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验材料作为总结、指导工作的一种最常见的文体,广泛地散见于从中央到地方,从政府到企业,从会议到媒体等各种场合。可以说,凡是工作、学习、生活的地方,人们就会不同程度地接触到各种经验材料。用经验材料指导和推动工作,成为从上到下广泛运用的一种行之有效的“常规武器”。' b$ ?; J% V' S0 h& s+ [
: f1 @# q0 h% X: x+ Q9 |" X
虽然说经验材料对工作的指导作用已经被人们普遍认可,但是,在与经验材料接触的过程中,我们发现长期以来一部分经验材料形成了一种生硬老套的面孔,成为空洞无物的说教,读来令人反感。究其原因,还是文字工作者在整理经验材料时缺乏创新的精神,对广大受众的精神文化消费心理研究不够,往往习惯于以一种居高临下、我说你听、硬性灌输的方法,去整理本应是生动感人、鲜活真实的经验材料。那么,如何写好经验材料呢?芽笔者认为,主要途径有以下四种。: ] i4 Q @* d2 n2 v u, @
9 |0 w: \$ I; @% m2 B+ Y
第一,吸取新闻报道里的新理念。
! \/ P/ D. r2 _( [) k, V | ! x% l9 A) F& q8 I6 {1 {4 G/ r
新闻传媒之所以成为受众日常工作和生活中不可缺少的特殊商品,是因为它本身除了向受众提供日常工作和生活中可供借鉴的大量的有用、有趣的新闻信息之外,还传播了一些新的观点和理念以影响受众和社会。这些新的信息、新的观点和新的理念,不但影响着受众的日常工作和生活行为方式,而且,对受众的人生观、价值观、道德观和世界观的形成或改变都会产生直接或间接的影响。正因为如此,各国受众对新闻传媒提供信息的获取欲望始终兴致不减。; D! u2 P( @, V& N- R; i* Y3 _/ k
# v* `7 A0 ~" q3 n2 K) B 我们学习新闻工作者注重用新的理念和思想引导人,一是要学习新闻工作者培养自己善于发现和捕捉新理念、新思想的眼光和高度敏感性。综观众多的经验材料可以发现一个“规律”性的东西,在同一行业或从事同种职业的典型当中,其经验做法基本上是一样的。其实,世界上哪有没有个性和差异的东西呢,不要说不同的性格特点,就是同一父母生的多胞胎子女,也是“九子九个样”,更何况情况千变万化的单位和不同的个体——个人呢?芽学习和练就新闻工作者特有的职业敏感,就是要不断练习观察和捕捉富有个性和特点,鲜为人知的事实和细节的基本功,克服和防止整理经验材料的时候犯“千人一面”、“千个单位一个举动”的写作手法;就是要摒弃“带着筐筐去采购”或“带着观点找例子”的约定俗成的坏习惯,深入到生活和生产第一线去体验、去发现、去总结所在单位或个人的新做法、新思想、新事迹和新经验,从中去找个性,找当前或一段时间内企业、行业或社会大力提倡的人文精神或经验做法。二是要学习新闻工作者精心构思立意、精心提炼主题、精心遣词造句的执着精神,行文做到定位科学,表达准确,注重用感人至深的事迹或经验去打动人、感染人,用恰到好处的、科学的、少而精的评介语言去影响人、启迪人,而不应用一些空话、套话、大话人为地去拔高典型,塑造典型,宣传典型。7 s; a6 a; s `# }" y5 G! I* v
; _% Z( }3 t+ L+ g4 a3 M& k 第二,吸收文学作品里受众喜闻乐道的成分。
4 _# K! c: z+ m
% M$ F+ L" r5 Q 与主人公或主题事件相关联的情节比空洞的说教更有说服力,往往更能打动和感染读者。这些相关的情节或细节既能对文章所反映的主人翁起到映衬作用,又能够提升主人翁的思想品质和精神境界。简言之,就是既能提升主人翁或主题事件的思想高度,又能够增加文章的厚度,而且还能带给受众更多新的信息或知识,让受众大开眼界。
+ u2 }% g7 ^% _/ ?6 W# J/ N ' d" O" N$ G' x# v% K) c9 |" H
实践证明,把一些与反映主人翁或主题事件有直接或间接联系的背景材料恰到好处地揉合进去,基本上就能够起到“一石三鸟”的作用。从1993年开始,笔者在这方面进行了大胆有益的探索。笔者每到一处调查采访并撰写建设项目工地或基层工程队?穴公司?雪在两个文明建设中的经验材料时,都坚持花一定的精力去收集、整理国内外一些与建筑工人在施工过程中推进当地两个文明建设和加速施工生产有关联的人文资料,然后,经过精心地筛选,把这些背景资料有目的地穿插到经验材料中去。借助这些“三能”背景材料自然而然地达到提升主人翁或者主题事件的思想高度、增加反映主人翁或主题事件的内容的厚度和满足受众求知、求新、求变的文化消费心理,同时,受众通过对历史的或相关的背景资料的鉴别和比较,自然而然地向先进人物(或集体)学习。更重要的还在于通过这种表达方式有利于消除受众对先进典型的逆反心理。在反映神延线项目部开展劳动竞赛的这份经验材料中,笔者把从陕北绥德县采访神延铁路施工情况时,获取到的绥德县在秦朝初年的山水环境状况,宋朝科学家沈括对陕北无定河复杂的地质结构的论述,以及德国当代地质学家鲍马对“鲍马层序”的论述,与绥德境内一座所谓的“风积沙”隧道的关系整合在一起,构筑成了一篇反映劳动竞赛的经验材料。材料内容详实,手法新颖,背景材料运用得准确、科学,对升华材料的主题思想,激活全篇文章,开扩受众的视野,增强项目部开展劳动竞赛活动的感染力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 O4 y' T# A5 q2 Z* e; U4 M: z ! ^* l2 \# s- s9 k u
第三,从群众语言中找灵感。7 R6 L6 S a! m4 r
- `3 M; J; D) s( C8 x# A
群众语言是最丰富、最洗练、最生动、最形象的。很多群众语言具有鲜、活、新、准,简单易记,朗朗上口,在社会上广为流传等特点。1935年8月13日保加利亚共产党总书记和部长会议主席季米特洛夫在共产国际第七次代表大会上就指出:“如果我们没有学会说群众懂得的话,那么广大群众是不能领会我们的决议的。”经验材料是写给广大的群众或一定层面的受众看的,是让广大群众从中学习先进个人或单位的成功经验的。从这个意义上讲,从群众语言中找灵感就显得更加重要。: A! @* K A; q% n4 f4 @( H9 ~
! Q1 \& D0 s4 b 从群众语言中找灵感,就要虚心地向群众学习取经,认真学习和收集群众语言。首先,每次带着调查采访的任务到生产第一线去的时候,就要根据所反映的主人翁或主题事件的特点,有针对性地深入到当地的群众中去,尤其是要与当地的一些习惯于讲故事或收集和整理民间故事的民间艺人交朋友,听取和收集民间流传的有关传说故事或人文典故,以及与之有关的俗语、歇后语等群众性语言。其次,要认真查阅记载当地风土人情的期刊和报纸,对相关的内容认真收集和及时整理,在写作中加以借鉴和吸收。一篇经验材料能有两到三个与之相关的成语、典故或歇后语、俗语,就会使原本干巴巴的经验材料顿时鲜活起来。我们且不说经验材料的写作,就说利用群众语言的大师毛泽东同志1942年在延安干部会议上发表的《反对党八股》的讲演。应该说,这篇讲演是一个理论性、针对性很强的报告,但是,毛泽东同志通过准确、熟练地运用诸如“又长又臭的懒婆娘的裹脚”、“到什么山唱什么歌”、“对牛弹琴”等在社会上广为流传的群众性语言、歇后语和俗语,使讲演生动、形象,通俗易懂,不仅文章的教育意义因此而更加深刻有力,而且,这篇讲演稿也成为半个多世纪来指导我党改进文风,改进学风和工作作风的历史名著和脍炙人口的篇章。
4 B! f, C6 I! ~% `4 W4 F
- ~* ~+ A/ M! B+ z 第四,围绕受众找理念。
9 O' g" P$ c( B# |0 o7 b8 ^/ [ i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