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所见证的文学发展
8 [- W2 D% o! y! [ ]2 h5 K* p* n1 Q
杨少衡 1 A8 E* I6 M9 x4 j' u0 p& ?
我在省文联工作,经常听老同志谈论往昔。他们回顾历史,总要提到建国前夕,全国文联曾经是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的发起单位之一。老同志们谈起建国初期的文学艺术工作,包括我省社会主义文艺事业以及省文联这一文艺界人民团体的起步发展如数家珍,心驰神往,让我这样的后来者颇多感慨,为前辈们当年的努力与开拓,为他们经历过的风风雨雨,以及他们为今日我省文艺事业发展打下的基础而感动。
4 H* e" J! q" T4 A4 s9 ` 我对我省文学艺术工作的了解,始自改革开放之初,以一个文学青年的身份。上世纪70年代后期,随着对“四人帮”极左路线和十年动乱的拨乱反正,三中全会的召开和思想的大解放,我国进入改革开放新时代,我国的文学创作也进入了一个新时期,《班主任》、《伤痕》、《乔厂长上任记》等一批被称为“伤痕”文学的作品以对极左路线及十年动乱的批判与反思,对改革开放新时代的热烈期待而引发社会的强烈共鸣,形成了新时期之初盛况空间的文学热潮。当时有大批文学青年在这股热潮的推动下走上文学之路,开始了自己的文学创作,一支文学新军在全国各地兴起,其中有大批作者为出生于上世纪四五十年代即建国前后一段时期,经历过文化革命、上山下乡,而后投身于蓬勃发展的改革开放新时代的青年作者。这批作者成为当时文学创作及文艺事业发展的生力军,创造了当时全国包括福建省文学艺术创作的一个高潮。我可以说是一个亲历者,参与和见证了那一时期我省文学事业的发展。
; V+ z4 l5 d p2 T' W+ g% e 当时我一个文学青年,在闽南一个县的县委办公室当干事。我是所谓“老三届”中学生,文革爆发时刚读初一,经历了那个岁月的冲击,以后上山下乡当知青,而后当两年“工农兵学员”,再当小学老师,以后才调到机关工作。这些经历使我与当时大量涌现的“伤痕”类文学作品有强烈的共鸣,有一种参与思考和表达的愿望,于是就在业余时间提笔写作,写的是小说。我把自己的习作投稿到当时的《福建文艺》编辑部,居然很快得到该刊编辑的回复,通知我作品留用了。没多久又接到一个电话,通知我到晋江青阳,参加编辑部组织的一个创作班学习。创作班沿用当时的习惯叫法,称作“学习班”。我记得该学习班在1979年10月于青阳举办,到这个学习班报到之前,我从没到过泉州和晋江,也不认识当时福建文学界的哪一个人,无论是领导、编辑还是知名作者。这个学习班让我结识和接触了借新时期文学强劲势头而起、在福建省文学界崭露头角的一批文友,更借以知道和了解了许多当时以及其后在福建及至全国文坛产生重要影响的我省作家、编辑、老师与领导,如郭风、何为、蔡其矫。我对福建文学事业的认识与接触基本上是从那个时候才开始的。我记得有几位编辑老师跟我谈起当时福建文学源流,认为我及同时的一批人可以算是第三或第四代作者。编辑老师们是以刊物为坐标排序的,建国以来,福建省最重要的省级刊物是《热风》,这家刊物是我省文学作品发表的主要阵地,发现、扶植和培养了一批又一批本省作家。老师们把《福建文艺》复刊以来不同时段集中涌现出来的作者以“代”来评介,排到我这批青年业余作者这里,已属第三或第四代了。 ( {" L" J" g2 M- f9 e/ _0 w
当年编辑老师的介绍让我感觉奇妙。在了解本省文学发展历程中,感受到一种传统与继承的存在,意识到自己也在一个相互衔接的链条之中,正在进入一个以前所没有意识到的文化环境里,这个文化环境就是伴随时代前进的我省文学事业。 4 w3 U3 k$ H8 r* @6 z% X. t6 y
当年福建文学事业的发展有赖于一批非常敬业对业余作者非常好非常值得尊敬的编辑和领导。我是在他们的扶助下一步步走上创作这条路,从业余小说作者到把文学当作自己的工作与事业。我第一次到省城走进《福建文艺》编辑部时,编辑部地点还在杨桥路上,省文化厅的办公大楼里。到了80年代前期,省文联及属下机构包括《福建文学》杂志从杨桥路旧址迁到位于西洪路凤凰池的新大楼里。当时我因事到福州,特地到杨桥路拜访老师朋友,才知道他们已迁新居。于是从那里步行到凤凰池,只觉满眼一新。当时大楼附近还有大片田园和泥塘,新大楼内外,感觉到一种与当年社会状态非常吻合的蓬勃气息。那一段时期的文学创作及文学活动在全国范围内都非常活跃,我省也一样,新作家一批一批涌现出来,不断有令人眼睛一亮的好作品出现,在文学界和外界都引起广泛注意。当时我省诗歌创作和文学评论可称最为抢眼,我省文学部门组织的关于朦胧诗创作(我省的舒婷是主要代表诗人)的讨论活动影响全国,至今还时常被人们提起。我在基层工作,离省会文化中心相当远,却也能直接体验到全省文学状态的活跃。当年我所生活工作的漳州市出现了一批小说作者,成为福建小说创作一支新生力量,其中作家包括我在内,都是从起步就得到刊物、省文联、作协等部门的扶持。80年代后期,省里曾两次到漳州组织漳州小说作家群的研讨会,把省内著名评论家和作家请到漳州,与当地作者交流研讨,有力推动了基层作者的成长和全省创作的发展。同时,省里还把一批又一批具有发展潜力的我省青年作者推荐到北京,参加中国作协鲁迅文学院的学习,让本省作家开阔眼界,走向全国文坛。我也得益于这一措施,于1987年2月去了北京,我那个班次是鲁迅文学院第二期创作进修班,同班七、八十人,来自全国各省市,福建同学有五位之多,可见当时我省把青年作家送出去学习的力度之大。
1 Z/ c7 M& f9 V 上世纪90年代之后,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发展,经济社会的巨大变化,新时期文学面临许多新的情况,其发展呈现出新的特点,文学渐渐从广为人们注目的中心领域退出,我省文学创作和文学事业也不例外。与改革开放之初及后来一段时间中国文学在思想和社会领域所扮演的特殊角色相比,可以说她是逐渐回归到自己的本来状况,我作为在基层工作生活的一个业余作者,感受到这一变化的影响,也感受到作家们面对新情况,依然矢志不移,为自己所热爱的文学创作孜孜不倦努力,以及省里文学艺术工作部门与同志坚守文学阵地的可贵。 * \0 G' M8 y i% ?( s2 {3 o p
我是在进入新世纪之后才从基层调到省文联工作的,近些年接触更直接,我感觉到情况又有新的、可喜的发展,可以从许多抽象数据去感受,也能找到很具体很感性的亲历事项感觉这种发展。例如省文联得到省委省政府和相关部门的关心,于前年从位于西洪路凤凰池的旧大楼搬到了黎明街乌山立交桥畔的新大楼,工作环境有了很大的改善。又如去年政协会议期间,文艺界委员们就福建文学办刊的一些困难提出提案,得到了省里各相关部门的重视和支持。再如今年省里及主管部门领导又对我们的文学工作,包括省文学院建设、我省重点题材文学作品的创作提出要求,给予支持,这都十分有助于推动我省文学事业的发展。当前我省文学创作呈现出一种非常值得注意的状态,我觉得从长远看,可能会是一个很特别的时期,主要表现是福建的文学创作在全国范围内引起注意,去年南帆(省政协副主席张帆)获鲁迅文学奖的散文奖是一个重要标志,表明向被称为“散文大省”的福建,散文创作势头依旧强劲。可喜的还有小说,新时期以来这一文学创作门类一直被认为是本省弱项,近年来却有一批福建小说家在国内一线大刊频频亮相,引起国内文坛广泛注意,称为小说闽军崛起,创造了福建小说特别是中篇小说创作从未有过的好局面。与此同时,我省的诗歌创作和文学评论也保持着十分活跃的状态。作为福建新时期文学的亲历者,我感觉到一种振奋,对福建文学创作和文学事业的发展充满期待,满怀信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