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速产业集群建设 推进新型工业化进程 ——关于我老秘网市推进新型工业化的调查
发展产业集群是推进新型工业化的客观要求。近年来,我老秘网市坚持用科学发展观统领全局,把发展产业集群作为提升市域经济竞争力,实现跨越式发展的重要举措来抓,按照积极壮大食品加工、金属制品、纺织服装、印刷包装、电力能源五大产业的思路,引导相关企业在工业园区聚集、扩张、发展产业集群,形成了一批有规模、有实力、有活力的工业经济增长板块,有力地推动了我老秘网市新型工业化进程。2011年,全市规模以上工业完成总产值482.3亿元,同比增长40.9%。 一、我老秘网市新型工业化进程的现状及特点 我老秘网市突出工业主体地位,突出招商引资主要途径,突出民营经济主体成份,大力实施工业强市战略,发展荷沙、刘北两条经济带,建设汉川经济开发区、马庙纺织工业区、福星工业区三大工业园区,新型工业化步伐明显加快,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已达303家,其中产销过亿元企业100家。新型工业化主要呈现以下特点: (一)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经济效益逐步提高。三次产业结构比重的变化可折射出一个地区经济发展方向。全市三次产业结构比重由2010年的19:54.5:26.5调整到2011年的17:58.5:24.5,第一产业明显下降,第二产业稳步上升,第三产业明显增加。同时,一、二、三产业增加值分别增长4.4%、17.7%和13.4%。 (二)产业集群快速扩张,产业优势不断显现。全市共形成了食品加工、金属制品、纺织服装、印刷包装、电力能源五大产业,食品加工、金属制品、纺织服装三大支柱产业发展迅速,优势明显。2011年,三大支柱产业产值均过百亿元,占规模以上企业总产值的70%以上,其中食品加工业实现产值101.4亿元,同比增长57.1%,金属制品业实现产值100亿元,同比增长23%,纺织服装业实现产值144.5亿元,同比增长44.6%。 (三)工业经济块状发展,彰显“两线三区”特色。荷沙公路、刘北公路是贯穿汉川市的两条公路主干线,也是工业增长潜力十分旺盛的区域。近年来,坚持把“两线三区”所属乡镇作为全市经济率先发展区域,按照“产业聚集、特色鲜明”的要求,引导工业企业集聚集约发展,推动工业向“两线三区”聚集,目前,全市规模以上企业全部集中在“两线三区”范围内。 (四)经济发展外向度提高,外贸出口增势强劲。强化市域经济就是招商经济的观念,招商引资额逐年提高,2011年,共引进资金70.5亿元,实际利用外资3820万美元。外贸出口增势强劲,实现全市外贸出口1.2亿美元,同比增长28.4%。 (五)坚持科学发展,节能减排成效明显。坚持把节能减排作为调整结构和转变发展方式的主要抓手,对重点耗能排污大户实施监控,关闭了所有五小企业,完成了新河污水处理厂、马口污水处理厂和城区污水处理厂、汉川电厂的二氧化硫脱硫装置工程,工业经济从粗放增长逐步实现向科学增长转变。 二、推进新型工业化的主要作法 (一) 解放思想,破解难题,大力推进工业强市战略。围绕“进一步解放思想,破解难题,推动汉川新一轮大发展”这一主题,组织“四大家”相关领导、乡镇党委书记、市直有关单位负责人,到省内外先进地区考察,学习借鉴先进经验。针对企业用工难问题,广泛开展宣传活动,组织企业用工见面会,建立专门为企业免费培训员工的培训基地。针对企业融资难问题,专门成立了中小企业融资担保公司,推动银企对接,千方百计为企业融资牵线搭桥。 (二) 发挥产业优势,着力打造集群经济 结合自身比较优势,发挥金属制品、纺织服装、食品加工等产业基础好、关联度高、带动力强、市场前景广阔等优势,集中力量做大做强,带动相关产业发展,推动工业集群化。目前,全市共有规模以上金属制品企业32家,产品品种多达350多个,已成为湖北最大的金属制品生产基地,其中钢帘线生产能力居全国第一,金属钢构生产能力居华中地区同行业前列,在轻钢建筑行业中居首位,童车童具是商务部认定的中南地区最大出口基地;全市共有规模以上纺织服装企业138家,纺织规模突破260万锭。其中马口镇已聚集规模以上纺织企业43家,纺织规模达到160万锭,被评为中国制线名镇,正在建设的汉正服装城是华中服装工业第一城,全部建成后,可入驻服装加工企业500多家,容纳8万人就业。 (三) 健全“两线三区”载体功能,大力发展区域经济 一是搭建产业聚集的优势平台。按照“政府主导、业主负责、市场运作、滚动开发”的模式,引导各类资本向园区集中。近几年,共投资10亿元,启动20项基础设施建设工程,完善了市经济开发区、马庙纺织工业区、福星开发区,金鼓城家居产业园等园区的路网、给排水、电力、电信等相关配套设施建设,园区面积扩大到38.5平方公里。 二是引导工业向园区集中。按照产业聚集要求,采取政策引导、定向扶持的办法,引导乡镇工业向园区集中。对乡镇落户园区的企业,实行“四不变”,即隶属关系不变、跟踪服务不变、统计口径不变、结算体制不变,推动项目向园区集中。目前,“三大园区”聚集规模以上金属制品企业32家,规模以上纺织服装类企业138家,规模以上食品加工类企业36家。 三是创建园区发展的小气候。强化政策引导。按照财力下移、缺口上移的思路,对园区乡镇财政收入超基数部分全部返还用于发展。对乡镇引进过千万元大项目在园区落户的,按政策给予补贴。每年列支1000万元,专项用于重点骨干企业、高新技术企业和投资过千万元重点工业项目的前期费用、银行贷款贴息。完善激励机制。对支持中小企业发展贡献大的银行负责人以年净增贷款额度为基数,按比例给予重奖;为重点企业招工,政府给予招工补贴;对乡镇发展好、财政增收快的乡镇负责人给予奖励;对实缴税收贡献大、增长速度快的企业给予贡献奖;对完成技改投资在2000万元以上的给予技改投入奖;对招商引资有功人员按贡献大小给予贡献奖。 (四)突出招商引资和全民创业,不断增强工业发展后劲 一是延伸产业链条,快速扩充产业优势。重点围绕金属制品、纺织服装、食品加工三大产业集群抓延伸配套。2011年,共引进相关项目100多个,三大产业产业链条不断延伸,产业特色日臻鲜明。 二是拓展业主招商,快速孵化产业主体。按照“引进一个企业,孵化一个产业”的思路,大力推动业主开发和集团招商。抓住武汉汉正街“改造升级”的机遇,采取“业主筑巢、业主招商”的招商模式,兴建汉正服装工业城。目前,已入驻服装类企业230家。 三是推动资本扩张,快速释放产业潜力。把借助外力作为改善资本结构,扩大资本规模,提高资本效率的关键举措来抓,坚持外引与内扩并举,快速壮大优势产业。福星科技子午轮胎钢帘线生产能力在扩大到7万吨的基础上,继续实施技改扩能,达到10万吨规模;永和安安全门生产能力由50万镗提高到100万镗,进入全国10强。 (五)强化科技创新和骨干支撑,努力增创企业竞争优势 一是依托产业优势,壮大核心企业。围绕每个产业都要打造1—2家核心企业的目标,以50家骨干企业为重点,采取重点扶持的办法,使一批行业龙头企业得到快速发展,形成了以福星科技、永和安门业为主体的金属制品核心企业;以3509、名仁为主体的纺织服装核心企业;以银鹭食品、达利食品为主体的食品加工核心企业,核心企业对行业的贡献率逐年提高。 二是加快结构升级,发展核心技术。利用高新技术改造传统产业,增强企业核心竞争力,通过引导企业与大专院校、科研院所合作,设立扶持资金等办法,支持企业技术创新,鼓励企业产品升级。目前,我老秘网市已拥有高新技术企业7家。 三是注重培育创建,打造核心品牌。大力加强企业品牌创建,推动企业积极向上申报精品名牌,对申报成功的企业予以重奖。目前,全市拥有银鹭食品、福星科技、达利食品、福源食品、云峰酒业、洁丽雅毛巾、飘飘集团等一批全国知名品牌企业、中国名牌产品企业,形成了福星、永和安、童霸、银鹭、达利、山乡、鱼鹤等一批核心品牌。 四是创新管理模式,提升管理水平。把创新管理模式、推进管理升级作为引导产业健康发展的重要内容,大力实施管理创新战略,促进企业可持续发展。一方面加强行业管理,完善产业内部管理协作机制。引导企业成立了行业协会、商会,建立了企业交流合作的平台。另一方面,创新管理体制,引导民营企业进行股份制改造,建立现代企业制度,促进企业发展壮大。 三、存在的问题与建议 近几年,我老秘网市工业经济发展取得了一些成绩,但仍面临着一些矛盾与不足,主要表现在:工业经济发展整体质量有待进一步提高;土地、融资、用工等要素制约进一步加剧;支柱产业结构调整、技术升级步伐不快等。 针对以上矛盾和问题,提出以下几点建议: (一)解放思想,创新理念,不断提高加速产业集群建设、推进新型工业化进程的认识 1、进一步明确新型工业化的发展方向。工业化是一个国家或地区经济实力强盛的象征,新型工业化道路是符合世界经济发展大趋势和中国国情的现代化道路,具有明显的可持续发展、集约型和适应国情的时代特征,是一条充分发挥后发优势、实现生产力跨越式发展的科学发展道路,是党在我国改革和发展的关键阶段做出的重要战略部署,我们必须加快新型工业化的步伐。
2、进一步完善新型工业化的发展思路。发展新型工业化主要体现在四个坚持:一是坚持和谐发展,按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谋划新型工业化。二是坚持创新发展,把依靠科技进步、提高自主创新能力作为推进新型工业化的关键要素。三是坚持优化发展,把发展现代产业体系作为推进新型工业化的重要基础。四是坚持集约发展,把产业集群发展作为推进新型工业化的第一路径,力争“十二五”末实现“千亿工业”目标。 3、进一步健全新型工业化的推进机制。加强组织领导。成立新型工业化发展领导小组,建立市级领导“一对一”扶持产业和龙头企业制度,对新型工业化和产业集群发展中的重点企业和重点项目实施“贴身跟进式”服务。强化工作责任。细化发展目标,把新型工业化和产业集群发展目标分解落实到部门、乡镇、产业和企业。完善目标考核。加大督办检查力度,确保新型工业化和产业集群建设扎实推进。完善年度责任目标考核体系,突出新型工业化重点。 (二)破解难题,搞好服务,为加速产业集群建设、推进新型工业化进程创造条件 1、解决企业发展融资难的问题。努力协调银企关系,坚持和完善银企联席会议制度,促进银企对接。用足用活信贷政策,积极争取各方支持,帮助民营企业争取小额贷款、国家中小企业技术创新基金及其它扶持政策,促进工业成长型企业加快发展。充分发挥中小企业融资担保公司和汉融投资公司的作用,为中小企业发展争取更多资金。加强企业信用体系建设,不断改善金融生态环境。创新融资办式,拓宽融资渠道,积极探索贷款融资新路子。 2、解决企业发展用工难的问题。搭建用工信息平台,完善农村和城镇劳动力资源信息库。加强职业技能培训,提高劳动就业能力,积极培养中高级技工等企业实用人才。广泛发布用工信息,加强对外宣传,继续开展“要上班、到汉川”媒体宣传广告活动,争取更多外地职工来汉川就业。 3、解决企业发展用地难的问题。积极向上争取用地计划,以城市总体规划和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修编为契机,千方百计扩大建设用地规模。充分挖掘土地资源,抓好闲置土地利用。规范土地交易市场,全面推行招拍挂。打击圈地投机行为,狠抓引进企业开工投产,对已办理征地手续的企业,尤其是已闲置2年仍未动工投产的企业,限定开工投产期限,对在规定期限内不能达到建设形象进度的收回土地。 4、解决培植骨干企业难的问题。大力实施成长工程,着力培育市场主体,每年新增一批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扩大工业经济总量。建立重点骨干企业统计数据库,做好定向跟踪,实行政策引导、财政支持、生产要素倾斜。严格落实责任包保,深入开展调查研究,切实帮助企业排忧解难。引导企业抓好“三提高一增强”,不断提高企业创新能力、管理水平、产品质量,鼓励企业加大技术改造、科技创新和裂变式发展力度,提高企业的规模效益和核心竞争力。 (三)提升产业集群发展水平,增强区域经济竞争优势 1、制定完善产业集群发展规划。按照打造“千亿工业”、“百亿产业集群”的思路,编制汉川市产业集群发展总体规划和金属制品、纺织服装、食品加工三大优势产业集群专业发展规划。抓住武汉汽车工业、光电产业、新型材料产业迅猛发展的态势,“补位”并进,配套发展“链条”经济,开展汽车配件、高新技术两大产业发展规划,力争我老秘网市汽车零配件、光电产业配套有新突破。着眼东部沿海和我省武汉产业梯度转移,抢抓机遇壮大产业群体,着力把我老秘网市建成沿海与武汉的产业转移承接基地。
2、引导产业企业集聚发展。按照产业聚集要求,采取政策引导、定向扶持的办法,引导乡镇工业向园区集中。对乡镇落户园区的企业,继续实行“四不变”,推动项目向园区集中。引导童车制造企业向园区扩规,形成产业集群发展格局。引导纺纱制线企业向马口、庙头集中,服装加工企业向汉正服装工业城集中,食品医药企业向市经济开发区集中。 3、扶持产业龙头发展壮大。以50家骨干企业作为产业集群的“领头雁”,坚持整合要素优势,从资金、用地、技术、信息等方面实施政策倾斜,促进企业加快发展,快速成长为顶天立地的巨人企业。支持和鼓励纺织服装、食品医药行业企业以资产为纽带,通过兼并、收购、参股、控股等形式整合资源,组建企业集团和股份公司,培育一批产业标志性龙头企业,全面形成龙头企业率先领跑、中小企业竞相发力的局面。 4、促进产业链条发展延伸。不断发展延伸产业链,一方面要使产业上下游链条相衔接,另一方面要向生产、生活服务链条延伸,形成科研、人才、金融、商业、物流相配套。抓好产业企业协调推进,帮助组建金属制品、食品、服装、包装行业协会和商会,充分发挥纺织、童车协会作用,形成产业内部协调发展的优良环境。推进产业集群公共服务平台建设,建立集群产业项目配套目录,举办一批集群产业配套产品发布活动,加强集群发展统计分析。 5、抓好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增强科技创新、自主创新能力,建立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紧紧抓住全省实施“武汉城市圈人才一体化”行动计划的机遇,邀请武汉院士专家深入重点骨干企业,解决技改难题,为产业提质升级创造良好技术条件。不断提高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实施“企业家素质提升工程”和“百家企业科技对接计划”,鼓励企业与科研院校联合、联姻,多渠道引才引智,大力推进企业科技成果引进转化。 6、营造产业发展良好环境。统筹城区与工业园区规划,集约节约发展园区经济,实现园区规划一步到位、分步实施、搞好配套,开发一片、建成一片、高效发展一片,突出增强园区的承载能力、聚集能力和吸引能力。加快园区基础设施建设,按照布局集中、产业集群、土地集约的思路,在“三大园区”完成20项基础设施建设工程,完善相关配套设施,增强园区的吸引力。创新园区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减少审批事项和收费范围,运用会审、联办等减少程序缩短时间、降低成本,实行高效服务。大力宣传和营造区域品牌,创建和放大区域品牌经济,继续实施“品牌兴企”、“品牌兴市”战略,通过政府引导、企业主体、部门配合,加快培育名品牌、名商标,迅速壮大名牌产品群。 (四)加大招商引资力度,着力提高工业经济外向度 1、大力开展招商引资。建立目标责任制、工作督办机制和重奖激励机制,实行大员招商、专班招商,开展招商引资擂台赛,继续在武汉开展“访百引十”活动,在沿海发达地区实行对口招商,发挥企业在招商引资中的主体作用,围绕金属制品、纺织服装、食品加工三大产业集群产业链的延伸配套开展招商活动,不断壮大产业集群。 2、突出招商战略重点。对于具有一定工业基础和后发优势的汉川来说,加快推进新型工业化,必须明确将重大项目的招商引资作为重中之重,逐步实现招商重点向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科技发达型转移。继续采取以商引商、节会招商、专业招商等多种形式,在引进国际、国内500强和民营企业500强上实现新突破。大力实施园区产业招商,由园区办企业向园区办产业发展,注重整合资源、资本等生产要素向三大产业集群汇聚。 3、壮大出口企业队伍。全方位拓展多元化的出口市场,巩固并提高对出口市场的占有率。鼓励机电产品和一般贸易出口,重点扶持钢丝绳、金属门、童车产品出口。加大对东盟、南亚等新兴市场的开拓,以新兴市场推动外贸出口的发展,增强企业自主营销能力,鼓励更多的企业参加国际专业博览会,进入跨国零售商全球采购网络。加快实施出口品牌战略,鼓励企业培育自主出口品牌,以机电产品、纺织服装和主要农产品为重点,创建一批国家、省级出口名牌,扩大自主品牌出口,提高出口产品的附加值和竞争力。 (五)强化节能减排措施,积极发展循环经济 加快推进“两型社会”建设,深化汉川经济开发区循环经济园区试点,加快建设湖北省再生资源集散加工工业园,大力推进建筑废弃物、餐厨垃圾资源化和秸秆综合利用,着力推进安能集团秸秆发电项目。继续推进电厂集中供热、粉煤灰综合延伸利用等项目,实现粉煤灰综合利用率100%,粉煤灰、煤渣零排放。严格落实环境保护制度,规范污水处理厂运营,提高污水处理能力,加大对工业园区及重点沟渠的污染治理力度。积极推进公共机构、重点行业、重点企业节能减排,不断改善城乡环境质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