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省县级行政建制85个,除27个市辖区,共有58个县和县级市(其中县级市14个)。县域土地面积占全省90.4%,县域人口占75.9%,县域GDP占全省的59.5%。县域经济的主力军是民营企业,在泉州地区,民营经济的比例是五分天下有其四,晋江、福清等经济10强县,民营经济的比重更高达90%以上,在许多县,民营经济产业群对地方经济的发展起到了主导或支柱作用,如晋江的纺织服装业、福安的机电、安溪茶产业、光泽的鸡业以及德化的陶瓷业等。县域间的竞争正日趋激烈,竞争的核心是谁能创造更好的发展条件,吸引或激发更多的投资者和创业者。事实上,良好的经济生态环境已成为县域经济产业群生存与发展的先决条件。生态理念的核心是系统、动态、宏观地认识产业发展的客观规律,并充分遵循规律、应用规律来构建县域产业群发展的良好环境,基于这种宏观经济生态理念,提出以下对策与思路:
1、增加多样性,构建产业网。一个结构完整、服务功能强的经济生态环境是企业生存与发展的必备条件,而丰富的多样性或异质性是健康经济生态系统的基础,因此,有策略、有步骤地引入关联企业,延伸产业链,构建产业网的结构多样性、增加丰富度和产业链均匀度是促进产业群发展的重大举措。多样性的另一层含义是应激发多种社会力量,以各种形式兴办企业,形成多种所有制共同发展的格局,政府应该对不同规模或不同所有制企业制定同样政策和扶持力度,应该充分发挥他们的互补性,做到兼容并蓄。
2、增强开放度。市场经济的内质就是让生产力要素在流动中得到优化配置,要素的流动性取决于系统的开放度,增强开放度应从以下几方面着手:首先,政府应着力改善县域内外的交通、信息、市场硬件设施。其二,消除体制性障碍,加强针对性服务,建立健全信息服务网络,提供良好的政策、金融、税收、出口通关服务,规范管理,维护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建立人才、资金、原料、技术等要素市场,形成多元市场体系。其三,强调县域经济决不能偏离经济全球化的主导思想,政府应弱化地方保护意识,过重的乡土色彩与地方保护意识,往往对外来人才与资金产生排斥效应,最终必然会影响到当地经济发展。其四,增强对内开放度,促进市场细化、行业内分工及同业公会和行业协会的发展,大力倡导企业间信息共享、资源互补,鼓励竞争性协作,避免恶性竞争。
3、树立可持续发展的理念。在我国县域经济发展中,资源与环境正愈来愈成为硬约束,而生态环保标准也日益成为强制性指标,城市发展也逐渐从行业竞争转向环境竞争,在这种形势下,县域企业绝不能走先污染后治理的老路。优良的生态环境是不可替代的潜在竞争力,中共十六大提出的可持续发展理念注重经济与社会、人与自然的协调发展,经济活动的目的是提高人民的生活质量,而不是单纯的经济增长指标。
4、建立适宜的发展观。“适宜”在生态理念中就是一种“度”的概念,一个政府,一个企业,乃至一个人,最难的就是“度”的把握。政府在推进经济发展进程中的“适宜性”至少应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积极探索适合县域实际的产业化道路,因地因时制宜制定发展战略,不仅立足于当地独特的区位优势与资源、人文环境,而且注重挖掘可再生和永恒性的资源。(2)制定的发展目标应反映当地经济发展的阶段性水平,并充分考虑与上届的延续性。(3)要注意不同产业不同区域的协调发展,既要培植利税大户,更要扶持农产品加工业等劳动密集型和对农户受益面广的产业,创造更多普通劳动者的就业机会。(4)政府应牢固树立民本经济的价值取向,以民为本,创造民营、民有、民享的宽松气氛。
5、内外互动,乘势而上。任何系统是不能脱离环境而存在的,县域环境的改善同样依存于大环境的改善。县域经济是国民经济的基本单元,处在宏观调控与微观调控的结合部及各种社会矛盾的交汇处。与此同时,省委、省政府应加大经济权力下放的力度,更多在政策上,在机制创新方面多支持县域政府,给予他们更多的自主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