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讲,领导讲话的语言既区别于正式书面文件,又区别于一般的口头随意交谈,是介于两者之间的一种具有特殊性的语言。这种说法是有道理的。研究“领导讲话”这样一种具有特殊性的语言,首先要把握它的基本特点,然后,还要探讨怎样出“新”,怎样求“美”。4 }' w' o7 B& @' a' _" `3 E' }7 t( J
一、领导讲话的语言
2 ^( n: B8 O$ a+ p+ W, O2 n V (一)领导讲话语言的基本特点- v! A8 [8 _$ N e6 o
这方面的论述很多。我想,所谓基本特点,就是起码的要求,一般的要求,是“合格”的要求,而不是“优秀”的要求。从这个意义上讲,可以把它概括为两“通”一“短”。) d: ^* @9 \) F. c
两“通”是: 1、通俗。讲话信息是靠人的听觉而传送的,所以,一定能让听讲人听清楚,听明白,语言要通俗易懂。不要用那些生僻怪异、晦涩难懂的词语和术语。引用古语典故,要注意听讲对象和语言环境,要使人能够听明白。 2、通顺。要做到文从字顺,语言通达,读起来上口,听起来入耳。不要用那些虽然字面上能讲得通,但读起来拗口、听起来别扭的语言。
9 v3 }( X- Q$ D8 `4 `6 m 一“短”,即句子要短。这也是从人的听觉习惯讲的。不是说一律要用短句,但长句一定要少用,尤其不要用那种一口气读不完的长句。句子长了,作为书面材料阅读还可以,听起来就容易连不上、听不清,还容易使人生厌。
, f! r8 [ c8 U- z! n0 b 毛泽东同志的讲话,非常突出地表现了以上的特点:他的讲话语言可以说是“领导讲话体”的典范语言。如1942年关于《反对党八股》的讲话中的一段:
3 ]& g% b& v% R3 _2 [6 J. E 一个人写党八股,如果只给自己看,那倒还不要紧。如果送给第二个人看,人数多了一倍,已属害人不浅。如果还要贴在墙上,或付油印,或登上报纸,或印成一本书那问题可就大了,它就可以影响许多的人。而写党八股的人们,却总是想写给许多人看的。这就非加以揭穿,把它打倒不可。
1 z* e( K' E b9 W% p 这段话,非常通俗、通顺,最长的句子也才有11个字。读起来朗朗上口,并且很有气势。
: U( [- O/ E( E: q 写讲话要能够体现出它的基本语言特点,一个行之有效的方法是“写着读”、“读着写”。即边写边读,或默读或出声读,这样来体验写出的句子是否好读,如果不好读、不上口,即使从文理上能讲得通也要修改。要做到“通俗易懂”,首先要做到“通俗易读”。
4 N: D/ q8 N8 M8 F 关于领导讲话语言的基本特点,还有两种提法需要研究。 一是说领导讲话语言应当“口语化”。说领导讲话要多采用口语,是正确的,问题在于“化"。什么是“化”?毛主席讲过:“化”者,彻头彻尾彻里彻外之谓也。所以,不能轻易讲“化”。领导讲话语言要通俗,要用口语,但通俗中要有庄重、有高雅,不能全部用口语,对一些口语在写入讲话时也要加以改造。领导讲话既要有口语的自由、灵活、简短,又要有书面语的规范、周密、严谨。 二是说领导讲话要慎用“半文半白”的话。中国的文言文,是前辈留下来的宝贵文化财富。其中有许多言简意赅、并已被后者接受优秀的词语。有些词语可以“拿来”原封运用,有些则可以“改造”应用,这样就不可避免地要出现“半文半白”。上面列举的毛主席《反对党八股》中的一段话,其中的“已属害人不浅”,就是“半文半白”。在讲话中适当用一些文言及半文半白之言,可以增加文采增强表现力和感染力。所以,问题不在于“半文半白”,而在于用得适当不适当,用在这里别人能否听得懂。总之,作为对领导讲话语言基本特点表述的补充,我还想提这样两句话:要通俗易懂,但不要“口语化”;要有文采,但不要“文章化”。, {+ q$ E# L( k! C( H
(二)领导讲话语言的“新意”( U& J* R: R* |4 ?( T) A
这一段讲“新”和下一段讲“美",就是要对领导讲,“美”,就是要对领导讲话语言提出一些比较高的要求,在解决“合格”问题的基础上,进而解决“优秀”的问题。
, ^9 o* v& i2 s 我们听领导讲话,总希望有一些“新意”,不愿意总听“老生常谈”、“老一套”、“老重复”,更讨厌“陈词滥调”。领导讲话的“新意”,包括主题的新意、观点的新意、结构的新意,但落脚点是语言的新意。因为语言是思维的工具,是思想的直接现实,是主题、观点的物质承担者。讲话内容的新意,要通过语言这一形式来传递、来感受、来领悟。所以,讲话语言的“出新”是很重要的。怎样“出新”? 可以找出这样几种途径:
# f' C6 _" U H( C- p 1、转换论述方式。这在写领导讲话中是要经常运用的。因为领导讲话的一个普遍性现象是承上启下,往往是上级开了一个什么会,上级领导讲了什么话,下级也要开个类似的会,下级领导也要讲类似的话,这样,就必须要避免“下抄上”、“如法炮制”的问题。这就很需要在论述与上级领导讲的同一问题时,转换一下论述的方式,如换正面论述为反面论述或对比论述,换集中论述为分散论述或换分散论述为集中论述等。1993年8月,省委、省政府召开全省打击走私工作会议,省委领导同志要出面讲话。关于打击走私的意义,中央好几位领导同志都讲了,再一般地讲很难摆脱“照抄”之嫌,很难讲出新意。这位领导同志在讲意义时是这样讲的:3 j, n2 z) z: Z; v7 n3 ?
打击走私,不是一项一般性的工作,而是党中央、国务院作出的具有全局性、战略性的重要部署;不是单纯的经济斗争,而是一场严肃的政治斗争;不是一件孤立的事情,而是反不廉洁斗争的一个重要方面,是加强新时期建设和政权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不是可紧可慢的事情,而是摆在全党面前的一件刻不容缓、必须立即抓、大力抓的大事、急事。
- n- z3 R1 y( t2 ^2 l3 @ 这样,把正面论述转换为连续几个“不是…而是”的正反两面论述,把一般句式转换为排比句式,就讲出了新意和气势。
0 `9 J. j6 r) s% `1 x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