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文稿,还能这样写》作者雄文《笔杆子碎语》作者王一端《机关文稿写作入门》作者杨新宇《机关文字工作五十讲》作者何新国
最新《公文写作培训课程》直播间《公文写作百法例讲》作者房立洲老秘网站长、《老秘笔记》作者老猫《公文高手的自我修养》作者胡森林
开启左侧

突破传统思维建设新农村

[复制链接]
中国老秘 发表于 2009-7-12 21:14:34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公文写作培训班
统筹城乡发展,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是十七大提出的重大战略部署。统筹城乡发展是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内容和途径,推进新农村建设是实现城乡统筹发展的重要载体和抓手。近年来,我们跳出就农业论农业、就农村论农村、就农民论农民的传统思维方式,坚持五个优先,着力三个重点,加快新农村建设,开创了城乡协调发展、共同繁荣的新局面。

  一、坚持“五个优先”,推进城乡一体化发展

  与很多县市一样,宜都长期存在的城乡二元结构致使城乡居民收入、城乡基础设施、城乡教育资源、城乡社会保障等差距较大。面对这一问题,我们通过做好“五个优先”,统筹城乡发展,大力推进城乡一体化进程。

  一是坚持城乡规划优先,发挥规划的龙头作用。宜都市“七山一水两分田”,沿江平原、中部丘陵、西部山区发展不均衡。为此,我们因地制宜,在新农村建设中,编制了城镇体系规划、产业布局规划、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城市总体规划等。这些规划注重城乡空间布局、产业布局、要素和人口布局,实现城乡资源的统筹安排和利用,显现出龙头作用。

  二是坚持破除体制障碍优先,发挥政策的推动作用。加快户籍制度改革,让符合条件的进城农民和失地农民享受在城镇落户的权利;加快就业制度和社会保障体制改革,赋予进城落户农民与城市居民同等的就业权利和参加养老、医疗、失业等社会保障以及享受城市低保的权利;加快教育体制改革,给进城落户农民的子女与城市居民同等的享受基础教育的权利;加快住房制度改革,予以进城落户农民与城市居民同等的享受经济适用房和廉租房的权利。

  三是坚持推进工业化和城市化优先,发挥二、三产业的支撑作用。抓住宜都工业园区成为省级开发区机遇,形成陶瓷机械、电子医药、化工建材、食品加工四大产业,增强了工业和服务业对城乡一体化发展的支撑作用。

  四是坚持农业结构调整优先,发挥现代农业的带动作用。加快推进农业现代化,推进农业产业结构的战略性调整,培育壮大优势产业,大力发展生态林业,适度开发旅游农业。继续大力发展效益农业,重点发展柑桔、畜牧、茶叶和水产四大无公害、绿色、有机等优质农产品和特色产业基地。

  五是坚持各级财政投入优先,发挥资金整合作用。紧紧抓住我市被国家发改委列入50个“全国整合支农投资试点县市”机遇,共整合资金3亿多元,吸引社会资金近2亿元,投向农村基础设施和优势产业、板块基地,促进城市基础设施向农村延伸,城市社会事业和公共服务向农村覆盖。加快城乡投融资体制改革,形成政府主导、多元投资、市场运作的投融资体制和机制,不断增加对城乡建设的投入。

  二、做到“三个着力”,加快新农村建设步伐

  在统筹城乡发展、建设新农村的生动实践中,我们认真贯彻中央提出的“五句话二十字”方针,突出政策性导向,狠抓示范性工程,落实机制性保障,效果明显。

  (一)着力抓好示范性工程

  1、建设新农村试点村。三年来,我们每年确定20个新农村建设试点村,市财政为每个试点村安排20万元专项扶持资金。仅去年,20个试点村当年就落实发展项目184个,累计完成投资3186万元,培育出了一批生态新村、城郊新村、商贸新村、山乡新村等各具特色、具有示范带头作用的示范村。今年,继续实施新农村建设试点示范工程,新安排20个村作为第二批市级新农村建设试点,市财政每村安排20万元专项扶持资金,主要用于生产发展和公益设施建设,充分发挥试点的示范带动作用。

  2、建设生产示范区。实现生产发展,是建设新农村、统筹城乡发展的首要任务。围绕发展现代农业的要求,重点抓了示范区建设,建设柑桔“百千万”(百亩精品果园、千亩标准化果园、万亩无公害果园)生产示范区、优质高效山羊养殖示范区、1000亩有机茶高产高效示范区、400亩无公害清江鱼育苗示范区、万亩蜜柚基地示范区。通过示范带动,农民收入稳步增长,2007年实现农民人均纯收入4860元,净增851元。

  3、实施庭院净化工程。以实施“庭院净化”工程为切入点,制定《宜都市新农村建设“庭院净化”工程实物补助办法(试行)》,累计财政投入800万元,对农户开展房前屋后的排水沟、自家稻场、村组道路到户接线路进行硬化并修建垃圾池的,免费补助一定数量水泥。完成2个项目的农户,补助5包水泥;完成3个项目以上的农户,补助10包水泥。全市申报“庭院净化”工程1.5万户,完工1.3万多户,发放水泥8100吨,拉动投资1300多万元,其中农户投资1200万元。通过实施庭院净化工程,对农户给予一定的实物补助,起到了“四两拨千斤”的作用,极大地调动了农民投资改善人居环境的积极性。

  (二)着力抓好政策性导向

  建设新农村,政府要引导。在吃透上级政策的基础上,努力发挥政策的导向和杠杆作用,主要措施是结合宜都实际制定了“十补十扶”的地方投入政策,充分调动了农民参与新农村建设的积极性。

  十补,就是侧重于改善生活条件,提高农民生活质量,采取补贴资金和原材料的方式,对十个方面的建设给予补贴。比如,对实施生态家园建设并达标的每个农户补助800元,使用太阳能的每户补助100元,使用天然气的每户补助100元。新建广播室的村每村补助2000元。放电影1场补100元,送戏1场补1000元。开办村级幼儿园且接纳幼儿20人以上每园补助500元。参加新型农村合作医疗每人补助40元,达标村级卫生室每室补助2万元,乡卫生人员培训每人补助500元。按标准建设的乡级中心超市每个补助5000元,村级农家超市每个补助6000元。新建村级活动阵地每村补助5万元,维修每村补助1万元。失地农民每月补助50—80元,退休村干部按任职年限每年补助100—4000元,老党员每年补助200元。

  十扶,就是侧重于农业生产发展,增加农民收入,采取资金投入和以奖代补的方式给予扶持。具体包括扶试点、扶龙头、扶基地、扶调整、扶品牌、扶大户、扶科技、扶水利、扶智、扶贫10个方面。比如,对重点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提供财政贴息,市担保公司提供担保贷款。市财政2006年拿出600万元扶持各类示范区建设、基地建设和结构调整。新注册农产品商标每个奖励1000元,著名商标省级一个奖励3万元,国家级一个奖励5万元。评选农庄业主、农林公司、家庭农场等农村经营大户,每个奖励500元。对农业科技项目予以资金支持;新购进长白、杜洛克公猪一头奖励1000元。“阳光工程”培训一人扶持100-300元,其中特困劳动力每人500元。每村安排1个市直部门联系,贫困人口的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社会保险个人部分和外出打工的车船费由联点单位负责解决。

  (三)着力抓好机制性保障

  1、建立资金整合投入机制。作为全国整合政府支农投资和全省财政支农资金整合试点县市,对涉农项目建设资金,我们在不改变资金性质和管理渠道的前提下,实行级次、项目、产业、资源、资金、区域整合,捆绑使用,重点解决突出问题。2006年以来,全市支农投入突破3亿元,争取到位农业项目资金1.5亿元,发放粮食直补、良种补贴、农机补贴和生产资料综合补贴1000万元。市财政兑现农业结构调整奖励性资金475万元。信用部门累计发放农户小额信用贷款6945万元。同时,利用国通公司这一信用平台,协调金融部门为丰岛食品、清河纺织、天峡鲟业等龙头企业发放金融贷款5800万元。

  2、建立部门联村帮扶机制。全市101个市直部门和单位结合“民心工程”,对口帮扶联系村,由主要领导挂帅,分管领导具体负责,安排1名机关干部到村工作,确定241个帮扶项目,落实帮扶物资资金292.7万元。同时,组织动员有较强经济实力的35家规模企业,实施“企业支农行动”,联系帮扶全市30个村新农村建设,落实帮扶物资资金310.9万元、建设项目92个。华新宜昌水泥有限公司捐赠水泥2000吨,支持新农村“庭院净化工程”建设。社会各界积极参与,为新农村建设提供物资资金赞助800万元,有力支持了全市新农村建设。

  3、建立科学合理的绩效考评机制。制定各乡镇、村、有关参建单位、驻村工作指导员目标管理和考核办法,把新农村建设作为对各级、各相关部门和单位领导班子及干部实绩考核的重要内容,与效能建设和奖惩挂钩,形成激励和约束机制。对各级各部门在新农村建设中的职责任务进行细化量化,把工作落实到单位,任务落实到人头,目标落实到村,明确职责分工,强化督导考核,实行跟踪问效,确保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扎实推进。

  三、为城乡统筹奠定坚实基础

  通过近年来的努力,宜都在建设新农村、统筹城乡发展的工作实践中,取得了阶段性成效,为成为湖北城乡统筹试点县市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一是城乡经济发展不断实现同步。现代农业不断发展,初步建成了23万亩优质柑桔、7万亩茶叶、64万头优质商品猪、18万只山羊、1万吨清江鱼等优质农产品生产基地,四大优势产业产值占农业总产值的比重达到87%,农产品加工转化率达到60%以上,综合商品率达到75%。

  二是基础设施不断向农村延伸。市、乡、村三级主干路网全面硬化贯通,电网改造工程城乡同网同价,城镇供水网络不断向农村集镇、中心村延伸,农村电视入户率达92%,广播电视综合覆盖率达到95%,“三网合一”(电信网、计算机网、有线电视网)工程进展顺利,集镇、中心村的生态环境明显改观,城乡垃圾处理和给排水设施不断完善。

  三是社会保障不断向农村覆盖。被征地农民社会保障机制不断完善;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保险制度运转平稳;农村社会救助体系基本健全,农村五保户100%供养,农村特困救助全覆盖,城乡贫困群体大病救助正在实施,贫困户危房改造计划基本完成;去年4月,“两基”国检顺利通过,被誉为“宜教之都,宜学之都”。

  四是城乡就业实现互动。本地人员和外出务工人员回乡创业热潮高涨,70%以上的农村富余劳动力实现了就地就近就业。

  五是城乡体制逐步配套。通过户籍、教育、就业、金融等方面管理制度的改革,城乡二元结构体制弊端逐步消除,实现了城乡居民身份同等、教育资源同优、就业同酬、土地使用同价、金融信用同值。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0关注

24粉丝

2229帖子

排行榜
作者专栏

关注我们:微信订阅号

官方微信公众号

客服个人微信号

全国服务热线:

0595-22880819

公司地址:泉州秘途文化传媒有限公司

运营中心:福建省泉州市

Email:506070961#qq.com

Copyright   ©2015-2025  老秘网 责任编辑:释然Powered by©Discuz!技术支持:秘途文化  备案号   ( 闽ICP备19022590号-1 闽公网安备35050302000919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