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创新“四大举措”,破解“四道难题”
设乡镇专职政法书记,破解综治统筹指挥难的问题;设村(居)综治专干,破解基层无人管事的问题;建矛盾纠纷调处中心,破解职能部门各自为政的问题;建社区综治维稳协作会,破解社会单位配合难的问题。
二、抓实“四大载体”,筑牢“四道防线”
推行“交巡合一”警务机制,筑牢城区街面防线。全区投入近三分之一警力,100名治安巡逻队员,强化了“点、线、面”的巡逻守控。
推行“五级五长”社会管理,筑牢城镇社区防线。以中心楼道为依托,把相邻的楼房(一般为10—30栋)规划为一个“楼道院”,日常工作中,严格实行“五管”治安责任制,即:以楼道长管理楼道巷、大院院长管理楼道长、居民小组组长管理院长、社区居委会管理组长、街道办事处管理居委会的治安责任管理形式,使城镇社区治安管理真正落实到位。
推行“1+X”大院联防,筑牢农村大院防线。依托一个中心院落为纽带(1),把相邻“看得见、叫得应、招得拢”的若干农户(X),组织成一个治安防控大院(简称“1+X”大院联防),实行“网格化”管理。使农村各类案件特别是可防性案件大幅下降。
推进平安创建活动,筑牢“社会细胞”防线。以户为单位,以“平安四进”(法进家门、做守法人,德进家门、做文明人,安进家门、做维稳人,富进家门、做小康人)为载体,组织开展评比活动等,营造平安和谐氛围。
近年来,北京市积极推动综治工作由单纯治安防范为主向全面参与社会建设和管理转变,由依靠综治部门为主向全社会齐抓共管转变。
一、创新综治工作统筹协调新体制
建立完善专业协调委员会。2009年先后调整和建立了教育、卫生、司法、交通、建设、国资、农村、文化执法、铁路护路、科技创安、预防青少年违法犯罪等11个综治工作专项协调委员会。
高标准组建综治维稳工作中心。由街道乡镇主要领导担任中心主任,把矛盾化解、维护稳定、平安建设和城市秩序管理工作纳入中心进行统筹,把治安志愿者队伍、保安队伍、管理员队伍全部纳入综治维稳中心统一指挥。
完善督查保障机制。在全市组建了21个市委平安建设工作督查组。
二、创新社会面控制新体制
深入推进社会面防控工作的精细化、社会化和信息化,建立了党委政府统一领导、部门各负其责、公安机关为骨干、群防群治力量为基础、科技手段为支撑、社会各界广泛参与的具有首都特色的社会面控制工作新体系。
三、创新社会力量动员新体制
引入志愿机制。引入社会化保障机制。充分发挥党员、公务员的模范带头作用。
四、创新流动人口服务管理新体制
在管理体制上,在市、区县、街乡三级分别成立流动人口和出租房屋管理委员会及办公室,与同级综治部门合署办公,实现了综治与流管工作相结合,人口管理与出租房屋管理相结合。
五、创新城市秩序管理新体制
建立治安重点地区滚动整治机制。建立联合执法机制。建立城市秩序突出问题跟踪调研机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