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照省、市委“打好五大战役,大干开局之年”的总体部署和要求,2011年我县将围绕“一城三地”的战略定位和“十二五”期间争创全省县域经济综合实力“十强县”的目标,奋勇拼搏、全力冲刺,按照全市综合评比“保二争一不落三”的要求,主要经济指标安排比全市高出1到2个百分点,确保“十二五”高位开局、高点突破,奋勇前行。 一、主动融入全局,积极推动市县同城化。我们要按照“大三明”的发展思路,自觉把沙县的发展置于全省、全市发展的大局中来谋划、推进,特别是要主动呼应、扎实推进与市区同城化,紧扣生态工贸区和中心城市建设,从电话邮编同号、干部职工同酬、教育医疗同步、社会保障同标等关系群众切身利益的事项入手,积极推动基础设施、产业发展、城市建设、公共服务、民生事业等工作同城化。扎实启动同城化中心区域与重点项目,共同把沙县打造成闽中发展的核心区域和中心城市。 二、勇于先行先试,大胆创新体制机制。我们要进一步解放思想,在规范权力运行、转变政府职能、提升工作效能、放活市场主体、促进公平正义等方面,加大改革力度,以改革的实际步骤和实际成效诠释“实说实干、敢拼敢上”的沙县精神。要在农村金融服务改革上先行先试,研究制定集体土地、房屋等资产可进行转让、出租和抵押的具体管理办法,逐步扩大新农村建设住房贷款试点,大力发展小额信贷公司、村镇银行等新型农村金融机构。在投融资体制改革上先行先试,进一步完善鼓励企业上市的指导性意见,制定加快发展中小企业融资担保办法,规范民间金融,引导民间资本更多地投入实体经济,加快形成引导民间资本投入基础设施和社会事业建设的多元投资结构。在农村产权制度改革上先行先试,进一步深化集体林权股份制改革,健全森林资源流转机制;不断巩固和扩大土地流转成果,完善土地流转交易市场,探索成立土地流转信托服务中心。在对台交流合作上先行先试,巩固扩大“沙县小吃台湾行”活动成果,推动沙县小吃拓展台湾市场,引进台湾知名小吃餐饮企业落户我县,并加强与台湾经贸、农业、文化艺术等领域的交流合作。 三、突出重点产业,不断推进结构转型升级。立足我县产业基础、产业特色和资源优势,着力打造机械加工、现代物流、食品加工、林产加工和化工新材料等五个百亿主导产业,通过重点产业发展催生经济结构转型升级,为推动跨越发展提供重要的产业支撑。同时,树立“项目立县”的新理念,密切关注国家产业政策的支持重点和投资方向、国内外宏观经济走势和市场需求,科学谋划,多中选好,好中选优,加快推进21个亿元以上重大产业项目建设。加强与央企、大型民企的对接,加大招商引资力度,筛选并落实一批大项目、好项目,发挥好项目的综合效应,力争“十二五”期间实现项目投资总量、项目单体规划、绿色增长项目数量、产业聚集项目数量“四个大幅提升”。 四、做大做靓城市,加快新型城市化进程。围绕闽中发展的核心区域与中心城市的目标定位,以前瞻眼光和宏大气魄推进城市高水平、高标准规划、建设和管理。按照“北进南拓、延伸东西、提升中部”的工作思路,在北面加快推进金沙园二期27平方公里开发建设;在南面加快城南10平方公里现代物流园区核心区建设;在东面加快推进东门古民居保护性改造和精品住宅小区的开发建设;在西面加快小吃文化城三期和文化广场建设,开发建设淘金山休闲度假区,打造“夜色金沙”旅游品牌;在中部加强城市管理,逐步分片提升改造老城区,巩固和提升“全国园林县城”创建成果,扎实推进园区、厂区、小区、校区、行政区公园化,逐步把沙县建成美丽、繁荣、生态、宜居的区域中心城市。 五、坚持统筹发展,促进经济社会协调并进。统筹城乡发展,扎实推进新农村建设,发展农村特色产业,完善小城镇基础设施建设,加大小城镇综合改革建设试点镇和中心乡镇建设力度,加快小城镇和中心村人气聚集、产业聚集。统筹生态建设,认真实施好“十二五”环保规划,大力推进清洁生产,鼓励发展绿色经济,加强重点区域、行业污染治理,加快建立生态补偿机制,推动经济增长模式向节约型、生态型转变。统筹社会事业,不断改善民生,努力解决好居民增收、劳动就业、就医就学、住房养老、物价监管、社会稳定等群众普遍关心的问题,提高人民幸福指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