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文稿,还能这样写》作者雄文《笔杆子碎语》作者王一端《机关文稿写作入门》作者杨新宇《机关文字工作五十讲》作者何新国
最新《公文写作培训课程》直播间《公文写作百法例讲》作者房立洲老秘网站长、《老秘笔记》作者老猫《公文高手的自我修养》作者胡森林
开启左侧

人民系列评论汇总:如何推进政务公开专题

[复制链接]
河南老秘 发表于 2011-8-18 08:14:13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公文写作培训班

公开透明重在对接社会需求(人民观点·如何推进政务公开②)

 在一个技术手段、硬件设施已经升级到“2.0版本”的时代,政务公开的社会需求也同步提升到“2.0标准”,政务公开只有顺应时代发展、对接社会需求,才能更有作为。

  “公开为原则,不公开为例外”,正从理念化为现实。党的十六大以来尤其是2008年政府信息公开条例实施以来,信息公开之所以能逐渐成为不可遏抑的时代潮流,既源于从中央到地方的不懈推进,也因为时代需求的强力推动。

  信息化时代,互联网迅猛发展、新媒体异军突起,民主政治发展、权利意识觉醒,整个社会越来越开放。方此之际,对权力来说,只有实现阳光运行才能适应社会生态的深刻变化;对公众来说,知情诉求、参与诉求、监督诉求都比以往更为强烈,对政务公开的要求水涨船高。据初步统计,关于中央部门“三公”经费公开,仅从7月1日至8月15日,传统媒体的报道就有2034篇,相关新闻网络转载量约16600 篇,微博讨论数逾20万条,论坛帖文约11100篇,其中涌动着旺盛的公开需求。

  在一个技术手段、硬件设施已经升级到“2.0版本”的时代,政务公开有了更为广阔的平台、更多的实现方式,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政府部门在满足需求、改善服务、决策公开、接受监督等方面具备更多优势,可以更有作为。山东济南公安微博群开通一年,粉丝数超过1000万,累计发布各类信息5600余条,网友转发和评论逾10万次,回复、答疑1.3万余条,帮助网友解决实际困难1188次,显示了“微政务”的巨大活力。

  也应看到,政务公开的社会需求也同步提升到“2.0标准”,从关注数量到注重质量,从欣赏姿态到追求实效,从“及时、准确、全面、具体”到“看得懂、用得上”,这样一来,对政府部门来说,技术手段和优势其实是一把“双刃剑”,善用则公开透明、公信自立;不善用则流于形式、自损公信。那些常年休眠的政府网站、“不在服务区”的热线电话、无人应答的电子公告栏,已经成为一些地方政务公开的“负资产”,这说明顺应时代发展和社会需求,还不只是硬件更新、技术升级的问题,需要转变观念、改进作风、创新机制、增强能力等全方位“配套”。

  从时代变革、社会进步的角度审视,目前的政务公开还存在“需求缺口”。诸如“重形式轻内容”的应付式公开,“想知道的不公开,不重要的才公开”的选择性公开,“只公布不回应、只告诉不说明”的单向度公开,既损害了权力健康运行对阳光环境的内在需要,也压抑了社会各界对于政务信息的强烈需求。

  当然,从长期的封闭状态,跨越到近年来的公开潮流,有一个适应和磨合的过程。政务公开也需要“摸着石头过河”,在不断满足社会需求、回应社会关切的过程中自我完善,以公开实践解决公开的问题。当前,程序不规范、标准较欠缺、监督考核机制不完善等瓶颈更为凸显,重点公开“群众关心的事项和容易滋生腐败的领域”的呼声日益迫切,如何运用时代条件破解这些新问题、满足新需求,正是政务公开未来生长的基点所在。

  列宁说过:“只有当群众知道一切,能判断一切,并自觉地从事一切的时候,国家才有力量。”政务公开,就是要让群众“知道一切、判断一切”,满足社会日益增长的对公共信息和服务的需求;同时也借助公开透明的契机,推进权力运行、治理方式的更新转型,用信息的力量创生善治的能量,带领人民“自觉地从事一切”,推动改革开放事业向前发展。

 

精彩评论1

正序浏览
河南老秘 发表于 2011-8-18 08:15:04 | 显示全部楼层

用公开透明推动改革大业(人民观点·如何推进政务公开1)

 
公文写作百法例讲

 

 尽管时有波折,甚至不无反复,但作为不可逆转的潮流,“公开透明”正在带来积极变化。

  面对舆论质疑,中国红十字会负责人表示“要把门打得开开的”,并推出捐赠信息发布平台;“7·23”甬温线特大铁路交通事故中,对信息公开的诉求,逐步让事故呈现出完整面貌;作为“破冰之举”,中央部委“三公”经费公开大幕拉开……

  有主动、有被动,有经验、有不足,但无论如何,公开透明正开启着中国慈善新时代,成为政府处置突发事件的必修课,也让更多部门开始学会在阳光下行政。这些变化与中办国办近日印发的《关于深化政务公开加强政务服务的意见》,让我们更清晰地看到新一轮改革的时代场景:公开透明正在成为推进行政体制改革、加强对行政权力监督制约、从源头上防止腐败的一个突破口。

  从党的领导体制规范化制度化,到政府机构改革的不断推进,从实行基层群众自治,到实现城乡“同票同权”,从大力推进依法治国,到加强对权力运行的监督制约,在30多年改革开放的宏大历史叙事中,政治体制改革始终是其中备受关注的重要篇章,也是执政党不断推进的一个重点。这是我们把握中央对改革路径“顶层设计”的一个视角,将政务公开作为体制改革的关键环节,以改革促进公开、以公开推动改革,进而找到政府治理与公民参与的衔接点,这既体现了时代变革的大趋势,更可看出党中央“不失时机”推进改革的决心和智慧。

  公开透明是现代政治的重要目标,也是中国改革攻坚中的重要一环。以政务公开的改革举措和制度安排,一方面实施对权力的监督制衡,一方面开拓公众参与的有序途径,进而遏制权力失控、决策失误和行为失范,保障公众知情、参与、表达、监督的权利,由此实现社会主义政治制度的自我完善,这正是“积极稳妥地推进政治体制改革”的题中之义。因此,我们绝不能仅把政务公开视为简单的信息发布,而要看到它是让权力在阳光下运行的切实保障,是人民群众实现民主权利的重要渠道,是突破诸多领域改革瓶颈的基础性工程。

  近年来,无论是浙江温岭预算公开、新疆阿勒泰干部财产申报、四川白庙“全裸账本”等基层探索,还是制定《政府信息公开条例》、公开“三公”经费等制度安排和宏观部署,以公开透明促进各领域改革,已经带来了诸多令人欣喜的变化。比如政府职能的转变、治理模式的革新、公民意识的提升、有序政治参与的扩大。这些变化推动了中国社会的发展进步,其意义还会在未来的实践中逐步显现。

  “公开”是沟通信任的基础,沟通信任则是民主政治的前提。广州市财政局在网上公布预算时,点击率猛增40倍,网站一度瘫痪。这种由公开政务带来的公众参与,是政府治理的宝贵资源。也许公开的过程伴随着挑刺质疑,甚至会让有关部门出丑,但这并不意味着动荡不稳,却标志着公民热情的唤起,政府公信力的奠基。各级执政者不仅要迎接公开改革带来的挑战,更要看到它所带来的机遇。只有充分领会中央的改革部署,认识到政务公开的深刻内涵,以巨大的勇气和自我调整能力适应公开、学会公开,才能在时代变革的洪流中掌握主动,更好地凝聚起人民力量、推进改革大业。

  《 人民日报 》( 2011年08月11日   14 版)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0关注

6粉丝

195帖子

排行榜
作者专栏

关注我们:微信订阅号

官方微信公众号

客服个人微信号

全国服务热线:

0595-22880819

公司地址:泉州秘途文化传媒有限公司

运营中心:福建省泉州市

Email:506070961#qq.com

Copyright   ©2015-2025  老秘网 责任编辑:释然Powered by©Discuz!技术支持:秘途文化  备案号   ( 闽ICP备19022590号-1 闽公网安备35050302000919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