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六年前,互联网在中国大地上诞生了,十六年来,网络界的同仁们进行了无数的探索和创新,创造了一个又一个奇迹。他们把人类最新的技术文明:信息技术、数字技术、网络技术,创造性地和国家的经济建设、精神文明建设、社会文化建设、党政政权建设、民主法治建设等紧密结合起来,发挥了积极的有益于人民群众、有益于党和国家、有益于社会的独特作用。网络问政就是这个大花园中一朵亮丽的奇葩。
中国的网站无数,但并不是都有这种自觉的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的。它不仅需要一种高度的职业信念支撑,同时,还需要对网络规律的把握和对互联网的深切了解。2003年,应该说我们大多数人对互联网的认识还处于相对模糊的状态,胶东在线就走在了前头。事实上,已有许多地方新闻网站,乃至于其他类型的网站在效仿胶东在线的做法。受其启发,网络问政正以更多的方式在各地被运用和推广,成为中国政治生活中一个独特现象。
网络问政的意义在于它把网络这个平台和经济社会政治文化建设的需要巧妙地结合起来,通过网络这个工具,搭建了一个官民互动、上下沟通的桥梁,为经济社会建设作出了积极贡献。随着网络的日益普及,互联网在中国民众的政治、经济和社会生活中扮演着日益重要的角色,已成为中国公民行使知情权、参与权、表达权和监督权的重要渠道。
传递民意,建言献策,正在成为普通民众参政议政的新型民主表现形式。网民普遍认为,从胡锦涛总书记在人民网与网友在线交流,到温家宝总理通过中国政府网和新华网问政于民,网络问政议政已蔚成风气。网络问政创新了民主形式,诠释了“以人为本”的执政理念,彰显了我国民主政治建设的巨大进步。网络问政不仅受到广大民众的欢迎,同时,也愈来愈得到各级官员的重视。已有愈来愈多省、市级政府利用网络让网民对本地的发展献计献策,通过网络进行干部评议和政绩评估,还有愈来愈多的政府官员或实名登录论坛或实名开设博客,和网民交流。网络更成为一些地方了解民生,解决民生问题的重要渠道。显然,互联网不仅改变了我国普通民众的生活,同时也正逐渐改变着中国的政治生态环境。
网络问政成为需求平台
网络问政之所以受到广泛重视并得到如此大范围的推广,源于这种形式和网络的广泛应用,适应了当前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的需要。中国共产党在十六届四中全会上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口号,标志着党在执政理念、治国方略和思路上、认识上的深化。所谓的和谐社会,专家认为,和谐在现代汉语中具有协调、融洽、合作等意义。和谐,作为一种思想,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精神的精髓。其内容博大精深,源远流长。中华文化的和谐精神可以归纳为八个字:“和而不同、求同存异”。
有专家认为,其指称对象大致可归纳为以下几种情况:一是指人与自然关系的和谐,这是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报告中讲的“五个统筹”之一;二是指社会内部和谐,如十六大报告中对“小康社会”的阐释,其中一个重要特征就是“社会更加和谐”。这其中包括经济与社会发展要和谐,经济、政治、文化发展要协调一致;三是指社会成员之间的关系和谐,如十六大报告中提出要形成各尽所能、各得其所而又和谐相处的局面;四是世界上各种文明之间的和谐。
大家知道,目前我国正处于人均GDP2000美元到3000美元这样一个社会敏感时期,各种社会矛盾和问题会集中爆发。无论是收入差距加大而引发的社会不满,还是城市化进程加快而引发的矛盾冲突;无论是法制建设不健全而带来的热点问题不断,还是经济社会发展不平衡而带来的种种问题,都和和谐社会建设目标格格不入,甚至影响了和谐社会建设。
在这样一种大的环境背景下,很多矛盾需要化解,很多问题需要及时解决。而解决这些问题和矛盾的一个重要前提,就是必须加强社会各阶层的沟通,尤其是老百姓和老百姓所依赖的政府问的沟通。民众需要政府解决问题,政府需要了解更多民意。互联网的出现恰逢其时,它的互动、便捷、无限等特性,成为最能够满足这种需要的平台,因此网络问政便得到了广泛认可。要说其意义,恐怕这是重要的一条。
网络问政承担一种功能
网络问政适应了加强党和政府执政能力建设的需要。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指出,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是时代的要求、人民的要求。进入新世纪新阶段,我们仍面临发达国家在经济、科技等方面占优势的压力。我国改革发展处在关键时期,社会利益关系更为复杂,新情况新问题层出不穷。
在机遇和挑战并存的国内外条件下,中国共产党要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实现继续推进现代化建设、完成祖国统一、维护世界和平与促进共同发展这三大历史任务,必须大力加强执政能力建设。党的执政能力的强弱,不仅关系到领导干部个人,关系到一个单位,一个部门,更关系到党的生命力,关系到广大人民群众的福祉,关系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是一个重大的政治问题,
执政能力的加强,其中重要的一条,是必须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真正做到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保证人民群众共享改革发展的成果,因而得到人民群众的支持和拥护。而要做到这一点,首先必须注意倾听群众的呼声,保持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网络问政在一定程度上,较好地承担了这样一个功能。
网络问政的现实意义
网络问政适应了我国民主政治建设的需要。党的十七大指出,要坚定不移的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加快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正在不断健全、完善和发展。自20世纪70年代末实行改革开放政策以来,我国在深化经济体制改革的同时,坚定不移地推进政治体制改革,我国的民主制度不断健全,民主形式日益丰富,人民充分行使自己当家作主的权利。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正在与时俱进,不断呈现蓬勃生机和旺盛活力。说到这里,我们不能不再次提到互联网。正是网络的出现,给我们充满活力的社会带来了更加活跃的气息。
今天,网络已成为不可取代的民意表达和政府倾听民声的场所;成为领导者亲民和帮助民众解决民生问题的一个平台。许多领导干部已自觉将网上了解民情民意当成工作的重要内容,许多省市机关成立专门机构,日常处理群众反映的各类问题。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上海市委书记俞正声经常与网友互动,听取建议和意见;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广东省委书记汪洋说:“互联网已成为听取民意的重要渠道”;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重庆市委书记薄熙来认为,通过网络了解民意很有必要;青海省委书记强卫指出,网络问政常态化是大势所趋;浙江省委书记赵洪祝的体会是:网上交流大家最能说真话。
至于在广大基层,利用网络听取民众意见建议,改进和推进工作,也正在逐步推开,被愈来愈多的干部所接受。胶东在线就是一个突出的例子。我们不能说这些做法都源于“网上民声”这个栏目。网络问政有它特有的产生原因,它是互联网特性所规定的,有其产生的必然性。但回过头来看,七年前推出的“网上民声”这个栏目,我们也不能不承认其先导意义。
就像我们的国家正处在发展阶段,我们的各项建设还不完备一样,网络问政总体上看也还处于探索阶段,很多方面还不成熟,需要我们继续努力。且不说对其重要意义的认识还不一致,即使已经认识的地方,其认识程度也大有差别。网站自身动机和出发点也各异;承载网络问政的技术条件、基础设备和工作能力都有待加强;网民适应网络化要求的素质也有待提高。
网络问政的未来发展
对于未来网络问政的发展,有几点具体意见:
一是探索、创新是网络的生命之所在,必须继续发扬这种精神。网络问政是根据社会现实需要,为现实服务的一个极为重要的网络应用。它诞生于网络应用的创新之中,同样,也必将发展于网络应用的创新之中。创新是不变的主题。随着更多更先进的网络技术的到来,网络问政的方式方法也要不断完善、提高。不能固步自封,不能停滞不前。比如,微博的兴起,就为网络问政带来了新的生机。问题是我们怎么去加以利用?怎么去开发它的潜能?要研究它,理解它,挖掘它。
其实,网上的任何一种应用,都不是为谁专设的,都不存在正面和负面的问题。它只是一个平台,一种应用,关键看谁来用它,怎么去用?这方面胶东在线应该是有深刻体会的,希望他们在已有的经验基础上,抓住机会,大胆探索,为大家提供更多好的经验。
二是贴近、实效是网络问政的重要前提,必须继续重视这个问题。就是说,我们做这件事的出发点是什么?为什么要利用网络做这件事?一定要弄明白。是真正想在现实生活中发挥桥梁作用、沟通作用,帮助老百姓和政府解决一些实际问题,还是图个热闹,或者仅是为了哗众取宠。做法不一样,最后的结果也会不一样。
如果我们所做的事对网民没有好处,或者不是真心实意为他们服务,即使有一时的热闹,最终也会被大多数人所抛弃。也就是说,你的事业是做不长的。只有真心实意去为他们服务,才会得到永久的支持。这就要求我们必须更贴近老百姓,了解他们的需求,关心他们的喜怒哀乐,更多的讲求工作的实效。实效有了,你的事业也就有了。
三是帮忙不添乱,注重建设性,这也是我给人民网地方领导留言板提出的要求。网络问政之所以得到上上下下的响应、支持,一个重要原因是它适应了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的需要,适应了加强党和政府执政能力建设的需要,以及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的需要,它是大环境下的一个产物,具有明显的时代特征。
进一步的发展,必须继续沿着这样一条道路走下去。不能添乱、不能对社会造成破坏性。那么,是不是意味着只说好,不说坏;只歌功颂德,不触及问题?不是这样,如果这样做,我们的网络问政就没有生命力。网络问政必须触及问题,但出发点一定要放在解决问题上,而不是揭露问题,看其笑话,或者制造混乱。这是有本质区别的。
( 网络传播 2011年 第2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