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文稿,还能这样写》作者雄文《笔杆子碎语》作者王一端《机关文稿写作入门》作者杨新宇《机关文字工作五十讲》作者何新国
最新《公文写作培训课程》直播间《公文写作百法例讲》作者房立洲老秘网站长、《老秘笔记》作者老猫《公文高手的自我修养》作者胡森林
开启左侧

[文化体育] 三明市关于建立客家文化生态保护区的构想

[复制链接]
中国老秘 发表于 2010-1-11 08:23:41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公文写作培训班
《国家“十一五”时期文化发展规划纲要》提出要确定若干个国家级非物质文化生态保护区,无疑,这是加大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力度的一项重要举措。2007年6月,“闽南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正式批准设立,标志着我省泉州、厦门、漳州三地成为中国首个国家级文化生态保护区,借用中国文化遗产保护专家乌丙安的话说:“这标志着中国文化遗产保护开始进入整体、活态保护的新阶段。”
  三明(龙岩)客家文化,是否能够设立“客家文化生态保护区”?回答将是肯定的,因为在这片客家土地上,客家文化同样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西晋以来至南宋末“北民南迁”大移民,将中原文化传播至闽粵赣周边,又伴随着客家人的播迁使客家文化传播到世界各地;明代随着客家人大量渡海迁徙,在台湾和东南亚各地落地生根开花,数百年来也一直成为台湾同胞和港澳及海外客家人后裔建设家园和维护生命的精神支柱。
同样,在这片客家土地上,经过千百年所孕育形成的客家文化不仅内涵深刻而且丰富多彩、举世闻名;当最初的河洛文化与原住民文化在长期的相互激荡、此消彼长中,创造和保存了大量丰富多彩的物质和非物质文化遗产;无论是方言俚语、土堡建筑、宗教信仰,还是艺术戏曲、民俗风情、山歌游艺等,无一不诠释着多样而独特的客家文化风貌。我们有理由相信,探索建设一个“非物质文化遗产和物质文化遗产相依存,并与人们的生产生活密切相关,与自然环境、经济环境、社会环境和谐共处协调发展”的客家文化生态保护区,同样是进一步加大客家区域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重要举措,将与闽南文化交相辉映,共同打造出闽西南历史悠久的灿烂文化并享誉世界。
  一、在三明(龙岩)建立海峡西岸“客家文化生态保护区”的条件已经成熟
  1、三明与台湾历史渊源割舍不断、密不可分。自古以来两地就存在着极为密切的关系,有着地缘近、史缘久、血缘亲、文缘深、语缘通、神缘合、俗缘同、商缘广的八缘之亲。
  2、各级党委、政府高度重视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在普查、名录项目保护、开发和利用上取得了一定成绩。一是各地各部门高度重视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成立了三明市民族民间文化保护工程领导小组,全面负责“保护工作”的组织领导和决策。同时,成立了三明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专家评审委员会,负责对项目的申报进行评估、论证等工作,并在全市范围内开展了民族民间文化普查摸底工作。二是不断加大专项资金扶持,保护工作得到有效保障。据不完全统计,从02年至今,全市各级财政先后投入了近3000万专项经费,开展了卓有成效的各项保护工作。如用于市博物馆新馆扩建700万元,专题设立了“客家祖地民俗风情馆”;03年市财政专门下拨民俗文物的抢救保护征集资金30万元;泰宁县专门为梅林戏剧团修复了一座占地1000平方米的梅林戏演艺馆等等。三是普查工作取得阶段性成果。2005年起,全面启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程,对全市民族民间文化进行普查。通过普查,初步建立了我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试点项目名录35项。如代表性的民族民间文化资源有:永安大腔戏、大腔傀儡戏、贡席制作工艺、安贞旌鼓;泰宁梅林戏、大源傩舞等。四是三级名录体系初步建立。2006年,三明市人民政府公布了市级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35项。永安大腔戏、泰宁梅林戏被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列入第一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有:泰宁大源傩舞、永安大腔戏、泰宁梅林戏、沙县肩头棚、将乐民间龙池古砚制作工艺、将乐西山造纸技术等。五是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保护工作。1999年起,对三明古文明进行了较系统、较全面研究,编辑出版了《三明文化大观丛书》,《客家祖地石壁丛书》,《宁化客家牌子锣鼓》、《神秘的客家土堡》、《三明历史名人》、《三明宗祠集萃》、《三明的庙宇》、《宁化与客家》、《客家与石壁史论》及《客家源》、《走遍燕城——永安民间传统文化集萃》、《三音歌与大腔戏》等书籍和音像片。六是加强传承人保护和民俗博物馆、传习所、专题展览馆建设。我市目前已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3名,推荐评选第一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10名。全市建有非物质文化遗产民俗博物馆5个(市客家民俗风情馆、永安青山畲族民俗馆、尤溪桂峰村民俗馆、沙县民俗馆、泰宁饶山村民俗馆),专题展馆3个(永安地质博物馆民俗专题展馆、宁化客家公祠民俗专题展馆、泰宁博物馆专题民俗事项展厅),非物质文化遗产传习所44个。全市收集整理各类实物资料2000多件。全市每年开展非物质文化遗产传习活动80多次,举办非物质文化遗产专题展览10多次。
  3、龙岩市客家区域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取得显著成绩。闽西汉剧、闽西客家十番音乐、永定客家土楼营造技术等列入了国家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采茶灯、客家山歌等多项文化遗产列入了福建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龙岩市委、市政府提出的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六个方面发展”更是吹响了全方位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号角。
综上所述,三明、龙岩两市客家地区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方面取得了显著成绩。但是,我们必须清醒地看到,从总体上看,两市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仍然处于起步初级阶段,而非“整体、活态保护”,这正是“客家文化生态保护区”设立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因此,建设“客家文化生态保护区”势在必行。只有认识到位、措施到位,才能够有效保护、永久保护,才能更好地为客家区域新一轮大发展提供宝贵的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
  二、建设“客家文化生态保护区”任重道远,需要重点做好以下几个方面工作:
  1、各级党委、政府应高度重视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从对国家和历史负责的高度,把建设“客家文化生态保护区”摆上重要议事日程,与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放在同等重要的地位。参照“闽南文化生态保护区”的设置,设立“客家文化生态保护区”领导小组、专家委员会和保护区工作中心组织机构、工作班子,出台一系列政策措施,提出明确要求,采取切实有效措施,落实专项保护经费。
  2、结合两市的实际,编制出台“客家文化生态保护区”规划纲要。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国家“十一五”时期文化发展规划纲要》、《国务院关于加强文化遗产保护的通知》、《福建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福建省建设海峡西岸经济区纲要》、《福建文化强省建设纲要》、《福建省“十一五”文化发展专项规划》的精神和有关规定,编制出台“客家文化生态保护区”规划纲要,确定“客家文化生态保护区”建设的指导思想、方针政策和目标,制定具体任务、相关项目和政策措施。
  3、坚持“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传承发展”的指导方针,将文化遗产保护的社会效益放在首位。落实好坚持以人为本,保障和实现群众的基本文化权益;保护文化多样性,促进文化持续发展;尊重文化发展规律,保护文化遗产及其生态环境;政府主导、社会参与,明确职责、形成合力;群众是文化遗产保护和传承的主体;分类指导、区别对待,统筹规划、协调发展。
  4、设立专项保护资金,并建立资金审计监督制度,加强管理、合理使用,专款专用。保护资金来源渠道包括政府拨款、社会民间筹集及境内外捐助等,用于项目活动(项目传承人)的培养和补助、文物修复、珍贵资料和实物的征集和收购、对项目传承单位(民族民间文化艺术之乡、文化基地)的资助、相关项目的研究及保护区的其他事项等。
5、科学地建立起可操作性强的文化遗产整体性保护制度和运行机制,形成较为完善的文化遗产保护体系。出台《客家文化生态保护区保护和管理条例》;成立客家文化生态保护区文化遗产保护协会;建立客家文化遗产名录体系;建立文化遗产保护、传承机制;对濒危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开展抢救性工作;利用各种传播途径宣传文化生态及保护区建设的意义,不断提高群众保护文化遗产的意识;建设一些有利于文化生态保护的陈列馆、活动场所、交通设施等,修复一批历史文化名城(街区、村镇)、古民居等。
  6、加大宣传力度。建立形式多样的研究、宣传、展示平台,努力增强区域内群众对文化遗产的赞赏和尊重,不断提高群众保护文化遗产的意识。通过电视专题栏目、报刊专版报道、广播固定节目、非遗网站建设、举办研讨讲座、展馆专题陈列、书籍杂志出版等,培育一个有利于文化遗产保存、保护和发展的环境,营造一个尊重传统文化的社会环境。
总之,要通过采取有效的保护措施,建设一个非物质文化遗产和与之相关的物质文化遗产互相依存,文化遗产与人们的生活环境、自然环境、经济环境、社会环境和谐共处的生态环境。
  (作者单位:三明市文化与出版局)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0关注

24粉丝

2229帖子

排行榜
作者专栏

关注我们:微信订阅号

官方微信公众号

客服个人微信号

全国服务热线:

0595-22880819

公司地址:泉州秘途文化传媒有限公司

运营中心:福建省泉州市

Email:506070961#qq.com

Copyright   ©2015-2025  老秘网 责任编辑:释然Powered by©Discuz!技术支持:秘途文化  备案号   ( 闽ICP备19022590号-1 闽公网安备35050302000919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