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文稿,还能这样写》作者雄文《笔杆子碎语》作者王一端《机关文稿写作入门》作者杨新宇《机关文字工作五十讲》作者何新国
最新《公文写作培训课程》直播间《公文写作百法例讲》作者房立洲老秘网站长、《老秘笔记》作者老猫《公文高手的自我修养》作者胡森林
开启左侧

农民增收途径调查报告

[复制链接]
zlq661024 发表于 2011-10-25 11:13:41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本帖最后由 zlq661024 于 2011-10-25 11:14 编辑

增加农民收入,是新时期农村工作的首要任务,是实现农村稳定、促进县域经济发展的关键。按照省市农业区划办公室的工作部署,我县区划办于今年8月份,以抽样调查的形式分别对唐海镇、三农场、八农场、九农场的8个村的240户农户就农民纯收入情况、生产性支出等问题进行了专题调研,现结合统计局农村百户调查年度统计数据,对我县农民增收情况进行总结如下:
一、农业生产基础及产业状况
近几年,唐海县围绕建设曹妃甸和冀东油田农副产品供应基地的目标,积极探索、大胆实践,不断提高农业机械化、产业化、信息化水平,并且实现了局部突破,农业快速发展的基础已基本形成。
2009年全县地区生产总值达到639619万元。其中:第一、二、三产业实现增加值122674万元、257726万元、259219万元,一、二、三次产业的结构比为19.2:40.3:40.5。从产业构成数据显示出二、三产业发展较为快速。
全年完成农、林、牧、渔业总产值227424万元。其中:农、林、牧、渔及服务业分别完成产值61761万元、1162万元、36255万元、81377万元、46869万元。畜牧、水产业已成为农业的支柱产业,产值已占到总量的51.2 %。
09年全县农作物播种面积349320亩,其中:粮食播种面积308679亩,粮食总产198205吨;油料播种面积4449亩,总产1075吨;棉花播种面积13773亩,总产1034吨;蔬菜播种面积22425亩,总产64267吨。粮食作物仍占农作物播种面积的绝大份额,占总面积的88%。粮食作物以水稻种植为主。年末全县水产养殖面积144360亩,水产品总产量62557吨,在大面积退出海水养殖状况下,水产养殖现以淡水为主。畜牧业发展较快,肉类总产全年达到22368吨,牛奶产量1912吨,禽蛋产量4976吨,畜牧养殖以生猪、家禽为主。目前唐海农业形成了以水稻种植、水产、畜牧养殖为主导的产业格局。
二、农民家庭纯收入状况
通过认真落实各项惠农政策,大力调整农业产业结构,积极推广农业科技,农村经济保持了良好的运行态势,农村居民收入稳步提高,消费水平不断提升,生活质量明显改善。
1、农民纯收入增长情况(统计年报数据)。近三年,唐海县农民人均纯收入呈现连续稳定增长态势,2007-2009三年的农民人均纯收分别为5502元、6850元和7877.5元,连续三年的增幅为13.4%、24.5%、15%,特别是近两年农民人均纯收入增长速度较快,已高于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的增长率(2008年-2009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的增长率为15.3%和10.2%)。再结合目前农村免费义务教育和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农村低保等社会服务、保障体系的健全,农民的实际可支配收入增长将更多。
2、农民纯收入构成情况(本次抽样调查数据)。通过对240户农户的综合调查情况来看,农民的收入状况有所增加,收入水平也有所提高,农民家庭户均纯收入达到25381元,人均纯收入达到8057元。但收入来源较为单一,农民收入的来源,主要是家庭经营收入和外出劳务收入。
在收入构成总额中,家庭经营纯收入的份额所占比重最高,占纯收入总额的66%;工资性收入所占份额居第二,占总额的29.4%;转移性收入和其他收入所占份额较小,只占收入总额的4.6%。
农民家庭经营纯收入主要是从事第一产业的收入。家庭经营纯收入总额中第一产业占85%,第二产业占4.8%,第三产业占10.2%。
在第一产业收入构成中,以从事大田种植业为主。大田种植收入占一产收入总额的61.2%;畜牧业居第二,占24.9%;林果业占8.3%;渔业养殖占5.6%。
从收入构成上看,反映了我县农村经济多元化已初步形成,农民收入结构进一步优化,非农产业收入所占比重呈上升趋势。调查数据显示,农村劳动力气从事农业种植、养殖收入占全部收入总额的比重为56%,非农产业收入所占比重为44%,其中工资性收入已占收入总额近30%,从侧面反映出我县农村劳力力转移已取得了一定成效。
三、农民增收途径和做法
1、积极落实国家惠农政策,促进农民增收。一是粮食价格稳定,农民增收有保障。从2004年,国家实施粮食收购保护价政策以来,最低保护价从70元/百斤提高到2009年的90元/百斤,保障了种粮农民的基本收入,带动了农工种粮的积极性。近几年,粮食播种面积较稳定,在30万亩左右,其中优质稻种植面积达27万亩,粮食总产年超20万吨,所以粮食一项,仍是农民人均增收的主要保障。
二是惠农政策增加了农民转移性收入。积极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认真落实各项“三农”优惠政策,积极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确保各项扶农政策落实到位。据调查,政府每年落实的粮食直接补贴、农机补贴及农作物秸杆还田补贴等各项补贴,一定程度上增加了农工的转移性收入。
2、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为农民增收创造条件。农田基本建设是农业发展的基础。目前全县具有完善配套水利设施,干、支、斗、农四级灌溉渠道3800条,长度4318千米。斗渠以上闸涵桥等水利工程建筑物3985座,1立方米/秒以上的灌排站100余座,灌溉和排水能力200万立方米/秒。橡胶坝2座,平原水库10座,有效蓄水容积达300万立方米。自2003年以来,坚持每年组织开展以冬储水围埝、摞荒地复耕、排水渠道清淤为重点的农田水利建设,年均投资5000万元左右,农业生产条件得到持续改善,为农业增产和农工增收创造了有力条件。
3、靠标准化、集约化生产促增产、增收。我县水稻种植标准化、无公害河蟹养殖标准化被列为国家级示范区,有7个品种、10个产地分别通过国家和省级无公害产品、产地认定,无公害农产品种植基地2万亩,无公害水产品养殖基地12万亩。靠标准化生产提高了农产品的质量,提升了特色产业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促进农民增收。同时发挥国有农场“统”的优势,鼓励规模化种植,全县共有200亩以上的种植大户63户,500亩以上的10户,有力促进农业机械化推广进程,降低了农业生产成本,提高土地产出率,从而增加种植户的收入。
4、大力发展畜牧养殖,有效增加农民收入。近年来,以提高畜产品质量为重点,加快发展生猪、肉牛、和家禽生产,以提高畜牧业整体素质和效益为重点,大力发展规模化、集约化养殖,提高良种覆盖率。通过不断出台优惠政策,加大对畜牧产业的扶持力度,从能繁母猪补贴、生猪养殖保险到养殖小区项目建设都给予大力支持,同时加强动物防疫体系建设,搞好畜禽饲料监测,为农工发展畜牧养殖创造良性环境,提高了广大农工养殖的积极性。目前以生猪、家禽为主的规模化养殖场达到52个,养殖小区50个,养殖大户670户。畜牧养殖业的快速发展已成为农民增收的主要途径。              
5、积极开展农村劳动力输出,提高农工非农收入。县社保部门成立了再就业和劳务输出办公室,各场镇成立了劳动保障事务站,与劳资合署办公,建立健全了农村劳动力市场体系和劳务输出服务网络,通过了解劳动力资源状况,掌握有意愿外出就业劳动力情况,积极作好劳务输出人员的技术、技能培训工作,有效组织农村劳动力的转移和输出。据社保部门统计,2009年内培训农村劳动力15500人次以上,农村劳动力实名制转移就业3500人以上,务工工资性收入成为农民增收的主要来源。作为曹妃甸新区的重要组成部分,唐海县处在唐山环渤海经济发展的最前沿,在曹妃甸开发建设、首钢搬迁和冀东油田扩能增产以及县级工业园区等重大项目建设拉动作用下,农民劳务输出大量增加,工资性收入大幅增长。
由于转移到非农产业的农工越来越多,不少人就把自己的责任田通过租赁、承包、转让、托管等形式流转给种田能手、种田大户。推动了种植业的规模经营、集约经营,提高了土地的投入产出比,种田的经济效益也显著提高。
四、农民增收的形势分析
不利因素:
1、农业产业化程度不高,农业比较效益低。通过多年来的农业结构调整,唐海县农产品正由单一型向多元型发展,但水稻、生猪等传统产业大而不强,农业特色及资源优势未被充分发掘,名、优、稀、特产品基地数量少、规模小、辐射带动作用不明显,农业结构没有得到根本改变。农产品加工带动能力不强,没有形成完整的产业链条,农产品附加值低,比较效益没有得到提升。农业产业化进程偏缓,农业生产经营单位仍以农户为主,基本没有农业协会、专业合作社等合作组织,缺少农业产业化的龙头企业,农业产业竞争力差,影响力小,带动农民增收的能力不强。
2、产业结构单一,农业功能不完善。多年来,农业产业结构发生很大变化,但是,没有根本改变产业结构单一、农业功能不全的局面。农业的经济功能、社会功能、文化功能、生态功能没有得到充分挖掘和发展,造成农村产业、产品的区域分工不明显,产业趋同大而全、小而全的现象比较突出,降低了农业资源的配置效率,区域特色优势发挥小,严重影响农业的总体效益和农产品的国际竞争力,农民增收压力加大。
3、农工观念陈旧、文化素质普遍偏低,劳动力转移困难。一是传统理念束缚着农工的头脑,对当前就业形势缺乏认识。我县是在国有农场体制上建立的县,目前仍然运行的是双层经营体制,大部分农业劳动力都具有国营农场职工身份,退休后可享受国家退休金,老年有所依的想法,使不少农工产生小富即安的思想,且长久以来,我县人少地多,农业资源较为丰富,农村经济发展稳定,大多数农工靠务农也能维持基本生活水平,所以不少农工宁可农闲在家也不愿外出打工。且多年的农业生产,使人们形成“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陈旧观念,认为“种地”就是他们唯一的出路,没勇气打破自己的生活方式。
二是文化素质较低,市场竞争能力不强。用人单位招收人员时,一般都要求高中以上文化,或具有一定的劳动技能。我县虽开展了一些技能培训,但受资金的困扰,设施落后,师资不足,培训的速度、广度与需求还不适应。缺乏专业技术和较高文化水平的务工农民只能提供低水平的劳务,在务工过程中缺乏竞争力,难以适应产业升级对技术工人的需求,难以找到合适的工作岗位,也制约了其工资水平的提高。
潜力优势:
1、国家政策的扶持力度不断加大。党的十七大以来,全党全社会关心农业、关爱农民、关注农村的氛围空前浓厚,促进“三农”发展的合力更加强大。在中央扩大内需的机遇下,国家继续增加了对农民的各项政策性补贴,大幅度提高粮食最低收购价,优先对产粮大县安排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投资和农业综合开发等资金,给唐海县提供了,增强农业基础,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的机会。
2、具有较强的科技和服务体系支撑力量。区域内有省农林科学院滨海农业研究所、昌黎果树研究所和唐山市农科院等农业科研机构。近邻北京、天津,科技资源丰富,且有长期科研合作的历史基础。依靠科技创新装备农业,提高农业生产力的优势较强。
目前县域内有5家基层农业技术综合推广站,集中引进培育了水稻、蔬菜、畜牧、水产、耐盐碱苗木花卉等新品种。以“两员”(农业技术员、动物协防员)为主,强化了县、场、村三级服务网络建设,使新品种、新技术、新模式的推广应用形成一套较为完备的组织体系。建立的动植物检验监测中心和水生动物疫病防治中心,保证了动植物防治及时到位和农产品质量安全。这些科技和服务支撑力量都成为农业发展和农民增收的重要和积极的基础。
3、曹妃甸新区建设,为农工就业和增收提供巨大契机。曹妃甸新区规划建设的开展,促进了人流、物流、信息流等各类要素的加速集聚,本县作为曹妃甸新区的重要组成部分,投资吸引力和经济影响力全面提升,新型工业化、城镇化和商贸流通、服务业等都将快速发展,为农民扩大就业和增收提供了良好的机遇和平台。首先工业和第三产业的快速发展需要大量劳动力支撑,全县就能顺利实现农业劳动力的转移就业,同时人口向中心城镇集聚,也促进了土地的规模化经营,提高农业生产效益。其次,工业和三产的发展将会使地方财政收入大幅增长,可为农业工业化和新农村建设提供充足资金支持,为农村居民社会保障提供充裕的资金来源。
五、促进农民增收的建议和对策
解决农民收入问题,促进农民增收,涉及许多方面的事情,是一个庞大、复杂的系统工程。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单靠农业本身解决绝大多数农民的增收问题是非常困难的。因此,要采取更有针对性的措施落实农民增收。
1、大力发展区域二三产业,加快农村劳动力转移,助农增收。用减少农民的办法富裕农民,把增加就业渠道和创业门路作为促进农民增收的重要途径。
一要加强对农民的教育。引导农民树立正确的致富观、就业观。逐渐摆脱小农经济思想,增加脱离农业,就业于二三产业的勇气,拓宽增加收入的途径。
二要加强对农民的职业技能培训,提高农民就业本领。要抓住曹妃甸港口建设、新城建设、冀东油田增产扩能等契机,加强农民在建筑业、物业、商业、服务业、物流业、安保等方面就业能力培训。特别是那些没有考上大学的农村新生劳动力,要对他们进行职业技能培训,使其掌握一定的职业技能,能够进入二三产业,实现新生农村劳动力全部非农就业。
三要大力发展区域二、三产业,为农村劳动力提供更大的就业空间。围绕曹妃甸四大主导产业,发展装备制造、机械化工、新型建材、节能环保、高新技术、现代物流产业;围绕独特的湿地资源,抓住千载难逢的重大机遇,推动商务会展、休闲度假、旅游业等新兴三产的发展,通过区域经济的带动与辐射功能,拓宽农村劳动力就业空间。
四要鼓励农民自主创业,变就业增收为创业增收。政府部门要应给予他们一定的自主创业补贴、贴息贷款、减免税费,降低农民投资创业的门槛。通过扶持农民自主创业,发展个体私营经济的形式,富裕农民。
2、挖掘农业内部增收潜力,把提高农业经济效益作为促进从事农业生产的农民增收的主线。我县还有大部分农村劳动力从事农业生产活动,城市化、工业化需要一定的时间进程,最终也需要有部分从事农业生产的农民,要解决他们的增收问题,主要还是要靠挖掘农业内部增收潜力。另外,我县传统农业还占多数,农业本身经济效益还有较大的增长空间。挖掘农业内部的增收潜力,在领域上,要跳出农业,从一、二、三产业的协调和经济、生态、社会统筹的高度来发展农业。要以先进技术改造传统农业,努力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和土地产出率,发展农业都市型现代农业。从循环经济角度出发,建设节约型农业。
一要变单一的量的增减为农产品质的提高。实现由一般性农产品生产向加工产品、绿色安全产品转变,提高农产品的附加值。要依靠科技,不断提高农业的科技含量。实行标准化生产,提高农产品质量。
二要建设节约型农业,降低农业成本。要树立减少投入也是促进增收的观念。要以科技为支撑,以提高资源利用效率为核心,以节地、节水、节肥、节药、节种、节能的资源综合循环利用为重点,大力推广应用节约型的耕作、播种、施肥、施药、灌溉与旱作农业、集约生态养殖、秸秆综合利用等节约型技术,促进农业尽快走上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发挥的发展道路。
3、加快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把农民在土地上取得的收益作为促进农民增收的长期利益来抓 。鼓励公司、企业租赁农村土地进行规模经营,发展二三产业。通过公司、企业租赁土地经营,可以解决农业投入不足问题,提高经济效益。农民将土地流转给公司、企业统一经营,可以获得土地流转收入。公司、企业经营土地需要雇佣农村劳动力进行生产活动,农民还可以获得工资。这样农民就可以实现既得租金又得工资的收入模式。
4、加大对农业的支持力度,把落实惠农政策作为促进农民增收的催化剂。一要落实中央及市里惠农政策。2003年国家取消了农业税及附加,对种粮农民实行直接补贴、良种补贴,同时,出台了加大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等有关政策。将来,中央针对“三农”问题还要出台一系列的补贴政策,我们必须用足这些政策,确保各项惠农政策落到实处。
二要制定本县的惠农政策。需要根据我县实际情况,以发展现代农业为前提,制定出台一系列支持农业发展的政策措施,强化农业农村经济发展的信心。县财政要加大对“三农”的投入力度,积极引导银信部门增加对“三农”的信贷投入,同时鼓励社会力量投资高效农业。
三要不断改善农田基础设施,奠定增收基础。积极向上争取农业项目。努力加强与中央、省、市农业主管部门的衔接力度,策划、整合、打捆一批农业产业化、农田水利等基础设施建设项目,积极争取国家资金支持,加大对农田水利设施的修复建设,不断改善农业生产条件,增强农业抗御自然灾害的能力,充分发挥水利为农业保驾护航的作用。
5、以新农村建设为契机,把提升村级经济竞争力作为农民增收的潜力。一要以改善农民生产、生活环境为突破口,加大改水、改厕、修路等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力度。彻底改变农村脏、乱、差的社会形象。营造一个良好的生产、生活环境,激发农民创业致富的斗志。同时营造农村良好的投资环境,为招商引资铺平道路。
二要完善农民的社会保障制度,把保障农民合法权益作为农民增收的重要事项。要建立以农村养老保险制度、新型合作医疗制度、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免费义务教育制度为主的农村社会保障和服务体系,减少农民在这些方面的开支,切实解决农民的后顾之忧,促进农民的共同富裕。

 

精彩评论1

正序浏览
陕西老秘 发表于 2011-10-25 13:14:47 | 显示全部楼层
 
公文写作百法例讲
鼓励原创,感谢分享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0关注

1粉丝

2帖子

排行榜
作者专栏

关注我们:微信订阅号

官方微信公众号

客服个人微信号

全国服务热线:

0595-22880819

公司地址:泉州秘途文化传媒有限公司

运营中心:福建省泉州市

Email:506070961#qq.com

Copyright   ©2015-2025  老秘网 责任编辑:释然Powered by©Discuz!技术支持:秘途文化  备案号   ( 闽ICP备19022590号-1 闽公网安备35050302000919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