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文稿,还能这样写》作者雄文《笔杆子碎语》作者王一端《机关文稿写作入门》作者杨新宇《机关文字工作五十讲》作者何新国
最新《公文写作培训课程》直播间《公文写作百法例讲》作者房立洲老秘网站长、《老秘笔记》作者老猫《公文高手的自我修养》作者胡森林
开启左侧

[文化体育] 发挥政协优势 推进闽台客家文化交流

[复制链接]
秘园老董 发表于 2009-9-3 08:13:51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公文写作培训班

发挥政协优势 推进闽台客家文化交流

 

龙岩市政协


闽西是8000多万海内外客家人公认的客家民系形成的中心区域和重要祖籍地。闽西不仅是著名侨区,也是台湾近500万客属同胞的主要祖居地。近几年来,龙岩市政协重视发挥客家优势,加强同台湾客家同胞和海外客家侨胞的联谊工作,促进海峡两岸的交流、交往与合作,坚决反对“台独”分裂势力,为实现祖国的完全统一做出新的贡献。

一、发挥客家优势,拓展政协工作新领域

1、加强客家文化研究,加大客家文化宣传

首先,支持闽西客家文化研究会、闽西客家联谊会开展客家文化研究,进一步构建历史脉络清晰的客家文化体系。其次,发挥提案建议的作用,反复呼吁加强客家文化研究,推进客家文化事业的发展。在市政协三届一次会议上,市政协副主席邱惠珍作了关于“发挥闽西客家优势,推动闽台文化交流”的大会发言,引起市委、市政府领导高度重视。今年春,文史委对闽粤赣边区客家文化现状进行调研,形成《发挥闽西客家文化优势,推动祖国和平统一大业》的调研报告,时任市委副书记、市政协主席林仁芳同志阅后批示:“客家文化是闽西的一大特色,可作为市政协今年的重点课题。”这充分反映了政协对客家文化建设的高度重视。第三,发挥政协优势,推动客家文化研究向纵深发展。2004年底,由福建省炎黄文化研究会和龙岩市政协联合举办的“客家文化学术研讨会”在闽西召开,参加这次研讨会的论文作者80多人,内容涉及客家文化总论、客家源流、客家与相邻族群关系、客家社会变迁、客家经济开发、客家历史名人、客家妇女、客家精神、文化特征、客家语言、信仰民俗等等。这次与会者的素质和参会论文的广度和深度,都比以往有很大提高,有力推进了龙岩市客家文化的建设和研究。

2、加强客家文化遗产保护,推动永定土楼申报“世遗”工作

龙岩市政协十分重视客家文化遗产的保护工作,早在2000年3月,时任政协副主席的萧衍锋同志就率领文史委员和文物保护专家到连城四堡雕版印刷基地调研,形成调研报告后,以《主席会议建议案》的形式报送市领导,引起市委、市政府的高度重视,采取有力措施保护这一不可再生的珍贵文物资源。2001年“四堡雕版印刷古书坊群”被国务院列为第五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人民政协报》对此进行了详细的报道。近几年来,市政协文史委在李汉槐副主席的带领下对永定土楼、连城芷溪历史文化名村、武平梁野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和漳平天台国家级森林公园等进行考察调研,提出许多建设性建议,得到有关部门的好评。今年6月,市政协文教卫体委组织部分政协委员对永定土楼申报“世遗”工作进行视察,为永定土楼的保护和申报“世遗”积极建言献策。今年7月17日省政协办公厅向省领导报送了龙岩市政协常委张木森、林善珂提供的《建议借助定光古佛神缘,扩大闽台文化交流》专报件,王美香副省长在专报件上作了重要批示,对武平县做好定光古佛这篇文章,扩大闽台交流工作产生极大鼓舞。

3、加强政协联谊工作,促进海内外客家文化交流和经贸往来

随着海峡西岸经济区建设步伐的加快,龙岩作为客家祖地和重要台胞祖籍地在闽台关系发展中的“五缘”优势进一步突显。发挥好这一优势,做好“六求”文章,是政协的一项重要工作。几年来,龙岩市政协与台湾各领域的交流交往持续开展。2004年,杨汉章副主席率经贸考察团赴台考察,台港澳侨委陈萍主任参加龙岩市妇女参访团赴台湾、金门等地参观考察,都取得了较好的成效。

几年来,我们不断拓宽联络渠道,积极推进与台湾各界人士的交流交往。先后接待了来岩考察交流的台湾第三届“立委”、回乡寻根谒祖的前台北市“教育局长”、“立法委员”陈汉强先生,宜兰县台闽经贸发展协会理事长林明昌先生一行,台北县新店市客家族群促进会理事长黄金明一行,参加闽西客联会成立十周年纪念活动的台北市中原客家崇正总会理事长罗世昌先生等一行,先后两次来长汀、永定考察客家文化的台湾台中侨光学院陈瑛旬副教授、吴贤俊讲师,台湾成功大学王明蘅教授率领的“暑期闽西客家民居考察团”一行15人。今年6月18日,林仁芳主席、李占开副主席在厦门会见并宴请了前来参加厦门海峡两岸客家文化高峰论坛筹备会议的台湾前“立法院”副院长、中国国民党中评会主席团主席、“世界客属总会”荣誉会长饶颖奇先生一行。我们还参与接待了新竹县议员“客家文化之旅参访团”,高雄县仁武乡民民俗运动交流团,以台湾统一联盟主席王津平为团长的海峡西岸2007年台胞青年(大学生100人,加上省台联、东南台记者等共120人)夏令营;8月上旬,参与接待了前来参加由省文化经济交流中心、台中市客家公共事务协会共同主办的闽台学术文化交流暨“土楼文化”作品创作专题研讨会的台湾客家广播电台董事长廖运塘、台“立委”黄义交先生一行。此外,还与抗日名将、1937年上海淞沪抗战“八百壮士”之一上官志标之子、中华民族和平统一促进会发起人暨常务理事上官百成先生,前来参加“丘逢甲创办上杭师范传习所100周年纪念大会”的台湾知名女作家丘秀芷、陈若曦、季季、李昂,专程来闽西考察客家史迹的旅美台湾学者汤锦台先生等等,共计上百人次进行了接触交流。通过组织参观、考察龙岩中心城市的市容市貌,风景名胜和市经济开发区,介绍我市的风土人情和发展前景,使众多的台胞认识、了解了龙岩。

此外,台港澳侨委还先后促成了台湾台闽经贸协会理事长林明昌先生为团长的台闽经贸考察团一行、漳州市台商协会会长何希灏先生一行来我市参观考察,为两岸客家文化交流和经贸往来做出了积极的贡献。

二、坚持客家特色,开创闽台客家文化交流新局面

文化对民族的凝聚力和民族对文化的认同感,是一个民族团结统一的心理基础和精神支柱。不论是台湾客家、闽西客家还是世界各地的客家,其文化都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加强海峡两岸客家文化交流对于繁荣两岸经贸长期往来,促进民间互动交流,增进本源统一共识,加强对台工作,争取台湾民心,具有强大的推动作用。为此,我们提出以下建议:

1、建立“海峡客家论坛”,创新闽台客家文化活动载体。

近几年来,闽台客家文化交流虽然不断发展,但是,由于没有较好的载体和抓手,层次无法提升,规模无法扩大。建议在连城县冠豸山建设“海峡客家论坛”,作为海峡两岸客家文化交流的中心和基地,从学术到寻根、旅游、文教、艺术、恳亲、经贸等多方面开展研究和交流,进一步打响“客家”牌。省、市两级政府应该把“海峡客家论坛”项目纳入“十一五”文化基础设施建设规划,作为对台工作重点项目给予扶持。

2、举办“客家祖地文化节”,创新闽台客家文化活动内容。

在重要的传统节日如春秋祭祖、端午、中秋、春节等台胞回乡较集中的时机,组织开展客家民俗风情节、客家旅游文化节,让闽西客家山歌、民间文艺、美食文化、宗祠族谱等充分展示,并且录制一些闽西风情的光盘、书籍输入台湾,以加强闽台客家之间在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上的交流与互动,吸引更多的两岸民众参与进来,构建两岸互动互信的客家文化圈。

3、打造对台文化交流精品,创新闽台客家文化交流形式。

支持龙岩拍摄电视剧《客海往事》,并作为省里对台工作和发展文化产业的重点项目,从资金上给予倾斜。龙岩市借台湾召开第21届世界客属恳亲会之机 ,出版《话说客家》丛书(一套4本),全面展示深厚灿烂的客家文化,建议省有关部门将此套丛书列入今年省对台重点图书予以扶持。

4、发挥民间团体作用,扩大闽台客家文化交流范围。

认真贯彻中央对台工作方针和中共福建省委提出的发挥“五缘”优势、拓展“六求”作为的要求,在弘扬客家文化的旗帜下,积极有序地开展对台联谊工作。作为群众性的客家社团组织,可以将“血缘”和“神缘”相结合,充分运用民间信仰(如定光佛信仰),促进海峡两岸的交流;还可以多组织台湾青少年到闽西客家祖地参加“寻根夏令营”等活动,以增强台湾青少年的民族认同感,使客家文化在台湾岛上薪火相传、绵延不绝。总之,必须充分借助两岸客家民间团体的作用,团结、凝聚台湾客家人心,扩大两岸客家文化交流范围,为祖国和平统一大业做出更大的贡献。

 

精彩评论6

正序浏览
秘园老董 发表于 2009-9-3 08:14:06 | 显示全部楼层
 
公文写作百法例讲

客家文化对台交流日渐升温

 

李贵海


客家乡亲向来就有不畏艰险、勇于进取的开拓精神。中原汉民从四面八方走进闽西,与原有住民苦心经营这块给他们带来幸福安宁的宝地,并壮大繁衍成为兴旺的客家族群。但闽西终究狭窄,山高水冷林深,适宜人居之地太少,客家人大量向周边迁移。客家乡亲赴台始于明代,大量赴台是在康熙35年(1696年)展海复界至中日甲午战争(1894年)前。据1926年台湾人口调查,祖籍汀州府的人口有8.5万;1945年至1949年又有1.2万闽西人赴台。经过数十年的人口发展,在当今台湾460万客家人中,直接从闽西汀州府迁台的约占10%。其他客家人基本上都从广东迁台,有一部分从漳州迁台。由于闽西是客家祖地,不论是广东的客家人,还是漳州的客家人,绝大多数都与闽西有宗亲渊源关系,他们的祖先都有开基闽西的族谱记载。由于这种密切的渊源关系,闽西与台湾客家乡亲的交流交往开展得较早。自1987年台湾当局开放岛内民众赴大陆探亲后,就陆续有台湾客家乡亲前来大陆进行寻根谒祖、文化艺术考察交流、经贸交流等活动。20年来,闽西对台客家交流十分活跃。

交流互访——增强台湾人民的民族认同感

以客家亲情为纽带,积极发展与台湾客属社团和知名人士的友好关系。

台湾客家乡亲由于处于弱势,危机意识比较强烈,他们较早与海外客属社团建立较紧密的联系。民进党上台以后成立的一些客属社团,也热衷客家联谊活动,以拉近客家乡亲的感情,抢夺客家票源。无论蓝绿色彩的客属社团,都强调客家亲情,积极参与海内外社团举办的各种活动,这为我们与台湾重要客属社团的接触提供了平台。1996年,在新加坡举行的世界客属第13届恳亲大会期间,闽西客家联谊会与台湾世界客属总会同时竞争下届大会的主办权,实现首次接触。2001年7月,高雄市客家文化事务基金会刚成立不久就在香港客属社团首届联谊会会长黎国威的陪同下,由理事长邓昆耀、宋国荣率领20多人主动前来闽西进行联络参访。2002年,闽西客家联谊会在马来西亚沙巴举行的亚细亚客属第三届恳亲大会期间与首次率团参加海外客属联谊活动的台南市客家文化协会理事长叶茂荣一行进行接触,通过建立联系,实现多次互访。闽西客家联谊会多次通过世界客属恳亲大会,以及其他联谊活动,主动拜访台湾世界客属总会会长吴伯雄、荣誉会长饶颖奇、理事长刘盛良、台北市中原客家崇正会理事长罗世昌等台湾重要客属社团负责人,以及其他知名人士,大力发展与台湾客家乡亲之间的友好交往。2005年在成都世客会期间,台湾世界客属总会会长吴伯雄除了要求闽西支持台湾申办下届大会外,还要求家乡多组织一些乡亲赴台参会,给他捧场。2006年11月,闽西客家联谊会应台湾海峡两岸客家文经交流协会理事长饶颖奇先生的邀请,组织13人赴北京参加第一届海峡两岸客家高峰论坛,进一步加强与台湾客家乡亲的关系。可以说,以客家亲情为纽带,顺着台湾客家乡亲“客家放中间,政治放两边”的愿望,有利于与台湾各阶层客属乡亲的接触,广泛地开展两岸民间友好交往。

开展对台客家文化、艺术等方面的交流,推动客家事业的发展。

台湾客家人的危机意识,使他们在上个世纪80年代后期开始就积极开展客家文化的抢救工作,千方百计阻止客家文化的流失,努力提高客家人的政治社会地位。一方面,他们运用各种手段宣扬客家文化,一方面积极发展与大陆及海外客属社团的联系,增强客家自信,找回失落的文化。1989年7月,台湾文艺界人士谢金玉、吴素质来龙岩观摩“闽粤赣边区首届舞蹈邀请赛”。在以后的数年间,先后有17批台湾参访团前来闽西考察客家艺术、进行客家文化交流考察以及寻根谒祖等活动。闽西也多次组织客家学者、文艺工作者赴台进行客家文化、艺术交流。闽台客家交流的几次重要活动,比如1992年9月的“闽西客家学研讨会”、1997年10月的“闽台客家文化交流暨客家之旅”、2001年高雄市客家事务基金会组织的“客家文化参访团”一行20多人、2006年4月由新竹县议长张碧琴率领的“客家文化交流之旅”参访团一行27人、2007年8月在龙岩举行的“闽台客家文化交流暨土楼文化作品创作专题研讨会”等交流活动,都引起两岸三地客家乡亲的瞩目,促进了闽台之间客家乡亲的交流交往,推动了两地客家事业的发展。为了因应对台客家交流的需要,从上个世纪90年代开始,闽西先后成立了闽西客家学研究会、长汀客家博物馆和客家研究中心、闽西客家联谊会、上杭县客家族谱馆、连城县客家方志馆、以及7个县(市、区)的客家联谊会,这些组织为开展对台客家交流提供了平台。而台湾客家乡亲经过20多年的努力,台湾客家乡亲的地位得到显著改善,不仅“行政院”设有“客委会”,就是许多县市也都成立了“客委会”,民间纷纷成立新的客属组织,积极维护客家人的利益,增强客家自信心。在当今台湾政治生态蓝绿两极化的情势下,客家族群成为关键的群体,是各方都在争取的资源。

组团赴台参访,加强与岛内客家社团和知名人士的联系。

主动赴台参访是增强对台交流成效的重要渠道。客家联谊会为闽西开展上岛交流提供了平台。1997年9月,龙岩市文教交流团赴台开展客家文化交流,揭开了登岛交流的序幕。1998年10月,闽西客家联谊会组团赴台参加世界客属第14届恳亲大会,接触了吴伯雄、饶颖奇、马英九、刘碧良、刘国昭、叶耀鹏一批台湾客属上层人士。吴伯雄见到闽西代表团团长时,主动用客家话说:“我是永定人”。饶颖奇先生自我介绍是“福建武平人”。我们与吴伯雄、饶颖奇等上层人士的联系就是在这次会议上建立起来的。其后,闽西客家联谊会分别在2000年、2003年、2006年组团赴台参访,每次参访都拜访台湾各地的客属社团及其他组织,每次参访都增进了与台湾客属社团的友谊。在2006年10月台北举行的世界客属第21届恳亲大会期间,闽西团受到国台办以及台湾主办方的高度重视,曾耀东团长代表大陆地区近700名参会代表在开幕式上致辞。在随后的参访活动中,所到之处,受到各地台湾乡亲的热情欢迎,密切了与台湾同胞的关系,增进了友谊。

举办活动,为台湾客属乡亲访问闽西创造条件。

通过客家联谊、客家文化交流,可以突破区域的界限,为更多的台湾同胞前来访问创造条件。1995年11月,台北市中原客家崇正会公祭团一行18人在理事长陈盛雄的率领下前往宁化、长汀参加首届世界客属公祭客家公祠和母亲河后,每年的公祭活动都有一批台湾乡亲前来参加。1997年10月,龙岩市举办“闽西·闽台客家文化交流暨客家之旅”活动,应邀参会的来宾364人,其中台湾同胞205人。2000年11月在龙岩召开的世界客属第16届恳亲大会,台湾有13个客属代表团、270人参加,更主要的是这次大会还吸引了中国国民党副主席吴伯雄、民进党前主席许信良等一批客属上层人士参会,引起海内外瞩目。吴伯雄是两岸分隔51年来中国国民党首次高层领导人访问大陆,备受两岸和社会各界关注。美国、香港的一些与会代表说:“吴伯雄、许信良参加恳亲大会,充分地证明中华民族的凝聚力。他们的到来,对两岸关系的发展推动很大。客家人的交流,将推动两岸的交流。”台湾知名人士汤绍成在这次大会前曾向我们建议,要做好台湾人民的工作,特别是台湾青少年和知识分子的工作,要创造条件让台湾同胞多来祖国大陆考察观光,以这次恳亲大会为契机多邀请台湾客家乡亲,特别是中上层人士来参加大会。2007年9月,我们在得知饶颖奇先生将率领150名台湾客家乡亲赴厦门参加第二届海峡两岸客家高峰论坛时,主动邀请他率台湾客家乡亲前来闽西参观考察,并协助他做好回武平开展寻根祭祖活动,实现认祖归根夙愿。

客家亲情——维系感情的桥梁和纽带

持续的世界“客家热”,以及频繁的两岸客家交流,大大增强了客家族群的客家意识。

在台湾,十几年前,许多客家人由于在社会上处于弱势地位而不敢在公众场合说客家话,而今,客家人不仅敢于大声承认是客家人,而且也敢于在公开场合说客家话。据台湾近年人口调查,总人口基本没有增加,各族群人口也没有增加,只有客家人数在增加,主要是隐性客家人的回归,使得客家人口达到460多万,在总人口中的比例由15—17%,上升到20%。

同样,在中国大陆,由于方言的差异,赣南一些地区以及闽西的连城、宁化等地的住民在十几年来还不知道自已是客家人,但随着对外客家联谊交往越来越热络和本地客家资源的不断挖掘、传播,他们大大增强了客家意识,对自身身份有了重新认识。现在,在闽西原汀州府属八府几乎没有人不承认自己是客家人。

对台交流也促进两岸经贸发展。1988年就有4家台资企业在闽西投资。截至目前,闽西龙岩市累计批办台资企业229家,总投资51810.96美元,合同利用台资40748.71万美元,实际利用台资27915万美元,另有已办未批项目25个,总投资71075万人民币。台资企业已成为闽西经济社会发展的一支重要力量。

 
 楼主| 秘园老董 发表于 2009-9-3 08:14:22 | 显示全部楼层
 
老秘网虚拟稿费

闽西,天下客家人的祖籍地

 

张佑周


与中国南方的汉民族其他支系一样,客家民系形成的因素主要有三:汉民族的南迁、特殊的地域和聚居地特殊的人文环境。

客家民系形成的第一个因素是中原汉人南迁。

众所周知,秦汉以来,由于北方少数民族入侵而引发的战乱和自然灾害等原因,中原汉民族有过多次大规模的南迁。其中规模最大的汉人南迁有四次:第一次发生在西晋末年,永嘉之乱,五胡乱华,中原板荡,晋室南渡;第二次发生在唐安史之乱、黄巢起义及其后的五代纷争;第三次发生在北宋末年,辽、西夏、金相继入主中原,宋室南移;第四次发生在南宋末年,北方蒙古族兴起,铁蹄南下,南宋小朝廷君臣被一路追杀至南中国海边。汉民族第三次和第四次南迁,沿着前人开辟的多条入闽之路,绵绵不绝地进入闽西汀江流域这片尚未开发的崇山峻岭,为这片土地带来先进的文化和先进的农耕技术、建筑技术,使这片在唐开元二十四年(公元736年)置州之前仍过着半农耕半渔猎的刀耕火种部落生活的蛮荒之地搭上了汉民族滚滚前行的历史列车,一跃跨入封建时代。以中原汉民族先进文化为主体,融合客家先民南迁沿途各民族、民系文化和闽西当地土著文化的新型文化——客家文化于是形成。

客家民系形成的第二个因素是特殊的地域。

这一特殊地域就是闽西地区,其中心是汀江流域地区。作为传统的地域概念,闽西包括现在龙岩市所辖新罗区(原龙岩县)、漳平市和永定、上杭、长汀、武平、连城7个县(市、区)以及历史上属汀州府管辖的宁化、清流、归化(今明溪)等县。闽西地区在古代相当闭塞,唐代以前虽然也属“王土”,但却几乎没有得到开发。闽西地区西北的武夷山脉既挡住了来自北方的寒流,也割断了闽西与历朝历代北国政权的联系;闽西地区东南边的博平岭山脉,则既减弱了来自东南沿海的季风和台风,也隔断了闽西通向闽南、闽中的道路。而在武夷山脉与博平岭山脉两大屏障的天然保护之下的汀江流域则呈东北高西南低走向,山川流水集中流入汀江,然后向西南流入粤东大埔,汇入韩江,淌过潮汕平原,注入南海。因此,在交通很不发达的古代,闽西地区在汀江流域小范围内的水路交通也许是较为方便的,在农耕社会它也是一片自然条件相当优越的地方。因为它紧靠北回归线,气候温和,雨量充沛,森林资源、渔猎资源都相当丰富,即使在刀耕火种的半渔猎半农耕社会,当地土著也可以靠渔猎和一年多熟的农作物吃饱肚子。因此,当封建政权设治管理,并“徙内地民居之”后,汀江流域搭上掌握着先进的农耕技术的汉民族所驾驭的高速前进的时代列车,封建的农业和手工业经济得到长足的发展。而两宋之交汉人大规模地和平进入,更是将当地土著带入汉族所主导的社会变革中。于是,在汉民族“反客为主”后,以汉族文化为主导继承了华夏文化传统,同时又融进了当地土著文化的既存中原古意又沐南国春晖的新的特色文化便在这一片特殊的地域里产生了。而这种新的特色文化的产生也标志着新的民系的产生。

客家民系形成的第三个因素是聚居地特殊的人文形态。

唐代设治以前,闽西地区是少数民族的世袭领地,见诸史料者有苗、瑶、黎、蛮、僚、山都、木客等等。唐代北方汉族政权对闽西地区驻军设治之后,对各少数民族进行管理、安抚、驯化、融化、同化,至两宋之交,随着汉族移民的大规模地和平入迁,当地少数民族大多被融化、同化为汉族,少数则统一演变而被称为“畲民”,南宋以后的史料记载对当地土著就少见其他族称了,这也标志着汉民族在闽西地区的“反客为主”基本完成。但汉民族文化与各少数民族文化的互相交融是显而易见的。正是少数民族文化的融入并被大量吸收,汉民族主导的文化有了异质,新的有地域特色的文化才会形成。于是,正如客家方言在两宋期间形成一样,客家民系也在这一期间伴随着汉民族“反客为主”的步伐而形成。

客家民系形成后的宋末元初和明末清初,中华大地所发生的两次大规模移民运动都与客家民系的发展和客家人聚居地的进一步拓展密切相关。因为这两次移民运动发生在客家民系形成之后,而且并不都是自北而南,而是不分东西南北,甚至是由南向北逆向迁徙,客家人也加入到这两次移民潮中。宋末元初因蒙古大军南下和文天祥抗元勤王决战南海边,粤地十室九空。而闽西地区却因汀州知府黄去疾识时务及时归元,大部分地区未涉战祸,保持相对的繁荣。于是,闽西客家人大批向满目疮痍、地广人稀的梅、潮、惠及粤北、港澳地区迁徙,一些闽西客家人甚至向更远的海南、广西地区进发,使客家人的聚居地进一步拓展,客家民系进一步发展。经过元中后期和有明一代长达300多年的休养生息,和平发展,闽西粤东已呈现出“系裔日繁,资力日充”的繁荣兴旺局面。但由于这一片地区山多地少,随着人口的增殖,生存空间越来越窄,“种植所获,不足供用,于乃思为向外扩张”。于是,在明末清初,因战祸而天府之国荒芜和因海禁而沿海地虚而掀起的移民潮中,闽西粤东客家人再次背起行囊,告别经祖辈世代苦心经营的聚居地,千里跋涉,甚至远渡重洋,去寻找新的英雄用武之地。他们或者从汀江、梅江流域出发,向东江、珠江、西江流域挺进,辗转到达粤中、粤西、粤西南沿海、海南、广西等地,加入迁海复界的潮流;或者逆客家先民南来的足迹,越过武夷山、南岭,重返先辈曾经驻足的赣南,再向赣西、赣中北、浙南等地挺进;或者响应清初统治者的号召,跟随“湖广填四川”大军,远徙天府之国四川,有的人还到达陕南;或者沿着郑和以及闽西老乡王景弘率船队下西洋所开辟的航道,从汕头出海,斩风劈浪渡过“七洲洋”(客家人对南海的称呼),到达“番片”南洋群岛,或者折向东北,到达祖国的东南宝岛台湾,甚至远至琉球、东瀛日本、欧美……于是,地球上凡是“有太阳的地方,就有中国人;有中国人的地方,就有客家人。”

众所周知,中国人尤其是客家人慎终追远、寻根念祖的意识特别强。迁居台湾或旅居海外的客家人总是念念不忘自己是炎黄子孙。他们常常自豪地宣称:“我是中国人!”“我是客家人!”“我的根在中原!”“我的根在闽西!”是的,客家人的根在中原,客家人的根也在闽西——这并不矛盾。这是因为,“根在中原”这一命题是理性的、抽象的,它具有更多的象征意义;而“根在闽西”这一命题则是感性的、具体的,它具有现实意义。在说“根在中原”时,人们所感受到的是身为炎黄子孙、龙的传人的自豪,却也有许多人因未能明确自己姓氏所属郡望的具体地理位置而稍有遗憾;而在说“根在闽西”时,人们在感受到身为客家人的自豪的同时,更因为能在闽西找到始祖祖坟和本姓氏宗祠而倍感满足和欣慰。于是,“根在闽西”成了千千万万客家人实实在在的体验,寻根闽西更是千千万万客家人魂牵梦萦的向往。

闽西是一片神奇的土地,是客家民系形成的地方;闽西,是一片充满活力的土地,是天下客家人的祖籍地!

 
 楼主| 秘园老董 发表于 2009-9-3 08:14:35 | 显示全部楼层
 
专业写文章

客家文化研究引起海内外瞩目

 

孙国亮


客家民系最终形成的悠久历史、灿烂的文化和优良的传统,为客家学、民族学、民俗学、文化学以及华侨史和中国社会史等学科的研究开创了广阔的天地。对于这一特色和优势,闽西各界在李逢蕊、曾耀东、张佑周、吴福文等一大批有识之士的开拓、耕耘之下,在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开始,结合闽西的实际,从闽西对客家民系的生成与发展、闽西在客家历史上的地位和作用、闽西丰富的客家人文资源对世界客家人的影响等入手,在客家学、客家民系和客家文化等方面进行了深入地发掘、积极地探索和研究。经过20年来的辛勤努力,闽西的客家文化研究终于在世界客家研究的领域中独领风骚,引起了海内外的瞩目。

在客家文化的研究过程中,闽西的文化艺术界、社科界在增强闽西在外界特别是世界客属中的吸引力,扩大闽西的影响等方面做出不懈的努力。比如,在组织上首先成立了“闽西客家学研究会”、“闽西客家联谊会”和主要担纲客家文化研究的“客家论坛组织·客家文化研究会”、龙岩学院客家研究所等组织;搭建了《客家纵横》、《环球客家》、《闽西乡讯》等具有海内外公开出版刊号的客家文化研究专业报刊,还在上杭县成立了国内首家“客家谱牒馆”。通过这些平台和窗口,每年都有大量的文学艺术作品、学术研究作品传遍世界。为了扩大影响,闽西还选派专家、学者参加海内外各个主要客家组织主办的各种学术研讨会,比如 “国际客家学研讨会”、“闽西客家学研讨会”、“客家方言学术研讨会”、“汀江与客家人学术研讨会”、“闽台客家关系学术研讨会”、“客家题材文艺作品创作会”、“海峡两岸诗词笔会”等等。值得一提的是,“闽台客家关系学术研讨会”是近年来由闽西举办的比较大型的客家学研讨会,会上,两岸学者分别采用了社会学、政治学、历史学、经济学、人类学、语言学和文化学的各种研究方法,进行客家学理论的探讨、客家文化的研究、客家经济的审视、客家方言的论述、客家命运的思考以及客家人物的评述等等,但更多的是围绕闽台客家关系的论证。两岸学者一致认为闽台客家之间不仅在血缘宗亲方面有着明晰的同根同祖关系,而且在语言、信仰、习俗和文艺活动等各类文化行为中,都共同顽强地因袭着客家先祖们所馈留的传统。此外,令人感到耳目一新的是,两岸还有几位学者还以充分的证据,论证和介绍了作为台湾优势族群的闽南人,其不少成员的血脉中也流淌着闽西客家的血液。这一发现和论述,说明闽西不仅是台湾客家的祖地,而且同样还是一些闽南人的原乡。可见,台湾与闽西有着源远流长的关系。这些论述为海峡两岸实现统一也提供了理论根据。

自第16届世界客属恳亲大会在龙岩市隆重召开之前后,闽西客家学术研究的成果也为闽西客家题材的文学艺术作品创作提供了丰富的养料和素材。比如闻名美国、日本和欧洲、荣获中国首届“金钟奖”的大型交响乐《土楼回响》;由中共龙岩市委、市人民政府组织编写,于2007年初由中央文献出版社正式出版的 “走进龙岩丛书”(分“沧桑闽西”、“红色闽西”、“风情闽西”、“山水闽西”、“活力闽西”5部,几乎涵盖了闽西有文明史以来的所有文化记忆);而由客家论坛组织·客家文化研究会编印的“客家论坛丛书”更是出版了奠定闽西客家学研究基础的力作《客家祖地——闽西》、《闽台客家情》,还有李逢蕊的《客家学研究文集》一至三卷、吴福文的《客家探论》、张佑周的《客家文化概论》、葛文清的《全球化现代化视角中心客家与闽西》、马先富的《客家经济研究》、苏钟生、钟德彪合作的《闽西近代客家研究》、钟德彪的《澎湃客家情》、张永和的长篇人物传记文学《胡文虎》、《李光耀传》等、吴尔芳的长篇小说《雕版》、马卡丹的文化散文集《客家名镇客家村》、梁明的土楼民俗国画《大鼓催春》、《正月》……

在影视剧方面,闽西的文学艺术工作者更是在20世纪80年代就开始了艰苦的努力,如邓汉征的电视专题片《客家风情》,谢小健、林国良等人的电视剧《土楼人家》等。近年来,随着客家文化热的兴起,一批客家题材的文学艺术作品风生水起,引起了社会广泛的关注。比如由龙岩市文化与出版局、龙岩市台办、客家论坛组织·客家文化研究会与北京中视新媒文化发展公司合作策划,孙国亮、罗谷、黄笑江共同编剧创作的30集长篇电视连续剧《客海往事》,旨在通过明末清初闽西古堡3个雕版家族在长达近百年的雕版印刷事业竞争和恩怨情仇的传奇故事,揭示出闽台客家人“本是同根生”的文化传承关系,以此来展示闽西丰富多彩的客家文化和民俗风情,从而唤起人们来解读闽台客家人同根、同源、同宗、同文的文化记忆。

 
 楼主| 秘园老董 发表于 2009-9-3 08:14:46 | 显示全部楼层
 

客家土楼直击“世遗”

 

宋 客


永定土楼的历史最早可以追溯到唐代,距今已有1000多年的历史了。明清时期,土楼建筑更加兴盛,家家户户建土楼,以至于形成永定现有千万座群落的蔚然奇观。永定土楼的种类十分奇特。圆楼、方楼、五凤楼、走马楼、五角楼、府第式方楼、纱帽楼、 吊脚楼等,争高直指,美轮美奂,是客家人智慧的结晶。庞大的土楼群不仅有很好的防御功能,而且适应崎岖的山地形势,成为防匪防盗的坚强堡垒。1981年,土楼被收入《中华名胜辞典》,1986年又被国家确定为“福建民居”邮票的图案,并被评为世界最佳邮票。1985年在美国洛杉矶举办的世界建筑模型展览会上,振成楼和北京雍和宫、长城模型一同展出,人们称之为世界上独一无二的神话般的民居建筑。经国务院批准,2007年1月29日,我国政府将福建土楼作为我国2008年世界文化遗产惟一申报项目正式向联合国申报。福建土楼由龙岩永定,漳州南靖、华安的土楼杰出代表作组成。而永定县就有初溪土楼群、洪坑土楼群、高北土楼群、衍香楼、振福楼作为申报“世遗”的代表作。2007年8月底,联合国专家来到永定,对土楼申遗进行现场评估,以便在2008年联合国世界遗产大会上进行表决。

让土楼走向世界,一直是客家人的梦想。

早在1998年5月,永定县就成立土楼申报“世遗”委员会,完成近百万字的申报文本初稿的撰写,同时完成了土楼普查和土楼环境的初步整治,修建了实佳等6个观景台,完成了7处土楼保护区的地形勘测图纸绘制工作,进行了土楼旅游及保护规划的会审。该县还先后接待了美澳“世遗”专家、国家文物局领导、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驻亚太地区的专员、世界遗产协调员等10多批50多位的国内外权威专家,认真听取他们宝贵的意见和建议。

今年以来,永定县全力推进福建(永定)土楼“申遗”步伐。土楼环境整治有序推进,累计拆除与土楼不协调建筑物、构筑物计54446平方米,建设移民新村3个,搬迁安置群众476户、2046人,改造房屋122169.8平方米,改造包装桥梁5座,清理河道水沟9条12000米,绿化美化763500平方米,完成核心区内电力、电信、广电“三线”入地改造152.9千米;23座重点土楼建档工作已基本完成,共收集整理“三群二楼”相关照片、图纸、地质地貌、气候情况等相关资料750份、档案书籍100种;完成永定客家土楼民俗博物馆、永定客家土楼文化博物馆和土楼村史陈列馆建设。    

永定县充实调整县“申遗”委员会和办公室成员,由县政府一名领导专职抓土楼“申遗”工作,实行县五套班子领导挂钩申报区和具体项目的工作机制;申报区乡(镇)、村和县直职能部门也相应成立“申遗”工作机构,确定各单位一把手为“申遗”工作第一责任人。同时,量化、细化“申遗”各项工作,明确工作进度和时间安排,把各项工作具体落实到责任领导、责任单位和责任人。不断加大土楼“申遗”宣传力度,举行了“共同的财富,共同的心愿”为主题的土楼“申遗”万人签名活动;在全县各中小学开展“我为土楼申报‘世遗’作贡献”主题征文活动;举办土楼“申遗”知识竞赛。编印宣传土楼的中小学生乡土教材,开展“土楼乡土教材进课堂”主题教育活动,发动中小学生回家、入楼讲文明、讲礼貌、讲卫生,争做“文明土楼小主人”。利用幻灯片向群众宣传土楼“申遗”的相关内容及文物保护的相关法律法规。永定县把土楼“申遗”工作经费列入财政预算,拨出首期专项经费1000万元,按照“保持原貌、修旧如旧”的原则,对列入申报区的重点土楼进行全面的保护性维修和局部维修。以“迎土楼申遗、扬客家文明、美客家故里”为主题综合整治城乡环境,为土楼“申遗”创造良好的环境。

我们相信,客家土楼一定能以申报“世遗”为契机,撩开神秘的面纱,逐历史大潮而出,走向世界,成为全人类共同的文化遗产,成为全人类永远珍藏的宝贵财富!

 
 楼主| 秘园老董 发表于 2009-9-3 08:15:01 | 显示全部楼层
 

定光古佛,闽台客家的共同信祖

 

林善珂  罗炳星


如果说客家土楼是客家文化物质形态的典型代表,那么定光古佛则是客家人精神形态的典型代表。明清时期,随着客家人大量移入台湾,定光古佛信仰也一同传入台湾,遍布台湾客家地区。定光古佛庙宇在台湾也是汀州的同乡会馆,是台湾闽西客家联络乡情乡亲的场所。它和莆田湄洲岛和漳州龙海白礁的慈济宫一样,是海外特别是台湾信徒中重要的宗教圣地。

据有关史料载,定光佛俗姓郑,名自严,号定光,生于后梁末帝贞明三年丁丑(917年),圆寂于宋真宗咸平二年(999年),福建泉州同安人,宋代高僧。郑自严11岁时出家,得佛法后,到长汀狮子岩继续修度,17岁已是高僧,出游豫章(今江西省南昌市)。他在渡怀仁江时见蛟龙害民,便说偈告诫蛟龙,从此江中不复蛟祸。北宋乾德二年甲子(964年)始抵武平南安岩隐居。此时山里多猛虎、大蟒,郑定光居住岩洞,摄衣跌坐,虎、蛇皆驯服。其中一只老虎伤害耕牛,郑定光削木书偈语,翌日老虎就死于路旁。当地人们视郑定光为神明,特地为其建庵居住,命名为伏虎庵(即今武平县岩前镇伏虎村)。郑定光圆寂时82岁,赐号“定应”。传说在定光寂灭多年后的绍定年间,匪寇围攻汀州城,定光古佛显灵御贼,州人列状奏告宋朝廷,宋政府册封为“定光古佛”。后历代朝廷对定光古佛加封不断升级,北宋熙宁八年诏赐号“定光”;崇宁三年加号“定光圆应”;南宋绍兴三年加“普济”二字;乾道三年又加“慈济”;嘉熙四年赐寺庙“定光院”。不久又把定光的8字赐号内易一为“圣”字,定为“定光圆应普济通圣大师”。到宋朝末期,由于政府及文人的极力推动,定光古佛信仰通过不同形式,已经传播至整个客家地区及周边地区,成为客家地区乃至东南亚地区最大的民间信仰。

据史料记载,岩前镇自清朝乾隆年间开始,有魏、李、钟、练、曾、刘、梁、吕、饶、冯、蓝、罗、何等姓氏入垦台湾开基,分别居于台湾桃园、彰化、屏东、新竹、高雄、苗栗等地,他们把定光古佛的香火带入台湾并建寺供奉。至今,台湾岛内供奉定光古佛的寺院有数百座,信奉定光古佛的人口数在百万以上,信徒遍布台湾所有客家地区,而其中台北县淡水镇的鄞山寺和彰化定光佛庙最为重要和闻名于世,两处庙宇均被台湾政府相关部门定为“国家古迹”加以保护。台湾及海外定光古佛信徒均把武平岩前的均庆寺作为定光古佛的祖庙。改革开放后,海外信徒纷纷前往武平岩前镇进行朝圣活动。1989年,台北淡水镇鄞山寺住持胡俊彦先生带领信士数人,跨越海峡,来到大陆闽南、平和等县市,寻找定光佛的根。虽经辗转反复,跋山涉水、费尽心机,但无功而返。1991年,胡俊彦先生组织了35人的定光古佛寻根访祖团再次来到大陆,在杭州法相寺参拜定光古佛的金身后,与法相寺住持联络,查阅大量有关资料后,方把源头追溯到福建武平县岩前狮岩。他们大喜过望,不顾旅途疲劳,驱车南下,几经周折,终于找到福建西部边陲武平县,来到了狮岩,实现了几代人寻找定光古佛的根的梦想。他们把定光佛的雕像拍成照片,冲洗放大,花巨资请厦门雕刻佛像的高手根据照片雕刻了一尊跟狮岩一模一样的定光古佛坐像。1992年农历七月初一,胡俊彦先生率领16名信徒再次跨越台湾海峡,从厦门将定光古佛的雕像一路护送到武平岩前镇狮岩,并举行了开光典礼。此后,两岸定光古佛的信徒频繁举行友好交流。台北淡水镇鄞山寺还定下了一条规矩:每隔3年的农历正月初三,派信徒回到武平县岩前狮岩,在定光古佛的佛像前包装香灰回台湾,以示定光古佛的灵气永存,庇佑大家平安福祉。2000年,台南大竹镇专门派人到武平岩前均庆寺举行分香仪式,从岩前均庆寺移植香火到台湾,以示其供奉的定光古佛得到承认。

定光古佛信仰和妈祖信仰形成于同一个时代,1100年的历史在大型民间信仰中属于时间比较长并比较少见的。定光古佛信仰跟妈祖信仰一样,具有悠久的、独特的历史文化价值,在闽台客家民间有深厚的群众基础。定光古佛文化体现了闽台客家人文化的智慧和文化的创造能力,在加深闽台两岸文化与信仰的认同,促进祖国的统一大业,增进海峡两岸同胞的了解和亲情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楼主| 秘园老董 发表于 2009-9-3 08:15:14 | 显示全部楼层
 

客家节庆民俗撷趣

 

何志溪


客家人十分重视节庆民俗活动。丰富多彩、争奇斗艳的客家节庆民俗活动,是客家南迁数百年来的文化积淀,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客家人的社会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它们既活跃了当地群众的文化生活,又成为客家精神得以世代传承的一种载体,是一项优秀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舞游龙

著名的连城姑田元宵游大龙。从年初一开始,家家户户便按分工分别扎制龙头、龙腰、龙尾及龙蛋。龙头、龙尾和每节龙腰高达2米余、长达4米余。龙身除画上龙鳞外,还在龙腰两头截口上画上吉祥图画和题写书法艺术,然后固定在一块木板上。正月十五游大龙时,三声铳响后,抬着龙头龙尾到指定地点,下午三时一过即祭龙,四时又鸣铳三响,各户抬出龙腰、龙蛋和龙头龙尾一起“驳桥”,把节节龙身连接成一条长龙。有一条大龙达170余节、700米,故有“天下第一龙”之称。游龙时,有铳队和大鼓铜钟队、锣鼓队、十番乐队、唢呐队一路吹打同行,游走于田野和村落间。家家户户均以香案、火堆、鞭炮迎接,一路锣鼓喧天,铳声撼地,十分奇雄壮观。直至正月十六上午九时,在一庵庙前以一套仪式“烧龙”。类似的元宵游大龙,连城的林坊、永定的抚市、坎市、陈东等一些乡镇也有,但规模不如姑田。


                                     闹花灯

闹花灯也是客家喜爱的节庆活动。如连城芷溪正月初一到二十的“出案花灯”。一株大花灯,由108个(或96个)各式小花灯组合而成,分为二层,下层是主体灯,由一串串各式小纱灯组成;上层如塔顶,分内外两层,中间是走马灯,外层如八角亭,顶部有花束,周边饰有各种古装偶人和吉祥书画,造型十分精致,由一人擎着巡游。正月初一便由数户人组合出游,到正月十一日为“正日”则全部花灯汇合出游。


                                     迎古事

“迎古事”也是客家节庆的重要项目。“古事”是在一立体方形木架中央竖一双层铁杆,上层有座位,以孩童化妆成各种古代人物,固定在铁架上,并以人物衣裤掩盖住铁架而成。活动时由8人或16人抬着巡游。最著名的是已有300余年历史的连城罗坊的元宵“走古事”。它的特点是规模大和有浓厚的竞技性。活动在正月十二便开始,全村斋戒。一棚古事需壮年男子80余人,轮流一次18人扛抬奔跑。正月十五日上午在陆上抬着竞跑后,下午又到河水中踩着河床乱石逆水抬着竞跑,近500人浸在冰冷河中比赛,两岸人山人海呐喊助威,在锣鼓、鞭炮、响铳和呐喊声中你追我赶,气氛紧张热烈、撼人心魄,被媒体喻为“客家山村狂欢节”。


打船灯

“打船灯”是客家特有的节庆活动形式,有单人船和双人船之分,均很受群众喜爱。闽粤边境的上杭、武平、永定多为双人船灯,闽赣边境的长汀、连城多为单人船灯。船灯是以竹木制成船型,蒙上绘有图案的画布,饰上彩花、偶人、书画而成。表演双人船灯时,一人藏身船舱以挎带扛起船灯,船头船尾一艄公、一艄婆,持桨边划船边行边说唱,乐队伴奏固定民乐,表演上滩下滩摇船拖船等舞蹈动作。演完后接着表演各种船灯小戏。单人船灯船体较小无船篷,由演员一人挂在肩上,边划边唱边舞蹈。双人船灯队只一艘船,单人船灯队则多艘船同时表演。另一种是“船板灯”,如同众人抬着一艘龙舟,舟中坐着化妆的孩童,仅是抬着巡游。


打菩萨

还有一些个别地方才独有的节庆民俗活动,如长汀四都镇鱼溪村的“打菩萨”。相传有坏人以菩萨化成的大石头去堵住村中惟一水流,而大石头在半夜又化成人形离开水渠让水照流。村民为防石头离村,便以一支支长竹阻挡它,便形成现在的“打菩萨”风俗。“打”是“阻”的意思。一方村民以神轿抬着石头要走,另一方十余人各持以红绸扎紧竹枝叶的长竹打压,让石头倒下不被抬走;然后换上一批人再抬着石头前进,另一批人又用长竹打压,抬石者千方百计顶住不让石头落地。历尽辛苦将石头抬到目的地,开始上香敬那块石头,接着还要吃素几天。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0关注

13粉丝

994帖子

排行榜
作者专栏

关注我们:微信订阅号

官方微信公众号

客服个人微信号

全国服务热线:

0595-22880819

公司地址:泉州秘途文化传媒有限公司

运营中心:福建省泉州市

Email:506070961#qq.com

Copyright   ©2015-2025  老秘网 责任编辑:释然Powered by©Discuz!技术支持:秘途文化  备案号   ( 闽ICP备19022590号-1 闽公网安备35050302000919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