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流淌的历史光彩熠熠
' a% x5 j+ e4 H瑞士历史文化遗产保护见闻 * u v7 D" Q0 }! b- |
程润江
" n2 }4 L0 q/ A* j( |, S B7 w" }# j 瑞士是一个资源不足、美景有余的国度。有人说瑞士风景如画,也有人说画如瑞士风景,无论怎样说,恐怕都不过分。然而置身于瑞士,使我感受深切的不仅仅是这个位于欧洲中部的内陆国美轮美奂的高峡平湖、古堡钟楼、牛群木屋,还有当地政府和人民对历史文化遗产的执著钟情与守护。
) _$ ^0 h' E6 M' f4 b楼房限高
& Q( S" C' E8 z/ I1 J; h 瑞士卢塞恩州文物古迹保护局卓尔茨·卡伦博士向我们介绍说,瑞士目前还没有全国统一的文化遗产保护政策和法规。与此相匹配的做法是赋予各州在文化遗产保护发展方面有很大的自治权,并根据实际情况,给各州政府文物保护部门以适当的经费补贴。在联邦政府整体政策的框架下,各州制定具有地方特点的文化遗产保护的法律、法规,并由政府部门负责实施。应当说,这套政策设计符合瑞士国情,在实际运行中很有成效。 6 V4 I) }& T) G/ a6 l) c/ v, |
瑞士国土以山地居多,耕地和建设用地有限。即便如此,为了保护文物古迹,瑞士各州的法律严格限制高层建筑,许多州政府规定了土地使用权,严格区分民宅建筑用地、工业和商业用地及农业用地范畴,并对在文物古迹附近的建筑作出“不能影响和破坏文物古迹整体观赏效果”的明确法律规定。凡是老城区的新建筑及其设计方案,不但要受到法律的约束,而且要接受当地全体市民的监督,有的城市在老城区新建一座四、五层的楼房,居然要进行全民公决。外国人购买了土地,在建筑风格和规模上也要受到瑞士的法律约束。
( [, F5 ~4 v1 Y* {2 P坐落在莱蒙湖畔的日内瓦历史悠久,山丘上古朴典雅的建筑群与新城区现代化的楼房形成了鲜明的写照,清晰地反映出这个中世纪古老城镇发展成为一座现代国际化大都市的历史进程。为了保护文物古迹和大自然赐予的天堂美景,日内瓦无论老城区还是新城区的建筑物都限高。日内瓦联合国总部不过6层,而与之隔街相望的国际红十字会总部只有四层。日内瓦州政府办公楼使用的也是古老建筑,只有门外飘扬的州旗才彰显出政府部门的特征,否则,外来游客绝对不会知道它们竟然是“衙门”。我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后,在日内瓦湖畔购买了一块空地修建办公楼,由于位于湖畔,日内瓦政府限定了办公楼的高度,只能建两层。对于楼高的限制不仅仅是日内瓦,穿行于瑞士的大小城镇,人们很难看到10层以上的楼房,更不用说成片的高层建筑群了。由于楼房限高,承载着浓厚文化信息的古老建筑得以显山露水,瑞士居民,无论是悠然自得端坐家中还是行色匆匆走在路上,都能把名胜古迹收入眼底。整体保护
( f+ B; \' J+ B% r 建设现代化城市是当今城市发展的普遍追求目标。城市实现现代化过程,既要创造新文化,又要保护历史文化,促使两者之间完美融合。对于这一点,当今许多人已经形成了共识,问题在于如何去保护?在瑞士,各地政府保护历史文化遗产的理念是:整体保护。他们不是把分散的历史遗存建筑看作孤立的现象,不是逐个去保护一块砖、一片瓦、一座桥、一栋房,而是连成线、扩成片,尽最大努力进行区域保护,以维护历史的整体原貌。 ; }* c/ W1 \/ f5 {# ?
尽管土地资源不足,许多居民住宅不得不搭建在山坡上,但是瑞士各地在城镇扩建的过程中,均保留了古色古香的老城区,使得新老城区相映成辉。为了达到整体保护的最佳效果,有些城市文物保护部门与规划部门进行了合并。当地居民对政府的文物保护措施予以积极的配合,如果他们认为自己的住宅属于文物保护对象,往往会主动打电话与文物保护部门取得联系。而政府部门一旦认定某处私人住宅为文物保护建筑,也会作出严格规定,不允许居民私自毁损和拆除。
' p1 ?& w2 }+ K: }4 Z+ a 卢塞恩是瑞士的一座历史文化名城,许许多多世界顶级作家和艺术家在这里获得了不尽的灵感。托尔斯泰、雨果、歌德和音乐家瓦格纳都曾在此生活和写作,留下了许多不朽的名篇华章。为了能够达到成片保护文物古迹的目的,卢塞恩州文物古迹保护局做了大量艰苦细致的工作,对于市区文物的分布及现状摸得清清楚楚,并一一登记造册,制成了图文并茂、便于查索的音像资料予以保存和展示。从音像资料中不但可以清晰分辨出属于什么类型的文物,它所处的地理位置,还可以区分它的重要程度。经过普查,在卢塞恩十万处建筑中,有十分之一、即一万多处属于文化遗产,具有保护价值,文物古迹保护局采取了整体保护措施,并把其中的一千多处列入了重点项目,实施重点保护。 % y% l9 q, l. z3 w
整体保护的政策措施在瑞士各地取得了成效。瑞士首都伯尔尼被人们认为是充满中世纪神秘情调的城市,那些穿街而过的老旧有轨电车,流淌了几个世纪的街中心喷泉、洋溢着力学之美的雕像以及众多的名人故居,给游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而那条有着拱形长廊和圆石铺就的中世纪上下两层的老街道,至今商店鳞次栉比,商品琳琅满目,喧嚣的闹市仿佛在诠释着过去,又好像在引领着未来。伯尔尼恰恰因为有着整体保存完好的老城区而被列为世界文化遗产名录。而洛桑的城市格局则以中世纪的圣母大教堂为中心,次第向外辐射,为这座“奥林匹克之都”增添了古朴的魅力。弗里堡州的穆尔滕市是一座完整保留下来的古城,城区房屋依山而建,错落有致,悠久绵延的教堂钟声不绝于耳,古老的城墙和石子铺就的街面历经数百年没有改变。即使在瑞士的一些乡村,不少老宅也被作为“旅游文物”保留下来,新农舍给老宅“让位”的现象非常普遍。老城和现代化的新城和谐融合,既弘扬了当地的传统文化,又充分体现出当代社会的发展趋势。
" u \& |' C* J w/ k$ D) I博物馆存史
1 T6 R1 t6 F/ r 瑞士人对于创立博物馆有着浓烈的嗜好,虽然全国只有700多万人口,却有900多所博物馆,平均每8000多人就有一所博物馆,是世界上人均拥有博物馆最多的国家之一。缘于何故?不外乎是精明的瑞士人看清了博物馆在保护文物、印证历史、传承文化、启迪国民等方面所具有的社会功能。瑞士是个多民族、多语言、多文化混杂的联邦制国家,每个加入联邦的州都拥有自己的历史文化和独特的民俗风情,博物馆成为保存、展现和推介本地区历史文化遗产的最佳场所。 # k) v7 @; }0 r) F* b# [
瑞士许多大型博物馆馆藏十分丰富,具有浓郁的地方特色。位于苏黎世的瑞士国家博物馆于1898年创建,大量收藏瑞士自新石器时代以来各个历史阶段的文物。洛桑奥林匹克博物馆常年对外开放,是全球最具权威的奥林匹克运动发展史的展览场所。日内瓦万国宫博物馆将联合国80多个成员国政府的一万多件(套)著名作品展示出来,使之成为欧洲面积最大的“艺术博物馆”之一。
- n& c: K! E& I# b9 T “夏莱”原本是瑞士农牧民在山上搭建的小木屋。早年,阿尔卑斯山区农牧民有一半时间住在山上,他们因地制宜,利用山上的木材盖起简易的居所,屋顶呈人字形,主要是分散冬天积雪对屋顶的压力。每个地区的 “夏莱”建筑风格各不相同,反映着早期瑞士人的传统生活风貌。由于生生不息、薪火相传,如今“夏莱”已成为瑞士最有特色的民居建筑,瑞士各州政府文物保护机构对百年以上的“夏莱”都要登记造册,有保留价值的被“原汁原味”地保留下来,然后完整地拆迁到位于瑞士中部地区的巴仑堡露天民居博物馆。不仅保留了其文化价值,还将过去的生活忠实地反映出来,人们在博物馆可以触摸饲养家畜,亲手纺纱织布,品尝“老房子”里刚刚烤出的面包。 / Q8 i w, D" }1 a8 d3 Y* ]
世界上许多政治、文化、艺术和体育名人在瑞士生活和居住过,许多“名人故居”被开辟成博物馆,既可供人参观,也能弘扬历史文化,为当地增辉。著名物理学家爱因斯坦在伯尔尼联邦专利局工作期间,在克拉姆大街49号三层住过7年,并发表了惊世之作“相对论”,伯尔尼人由此引为骄傲。这个街区至今还保留着爱因斯坦的住所,并把它辟为博物馆。20世纪德国文学的代表人物之一、诺贝尔文学奖得主赫尔曼·黑塞在瑞士的故居也被辟为博物馆。在沃维市凯希耶村,当地已将卓别林故居辟为“卓别林博物馆”。 ! n7 ?/ G* @, X+ D
瑞士的许多古城堡和历史建筑也都被改造成了博物馆,各级政府对其加强管理,在资金上予以扶持,这些博物馆有的属于公办,有的属于私营性质,用于展出家族历史遗产和私人收藏,还有的则是大公司和企业的基金会管理的专业博物馆。公办和私营的各类博物馆和谐共处、相互补充,形成了全瑞士的博物馆网,充分满足不同参观者的需求,同时也使得历史文化遗产的保护与利用趋向统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