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文稿,还能这样写》作者雄文《笔杆子碎语》作者王一端《机关文稿写作入门》作者杨新宇《机关文字工作五十讲》作者何新国
最新《公文写作培训课程》直播间《公文写作百法例讲》作者房立洲老秘网站长、《老秘笔记》作者老猫《公文高手的自我修养》作者胡森林
开启左侧

[国际国内] 新常态下的中国经济

[复制链接]
老猫 发表于 2014-8-5 13:30:15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公文写作培训班
      按:今年5月,习近平总书记在河南考察时,第一次提出了“适应新常态”,7月29日,在和党外人士座谈会上又一次提出“适应新常态”。8月5、6、7日,人民日报连续三天在头版位置刊登了“新常态下的中国经济学”系列评论,对中国经济进行了多角度的分析,具体阐释了“中国经济新常态”的内容和意义。
经济形势闪耀新亮点
—— 新常态下的中国经济(上)

   “适应新常态,保持战略上的平常心态”,“进一步增强信心,适应新常态,共同推动经济持续健康发展”。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新常态”重大战略判断,深刻揭示了中国经济发展阶段的新变化,充分展现了中央高瞻远瞩的战略眼光和处变不惊的决策定力。用“新常态”的视角看今年上半年“经济中考”成绩单,我们会发现许多令人欣慰的新亮点。
  ——稳中有进。新常态下,增长速度虽然放缓,但发展质量却上了一个台阶。随着资本、土地等要素供给下降,资源环境约束强化,要素投入和能耗污染较少的服务业脱颖而出,产业结构将不断优化;随着要素价格上涨、储蓄率下降,出口和投资增速放缓,消费需求持续较快增长,需求结构将不断优化;随着城镇化提速、产业转移,城乡区域结构将不断优化;随着劳动力供给减少,人力资源稀缺性凸显,收入分配结构也将不断优化。这些新常态下的新特征、新趋势在上半年已全面显现。经济运行“稳”字当头,稳中有进。7.4%的增速虽有所放缓,在世界上仍是一枝独秀;与此同时,结构调整“进”在其中:第三产业比重持续提升、消费贡献率不断上扬、东中西部发展更趋协调、居民收入占比继续上升。“稳中有进”,正成为中国经济巨轮的新姿态。
  ——调控创新。新常态下,经济增速换挡回落、从高速增长转为中高速增长。这就要求我们在宏观调控上既坚持底线思维,保持“忧患心”,又坚持战略思维,彻底摆脱“速度情结”“换挡焦虑”,保持“平常心”。另一方面,新常态下,经济发展从过去的传统粗放转为高效率、低成本、可持续,这就要求我们在宏观调控上将转方式、调结构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上半年,党中央、国务院创新宏观调控思路和方式,不搞强刺激、大调整,而是坚持区间调控,调控定力更强;不搞“大水漫灌”,而是坚持定向调控,抓住经济结构中的关键领域和薄弱环节“喷灌”“滴灌”,调控发力更准;不搞头痛医头、脚痛医脚,而是坚持“统筹调控”,统筹稳增长、促改革、调结构、惠民生,通盘考虑应对经济下行压力与促进经济提质增效,调控效力更久。“调控创新”,正成为中国经济巨轮的新舵盘。
  ——改革红利。新常态下,转方式、调结构的要求更为迫切,这就要求我们通过全面深化改革来补上政府职能转换不到位、市场体系不完善、企业改革不彻底等体制机制“短板”。上半年,坚定不移地下好改革先手棋。简政放权改革大刀阔斧,财税改革、价格改革、国企改革等重点领域改革好戏连连,改革红利继续释放,经济发展后劲增强。“全面改革”,正成为中国经济巨轮的新动力。
  新常态,标志着中国经济进入了更高层次的发展阶段,由此带来的影响总体上是正面、积极的。只要我们科学看待新常态,积极适应新常态,中国经济发展必将频现新亮点,再展新画卷。
    《人民日报》(2014年08月05日 01 版)

经济运行呈现新特征
—— 新常态下的中国经济(中)

   上半年,经济形势闪耀新亮点,经济运行也呈现新特征。
  告别了高歌猛进,中国经济步入新的运行轨道。进入新常态,增长速度换挡期、结构调整阵痛期、前期刺激政策消化期“三期”叠加,各种矛盾和问题相互交织。适应新常态,面对新问题,党中央、国务院运筹帷幄,全国人民迎难而上,经济运行总体平稳,保持稳中有进势头,出现积极变化。
  —增速虽然放缓,实际增量可观。在经济下行压力加大的背景下,上半年经济总量增长7.4%,实属不易。经过30多年高速发展,中国经济已是一个巨人,总量基数很大,每增长一个百分点所代表的增量不可小看。按今年的经济增速目标计算,全年经济增量就约达5万多亿元,约相当于1994年全年的经济总量。更可喜的是,物价水平保持平稳,就业形势较好,民生继续改善,结构调整有新的进展。从高速增长转为中高速增长,是新常态的最基本特征。在速度换挡期,我们既要走出高速纠结,又要保持合理的增长速度,让经济运行长期处于合理空间。这样的经济增长,必须是就业和收入增加的增长,是实实在在没有水分的增长,是质量和效益提高的增长,是节能环保的增长。
  —调整虽然艰难,升级已成大势。上半年,最终消费对经济增长的贡献超过投资,服务业增加值占比继续超过第二产业,高新技术产业和装备制造业增速明显高于全国工业平均增速,居民收入在国民收入分配中的比重提升,单位GDP能耗下降。这些变化延续了近年来结构调整的积极势头,显示经济结构正发生深刻变化。进入新常态,也进入了转型升级的关键时期,打造中国经济升级版,就要爬坡过坎,从粗放到集约,从低端到高端,结构调整的任务更加艰巨。结构调整不会一帆风顺,也会带来阵痛。我们要坚定方向,咬住青山不放松,统筹稳增长促改革调结构惠民生,政策协同配套,尽量减少阵痛,争取结构调整效益的最大化。
  —调控虽然平稳,经济活力增强。上半年,稳增长的任务十分繁重,却没有采取强刺激的调控措施,宏观经济政策保持了连续性稳定性,坚持区间调控,突出定向调控,特别注重深化改革,大力推进简政放权,减税让利,增强企业活力,从而增强经济的内生动力。上半年,全国新登记注册市场主体593.95万户,增长16.71%,增速比上年同期提高8.41个百分点。经济新常态,需要创新宏观调控思路和方式,培育经济发展的持久动力。从根本上说,就是向改革要动力,向结构调整要助力,向民生改善要潜力;就是要“激活力”,把该放的权放到位,让市场主体真正放开手脚;就是要“补短板”,把该做的事做好,增加公共产品有效供给;就是要“强实体”,把该给的政策给足,夯实发展的微观基础。
    《人民日报》(2014年08月06日 01 版)

经济发展迈入新阶段
—— 新常态下的中国经济(下)

     上半年,经济形势闪耀新亮点,经济运行呈现新特征。种种信号和变化,表明我国经济发展正迈入新的阶段,出现了趋势性、不可逆的新常态。深刻认识新常态,积极适应新常态,才能站上新的历史方位、推动经济持续健康发展。
  ——科学认识新常态。经济进入新常态,是30多年高速发展的必然结果,是客观经济规律作用的体现。持续30多年的高速增长,成就巨大,难能可贵。还能不能继续保持那样的高速度?应该说,是做不到、受不了、没必要。经济的潜在增长率下降,制约着速度高不上去了。资源环境压力加大,也难以承受过高的速度。十八大提出到2020年实现全面小康目标,国内生产总值比2010年翻一番,按这个目标算每年7.5%左右的速度就够了。随着人口结构变化、要素成本上升,会倒逼经济结构优化升级、发展转向创新驱动。正因为客观条件的变化,中国经济必然从高速增长转向中高速增长,从结构不合理转向结构优化,从要素投入驱动转向创新驱动,从隐含风险转向面临多种挑战。以中高速、优结构、新动力、多挑战为主要特征的新常态,悄然来到我们身边,正深刻改变中国经济的面貌。
  ——辩证看待新常态。新常态是进步,新常态是“富态”,是中国经济进入更高层次发展阶段后才出现的状态。经过30多年高速发展,我国经济上了大台阶,体量大了,家底厚了,百姓生活改善了,今天我们才可以用更大的力量,去做过去想做却很难做的事情,推动中国经济迈上转型升级、提质增效这个更大的台阶。新常态面临多种挑战,更蕴含多种机遇。“三期”叠加,矛盾交织,房地产风险、地方债务风险、金融风险等隐患有所显现,但我们更应看到,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农业现代化和城镇化“新四化”的不断推进,提供了巨大潜力和回旋空间,中国经济完全有条件、有能力保持较长时期的中高速增长,我们也完全有信心、有实力化解“成长的烦恼”。
  ——积极适应新常态。新常态有长期性,要求我们保持平常心。一是冷静理性,不急不躁,顺势而为。潜在增长率下降、经济增速放缓,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需要保持战略定力,坚持区间调控、定向调控,轻易不搞强刺激,不踩大油门;同时又要坚持底线思维,应对各种不确定性因素带来的冲击,力求经济保持合理的增长速度,既不过速,也不失速。二是积极主动,开拓创新,尽力而为。新常态是新的探索,要创新宏观调控思路和方式,统筹稳增长促改革调结构惠民生防风险,以改革开路,充分发挥市场的决定性作用,激发企业和社会活力,培育经济发展的内生动力,加快经济转型升级结构优化,更好地改善民生。
  新常态,新发展。面对新常态,我们要有冷静的心、坚定的心和火热的心,科学认识新常态,积极应对新常态,学会适应新常态,创造中国经济发展的新辉煌。
  《人民日报》( 2014年08月07日 01 版)
标签:中国经济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27关注

489粉丝

4139帖子

排行榜
作者专栏

关注我们:微信订阅号

官方微信公众号

客服个人微信号

全国服务热线:

0595-22880819

公司地址:泉州秘途文化传媒有限公司

运营中心:福建省泉州市

Email:506070961#qq.com

Copyright   ©2015-2025  老秘网 责任编辑:释然Powered by©Discuz!技术支持:秘途文化  备案号   ( 闽ICP备19022590号-1 闽公网安备35050302000919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