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子》这本书,从群众对领导人看法的角度,把领导人分成几种类型:
' p' ?$ ~; d- F8 ]/ C2 V( ?# [7 p% [) S0 \0 H$ |
太上,不知有之;其次,亲而誉之;其次,畏之;其次,侮之。信不足焉,有不信焉。悠哉,其贵言。功成事遂,百姓皆谓“我自然”。/ [, _' [. Q: D) h! L1 ^, H
( q: q; N/ ]; h* s2 \9 d
大概的意思是说:最好的领导者,人们好像并不知道他的存在;其次一点的领导者,人们亲近和称赞他;再次一点的领导者,人们害怕他;更次一点的领导者,人们轻蔑他。如果领导者的诚信不足,那么人们自然不会相信他。高明的领导人是悠哉乐哉的,很少发号施令。事情办得很好,老百姓也感到自由自在。
( m- k3 z G" s/ J3 ?7 u. h
, D z' _6 h0 \* _) K$ H 看来,老子是欣赏那种“不知有之”的领导人的,他们使别人充满希望地工作着,而几乎忘了他的存在,多么贤明啊!
# i2 N6 V/ V/ c2 O2 ]1 k- Q/ {, \5 a% y
人生活在社会上,总是属于一个团体的,无论在深山老林,还是在繁华闹市,他们都生活在一个组织中。毫无疑问,这个组织的管理者,总希望他领导的每个成员都能自由平等地生活,这是每个管理者的基本努力方向。但是管理者应该想到,就每个成员个人来说,他们都是希望自己与众不同的,希望自己早一点出人头地,得到多一点利益,在某时某处某个问题上,显示出自己与别人的不平等。据说有些七八十岁的老人,到了老年公寓过日子,还要争取当个头儿,觉得这样度过余生才有点意思。这是人所共知而又容易被忽略的现象,也许可以说是一种介乎自然规律和社会规律之间的一般性规律吧!$ ]+ d$ q% }; N& z6 R6 \8 c6 K' H+ k
5 {" [9 r* e3 f! I7 e
一个好的管理者,不论对于谁,无论是干部还是群众,无论是公务员还是公司职员,无论是工人还是农民,无论是稚嫩学子还是耄耋老人,都要给人以希望,让他们向往着光明,努力实现自身的价值,哪怕是剩余价值。当然我们在这里要讨论的,是上级领导多给下级属员的希望。
2 k9 [1 S6 \- K" w
. c4 o6 `2 G0 S6 O$ K! T6 V 苏格拉底也说过这样的话:“最有希望的成功者,并不是才干出众的人,而是善于利用每一时机去发掘和开拓的人。”在这里是否可以引申一下:对于一个高明的领导人来说,他是不是应该善于利用每一时机去发掘和开拓别人的潜能呢?
9 \& o; S6 m. J
! w4 V- [4 F0 H5 y* U3 B6 b( v 在我们老秘身边就有这样的领导人,他们善于发掘和开拓干部的发展空间和活跃因素,并且明确地告诉这个人,自己对他的希望是什么,然后放手让他到自己的岗位上去自由发挥。有时奇迹就这样出现了:这个人往往会超水平发挥,创造性也会应运而生。
5 Y+ `. V, D- M7 f; F, }" l( v
我就记得有一位干部,曾经坐在我们老秘的办公室里长吁短叹,因为他在工作过程中感到犹豫彷徨,不知进退,有点心烦意乱。他想找领导同志谈谈心,但又有点害怕,担心谈不好会产生误解。我们也极力怂恿:去吧去吧,别怕别怕,领导仁慈宽厚,脾气好着呢!3 ]" x. W. U4 ^1 o7 J0 U
+ a5 A3 ] @# ^+ A2 R) u# j) O
实际上我们也没什么把握,只不过让他去试一下。结果倒非常好,他和领导同志谈过之后,情绪有了明显变化,仿佛心里点亮了一盏灯,原来的阴霾一扫而空。后来一问,领导同志并没有给过什么承诺,但的确是鼓起了他希望的风帆,从而使他信心充足地回到原来的工作岗位上。这件事,让他至今难忘,我们老秘也陪着他高兴多日。0 V8 R2 R7 u* g0 M
7 Y+ n6 C# S! P
这样的情况我们还碰到过多次。很多领导同志确有这种本领,他们会做一个给人希望的人,而不是简单的命令者;会做一个给人帮助的人,而不是袖手旁观者;会做一个具有同情心的人,而不是随意的批评者;会做一个诚恳待人的人,而不是颐指气使者。哪怕是对一个偶尔迷失方向的人,他们也并不嫌弃,而是给他们指点迷津,校正他们的人生之舵。
1 n) F9 _0 `6 h" n% J3 v
" e, g8 w! Z5 A3 t9 j4 c1 O1 @ 有一次,有位领导同志有感而发,给我们讲这样的故事:
P) T& i& _; d1 z
$ u5 B! ~/ L H/ a ~ 说是有位高僧大德,晚上在检查寺庙院墙的时候,发现后墙边靠着一把椅子,他知道一定是哪个小沙弥翻出院墙游玩去了。在这种情况下老和尚怎么办呢?按照一般人的想象,老和尚一定会大发雷霆,召开大会把小和尚当众训诫一通,没准还会逐出庙门。 @/ Z' V4 B9 a# o3 C
1 c2 `, B4 Y- W6 \
但是这位高僧没有这样做。他在黑暗中把椅子搬开,自己守候在院墙边,一直等到小和尚尽兴而归。老和尚弯着腰、拱着背,让小和尚从墙头往下跳。小沙弥一脚蹬在老和尚的背上,知道大事不好,被师父发觉了。他自知犯了寺规,正等着师父的训斥,没想到老和尚平静地说:“夜深了,回去多穿件衣服,别着凉了。” K# E2 K+ [8 R
2 Q* |2 N3 V# P( R( T( F 老和尚就这么一道小小的闪电,胜过了雷霆万钧之力,使小和尚悟性大发,从此痛改前非,严守清规戒律,打坐诵经,刻苦修炼,变成了寺院中学问最深、德行最好的和尚。年长日久,等老和尚圆寂之后,他竟然成了寺庙中的长老。(据“百度知道”:《关于宽容的故事》)0 }7 r7 A9 {, I8 E6 Z! G
/ i) ^; X/ H- k' u 细想一下,这个故事确实发人深省。如果当年老和尚拿小沙弥“杀一儆百”,也没有什么说不过去的,不过人世间可能会多了一个小流氓,而少了一个佛门的接班人。哪样划得来呢?, D/ D/ M" Q5 Y C) ?' t
, b$ ^+ d/ C& ?7 \5 }
当然,不是每个领导同志都能做到让人充满希望,。文/方兆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