传统和作风,是密切党群关系、干群关系的重要法宝,党和国家许多领导都能坚持深入基层,搞好调查研究,及时掌握人民群众的冷暖苦乐、要求呼声、意见建议。基层工作的扎实与否直接关系到党和国家各项方针政策的实施,关系到党在人民群众中的形象。因此,作为基层干部,身在基层,和人民群众低头不见抬头见,应时刻牢记党的为人民服务宗旨,不断加强学习和自我锻炼,潜心基层、热爱基层、建设基层,与人民群众摸爬打滚打在一起。只有这样,基层干部才能得到人民群众的理解与支持,受到人民群众的欢迎、尊敬与爱戴,基层干部在群众中也才能有良好的形象和较高的威信。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1关注

1粉丝

19帖子

排行榜
作者专栏

关注我们:微信订阅号

官方微信公众号

客服个人微信号

全国服务热线:

0595-22880819

公司地址:泉州秘途文化传媒有限公司

运营中心:福建省泉州市

Email:506070961#qq.com

Copyright   ©2015-2025  老秘网 责任编辑:释然Powered by©Discuz!技术支持:秘途文化  备案号   ( 闽ICP备19022590号-1 闽公网安备35050302000919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