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有的文章空话、套话多,就像炒菜加多了水,几筷子夹不到肉,吃完后混个“水饱”,肚子里没留下什么实在的东西;华而不实的排比和四六句多,就像炒菜加多了香料色素,闻着香看着美,吃到嘴里味同嚼蜡,没有菜本身的味道;无关紧要的素材堆砌多,讲不清究竟是什么、怎么做,就像炒菜加多了葱姜蒜,主菜成了配料,淹没了主题。
. z6 ~- h' X5 C* | k. `4 h5 z! ~! b1 W+ W0 B
改进文风,写短实新的文章,就要突出主题、删繁就简、去芜存菁,多余的汤汤水水不能要,炫目诱鼻的配料不能多,实实在在填肚子的主菜不能少。
6 {$ i0 {* Z- b) [4 ]7 C/ ~. O( l3 K. n. t+ W$ r" S3 \7 j
像炒菜一样,写好文章也要从选材、加工到火候,一环套一环,认真把握好四个要点:
( P" L& c: a1 W: o3 L2 k1 {
: S r1 W% k4 h: J9 H8 O4 s 一要内容正确。好菜要有好料,文章的好坏主要取决于内容的好坏,内容正确是对文章最基本、最首要的要求。错误的观点说得再冠冕堂皇也是误入歧途,错误的材料讲得再天花乱坠还是离题万里。
8 C R& F) q- k* W) K1 { x$ F# W7 ?' J8 ], G, } [& z
正确的观点和材料从哪里来?来自深入的调研,来自对实情的掌握。闭门造的车不能上路,脱离群众和实际的文章只能是空中楼阁。只有符合实际情况、解决实际问题,写得实实在在,才能站稳脚跟、抓住人心。
& ]! l2 d2 G$ ?% q4 \2 F
; w; j! H; U; j& `; Z, g9 c 二要表述准确。炒菜要有合适的烹调方法和火候,才能把菜的味道淋漓尽致地发挥出来;写作也要选择恰到好处的词句,才能把内心的意思清晰、准确、完备地表达出来。心里想表达的意思有没有找到合适的词句?写出来的话是不是将意思表达得完完整整、没有遗漏、没有偏差?这是古人所说的“辞达”,言止于达意,看似简单,实则不易。
* t2 t( ?' V f8 ^( X: s6 ~7 d
3 B, i- k! G; P4 J. E 心里有很多想法似乎很清楚,但是要付诸文字的时候就踌躇再三、提笔反复,挖空心思也找不到合适的词句。用苏东坡的话讲,这就是“心手不能相应,不学之过也”。要做到书面上的文字与心里的思想感情一致,必须加强理论学习,加强知识积累,加强思考钻研,把对表象的直观感受上升为理性认识。
+ ?; X V! D* j# N+ s
7 V+ ] o$ H" ]; m1 p% N& M% j 三要通俗易懂。这是文章的“色”和“香”。辞取达意为止,不以富丽为工。让人能看得懂、理解作者意思,文章才算成功。政府公文不能像学究一样卖弄晦涩高深的辞藻,特别是对“三农”工作者而言,写的文章要直面基层、直面农民,让群众一看就能产生亲切感,感到“是说的我们的事儿”,才会愿意看、看得进去。( e/ ~/ y1 I- K/ Y0 @" @0 V; j
* x$ P' J6 ]$ x- S 语句必须尽量朴实,能用本色的话说明白,就不多方修饰;能用质直的话说明白,就不多绕弯子;能用农民喜闻乐见的话说明白,就不用文绉绉的语言。7 h; V* q; P( g- a& O1 F
- f6 W; Q% s1 C% C9 \; U) Z
四要引发共鸣。一道好菜能勾起人内心深处的喜怒哀乐,写文章也是如此,文章的最高层次是赢得读者的认同,内心产生共鸣。这就需要在前面三点的基础上,“用心”去写。“辞达”除了准确表达出内容之外,还有一个更深的意思,就是把作者的思想感情也表达出来。
( h k% u8 L9 o# |, R# @. R
# s. a" d, ]( \" g W 内容到了,感情也到了,才是真正的“辞达”。没有真情实感,文章就缺乏感染力,没有味道,读者看完了事,内心起不了波澜。从事“三农”工作的同志写文章,就要带着对农业、农村、农民的真情实感,带着对“三农”事业的责任感使命感,写农业农村需要、农民关心的事,群众才能接受、才会认同、才愿追随。4 d' x6 Z7 D$ g
; _8 m$ A& Y% H0 X/ O 文风的形成与社会大环境密切相关,改进整体文风不是一朝一夕之功,但对我们个人而言,把握好基本要点,从自身做起,从现在做起,精进之期也不遥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