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文稿,还能这样写》作者雄文《笔杆子碎语》作者王一端《机关文稿写作入门》作者杨新宇《机关文字工作五十讲》作者何新国
最新《公文写作培训课程》直播间《公文写作百法例讲》作者房立洲老秘网站长、《老秘笔记》作者老猫《公文高手的自我修养》作者胡森林
开启左侧

[科学发展] 专家谈如何推动我国经济实现高质量发展

[复制链接]
猫眼看文 发表于 2017-12-25 08:21:29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公文写作培训班

  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我国经济发展也进入了新时代,基本特征就是我国经济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贯彻落实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必须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思想为行动指南,以科学把握高质量发展的内涵为基本前提,以贯彻新发展理念为引领,以构建协同发展的产业体系为生产力基础,以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以推动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为长效机制,以建立高质量发展配套政策体系为重要保障,推动我国经济在实现高质量发展上不断取得新进展。


  实现高质量发展,基本前提是科学把握高质量发展的核心内涵


  “推动高质量发展,是保持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的必然要求,是适应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变化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必然要求,是遵循经济规律发展的必然要求”。尽管关于高质量发展的内涵尚无统一的表述,但可以综合以下两个视角和方法,对高质量发展的核心内涵进行把握。


  一是通过识别经济社会发展中突出的不平衡、不充分问题,来界定高质量发展。比如,城乡区域发展和收入分配差距较大、风险过度积聚、环境污染严重、创新能力不足都不是高质量发展;反之,促进共同富裕、防范化解风险、创新驱动和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发展就是高质量发展。


  二是坚持以人民为中心,以是否有利于解决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是否有利于解决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是否有利于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为根本标准,判断是否是高质量发展。有利于更好满足人民在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等方面日益增长的需要,更好推动人的全面发展、社会全面进步的发展就是高质量发展。


  实现高质量发展,指导思想是践行新发展理念


  “发展是解决我国一切问题的基础和关键,发展必须是科学发展,必须坚定不移贯彻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新发展理念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思想的主要内容,在推进高质量发展过程中,必须坚定不移贯彻。


  贯彻创新发展理念,推动基础研究、实现技术创新及突破、培养造就高水平人才和创新团队,为创新发展提供科技和人才支撑。在微观层面调动人的积极性和企业创新活力,在中观层面推动金融、房地产与实体经济,生产性活动与非生产性活动报酬结构的再平衡,在宏观层面维持较高的企业纵向流动性,打开创新创业企业成长空间,为创新驱动提供不竭动力。


  贯彻协调发展理念,坚持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同步发展,实现城乡发展一体化。着力实施区域协调发展战略和乡村振兴战略,实现区域、城乡协调发展。着力实施军民融合发展战略,推动经济建设与国防建设融合发展。推动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发展,促进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协调发展。


  贯彻绿色发展理念,加强环境监管,坚决制止和惩处破坏生态环境行为,推动环境成本内部化,在更好发挥政府作用基础上,充分发挥市场机制在推动绿色发展中的作用。构建市场导向绿色技术创新体系,推动和参与能源生产和消费革命,以创新推动绿色发展。


  贯彻开放发展理念,以“一带一路”建设为重点,形成陆海内外联动、东西双向互济的开放格局。主动参与和推动经济全球化进程,发展更高层次的开放型经济,更充分利用比较优势和在全球范围内配置资源;在提高国际竞争力的同时,推动全球包容性增长,做全球发展的贡献者。


  贯彻共享发展理念,打好防范化解重大风险、精准脱贫、污染防治三大攻坚战。完善托底性社会政策、坚持就业优先战略和积极就业政策,不断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并缩小收入分配差距。推进以人为中心的城镇化和公共服务均等化,推进教育公平、努力让每个孩子都能享有公平而有质量的教育,顺畅创新创业渠道,破除妨碍劳动力、人才社会性流动的体制机制弊端,使人人都有通过辛勤劳动实现自身发展的机会。


  实现高质量发展,生产力基础是构建协同发展的产业体系


  经济发展就是技术和产业的不断升级。生产力视角下,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需要着力加快建设实体经济、科技创新、现代金融和人力资源协同发展的产业体系,使经济发展建立在真正依靠科技进步、资本配置优化和劳动者素质提高的轨道上。


  促进实体经济与科技创新协同发展。当前,实体经济高质量发展缺乏科技创新的有力支撑,导致产能过剩和有效供给不足并存。需要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建立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深度融合的技术创新体系,加强对中小企业创新的支持,促进科技成果转化,促进新型研发机构,不断提高经济发展中的科技创新贡献率。


  促进实体经济与现代金融协同发展。金融需要坚持回归本源、服从服务于经济社会发展的基本原则,着力消除金融与实体经济报酬结构失衡、推动经济去杠杆、强化和完善金融监管、抑制金融过度膨胀,不断增强服务实体经济能力和防范化解系统性金融风险能力,建设创新友好型、与实体经济良性互动的现代金融体系。


  促进实体经济与人力资源协同发展。实体经济高质量发展仍面临高水平人才短缺、人才培养机制不畅、配置结构不合理、工匠精神相对欠缺等问题的制约。需要推动金融与实体经济、房地产与实体经济再平衡,抑制人才“脱实向虚”;实施人才强国战略,“建设知识型、技能型、创新型劳动者大军,弘扬劳模精神和工匠精神,营造劳动光荣的社会风尚和精益求精的敬业风气”;优化人才环境,“让各类人才的创造活力竞相迸发、聪明才智充分涌流”。


  深度参与甚至引领新一轮工业革命。近代以来,大凡大国崛起,都必定深度参与甚至引领过一次工业革命。当前,全球新一轮技术革命和产业变革正在孕育,我国也已具备深度参与甚至引领新一轮工业革命的经济基础,达到了基本的产业技术门槛。我们要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就必须抓住新一轮工业革命的机遇。在这一视角下,是否实现了实体经济、科技创新、现代金融、人力资源的协同发展,根本标准在于是否深度参与甚至引领新一轮工业革命。


  实现高质量发展,主线是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高质量发展需要提高供给体系质量,显著增强我国经济质量优势。这就需要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推动经济发展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增强我国经济创新力和竞争力。


  继续推进“三去一降一补”。破除无效供给,清理“僵尸企业”,强化环保、市场监管约束,推动化解过剩产能。加强地方政府债务管理,防控金融风险,积极稳妥推动经济去杠杆,使宏观杠杆率得到有效控制。加快建立多主体供应、多渠道保障、租购并举的住房制度,完善促进房地产市场平稳健康发展的长效机制。降低制度性交易成本,深化金融、电力、石油天然气、铁路等领域改革,降低实体经济成本。着力补齐软性基础设施方面的短板。


  加快建设制造强国。制造业是实体经济的主体,技术创新的主战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核心产业领域。需要以建设制造强国为载体,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提高供给体系质量。在新一轮工业革命,需要面向新技术发展趋势,推动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和制造业深度融合;推动现代服务业发展,促进制造和服务的融合与协同发展;支持传统产业转型升级,推动传统产业的存量重组、增量优化和动能转换;培育若干世界级先进制造业群,构建和增强我国制造业的集群优势或产业配套优势。


  推动要素质量变革。生产要素质量决定着产品质量,也由此决定着产业发展质量、供给体系质量和整个经济质量,是高质量发展的微观基础。着力提升创新成果质量及效率,提高科技成果市场化、产业化水平,提高技术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着力提高金融资本质量及效率。在推动金融与实体经济在平衡的同时,通过引入有效竞争、推动金融智能化转型等方式提升金融体系效率,推动金融资源更多配置到实体经济的薄弱环节和重点领域。


  实现高质量发展,长效机制是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实现高质量发展,需要全面深化改革,着力构建市场机制有效、微观主体有活力、宏观调控有度的经济体制,推动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构建市场机制有效的经济体制。一方面,完善产权制度,培育合格市场竞争主体,使竞争机制有效发挥作用。为此,需要完善各类国资管理体制改革,深化国有企业改革,推动地方政府融资平台市场化,完善地方政府举债约束机制。同时,充分发挥资本市场作用,完善各类所有制企业的产权制度和公司治理结构。另一方面,推进要素市场化,使价格机制有效发挥作用。为此,需要推动资源价格、资金价格(打破刚性兑付)等方面的市场化改革。


  构建微观主体有活力的经济体制。微观主体有活力,不仅要企业有活力,更为关键的是要充分调动各方面干事创业的积极性。为此,需要推动构建新型政商关系的微制度创新,细化完善党政干部干事有为的容错纠错机制,培育激发企业家精神的法治环境、市场环境和社会环境,完善科技成果转化的体制机制,保持足够的企业纵向流动性,形成让企业家心安、让科技人员心宽、让党政干部心热、让创业人员心动的体制机制。


  构建宏观调控有度的经济体制。高质量发展有赖于稳定和健康的宏观基础。宏观调控有度,就是通过更好发挥政府作用而非更多发挥政府作用,推动宏观经济再平衡,守住不发生系统性金融风险的底线,促进国民经济正常循环。为此,要健全市场基础设施,为政府有度且有效的宏观调控提供抓手。要创新和完善宏观调控,特别是健全货币政策和宏观审慎政策双支柱调控框架,发挥国家发展规划的战略导向作用,健全财政、货币、产业、区域等经济政策协调机制。


  实现高质量发展,重要保障是建立推进高质量发展的配套政策


  推动高质量发展需要指标体系、政策体系、标准体系、统计体系、绩效评价、政绩考核,创建和完善制度环境等多个方面完善相关配套政策。


  建立推动高质量发展的指标体系。可考虑从长期与短期、宏观与微观、总量与结构、全局与局部等多个维度探讨高质量发展指标体系的构建。比如,长期看,高质量发展要求能够适应发展阶段的转换,抓住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机遇。从宏观看,高质量发展要求经济运行不存在重大结构性失衡,整体风险可控。从总量看,高质量发展意味着经济增长保持持续健康稳定,没有明显偏离潜在增长率。从全局看,高质量发展要求经济发展与民主、文明、和谐、美丽基本协调。


  建立推动高质量发展的政绩考核体系。弱化速度指标,坚持质量第一、效益优先。切实破除唯GDP论,完善干部考核评价体系,把质量提高、民生改善、社会进步、生态效益等指标和实绩作为重要考核内容。加快构建绿色GDP统计等高质量发展统计体系,为高质量发展政绩考核体系提供支撑。建立健全地方政府债务责任追究制。


  推动其他相关配套政策完善。健全标准制度,加强标准化工作,更多参与甚至引领国际标准制度,构建高质量发展标准体系。从完善宏观政策、产业政策、微观政策、改革政策、社会政策等多个方面健全更高质量发展的政策体系。在构建高质量发展指标体系和统计体系基础上,建立健全高质量发展绩效评价体系。


  (作者系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产业经济部部长  来源:学习时报    作者:赵昌文  )

 

精彩评论1

正序浏览
猫眼看文 发表于 2017-12-25 08:29:57 | 显示全部楼层
 
公文写作百法例讲

  思想的阻力是最大的阻力,观念的障碍是最大的障碍。一项政策设计得再好,如果执行政策的人想不开,想不清楚,那政策效果就会大打折扣。


  党的十九大对我国经济发展作出了一个重大判断,那就是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刚刚闭幕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我国经济发展也进入了新时代,基本特征就是我国经济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推动高质量发展,是保持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的必然要求,是适应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变化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必然要求。可以说,推动高质量发展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确定发展思路、制定经济政策、实施宏观调控的根本要求,全党全社会必须牢固树立高质量发展意识,把高质量发展作为根本共识。


  最近,与几位地方领导交流,谈起学习十九大精神都是侃侃而谈、头头是道,学习不能说不深入。但是说起地方发展,你突然发现,又回到老思维、老路子、老办法上去了。这种现象不是个别的。看来实现经济发展的“转向”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不是上面说了下面就紧跟着做了。“转向”也是一场革命,首先是思想的革命、观念的革命。


  改革开放40年来,我国经济快速增长,一跃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对世界经济的贡献率稳稳超过30%。无疑,我们所津津乐道的发展成就是和经济的高速增长分不开的。从两位数以上到“八九不离十”,从“七上八下”到六点五以上,虽然增速呈下降趋势,但始终保持世界经济增速领先地位。追求高速增长,是世界上“赶超型”国家的普遍特征。我国实现了高速稳定增长,不仅使经济总量和国家综合实力日益扩大、稳步提高,而且这种高速增长所带来的成就感和荣誉感,也使很多人形成了深深的速度情结,患上了懒懒的路径依赖。


  实际上,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也好,对世界的贡献率超过30%也好,都不是轻轻松松、敲锣打鼓就能得来的,而是付出了很大的代价,带来了一系列难以逆转的资源问题、环境问题、生态问题等等,所以,随着发展阶段的演进,发展观念必须要有根本性的转变,发展方式也必须要有根本性的转变。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立足发展新阶段发展环境、条件、任务、要求的新变化,提出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的重大判断,落实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发展理念,推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以发展观念转变引领发展方式转变,以发展方式转变推动发展质量和效益提升。五年来的经济发展成就是推动经济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的结果。


  推动高质量发展,首先要解决认识问题、思想问题、观念问题,这一点对做经济工作的同志和地方领导干部尤为重要。要充分认识到,党中央这一重大决策不是随随便便做出的,它对我国经济发展具有划时代的意义;充分认识我国发展方式不转变不行,转变慢了也不行;充分认识这既是一个重大判断,更蕴含着坚定不移的决心和信心。我们要从政治高度增强促进转变、实现转变的使命感、责任感和紧迫感,尽快形成全党的共识、全社会的共识。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0关注

37粉丝

436帖子

排行榜
作者专栏

关注我们:微信订阅号

官方微信公众号

客服个人微信号

全国服务热线:

0595-22880819

公司地址:泉州秘途文化传媒有限公司

运营中心:福建省泉州市

Email:506070961#qq.com

Copyright   ©2015-2025  老秘网 责任编辑:释然Powered by©Discuz!技术支持:秘途文化  备案号   ( 闽ICP备19022590号-1 闽公网安备35050302000919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