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客家民系是中华民族的主要民族——汉族的重要民系,是个移民性族群,是在不断迁徙的过程中形成和发展起来的,客家史即客家民系的形成和发展的历史。三明在客家民系的形成、发展史中具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和作用,是客家民系形成的摇篮、客家人迁徙的中转站和早期客家人的主要聚居地域,是我国最重要的“客家祖域”。本文对此进行了探讨,并探讨了三明在客冢史上所具有的几个方面的重要作用。 6 j f/ s4 t9 L0 ~
【关键词】三明;客家史;地位;作用;客家祖域。
. @& F3 F# o& L 三明市是福建省的直辖市,地处福建省西北部,区域总面积2.29万平方公里.人El 266乃-,现辖二区一市九县,其中的宁化、清流、明溪、将乐等十县(市、区)是纯客家县或半客家县,大田、尤溪也有不少客家乡镇、客家村、客家点,特别是著名的客家祖地——宁化石壁地处三明境内。因此,三明是我国重要的客家地域,是客家大市,可被视为最重要的“客家祖域“在整个客家史上具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和作用。本文对此进行了探讨,谈点浅见.以就教于各位。
5 M3 S T0 K, `# E ? 一.三明是我国最重要的客家祖域 % d9 H/ A* V& V; W$ w
客家祖域是指客家人在客家民系形成后其祖先们早年聚集生活的地域、区域。三明是我国最重要的客家祖域.这是因为.客家民系主要是在三明特别是在宁化石壁形成的,三明是客家民系形成和发展的一个最有代表性的区域,大部分地区是客家先民的聚居地和繁衍地域,也是客家人现在的主要居住地域。具体地说,就是:
$ M7 v3 e' r1 }4 t4 s4 ?/ Y 第一,三明的宁化石壁是客家祖地。宁化建县于唐开元十三年(725年).地处宁化的石壁早在上上世纪后期,就引起了史学界、志学界的注意。经过研究、考证,人们逐渐证实了石壁在孕育客家民系方面所起过的巨大作用,证实了如今分布在五大洲近百个国家和地区的有着一亿两千万人l3的客家人和客家后裔.大部分是从石壁这块热土播衍出去的。例如,宁化的开山老祖巫罗俊,其后裔在明清时期迁居台湾的不少,台湾客家巫氏,以巫罗俊为老祖宗;宁化建-县的始祖是罗全化,其后裔德达及彦邦、彦章各支派,分别渡海去了台湾。因此,石壁现在被客家人和客家裔孙称为是“中原移民所以成为客家的里程碑”。客家人的发祥地”、“客家人的中转站”、”客家人的第二祖籍地”、“客家人的第二故乡”客家人的图腾。“客家人的圣地”、“客家摇篮”、”客家祖地”等等。充分肯定了宁化石壁在客家史上所具有的其它任何地方所无法比拟的举足轻重的重要地位。有关专家学者在谈到各地在客家史上的地位时形象地指出: “江西赣南是十月怀胎.福建石壁是一朝分娩。广东梅县是走向世界。”至今到宁化石壁寻根祭祖、旅游观光者有世界五大洲23个国家、地区约二十多万人次。 4 |8 M; @. {' O0 @5 h8 C N
第二,三明是客家民系形成的摇篮。客家民系是客家先民自中原迁徙到最终定居闽、粤、赣山区后形成的.三明是客家民系形成的摇篮,是客家人的发祥地之一。从时间来看,大多数客家人的祖先是在唐末至南宋迁入三明的宁化石壁、宁化其它地方以及三明的其它县(市、区)的,而迁出的时间大部分是在南宋末至元代,而客家民系正是在唐末至南宋期间形成的.南宋以后特别是公元一二七六年以后大迁徙的客家祖先被视为是”正宗的客家人”。从地缘来看.宁化以及宁化周边几个县,为客家民系的形成提供了优越的地理条件。从姓氏来看,据不完全统计.客家人的主要姓氏中,至少有200种以上的姓氏的祖先曾在宁化石壁、宁化其它地方或三明其它地方拓荒垦殖.繁衍生息。从语言来看.客家方言是在以江谣的宁都、石城和福建三明的宁化、清流等县为代表的闽赣连结地区诞生的.而宁化石壁是客家方言形成时期最早的聚散中心。是“客话的摇篮之地”、 “客家话在这里整合统一”。从分布来看.据调查、考证.除宁化是公认的客家摇篮外,三明的清流、明溪等县也是客家人的聚集地和发祥地之一,是纯客家县,同属客家民系形成的摇篮,建宁、泰宁、将乐也在客家摇篮区范围内。
$ Y! q6 q5 f# F9 K 第三,三明是客家人迁徙的中转站。客家既是中国汉族人民南迁的产物,又是中国一支不断迁徙的民系,是一支在一千年里不停地迁徙中发展壮大的民系, “北有大槐树,南有石壁村”这句话,充分体现了宁化石壁村在我国移民史上的重要地位和作用。而且充分体现了三明特别是宁化石壁在客家迁移史上所具有的重要地位和作用.并从某种意义上说明,三明是客家人迁徙的中转站。客家原来的祖籍地是中原,客家先民或避战乱,或逃荒.或为官,或驻防,或被迫……以族群,或分散,主动或被动地往南迁徙.至唐宋时期逐渐到达了当时朝廷鞭长莫及的闽赣交界的三角地带,亦即三江(闽江、汀江、赣江)源头的广大山区.其中包括了三明市所辖的十个县(市、区)以及大田、尤溪县的大部分地区。在长达数百年的时间里,南迁先民与原住居民逐渐融合和交融,孕育和产生了第一代客家人,形成了客家民系。后来随着这一地区人口的不断增加.加上明初实行“移民屯田”政策.客家人逐渐向广东嘉应等地迁移;后来清初有“移湖广、填四川”之举,带动了客家人向全国乃至海外迁徙和发展,逐渐衍播到世界七十个国家和地区。据有关资料,台湾客家和非客家闽南人多源于宁化石壁或三明的其它县、市,区。其中至少有96个姓氏与宁化有渊源关系。
) u. F( b4 ]0 O$ t 第四,三明是早期客家人的聚居地域。三明在很早以前,就形成了以石壁为中心的早期客家人的聚居地域,是以石壁客家祖地为中心的客家民系的聚居区。从地理看.宁化与建宁、明溪、清流连接,清流与明溪、永安毗邻,明溪与永安、三元.沙县、将乐、梅列交界,在三明东西宽230多公里,南北长1 80多公里的区域内,形成了早期客家人的聚居地域。例如,三明的清流在东晋时期(公元31 7:年--)属宁化麻仓里.设清流驿:唐干封二年(667年)属巫罗俊治下的黄连镇:唐开元二十六年(738年)属汀州府,北面、南面均为长汀、宁化辖地。清流早在晋朝的“永嘉之乱”开始,就接纳了一批又一批的中原子民,到建县之初.清流已经成为客家先民的聚居地。据县志记载:自隋唐开始.随着北方各地移民的陆续迁入.到明洪武二十四年(1391年),全县有人口5.1万;万历四十一年(161 3年)减至2.1万;到清道光二年(1822年)猛增至10.7万。三明的明溪在东晋以前,属宁化区域.唐时明溪的西部属黄连峒;南宋时.明溪有盖洋、枫溪、夏坊三个乡镇属宁化.而城关、雪峰.沙溪、胡坊、翰仙的一半以及岩前(原为明溪辖区)属清流,夏阳三分之一、翰仙一半属将乐.夏阳三分之二属沙县.沂洲(夏坊少部分)属泰宁。据记载:明溪在明成化六年(1470年)建县时.全县人口5157户、321 52人;明末清初,由于天灾人祸.人口大量外迁.万历三十年(1602年),县内只余3746户.23750人:清道光九年(1829年).人口猛增至115664人。清流、明溪的人口变化,与客家人迁徒的规律基本相符.说明这两个县确实是早期客家人的聚居地域。 # a6 B0 `. i( w) r* ^" h/ ~. `: ]# b
第五,三明是客家人的主要繁衍地域。客家民系形成之后。主要是在闺西北以及广东等地繁衍的。三明是客家人的主要繁衍地域之一,是客家民系的主要居住地和聚集地之一。从宁化客家公祠中摆列的1 50多个客家姓氏祖宗牌位和三明各县姓氏族谱中,可以发现.三明的主要客家姓氏的人自中原南迁到三明地域后,都在三明地域生活过一段时间,其后裔才从三明不断地往赣南等地返迁.往闽西、闽南、粤东北乃至海外迁徙。换句话说.客家人在三明进行了数百年的较长时间的孕育、繁衍、生息。据有关资料,宁化共有姓氏t44个,其中有谱牒可查的达82个,大量的是唐末到南宋第二次大迁徙中涌入的;清流共有姓氏304个,其中有大量的北方各地的汉人后裔;明溪共有姓氏258个.有200多个姓氏的先民是从中原南迁的汉族后裔;建宁共有姓氏2184",唐代有黄、陈、何、谢诸姓或仕官、或随王审知入闽.转徙建宁,宋、元、明又迁入46姓:泰宁共有姓氏247个。唐、宋、元迁入35姓;将乐共有姓氏313个。其中有大量的中原汉人后裔;沙县人的祖先基本上是中原人.其中有陈、胡、曹、邓,罗、张诸姓是由中原迁入的;永安共有姓氏318个,大多是唐、宋以后迁入的外来姓:大田共有姓氏l 53个。其中唐宋以后居民主要来自河南省固始县。这些姓氏的祖先,绝大部分都是自中原转徙三明的。如今,三明的客家姓黄、张、陈、邓、李、杨、魏、刘、王等诸姓,仍有大量的裔孙生活在三明,在三明繁衍、生息、发展。 1 ~7 G# t* d' E) K& @8 p" y0 s4 J4 ?
二、三明在客家史上具有重要作用 $ P3 o2 S: y; L; S+ B
三明在客家的形成、发展史上不仅具有非常重要的地位.而且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既对客家民系的形成、发展起了重要的推动作用.也在客家其它方面的历史如客家习俗史、客家文化史、客家精神史、客家研究史中起过并还在起着重要的作用。
) P( }3 J& L7 m3 e 一是提供了客家民系的形成条件。三明为客家民系的形成提供了基本的自然、社会、文化等方面的条件,起了很重要的作用。其一.提供了自然的生存环境。三明的宁化、清流、明溪和将乐、沙县、永安等地属同一地域特征,都是群山环抱、森林茂盛、依山傍水,地处偏僻尚未开发.极适合耕作种地边远山区.使客家先民在无战事袭扰的地方休养、生息、繁衍.稳定地生活了几百年,使客家民系得以诞生。其二.提供了社会的行政条件。宋代以来.随着三明境域的人13急骤增加,城镇设置也不断增加。例如,清流于宋元符元年(1098年)设置;巫罗俊作为客家祖地的开拓者和奠基人, 。自诣行在上状.言黄连土旷齿繁,宜可授田定税”,唐干封二年(657年)朝廷批准了黄连镇的建置,结束了。版籍疏脱。的历史.并为宁化设县打下了基础;永安古名。浮流。别名。燕城。明景泰三年《l452年)因其地险要匪患频繁.而立县治,定名永安,意喻永远平安。其三,提供了文化的形成条件。西晋至两宋历次的中原汉人移民高潮,给三明带来了先进的中原文化.促进了三明的文化建设和发展,也为客家文化的形成提供了条件。 ; O6 _" b+ T& r1 F/ {' w/ a
二是形成了传统独特的客家习俗。三明不仅保留、继承了许多中原古老习俗.而且将这些古老习俗与宁化石壁以及三明其它地方的山地习俗相融合.孕育、形成了独特的以石壁客家习俗为代表的三明客家习俗。具体地说,三明是客家习俗孕育、形成的主要地域.是客家习俗的活资料。宁化石壁为孕育、形成独特的石壁客家习俗提供了地理条件、历史条件、交通条件等方面的条件;三明的其它客家县为客家习俗的进一步形成、播衍提供了更为广阔的地理等方面的条件。另一方面.三明产生了许多客家习俗.使客家习俗逐渐形成、丰富和发展起来。在生产、生活、婚庆、丧葬、岁时、节日、服饰、饮食、民居等方面,三明形成了以石壁客家习俗为代表的三明客家习俗.其中追念敬奉先祖的习俗是最为隆重虔诚的。在节日习俗中,最为突出的是端午节家家户户在家门挂葛藤、艾枝或艾叶的习俗.相传此习俗源于石壁,以后播衍到三明以及其它客家地区。现在,从宁化到沙县.不少较大的沙溪沿岸的村庄或乡镇,在端午节都有划龙船的习俗。在三明的客家县(市)、客家乡(镇)、客家村里.至今仍然保留着许多传统的客家习俗.三明编写、出版的一批有关客家习俗的书籍、小册子等,如由宁化的学者、业余作者编写.中国华侨出版社2000年1 0月出版的八册《客家祖地石壁丛书》中,有《宁化客家民俗》等专门作了介绍。
/ S* [7 x1 U5 ~ 三是孕育了丰富多彩的客家文化。客家文化.是客家民系在作用自然、改造社会、塑造自身的过程中.在生产、劳动、生活的过程中所长期创造.形成的被客家人所认同和接受的文化威果的总和.如语言、文字、风俗、宗教、习惯.性格,气质和心态。客家人的建筑物、装饰品,服饰品等所具有的特点.以及与其它民系不同的客家妇女的特点和美德等。三明不仅形成了客家祖地文化.而且孕育了整个客家文化,对客家文化的孕育,形成和发展起了积极的重要作用。三明为客家文化的孕育,形成提供了地理、经济、语言等方面的条件和环境;在三明孕育、形成了客家祖地文化,其既是中原文化在三明的最早最成功的延续和拓展.又是宁化石壁当地文化的丰富和发展,是客家文化的源头和基础,是客家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三明是客家文化孕育、形成的主要地域之一,客家文化的许多方面是在宁化孕育和形成的,宁化特别是石壁既是客家民系早期的人文中心,是客家文化孕育和形成的摇篮和基地,也是客家文化形成和发展的起点站;三明的许多客家县如清流、明溪等也是客家文化孕育、形成和发展的重要基地.现在仍然传承着许多客家文化传统,能够为客家文化的研究、考证提供相当丰富的史料;特别是世界客属对宁化石壁这一客家祖地的认同,并认同石壁客家公祠是世界客家人的总家庙.每年都有许多客家后裔参加世界客属石壁祖地祭祖大典活动。
a+ g, ~* Q9 }$ P* \ 四是产生了开拓进取的客家精神。三明不仅是客家精神产生、形成的主要地域之一,而且在客家精神的弘扬、发展方面起过和起着重要的作用。自公元一二七六年南宋军民大量进入福建。进入宁化石壁,开始客家纪元元年后,客家人在七百多年的历史中,辛勤垦殖,艰苦创业,勇于开拓,不断进取,在三明这块土地上逐渐产生了团结、勤劳、勇敢、质朴、重教、礼仪、忠孝、文化,以及吃苦耐劳、艰苦创业、诚挚团结、不断开拓、坚忍不拔、自强不息、崇先报本、崇文重教、敬祖睦宗、抵抗侵略、心系乡邦、热爱祖国等为主要内容的客家精神。其核心内容即开拓进取的客家精神,在客家精神的产生.形成和发展过程中起了并继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其一,三明为客家精神的产生、形成提供了土壤和条件。客家精神的产生和形成是以客家先民的辛勤垦殖为基础的,而宁化石壁等地为他们的垦殖提供了优越的土壤和自然地理条件。客家先民到达宁化石壁后,为了生存和生活.对荒山野岭进行了开发垦殖,垦地种粮,兴修水利.修建道路,搭建桥梁,逐渐形成了吃苦耐劳、艰苦创业、不断开拓、自强不息等客家精神。其二,三明在客家精神的弘扬和发展中起过和起着重要的作用。一方面,外迁的客家人带着在客家祖地和客家祖域诞生的客家精神到中国和世界的各个地方,继续客家人的开拓进取事业;另一方面,在三明的客家后裔不断弘 扬和发展着客家精神.并将其与中国的革命、建设和 改革事业结合在一起,使宁化石壁乃至整个三明出现 了前所未有的大开发、大发展.同时也使客家精神获 得了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的新的时 代内涵。 2 p6 m) V1 I2 P; I6 v# n( ^
五是造就了许多杰出的客籍人才。三明自古多俊 杰,诞生、培养和造就了许多杰出的客家先民、客家人才、客家后裔。如,巫罗俊、邹勇夫等家客先贤外,三明诞生了宋代“理学四贤”中的杨时、罗从彦、朱 熹,清代画坛“扬州八怪”之一的黄慎.清代“书法 四大家”之一的伊秉绶等历史名人:唐朝末年,在宁化诞生了汀州府的第一位进士,后来又诞生了49位进士,泰宁更传颂着两宋期间邹勇夫家族”状元甲天下, 一门五进士”的佳话,北宋叶祖洽四兄弟号称“一门四进士”。此外,唐代御史大夫萧禹、元代抗元名将 闽平章政事陈有定、忠贞报国枢密副使谢英铺,明代吏部尚书裴应章、镇国上将军兼枢密院事谢赐、精于中医擅长针炙的李世英、农民起义首领邓茂七,清代“钦命方丈”妙莲和尚,精通典尺、鳌峰书院掌教罗联棠等,都是客家历史上的著名人物。在上世纪的土地革命战争时期,三明的许多客家人参加工农红军.献身于革命事业。现今三明的客家人才更是数不胜数,他们活跃在三明的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各个领域。另外,从三明外迁的客家后裔也是人才辈出,国家原主席刘少奇家族是客家刘氏始祖刘祥的后裔;近代历史上的洪秀全、孙中山、郭沫若以及朱德、邓小平、叶剑英等,皆为客家人或客家后裔的杰出代表。 1 z$ h5 k# B& g" F3 M# |
六是促进了客家研究的广泛开展。三明不仅在客家史研究中处于重要地位。而且在客家史研究中取得了许多重要成果.促进了客家研究的广泛开展。具体 - R- C. W- w+ J' z) y& }
地说。一方面.三明在客家大家庭中,是一个具体的客家地域.与客家世界有着密不可分割的亲缘关系和血缘关系.对她的地理、历史、经济、社会、文化各方面的剖析和研究,并把这一研究同整个客家世界的地理、历史、经济、社会、文化各方面联系起来,有助于对客家学的探讨和研究,特别是有助于探讨客家的形成和发展史,是客家学研究的一个十分重要和必要的方面,对客家史进行研究,不能不研究三明特别是宁化石壁;另一方面,三明在客家学研究方面,具有一批人才,取得了一系列的重要成果。例如.在三明,宁化于1991年成立了我国第一个县级客家学术机构——宁化县客家研究会,同年编辑出版了县级第一本客家学术刊物——《宁化客家研究》,1992年成立了宁化石壁客家宗亲联谊会,两会密切合作.于1 996年开始编辑出版《客家魂》,至今已经出版了六期;三明市客家联谊会也于2000年11月8日成立,该会主办的《三明客家》已出版24期,清流等县也成立了客家联谊会;宁化举办了两届的“石壁与客家世界”学术研讨会.与会专家、学者160多人次,交流论文110万字,将乐举办过杨时文化研讨会;三明特别是宁化还出版了一大批客家研究论文集、客家丛书和相关书籍,如《石壁之册的《客家祖地石壁丛书》等,在容家研究方面做了积极的大量的工作,取得了许多研究成果,促进了客家史研究的广泛开展。 : d# b1 b3 E% ]
总之,三明在客家史上具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和作用,特别是宁化石壁作为客家祖地,在客家史上具有任何其它地方无法替代的地位,而三明是我国最重要的客家祖域。因此,必须让三明,特别是让宁化石壁能够享誉海内外,享誉客家世界,以使三明能够在客家史上和客家发展中继续享有其应有的地位,并充分发挥其应有的作用,同时促进三明的进一步发展。 5 h4 c) R! y1 P6 q1 r( O0 [$ Y5 T
(本文作者董承耕系福建省社会科学院研究员、原副院长;涂大杭系中共福建省三明市委党校副教授)光》、 《客家祖地宁化石壁》、 《石壁与客家》、八 ★该文曾发表在《三明与客家》论文集(2003-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