使老百姓生活在这个城市有幸福感,社会就会和谐
记者:不久前,您参加了中央举办的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加强社会管理及其创新专题研讨班。首先想请您谈谈对加强社会管理的涵义和意义的理解。
黄兴国:社会管理,就是对人的服务和管理。管理的重要理念应当是以人为本。党委、政府以及各个方面的组织,主要任务是为人民群众提供服务,在服务中管理,管理中服务,形成有序、和谐的关系。我认为,研究和建立完善的社会政策体系,用制度和政策来调节利益关系,切实维护好群众利益,是实现社会管理目标任务的重要保障。
记者:我知道您对社会政策问题有较多的研究,能否概述一下您的认识?
黄兴国:社会政策是西方发达市场经济体系中一个常用的概念,它是指国家通过立法和行政干预,为解决社会问题,促进社会安全,改善社会环境,增进社会福利而制定的一系列政策、行动准则和规定的总称,它涵盖了社会发展的方方面面,如社会保障、医疗、教育、就业、住房、人口、婚姻与家庭、公民福利、社会救济等。为了保障社会和谐稳定,我们的各级政府应当按照“法治平衡”原则,主动建立起比较完善的社会政策体系,通过政策手段,维护和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努力保障人民群众的利益,使人民群众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特别是要高度重视困难群体的生活,不仅把“蛋糕”做大,还要把“蛋糕”分好。这也是我们共产党执政为民的一种本质体现。
记者:实现社会公平正义,就要化解社会矛盾,要通过加强服务,解决民生突出问题,在天津的工作中你们是如何把握的?
黄兴国:我们的把握就是,通过党的领导核心作用,把人民群众组织起来,由群众自己管理自己。从天津的实际情况出发,制定公平、合理的社会政策,切实保障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求,使老百姓生活在这个城市有幸福感,这样社会就会和谐。要运用政策、机制从源头上化解矛盾。对于社会突发性矛盾,要有一套应急体制,使社会管理始终处于一种有序、可控的状态。
记者:相关工作实践的着力点是什么?
黄兴国:我们的着力点就是以人为本,一切为了人民,一切为了市民,一切以老百姓的需求和各种诉求得到解决作为我们管理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记者:天津在社会管理工作中,是怎样注意发挥政治优势的?
黄兴国:我感到最重要的一点是发挥党的领导核心作用,这是我们最大的政治优势。我们提出管理重心下移,就是管理的层级放得越低越好,把街道、乡镇、社区的党组织建设好,在服务群众、帮助群众中发挥作用。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和党员的模范带头作用发挥出来了,就会在群众当中产生影响,就会起到一种引领、指导和示范作用。所有驻区单位和组织都应当参加社区共建、共享,服从社区管理,这一点也很重要。
记者:如何把党的领导,基层党组织的堡垒作用跟基层群众自治,比如社区自治有机结合起来,天津在这方面有过探索吗?
黄兴国:我们现在基本上实施的是这种体制,也就是使社区成为以党组织为领导核心、以社区自治组织为主体、以驻区组织和机构为补充、全体居民广泛参与的生活共同体。形成了这样一个机制,社会就很和谐,发展就很有序。居民选举居委会主任,定期对居委会主任进行测评,大家拥护他就继续当,拥护的人少,比例没有达到,就另选别人。社区工作人员实行聘用制,政府每个月补贴 1600元,现在看工作还是非常规范的。每个街道都有一个综合服务中心,包括医疗、养老、保险、就业、投诉等,比较综合一点的,还包括司法、调解、综合治理、信访等,还有办这个证,办那个证等一些其它服务。街道叫综合服务中心,社区叫综合服务站,在服务中实施管理。
让绝大多数老百姓受益,让广大市民受益,这是我们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记者:天津在就业、社保、稳定物价方面做了哪些工作?
黄兴国:这几年,天津制定出台了帮扶困难群众、惠及民生的各类政策措施多达200多项,取得了很好的效果,得到了群众的拥护,对促进社会和谐稳定发挥了重要作用。
我们实施了积极的就业政策,保持就业形势基本稳定。“十一五”全市新增就业186万人,是“十五”的2倍,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3.6%以内,零就业家庭动态为零,应届高校毕业生就业率近两年都超过90%。
完善了城乡一体的社保政策,使群众老有所养、病有所医。实现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与基本医疗保险制度并轨,建立起统筹城乡居民的基本医疗和基本养老保险制度。低保、特困和重残等特殊群体参保,个人不缴费,由政府全额补贴。到2010年底,全市参加医疗保险人数达到950万人,参保率超过90%,提前两年完成国家医改参保目标。
完善了稳定市场物价政策,确保居民基本生活需求。从 2008年起,建立了基本生活必需品价格上涨与困难群众生活补助联动机制,去年向 18万困难群众发放价格补贴6000多万元。
记者:城市管理中有些工作是非常复杂的,比如城市拆迁和相关利益补偿问题,天津总体上解决得比较好,你们有哪些体会?
黄兴国:我们对于这个问题的认识,有一个不断实践和完善的过程。2005年以前,天津城市拆迁量比较大,矛盾比较多,到市政府和区县政府上访的人数还是比较多。这么多人上访,原因在于我们的补偿政策与群众的利益诉求不平衡。
比如原来补偿价格是依照全市房屋平均价格进行补偿,平均价是5000元人民币1平方米,那些地段偏一点的老百姓感到这5000元还行,靠近中心地段位置好一点的,5000元就买不到1平方米的房子,他们的心理就不平衡了,就产生了上访。后来我们对政策进行了调整,遵循的原则就是“法治平衡”原则,也就是拆你1平方米,使你能够买到 1平方米的房子,你的既得利益不受影响,原来条件比较差的,通过拆迁还能够得到改善,我们就是依照这样的理念来设计我们的政策。
我举两个例子:一是按照居民所在地的商品房价格对拆迁价格进行评估,这个地方是1万元1平方米的就补偿1万元,2万元1平方米的就补偿2万元。二是住房不成套的家庭,还要给他一个成套的房子,差额面积按照成本价计算。对这样的政策,老百姓就很高兴,对政府的工作就比较支持,上访的人数大大减少。当然也不是说上访绝对没有了,但确确实实上访量大幅度下降了。由此得出一个结论:制定合理的社会政策,对于加强社会管理、促进社会和谐、保证社会稳定是非常重要的。
记者:据了解,天津的地方财力与其他城市比不是最多的,但是在这种情况下,仍然把较多的财力用在保障民生上。这么做都有哪些考虑?
黄兴国:现在的政府财政资金,总的原则是,大钱保民生,小钱促发展。我们把财政收入的70%以上都用在民生改善方面。因为我们考虑,改革开放的成果必须要让老百姓共享,让人民群众生活不断好起来,让绝大多数老百姓受益,这是我们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解决当前突出民生问题要把老百姓住有所居放在重要位置
记者:保障房建设这一块,这些年天津一直都在做,你们有哪些独创的做法?
黄兴国:天津的保障房建设应该说做得是比较好的。我们在“十一五”期间为41万户住房困难家庭提供了住房保障,“十二五”期间我们打算再为43万户解决住房保障问题,实现应保尽保的目标。国家“十二五”规划提出的全国住房保障覆盖面要达到20%,我们可以达到35%以上。这些年,我们形成了一套比较完整的住房保障政策体系,简单地说就是建设“三种住房、发放三种补贴”。“三种住房”就是经济适用房、限价商品房、公租房;“三种补贴”就是廉租住房实物配租补贴、廉租住房租房补贴、经济租赁房租房补贴,补贴额度分别相当于租金总额的90%、75%、35%。
经济适用房,主要面向城市拆迁家庭,销售价格一般比同区域的普通商品房低40%左右,户型面积控制在60平方米以内,并对其中的特殊困难家庭实行托底保障,确保每户一套房。限价商品房,主要面向人均年收入低于 3万元、住房建筑面积低于 20平方米的中低收入住房困难家庭,销售价格比同区域的普通商品房低20%左右,户型面积控制在75平方米左右,最高不超过90平方米。公租房,主要面向三类住房困难家庭,包括享受“三种补贴”的家庭、人均年收入低于3万元并且人均住房面积低于 12平方米的家庭、经政府审定的其他中等偏下住房困难家庭。外地到天津工作的人员,包括农民工,符合条件的也可以享受公租房政策。
租房补贴分为三个档次:第一种是最低生活保障家庭,基本上人均年收入在7000元以下,人均住房面积7.5平方米以下,房租每平方米只拿1元钱,象征性付一点钱,也就是如果 1000元的房租,个人出100元,政府补贴900元,相当于90%。第二种是比上个档次略微好一点的家庭,人均年收入在1万元以下,人均住房面积12平方米以下,政府补贴 75%,1000元的房租,政府补贴750元。还有一个档次,人均年收入在2万元以下,人均住房面积12平方米以下,政府补贴35%。我们在政策的设计上,是有约束机制的,按照市场化付租金,政府把暗补改为明补,一旦他不符合住公租房条件的时候就要搬出去,如果不搬出去,政府的房租补贴就会停掉。
天津在“十一五”、“十二五”建设保障性住房,需要筹集 1800多亿元的资金。在资金筹措方面,我们在全国最早建立起“保障住房建设投资有限公司”。把土地出让金的10%注入这个公司,财政每年再安排一部分资金,土地实行划拨,公司向银行融资,用于建设保障性住房,租房补贴全部由政府来承担。这一套制度的设计运作起来没有什么后遗症,可以破解资金这个难题。 还有一个很重要的问题,就是哪些人够条件哪些人不够条件住保障房?我们建立了一个信息系统,设立了举报咨询专线和网络信箱,形成了“三级审核、三级公示”机制,也就是街道一级、区县一级、市一级。首先是街道、街坊按政策进行审核,符合条件的在社区进行公示;再到区县这个层面进行审核公示;报到市里以后,民政部门、社保机构、工商部门等,再进行严格的审查,并在媒体和互联网上滚动公示,按照规范程序查处群众举报事项。这样做,就确保了这项工作的公开、公平,效果还是不错的。
要把保障房当作自己来住那样精心设计和建设 记者:我觉得您在保障房这一块投入的精力很大,您是怎么考虑的? 黄兴国:我认为老百姓是非常现实的,我们平时讲安居乐业,首先是安居。怎么让老百姓有房子住,让他住起来舒服,确实要用心思考,将心比心,设身处地地为老百姓考虑。因此,我们抓这项工作,确实抓得比较细、比较具体。 比如公租房,套型面积平均在40平方米左右,如果是小两口结婚没有房子住,我们给他 30平方米左右;如果是三口之家,就提供40—45平方米的房子,一个大房间,一个小房间,包括卫生间和厨房。我跟职能部门的同志讲,房子里面的结构一定要十分合理,不能有一点点的浪费,要在比较小的建筑空间中创造出比较舒适的生活空间。 我再举个例子,一个8平方米的小房间,下面铺一张床可以让小孩住,上面搭一块板,就像小阁楼一样,到夏天的时候,冬天的衣服和被子就可以放在上面,就多出了几平方米的空间。就像大学里的上下铺,但板子的设计要比上下铺略高一点,旁边可以摆一个小桌子给孩子学习用。再比如,进入房厅的门不能开在中间,如果两个门对在中间开,房厅就变成了一个通道,这个小空间就没有办法用了。如果把门开得靠边一点,把角留出来,就可以摆小桌子吃饭。要考虑得很细,非常用心地设计,就像对自己住的房子一样来考虑。 对于小套型的公租房,我们还做了一个潜在设计,将来可以把两套房子打通,又好用,又不浪费。还有小区环境,相应的配套要齐全,绿化要到位,所有公租房、廉租房的质量都必须达到商品房一样的水平。 社会管理和服务的水平往往体现在细节上 记者:从天津的实践来看,在加强社会服务和社会管理工作当中做了大量的创新,您觉得应该注意哪些问题? 黄兴国:我感到社会管理创新必须重视基础工作。我们可以借鉴一些国外的管理经验为我所用,还可以借鉴兄弟城市、兄弟省市一些好的做法,使管理水平有新的提高。要更加注意做到以人为本,更加注意贴近老百姓的生活,使老百姓更有幸福感。一切工作都必须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符合群众的愿望来进行创新,不能脱离实际,不能超越阶段,因为每个地方的发展阶段都是不一样的。 记者:从刚才您谈到解决低收入群体住房问题可以看出,你们非常注重细节的设计,特点很突出,为什么必须这样? 黄兴国:以人为本不光是一个理念,必须落实到实处。在实际工作中要考虑得非常具体,包括保障房的扶梯不能用不锈钢,要用木头的,让老年人上下楼的时候,手扶在那里不凉、不滑。有些房子里面的楼梯转角处要设计成圆形的,避免小孩磕磕碰碰。我认为,关心民生问题,提高服务水平,必须在细节上下功夫。 把老百姓装在自己的心中,一切想到老百姓,用心地为老百姓去办事,再大的困难都能够得到解决 记者:您在做社会管理工作过程当中感觉要害是什么?最难的是什么事情?在这方面您有什么体会和感悟? 黄兴国:只要心里想着老百姓,用心地去为老百姓办事情,任何时候都跟老百姓站在一起,再大的困难都能够解决,再难的问题都能够化解。如果说最大的困难,就是跟老百姓没有想在一起,甚至持一种对立态度,那就什么事情也做不成。实际上,老百姓是很通情达理的,一些目前有困难、政府一时办不到的事情,只要给他们讲清楚,就能得到他们的理解、谅解和支持。 在工作实践中我们深深体会到,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首先要着力解决好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让人民群众的生活越过越好。而建立公平、合理的社会政策体系,完善群众基本利益保障机制,是抓好源头治理、夯实社会和谐稳定基础的重要保证。在制定社会政策的过程中,一定要公开透明,充分征求群众意见,得到绝大多数群众的认同和拥护。同时,还要注重与财政政策、金融政策、产业政策、收入政策等经济政策的协调配合,多措并举,共同用力,才能取得更好的社会效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