拆迁不仅仅是改变了被拆迁人的房屋与居住地,更是毁灭性地破坏了被拆迁人一种现存的社会关系与生活秩序,打破了人文和自然生态的平衡,造成原有的生产体系、社会网络、社会组织与社会结构的解体。在这样的背景下,被拆迁群体如何去适应新的社区,参与新的生活,完成社会关系和社区组织的重建,让被拆迁人“搬得走、稳得住、能致富”,从而实现和谐拆迁,就成为拆迁中具有重要意义的话题。拆迁安置,居民面临着建设新家园的重任, 这种重建不可能是原有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的简单重复,而是社区结构的重构与发展,必然打上新环境的众多烙印。因此,被拆迁群体对社区的适应是一个长期的过程,是一个社区整合问题。
一、加强社区教育,营造良好的社会文化环境,增强居民社区归宿感
社区教育具有整合社会资源、引导价值观念、传承文化成果、规范行为方式、教育娱乐群众、满足居民多方面需要等功能和作用。一是加强道德教育,为社区居民的价值观念、生活方式、行为规范、人格构建乃至世界观、人生观等方面提供导向,帮助他们选择健康、文明向上的生活方式,塑造高尚的人格,形成良好的社会风尚。二是加强法律规范、制度教育,培养居民遵纪守法、诚实守信意识。三是加强社区职业技能培训,不断地提高居民的就业技能,促进就业和创业。
二、加强社区基础设施建设,优化居民生活环境
社区基础设施建设是开展社区各项工作、提供有效服务的物质基础,是社区与居民相互沟通和进行各项宣传、健康活动的前提。要采取政府主导、群众参与、多方筹资的方式,以市场化的手段,完善社区公共基础设施。如优化给排水、供热、小区安保、电力供应、有线电视、宽带上网、电话连接等方面的服务设施,尽可能满足居民的生活需求;实现绿化、亮化、道路硬化、楼房美化,为居民出行提供便利条件,让群众住得安心、舒心。加大社区服务中心的投入,建设电子阅览室、高标准幼儿园、小学、文化娱乐中心、购物中心、医疗卫生所,完善体育设施、电子监控,提升社区服务中心的硬件建设水平,为社区居民提供方便快捷的优质服务,实现以就业、社会救助、社区治安、医疗卫生、计划生育、教育为主要内容的政府公共服务在社区全覆盖,妥善解决社区居民的就业、生活、医疗、教育、养老等问题。
三、重构居民社会关系网络
四、建立健全社会保障和支持网络
被拆迁群体的社区适应与融入是一个长期的复杂工程,需要全社会的支持和关心,共同构建保护与支持网络。
一是逐步建立和完善规范的住房保障制度。要加大廉租房制度建设的力度。对政府来讲,主要就是扩大廉租房的覆盖面,调整财政支出结构,把住房保障资金纳入财政预算的项目中。同时,要扩大廉租房的申请范围,不要将其仅限定于享受城市低保的贫困人群,而要使之覆盖全部城市房屋拆迁中的弱势群体。要进一步增加经济适用房的供应量。政府对经济适用房的建设应该减免部分税费,降低成本。此外,房地产开发商也应该考虑到拆迁户的需求,投资开发一些中低档次的楼盘,使其适应他们的消费水平。
二是完善拆迁补偿救助模式。我国的拆迁补偿一般分为两种,拆迁安置房和货币补偿。实际上,这两种补偿只能解决被拆迁群体的物质需要问题。实践中,拆迁户在房屋被拆迁后面临的困难是多方面的,有生活的、就业的、教育的,还有心理的、精神的问题。因此仅有拆迁安置房和货币补偿两种方式是不够的,需要建立针对被拆迁户,解决其不同困难的多种补偿和救助方式,如就业救助、教育救助、住房救助、心理救助等。只有实行多元救助,才能满足被拆迁困难群体多种需要,帮助他们渡过难关。
三是构建多元社会支持系统。要鼓励拆迁户群体扩大交往的范围,不仅仅局限于建立在血缘、地缘等初级社会关系网络,而且要增加与其他居民交往的机会,扩大交往范围,增进自己的社会支持网络。要在原有血缘、地缘社会关系基础上,重点建设政府、城市社区、民间组织或社团等后生支持系统,让后生支持系统与先赋支持系统有机结合在一起,构成完整、多方面、多功能的社会支持系统,扩大社会关系网络的规模,提高社会交往的广度与深度,争取与创造更多的社会资源,获得更多的发展机会。文。黄帝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