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造“最合肥”文化名片,是打造“大湖名城、创新高地”的题中应有之义,也是历史和现实的选择。“徽文化”、“湖文化”、历史文化和创新文化等都是具有合肥区域代表性的文化要素。通过建设、包装和策划,以及牵动性文化项目的推动,把“最合肥”城市文化名片打造得更响、更靓,充分展示合肥特色、风格、城市形象和文化气质,需要各方各界的重视,加大体制和机制的创新,强化文化平台的引领,加快重大文化项目的建设,推动文化与科技、金融的融合。 发展“徽文化”要素,建设“徽文化”中心 合肥作为安徽省省会,地处江淮之间,具有成为“徽文化”中心的先天政治、地理优势。“徽文化”在各个层面、各个领域都形成了独特的流派和风格,如新安理学、徽派朴学、新安医学、新安画派、徽派版画、徽派篆刻、徽剧、徽商、徽派建筑、徽州“四雕”、徽菜、徽州茶道等,这些浓郁的特色文化源远流长,理应成为合肥文化的基石,成为“最合肥”文化名片的底色,需要在合肥构建一系列平台进行汇集和展示。 通过影视作品和社区文化活动中心或小剧场建设,使安徽戏剧文化包括黄梅戏、徽剧、花鼓灯和庐剧等得到传承和发扬,正向引导居民文化消费和提高居民文化生活水平。将徽派建筑风格融入文化商业项目建设,推动安徽文化产品,包括徽派文艺和传统文化作品,如宣笔、宣纸、徽墨、歙砚等文化用品以及安徽茶道、徽菜等“舌尖徽文化”等,在特色街区进行宣传推介。通过举办展会、文化研讨会等形式对“徽文化”进行集中或分类展示,使合肥成为“徽文化”汇集中心、“徽文化”产品集散中心,让人们在合肥就可以全面感受到原汁原味的“徽文化”,品尝到徽菜和安徽茗茶,购买到“徽文化”产品,欣赏到安徽戏曲。 发展“湖文化”要素,建设以湖为中心的文化发展格局 合肥定位为“大湖名城、创新高地”,“大湖”在城市名片中占据重要地位。“湖文化”作为合肥文化的主题,是“最合肥”文化名片的内核。围绕“大湖”开展文化建设,以湖为中心进行生态、历史、人文旅游开发和文化产业布局,利用文化项目的吸附效应,展现“城湖共生”的文化魅力。 通过环湖区域自然景观规划和项目建设,例如将银屏山、中庙、三河、紫薇洞、姥山岛、半汤和汤池温泉等进行合理开发,有效避免重复建设和资源同质化,使其各具特色,互为补充,满足不同层次的需求,形成以湖为中心,以环巢湖自然景区为主线的旅游项目,向世人展示一个拥有湖光、江涛、温泉、奇花美景的魅力之湖。 巢湖流域的祖先有巢氏创造了人类最古老的文明之一,巢湖历史文化资源丰富,底蕴深厚。将环巢湖区域历史名人遗址故居和相隐寺、古巢湖水下遗址、汉墓博物馆等历史景观,加上长临河、中庙和烔炀老街等通过有机组合建成环巢湖怀旧旅游项目,让游人感受一个忠实传承历史文化,坚持继承中发展的人文之湖。 以滨湖湿地森林公园为核心的环湖生态旅游项目,结合农业示范园区等农业休闲项目,让城市居民享受自然生态之美,感受农家田园生活,品尝“巢湖三珍”、东关老鹅汤、无为板鸭、庐江小红头等巢湖农家美食,呈现一个适宜休闲的生态之湖。 通过建设滨湖主题公园,举办例如国际环湖自行车赛、环湖国际马拉松赛、巢湖帆船赛等体育赛事,中国合肥国际文化博览会、中国(合肥)龙虾节、巢湖旅游节等会展、节庆活动,以及主办重大文体颁奖(如“世姐”、“超模”等评选)活动,建设一个走向世界的融合之湖。 发展历史文化要素,传承历史和丰富城市文化底蕴 历史文化作为合肥文化的渊源,是“最合肥”文化名片的基因。让商业与本地历史文化融合发展,形成根植于合肥的城市文化元素,既能展现合肥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又能通过商业化的营销手段加强对外宣传和展示,形成彰显特色的城市文化代名词。例如北京的“南新仓”、上海的“新天地”和“豫园”、南京的“1912”、天津的“鼓楼文化街”、成都的“锦里”以及西安的“钟楼回民街”等,都是如此。 合肥本土历史主要是以古逍遥津为代表的三国文化、以包公故里为代表的宋文化和以李鸿章故居及淮军遗存为代表的晚清文化,其中三国文化和以包公为代表的宋文化流传范围广、影响力大,很多故事普通百姓都耳熟能详。 逍遥津和包公祠处于老城区商业中心,可以充分利用周边商业氛围和地理环境,通过仿古改建和商业包装,使合肥的历史与商业相结合,建设以三国文化为背景,融合美食、安徽特色旅游产品、大众文化休闲消费和街头艺术为特色的“三国文化商业街”项目,和包括戏曲表演、艺术收藏、饮食与茶文化等“徽文化”与宋文化相结合,以宋文化为展现形式的文化休闲区“包公故里”项目,以及文化与商业相结合的桐城路演艺特色街区。这些具有鲜明特点的文化商业街区,在展示历史文化的同时也能向外推销安徽、合肥的文化。 发展创新文化要素,打造合肥标杆和“合肥智造” 创新文化作为合肥文化的主调,是“最合肥”文化名片的标签。合肥不缺乏创新,第一台VCD、窗式空调和微型汽车都是合肥创新精神的体现。新的历史条件下,创新文化需要表现出新的城市理想和价值追求,通过政策环境营造、鼓励原创、加大人才培养和推动文化与科技融合,降低文化产业中“山寨型”、“承揽型”、“贴牌型”文化产品比重,提高原创和具有自主知识产权文化产品增加值,打造合肥文化产品标杆、植入“合肥智造”标签。 发展动漫游戏等新兴文化业态,利用新的信息技术和终端产品,加大动漫人才培养、信息技术培训等,培养新兴业态人才,夯实新兴产业基础;提高文化产业服务水平,营造宽松的创业和就业环境;降低风险投资门槛,简化工作流程,提高文化创新积极性;加快数字出版产业发展,促进传统文化企业转型和拓展新的发行渠道及阅读方式。 建设文化产业园,通过营造财政、税收、资金等政策环境和增强园区服务功能,包括加大版权保护、法律援助、风险投资,扶持文化与科技融合的创业和创新,包容各种奇思妙想的创意以及失败,植入“合肥制造”或“合肥智造”标签,使文化创意通过园区绿色通道等特区性政策服务或风险投资实现产品化、商品化。重点选择一两个有市场前景的项目把它培养成合肥标杆,形成合肥标准。通过新技术的应用和创新,加大文化与科技的融合。通过文化产业基金的引进和培育,加大文化与金融的融合,将文化创新和文化创意转化为合肥创新文化的物质元素。 建设数字化合肥,利用新媒体技术打造“合肥百度”,使吃、喝、玩、乐、衣、食、住、行等,包括合肥政务、民生、旅游、经济、医疗等信息都可以在这个平台上通过各种终端查询,从而形成一个合肥信息数据平台。作 者: 尹传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