调查研究,一直被我们党视为神圣的工作。先辈伟人们对此留下不少经典言论,诸如“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调查研究是做好工作的最根本的方法”,“离开群众经验和群众意见的调查研究,那末,任何天才的领导者也不可能进行正确的领导”,等等。这些思想,至今仍然散发着真理的光芒。然而近些年来,调查研究虽然还在被不停地倡导,但实质上已淡化了、虚化了、泛化了、模式化了、先验化了、扰民化了,甚至有的已经变味了。 何谓淡化?就是重视程度大大减弱,实质性调研逐步减少。有些干部认为“往上跑”比“向下看”更实惠,开会、发文件比深入基层更方便,看简报、听汇报比现场考察、找群众座谈更省劲。因此对于费时吃力的调查研究工作,表面上倡导,实际上尽可能简化、弱化。调研已变成讲话报告、唱唱高调,很少作出具体安排,更无实际行动。“调研”在一些干部的词汇中已变成可有可无的装饰语了。于是乎,过去常见的地区、部门主要领导蹲点调查,现在很少碰到了,由他们带一两个助手走村串乡,少则数天、多则数月的调查研究也似乎绝迹了。 何谓虚化?就是只图虚名、不求实效,不愿做扎扎实实的工作,不能主动积极地迈开双腿深入群众研究问题、解决矛盾,特别是那种能和群众推心置腹,使之讲真话、讲实话、敢提尖锐的批评意见,并能在不同意见之间展开争论的调查研究更不多见了。代之而起的是到事先安排好的地方走一走,让下边把早已准备好的汇报稿讲一讲,自己则把先行写好的讲话稿念一念。至于能否了解到真实情况、解决一些实际问题,那是第二位的。重要的是“包装”,不是内容,是“名声”,不是实绩,求实变成了求形,求真变成了求名。因为鲜亮的包装更能吸引人的眼球,更易被上级看到。 何谓泛化?就是把调查研究的概念尽量扩大,只要沾边就“加冕”,以致一些与调查研究毫不相干的活动,也名之曰“调研”。类似了解情况的常态性视察,听取意见的一般性座谈,对一线工作人员的鼓励性慰问,对困难群众的关怀性探视,以及走马观花式的参观等,都说成“调研”。说得绝对一点,就是把离开办公室的一切公务活动,都尽可能挂上“调研”这块亮丽的牌子,在报纸上鼓吹一下,在电视上显露一下,就堂而皇之地说已经深入基层了、接触群众了、听取意见了、研究问题了、解决矛盾了。 何谓模式化?就是把领导调研程式化,形成了人人一样、上行下效的模式。最常见的程式是:充分准备、选点定位、严密保卫、座谈开会、家庭慰问。具体地讲,就是行前向所到之处“通报”,先行派人踩点择路,组织好随行队伍,准备好领导讲话稿和座谈发言稿,协调好就餐菜谱、休息宾馆等,“调研”中,还要安排能展示领导“亲民”和“爱心”的活动。应当说,领导深入基层特别是直接进入群众家庭,是了解真实情况的直接途径,但一旦模式化,特别是上行下效,便走向了反面,变成了上面精心安排、看重宣传效果,下面弄虚作假、追求领导满意的形式主义。有些地方还塑造“接待专业户”,事先加以培训,授以应对上级领导的方法、语言,上下呼应,“调研”如同“演戏”。为什么有些领导在调研途中突然决定改变目的地,或者在住地“微服私行”?就是想摆脱这种固定的套路,了解点真实的社情民意。 何谓先验化?就是先定调子后配音符,先有结论后找例证。调查研究的本义是把不明白的事搞明白,从实践中寻找规律性认识,为解决问题制定可行办法,为决策提供可靠依据。但有些“调研”,却在行动前就把一切都安排好了。特别是和哪些人座谈、听哪些人汇报,都经过了事先“组织”“点拨”以至审查;领导到什么地方、讲什么话,都准备了精心研究的讲稿。在“调研”过程中,既不必深入了解情况,也用不着动脑子研究问题,只要按预先设定的程序走走过场就万事大吉了,而这个过场的重点不是调查访问,而是听取领导的“重要讲话”。这样的“调研”活动,实质上成了领导发布指示、传达决定的活动,完全颠倒了调查研究应先有调查后有结论的铁律,背离了唯物论,陷入了唯心论。 何谓扰民化?就是领导一动,前呼后拥,层层陪同,“大将出朝,地动山摇”。有的封路堵口,加剧了交通拥堵,“前面是汽车的喇叭声,后面是群众的责骂声”;有的上下动员,突击整顿街容村貌和社会秩序;有的贴标语,挂横幅,铺放地毯花草;有的组织群众迎送,调动大批人员陪同服务,打乱了基层正常的生产生活秩序,等等。特别是安排吃住娱乐,赠送礼品、土特产,布置安全保卫,更是劳民伤财,把常态性的、为民利民的调查研究工作,变为民怨时起、助长形式主义之风的活动。 有人说,这样的“调研”已脱离了正轨、沾染了腐味,不无道理。因为它违背了调查研究的一些基本原则:从问题出发,有明确的解决问题的目标,这是调查研究的根本思路;以事实为依据,首先搞清客观实际,这是取得正确认识的前提;解放思想,勇于探索,这是使认识更深化更全面的基础;听取不同意见,重视差异,这是检验调研者是否真心解决问题的重要标准;无私无畏,客观公正,这是调查研究必须具备的高尚道德品质;以正确理论为指导,理论和实践相结合,这是调查研究的科学方法,等等。不重视调查研究,或只做表面文章,把调研变成作秀,无视调研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就是把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和优良作风抛到九霄云外了。 面对调查研究工作的脱轨、错位,中央发出了呼唤其回归正位的声音,可谓振聋发聩。中央提出的改进工作作风、密切联系群众的八项规定中,第一条便是“改进调查研究”。规定明确要求中央政治局的同志到基层调研,深入了解真实情况,“多到困难和矛盾集中、群众意见多的地方去”,“切忌走过场、搞形式主义”,“要轻车简从、减少陪同、简化接待”,等等,得到了各地的积极响应、群众的热情欢迎,也为各级机关和干部改进作风、优化调研作出了示范、指明了路子。◎文/ 段柄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