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事求是、勇于批评、纠正错误,是决策科学化的重要保障,但在一些地方的实际工作中,从决策动议、研究、拍板到执行过程中,说真话、发表不同意见的干部有限,导致一些错误决策“一条道走到黑”。 讲真话难、听不到真话已成为近年来党风方面的突出问题,上下级之间,同级之间充斥着假话、空话、套话;从某种程度上讲,“不讲真话”已成为大家深恶痛绝的时弊。 全国政协常委张维庆说:“觉得讲真话越来越难。”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牟新生也表达了同样的感受。有网民把现在某些干部总结为“四话”干部——“上级面前说假话,成绩显著进步大;群众面前说官话,研究研究议议吧;大会小会说套话,改革继续要深化;民主生活说空话,今天天气哈哈哈。” 干部不愿讲真话,原因主要有两方面:一是很多事例都证明“讲真话没有好结果”,政治风险比较高,容易得罪领导和同事,要么被“收拾”,要么被排挤。二是说真话没有人听,说了也白说,还被别人嘲笑为“一根筋”。 党内批评与自我批评少了,主要原因是“权力通吃”的情况日益突出,上级对于下级的升迁、福利、荣誉等起决定性作用,党员干部自然对权力更加顺从。 人民网2008年进行的一项“党政干部如何讲真话”的调查表明,77.4%的受调查者认为,“说真话很容易受到打击报复”;64.5%的受调查者认为,“有些领导干部不愿或不善听真话”。 要真正做到这一点,应切实保障党员的各项权利,尤其是要以制度保障党员敢于讲真话,敢于批评。 要推进党内批评与自我批评,关键在于制度创新。在党章或《党员权利保障条例》中作出明确的规定,保障党员在党内自由自主地发表意见,营造党内不同意见平等讨论的环境,探索建立党内公开批评制度,允许党员在党内生活中对包括方针政策在内的问题提出不同意见和批评意见。同时,重申党内的一些重要规定,如“反对某个领导机关的某个同志,不等于反对某个组织,不等于反领导,更不等于反党”。 (2011年第9期《瞭望》黄豁殷耀 叶建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