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市供销合作社成立于1952年,在计划经济时期承担着城乡农民物质生活供应的重任,是党和政府联系农民的桥梁和纽带,其网点遍布乡村,可以说,哪里有人烟哪里就有供销社的网点,腿长、面广、网点齐全是供销社的优势所在。那时候,每个行政村都有双代(代购代销)店,每个乡镇均设有基层社,每个县均有十余个专业企业,全市供销社系统人员最多的时期达6万余人,它与农民群众联系的紧密性是其他任何组织所无法取代的。到了上个世纪80年代,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供销合作社的业务逐渐受到冲击,供销合作社还一度与商业部门合并,但因其网络的健全性,业务还继续开展着,可是已经步履艰难了。上个世纪90年代初,农村供销社的经营体制进行了改革,普遍实行承包经营和抽本经营,但也难免亏损的趋势。1995年党中央、国务院站在农村发展的高度,对供销合作社改革与发展进行了研究,出台了《关于深化供销合作社改革的决定》,重新组建全国供销合作总社,我省、我市也相继在1996年出台了贯彻意见,从改革角度而言,供销社似乎注入了强心剂,大家都欢呼供销合作社的春天来了,但随着化肥流通体制的改革,供销社赖以生存的最后一道垄断行业被打破,供销社以往体制和经营障碍性全部暴露,全国供销社系统亏损一千多亿,仅我市亏损也达到六七千万元,不少银行纷纷起诉,供销社很多网点被拍卖。1996年,国家计划委员会、财政部等八部委联合转发《国务院关于研究解决供销社政策性亏损问题的会议纪要》对供销社中央政策性亏损进行处理,供销社发生的地方政策亏损部分,由地方各级政府研究解决办法,并限期清理。1999年国务院针对供销社亏损严重的情况,又下发了《关于解决当前供销合作社几个突出问题的通知》,进一步理顺各级联社的组织管理体制,规定“全国供销合作总社和省、市(地)级联社应大力精简机构,减员消肿,所需经费列入同级财政预算”。为了贯彻国务院精神,全国总社从2000年提出“四项改造”(参与农业产业化经营改造基层社,用现代流通和经营方式改造传统网络,用产权多元化改造社有企业,用开放办社改造联合社),坚决遏制新的亏损,各地供销社进行企业改制,实行职工身份置换,置换金从拍卖资产支付,无力支付的企业宣告破产、解散。2000年至2005年,我市供销社系统基本上都处在改制阶段,亏损已经消灭了,但人员走光了,资产也拍卖得差不多了。2006年福建省人民政府站在海西新农村建设的角度,又出台了《关于加快供销合作社改革与发展扎实推进海峡西岸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意见》明确要求:“坚持以多种形式改造基层供销社,把基层供销合作社办成农村经济综合服务中心;坚持以产权多元化为核心,创新社有企业体制与机制,使社有企业成为符合现代企业制度要求的市场竞争主体,成为农业产业化经营和农村现代流通网络建设的龙头企业;坚持以社企分开、开放办社改造联合社,加强对各类农民专业合作社和农产品协会的指导、协调和服务,提高农产品生产与流通的公共服务平台建设水平,使县级供销合作社联合社成为农村合作经济组织发展的组织者和推动者”。2007年我市供销社系统(县级以上联合社)完成“三定”工作,在精简机构原则上、机关人员经费全部纳入财政预算;2008年,全市11个市、县(市)级供销社全部被批准参照公务员法管理。
供销合作社改革与发展的经历给我们很深的思考与启示。
一、要紧紧立足“三农”,服务“三农”是供销合作社的根本
实践证明:供销社辉煌时期是联系“三农”,扎根“三农”最深厚的时期,供销社衰退最严重时,便是离“三农”最远的时期。供销合作社产生是因为农村经济发展的需要,农民紧密联系党和政府的需要。党和政府深化供销社改革,支持供销合作社发展也是站在“三农”的高度,合作社最基本的功能就是“把千家万户的农民组织起来,引入千变万化的市场”,促进农民增收,搞活农村流通。基层供销社是供销合作社紧密联系农民,服务“三农”的最基层组织,也是供销合作社联合社的成员社,不能削弱,只能加强。而目前很多地方基层供销社名存实亡,这是非常危险的,供销合作社如果丢失了基层社这块阵地,就很难成为真正意义上的农民合作经济组织,其为“三农”服务也就成为一句空话。但目前多数基层供销社状况堪忧,除了有一些网点,县联社聘请几个人员留守,收取房租外,业务几乎没有拓展,因此,恢复基层供销社的经营非常重要,基于目前情况,县级供销合作社联合社要想办法聘用和选派一些能干事、会做事的人到基层社;让他们围绕当地农产品的特点引领和牵头组建专业合作社;同时,根据发展农村现代流通网络的要求,创办超市连锁店和村级综合服务站;恢复农业生产资料经营,积极创办“庄稼医院”,在农业生产资料供应点聘请技术人员当“坐堂医生”,根据季节用肥用药的需要和病虫害的特点,指导农民科学用肥用药;此外有条件的地方要主动参与当地新农村建设,联合开展房地产业务,更新网点设施,重塑基层供销社形象;要扎实创办农副产品信息服务站,为农民免费提供信息查询、指导、发布等服务场所,帮助农民学知识看行情,找门路,掌握农产品购销的好去处,促进农民增收。
二、要不断发展壮大自己的实力,这是供销社服务“三农”的前提
供销社毕竟不同于行政机关等其他组织,没有具体明确的职能,也已经没有垄断的经营,供销合作社的发展趋势就是两个方面的问题:一是服务。为农民服务,为农村、农业服务;二是自身经济实力的壮大。后一方面是保障。供销社如果不能实现为“三农”服务宗旨,它的存在就没有意义。所以发展直属企业,壮大自身经济实力是供销合作社工作的重中之重。目前供销社发展既面临重大机遇,又面临着挑战,机遇主要有:一各级党委政府对供销合作社发展的支持,1995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供销社改革的决定》,1999年《国务院关于解决当前供销合作社几个突出问题的通知》依然没有过时,2006年福建省人民政府《关于加快供销合作社改革与发展扎实推进海峡西岸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意见》又进一步明确供销合作社改革与发展内容;二是我省各级供销合作社联合社机关参照公务员法管理,解决了吃皇粮问题,免除了后顾之忧;三是供销合作社直属企业包袱已经没有了,但仍有不少资产,可以轻装上阵;四是不少传统业务仍然经营着,如烟花爆竹、农资、废旧回收等,近年来又参与“万村千乡市场工程”和“新网工程”等现代流通网络建设,积累了一定的经验。挑战是:一是人员少。老化的老化,置换身份的置换,很多企业只剩下二三人留守;二是思想僵化、保守。长期靠收房租过日子,休闲习惯了,不愿意动脑筋,更怕参与竞争。因此,各级供销合作社联合社领导要坐下来认真研究,科学制定新机制大胆启用新人,整合优势资产,扩大和壮大传统经营业务,同时把握政策支持的机遇,主动参与市场竞争,壮大自身经济实力,否则前景堪忧。
三、要紧紧依靠党和政府,党和政府的支持是供销合作社改革发展的动力
党和政府是供销合作社改造发展的生命力体现。供销社与其他许许多多的行业一样,都是沐浴着党和政府的阳关雨露成长。因此,供销合作社要紧紧依靠党和政府,对党和政府制定的政策、方针、路线要认真贯彻执行;对深化供销社改革的有关文件,要广泛组织学习,深刻领会,深入宣传;要主动把工作融入当地党委、政府的大局中,积极参与农业产业化经营和现代农村流通网络建设,把“千家万户的农民引入千变万化的市场”,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为党和政府分忧,为农民兄弟办事;要及时向党和政府汇报工作开展情况、存在的问题,反映农民群众的呼声和要求,提出供销社工作重点和想法,积极争取党委和政府的重视;要主动承担政府委托的任务,并保质保量完成;要及时宣传和推广供销合作社为“三农”服务的典型经验、典型做法、典型人物,让社会更多地了解供销社,同时也更好地了解党和政府“三农”工作的政策方针。
四、要重视培养和引进人才,人才是供销社事业发展的重要保证
人才的作用对供销合作社而言,特别重要,一则供销合作社由于成立时间长,业务又不断萎缩,人才老化和流失现象非常严重,尤其在基层,就是不老化,也因企业改制而实行身份置换,况且,稍为优秀一点的人才早就自谋生路;二则供销社毕竟不同于行政机关,它不是只根据职能执行公务,联合社更重要的是对下级社和企业负有指导、监督、协调、决策、管理的功能,这种特定性就要求供销合作社的人员要有双重能力,既要有行政管理能力,又要按市场规律办事,要了解市场信息,要懂业务,要具备企业领导人的素质,不熟悉业务不行,不主动作为也不行;企业和基层供销社是纯经营业务的单位,只有主动参与竞争,有一定的组织协调力,并按经济规律办事才能适者生存。而这两种人才都不易得,前者不一定会被调到供销社来,纯行政单位和国营大中型企业可能更受他们青睐,而后者可能更倾向自谋生路。所以供销社自身要尊重人才,用好机制发现人才,引进人才和留住人才。各级党委政府要重视供销合作社人才的成长,给他们施展“拳脚”的平台。实践证明:哪里的供销社有人才优势和留住人才的机制,哪里的供销社就兴旺发达,否则,哪里的供销社就名存实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