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节临近,又到了给困难群众送温暖的时候。
这是多少年来的传统。莫小瞧了一桶油、半袋米、两斤面,在今天看来不大起眼,在艰苦的年月里,却给困难群众过个好年提供了切实的帮助。有了它,起码年三十能吃上饺子了;有了它,正月里的用度不作难了……年终送温暖,在社会保障体系中发挥了拾遗补缺的重要作用,送去了党和政府的关怀,解决了实际困难,密切了干群关系。
然而,随着时代的发展,困难群众的状况和需求都发生了变化。为年三十的饺子和正月的用度担忧的特困户越来越少了,一桶油、半袋米、两斤面的实际作用也就越来越弱化了。当前,群众的困难更多表现在就业、生活、教育、医疗、住房等方面,帮扶需求呈现多样化的倾向。这对送温暖提出了更高要求。
应对这一变化,送温暖需要与时俱进。
送温暖,最好送个“保温瓶”。如何告别施惠一阵风,形成日常性的机制,时时供暖,日日保暖,这需要相关部门动一番脑筋。随便一送,只会产生更多的“送的没人要,要的没人送”的尴尬。报道中,大连的爱心超市嫁接了政府和民间慈善力量,并创新机制让其运转正常,四季如常,使困难百姓获得个性化的服务,感受恒温。这种做法值得推广,这种意识值得倡导。
送温暖,不如帮扶自供暖。年终送钱物,是治标,不是治本;是救急,不能救穷。相关部门要切实帮助困难家庭共挖穷根,帮扶致富,这比供一时之暖、输一时之血更为长远。报道中,武汉困难百姓“送条致富路”的呼声,得到相关部门的认真对待,授困难群众以渔。这种真情实意送温暖值得效仿,这种真抓实干造温暖值得学习。
从年终送暖到温暖终年,说着好说,做起来并不容易。量身打造、切实帮扶,这需要多去揭揭锅盖、摸摸炕头,踏踏实实地调查研究,蜻蜓点水,于事无补;夸张做秀,南辕北辙。好在困难从来与机遇并存,这正是了解群众疾苦、践行“权为民所用”的重要机会,也正是改善工作方式、体现“情为民所系”的大好时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