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我们来聊聊“抄”的方法论。
+ C$ @( r8 h" K3 v5 N2 I
: U N2 s1 ^1 i8 W7 [) s# j; r ' |3 j2 l5 g# G$ L7 N1 l
; k _- a' L4 d* n/ D7 N在文字领域,不是每一个“抄”手都能成为高手,但每一个高手都曾经是个“抄”手。正如科学领域一样,绝大部分笔杆子的神来之笔都是站在前人的肩膀上,都是在充分汲取以往经典文章的基础上才成就的。
/ `5 z7 O. o, T4 N
6 v: y, i) k* X: l- S+ Y0 D/ M9 H & X% `1 y' o/ V0 B5 S9 c+ k3 X/ u
& k! r2 ]# V5 @- G6 [/ D J
道不远人。“抄”有“抄”的学问,如果把握不好可能沦为抄袭,最后只能是饮鸩止渴,对文字能力提高无益。只有坚持有所“抄”有所不“抄”,才能达到为我所用、助我所长的作用,文字水平也才能不断精进。那么我们应该“抄”什么、怎么“抄”呢?有这么几点体会,跟大家探讨。 7 y& M) L' o( t7 Y/ h! u( C
- q4 Y% ~4 E* l9 B* d5 B4 x0 @1 [8 T4 U# @ \+ n; H! \
3 i' C% m1 [; r3 K
0 V# F( B8 E0 C f* W7 n1 J 0 r' ?# v2 `. A
$ E/ q! y( i1 \5 ~6 Y% K6 ? f4 ~
+ K9 D- p- }! `) y7 _9 C+ i
/ U! J* N" S6 ~6 Y( u+ S3 I4 x. j, V7 v1 T8 I6 K. ~1 A
“抄”思想——含英咀华。“抄”文章的最高境界就是“抄”思想。“抄”思想就是一个重要的前提。虽然它最有难度,但直接影响到我们今后行文的习惯和达到的高度,所以我们先讲一讲。曾经,我们最常用“抄”文的手段就是拼凑,比如写某个情况报告,先把相关的报告找十几份,各从中撷取精彩的内容,按照想好的逻辑顺序进行排列组合。这样写成的文章,让人似曾相识,但又说不出好。如果一开始养成这样的习惯,很容易陷入“焦虑—拼凑—交差—焦虑—拼凑”的低层次循环。因此,一开始一定要敢于跳出来,在把好文章的精髓咀嚼透、吸收好基础上,真正掌握蕴含其中的思想观点,从而用自己的语言表达出来。我们读习总书记讲话,里面有很多语言虽朴实,但思想很深刻的文字。比如,习总书记说从严治党靠教育也靠制度,二者一柔一刚,要同向发力、同时发 力 。 这 就 说出了教育与制度的辩证关系,我们在表述的时候不一定抄同向发力、同时发力这样的词,在讲党风廉政建设的时候可以说“坚持教育倡廉与制度保廉并重”,在说安全管理的时候可以说“教管并举、软硬兼施”,等等。所以说,掌握思想比掌握技巧更重要。
6 X6 }% X, y# K( _% [" g. }; v) Z! z) u) N: ~" g: `: e
7 m9 I) V+ P' c& G; P
. c( [+ B. b# S5 I; r9 t ( R: E6 ^8 C& @# `8 N0 W
) c# P: e3 S( G9 e3 v
8 K7 W) r: W, \# L4 e; Z. Y5 J5 }2 p# J% V9 ^8 d
“抄”套路——照虎画龙。我们没有说照猫画虎是另有用意的,因为照猫画虎始终还能看出“抄”的痕迹,但真正“抄”得好的是看不出临摹范本的。换句话说,我们“抄”文章不能局限在“抄”某一类文体的写作技巧上,而是要把精力放在掌握某一类问题的处理方法上。换句话说,我们可以从领导讲话中借鉴对某个问题的阐述方式用在情况报告上,虽然文体不同、场景不同、要求不同,但讲某个问题的内在逻辑是一致的。比如,某领导在党员领导干部大会上提出了抓党建工作要强化“五力”,即政治引领力、服务保障力、组织凝聚力、作风感召力、创新驱动力。我们在起草党建工作情况报告、党建研讨会发言材料、领导干部述职等各类文体中,只要是与党建工作有关的,都可以用这个“五力”的套路。有了这样的习惯,我们就不会限于某类文体的约束,即使遇到不太熟悉的文章,只要随手看下具体格式要求,就可以很快上手并写出比较精炼、比较成熟的材料了。 " M" M M5 d( _. x3 a+ n) N
: O- ]2 c y& y9 ]2 ]
. I/ ]5 ~; b, ^2 h% D
# a! v! @& n- t* {; _. S% I& }" I# M4 J* i2 F
. A! v5 }1 K Z, F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