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文稿,还能这样写》作者雄文《笔杆子碎语》作者王一端《机关文稿写作入门》作者杨新宇《机关文字工作五十讲》作者何新国
最新《公文写作培训课程》直播间《公文写作百法例讲》作者房立洲老秘网站长、《老秘笔记》作者老猫《公文高手的自我修养》作者胡森林
开启左侧

三明市工业反哺农业问题的思考(2006年第5期)

[复制链接]
安永老秘 发表于 2009-5-26 19:27:48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公文写作培训班


    一、三明市工业反哺农业所处的阶段及特征
    工业反哺农业始于工业化初期,从国际经验看,工业反哺农业可分为转折期和大规模反哺期。转折期的始点就是刚跨入工业化中期阶段的时间,这时国民经济结构的“阈值”为:人均GNP 超过200美元(按1964年汇率换算);人口城市化率超过30.5%;国内生产总值产业结构:农业低于39%,工业超过21%,服务业超过32.9%;就业结构:农业低于52%,工业超过17.5%,服务业超过30%;初级产品出口占GDP 比重低于10.5%,制成品出口占GDP 比重超过5.1%。大规模反哺期国民经济结构具有以下特征:人均GDP 在欧美先行工业化国家在5000~7000美元(购买力平价,下同)之间,而在亚洲先行工业化国家和新兴工业化国家或地区则在3500~4500美元之间;农业GDP 的比重在欧美国家一般低于10%(法国例外),而在亚洲国家则低于15%;工农业的GDP 比重一般在3∶1左右;人口城市化率一般在50%以上。
    从2005年经济主要指标与参照值比较的情况看,三明市的人均GDP、农业占GDP比重、工农业GDP之比、初级产品和工业制成品出口占GDP比重等指标达到大规模反哺期的参照值,而就业结构、城市化率等指标与参照值比还有一定差距,说明三明市经济发展正处于工业反哺农业的转折期。主要表现在:(一)从人均GDP上看,2005年全市人均GDP 达到14880元,已经超过1800美元,表明已从经济总量规模上具备了工业反哺农业的能力。(二)从财政收入上看, 2005年全市财政总收入38.9亿元,五年翻了一番,2004年综合实力列全国地级以上城市100位,已初步具备了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的经济实力。(三)从农业在GDP中的比重上看,全市三次产业结构从2000年的30.1:32.4:37.5调整为2005年的24.1:39:39.6,其中第二产业比重提高了6.6个百分点,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五年增长1.3倍,第一产业比重下降了6个百分点,二三产业在GDP中的比重已占据主导地位,而农业份额逐年下降,是进入现代经济增长时期以工补农的主要特征之一。(四)从城镇化水平上看,三明市目前城镇化水平己达42%以上,高于全国平均水平,但低于全省平均水平,已经进入城镇化加快发展的时期,这种城镇化的加速发展,为解决“三农”问题提供了难得的机遇。
    二、三明市工业反哺农业的亮点和面临的困难
    近年来,三明市以贯彻落实中央1号文件精神为抓手,着力打造政策体系配套,财政支持引导,社会主体凸现,多渠道、全方位的反哺机制。呈现出六大反哺亮点:
    1. 支农扶农工作机制日渐完善。市委、市政府先后制订了一系列扶持“三农”的政策,强化市领导挂县包乡,市县两级机关单位挂村扶贫和领导干部帮扶贫困户的制度,选派465名干部到相对后进、薄弱村任职,加快贫困村脱贫致富步伐。强化市直部门、社会团体的服务职能,积极为挂包村筹措资金、物资,为农村办实事好事。强化工业重镇的带动作用,全力扶持42个规模工业产值亿元以上的工业重镇做大做强,加快农村工业化、城镇化进程。引导优势企业、驻明部队与农村开展结对帮扶,形成全社会支持农业、关爱农民、服务农村,聚智集力推进新农村建设的整体合力。
    2. 新农村建设措施不断强化。结合三明实际,提出新农村建设“立足当前、着眼长远,因地制宜、规划先行,重点突破、整体推进,循序渐进、务求实效”的总体思路,采取了推进“五大工程”(富民、基础、素质、安居、保障工程)、实施“132”计划(每个县、市、区确定 1个试点镇,全市30个示范村、200个整治村)、开展“六项服务”(发展规划、项目带动、科技信息、公共事业、金融信贷、社会保障服务)的具体举措,进一步明确领导、部门责任,充分调动方方面面合力,把新农村建设的各项任务落到实处,为农业农村发展创造了条件。
    3. 农村公共事业发展日渐加快。“十五”期间,各级财政投入农业资金达14.9亿元,是“九五”期间的1.7倍,实施“六千”水利工程、“年万里”农村路网建设和“造福工程”,积极发展农村教育卫生文化事业,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
    4. 农业结构调整逐步到位。做大做强水果、茶叶、畜牧、水产、食用菌、蔬菜、建莲等传统产业,加快发展优质烟叶、笋竹、肉牛、肉羊等特色产业,大力发展花卉苗木、红豆杉、雷公藤等新兴产业,提高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和有机食品的比重,增强农产品市场竞争力。加快培育产业化龙头企业,全面推行“公司、基地、农户+市场、科研、中介”六位一体的经营模式,重点抓好70家省、市级龙头企业,特别是11家亿元以上龙头企业的发展壮大。推广和深化“农业155”、“村会协作”等经验和做法,推进农业科技信息服务网络建设,提高对农业生产的服务水平
    5. 农村税费改革进程全面推进。全市已全面免征农业税、取消除烟叶外的农业特产税。全市农民负担比改革前(2002年)减轻3亿元,人均减负150元。实行种粮免税、售粮直补、良种补贴和粮食最低收购保护价等惠农政策。集体林权制度改革走在全国前列,全市各县(市、区)所有行政村的集体林权主体改革任务已全面完成,林木林地产权流转、林权抵押贷款等配套改革取得创新突破。
    6. 农民增收渠道有效拓展。深入开展钱粮丰收竞赛活动,搞活农产品流通,发展农村非农产业,做大“工商运建服”等就业载体,拓宽农民的就业渠道,2005年全市农民非农收入比重达43.6%。实施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阳光工程”。几年共实现劳动力转移49.2万人,占农村劳动力的51.4%。
    工业反哺农业是一个较长的历史性发展阶段,这个阶段既是经济社会结构快速调整时期,也是各种利益关系复杂、社会矛盾凸显的时期。三明市推进工业反哺农业还面临不少难题,主要包括:三明是一个山区欠发达市,经济相对落后,农民收入低,增长慢,农业、农村经济发展和农民收入水平与经济发达地区相比差距较大;农业的集约化、组织化和农产品加工转化程度还偏低,抗自然风险能力依然脆弱;农民兼业化现象突出,转产转业与转身份较难相一致;工业化、城市化进程中降低发展成本与保护农民利益的矛盾复杂,土地征用、房屋拆迁、集体资产处置等引发的社会矛盾较多;村级集体经济发展面临的困难加大等等。所有这些问题,必须深入研究,切实把握农业新阶段的社会发展规律和特征,统筹协调,化解矛盾,合力推进。
    三、实现工业反哺农业的思路与对策
    按照“五个统筹”的要求,全面深化农村改革,千方百计增加农民收入,充分发挥城市对农村的辐射和带动作用,实施工业对农业的支持和反哺,促进城乡的良性互动,共同发展,积极打造一个适合三明市情的高效的反哺机制,以促进三明城乡之间的协调发展和现代化建设的早日实现。
    1. 政府财政反哺农业。要按照存量适度调整、增量重点倾斜的原则,扩大公共财政覆盖农村的范围,建立健全财政支农资金稳定增长机制,加大财政对农业农村的投入。各级财政每年支农资金增量要高于上年,预算内资金用于农村建设的比重高于上年。整合国家立项农业综合开发、烟田生产基础设施建设、商品粮基地建设、土地整理等各类支农资金,把更多的建设资金直接用于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切实解决一批农民关心、社会关注的大事实事。逐步建立以财政投入为导向、农民投入为主体、社会各界共同投入的资金筹措机制。
    2. 以城带乡反哺农业。一是统筹城乡工业发展。通过走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得到充分发挥的新型工业化道路,加快改善广大农村地区的生产经营条件和生活条件,引导民间资本的投资,吸引、挽留各类人才,着力提升农村工业化、农业产业化,创造更多的就业岗位,以实现对农业剩余劳动力的承接和吸纳。二是加快发展小城镇。要按照循序渐进、节约土地、集约发展、合理布局的原则,搞好小城镇总体规划和产业规划,积极推进小城镇建设,提高小城镇综合承载能力。要突出抓好县城建设,重点发展县域次中心,逐步形成以县城为龙头,以县域次中心为重点,以村镇为基础的小城镇建设体系,发挥县城和县域次中心的集聚辐射功能,引导各类资源向小城镇集中,引导各类企业向工业小区合理集聚,促进农村 二、三产业向城镇集中,提高城镇工业化水平。积极稳妥地推进撤乡并镇工作,壮大中心镇规模,发挥中心镇的集聚效应和带动效应。建立健全与小城镇健康发展相适应的财税、征地、行政管理和公共服务等制度,完善户籍和流动人口管理办法。三是促进重点工业乡镇支持新农村建设。千方百计加快重点工业乡镇的工业发展,增强工业实力,通过带一促三,在推进农村市场化、工业化进程方面发挥示范带动作用。
    3. 基础设施反哺农业。把基础设施建设投入的重点由城市转向农村,继续加大投资力度,扩大实施规模,充实建设内容。加大农村饮水安全工程建设支持力度,切实解决饮水安全问题。加大农村能源建设支持力度,积极推广沼气、太阳能等清洁能源,增加农村沼气建设投资规模,在适宜地区加快普及户用沼气,带动农村改圈、改厕、改厨。加大农村公路建设支持力度,继续实施“村村通公路”工程。加大农业信息化建设支持力度,充分利用和整合涉农信息资源,强化面向农村的广播电视电信等信息服务。加大农田基本建设支持力度,提高农业的综合生产能力。加大农村水利建设支持力度,继续开展“六千”水利工程建设,改善水利基础设施。加大乡村电网、村容村貌整治等工程建设支持力度,加快实现农村电力、通信、自来水 “村村通”和“户户通”的目标。
    4. 以工促农反哺农业。用工业的理念发展农业,大力发展农产品加工业和农业产业化经营,从观念上促进传统农业和传统农村社会的改造,加速农业工业化、农村现代化,缩短城乡差距。大力发展农产品加工业和农业产业化经营。农民收入增长缓慢,与农产品加工业发展滞后、产品增值低关系很大。必须加大农业招商引资力度,通过经济杠杆调低农业深加工项目进入农业领域的投资成本,提高农业资本的投资回报率,同时,培育带动千家万户的具有较大规模和影响力的深加工农业龙头企业和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充分利用本地资源优势,建立高效有序的产销体系,实行产加销一体化经营。
    5. 公共服务反哺农业。建立公共优势资源有序流动制度,在政府的指导和驱使下,让城市的教育资源、卫生资源和文化资源有序地向农村地区流动。一是教育反哺。建立规范的农村义务教育经费投入机制,严格执行“一费制”收费办法,建立健全资助义务教育阶段贫困学生就学制度,对家庭经济困难的学生实施“两免一补”政策,降低辍学率。加强农村教育事业建设,调整农村教育布局和结构,加快农村中、小学标准化建设。深化教育体制改革,全面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和高中教育。加强农村教师队伍建设,加大城镇教师支援农村教育的力度,促进城乡义务教育均衡发展。二是科技反哺。完善农业科技研发体系,构建新型的农业科研体系,提高研究水平。加大对农业科技的投入,培养农业科技队伍,进一步改善农业科技工作条件。完善农业科技推广体系,逐步形成以国家农技推广机构为主体,农业科研单位、农业院校、产业化龙头企业、各类专业协会等共同参与的农业科技推广服务新格局。搭建农业科技服务平台,推进农科教、产学研结合,促进科技与经济的紧密结合;建立农业科技成果展示、交易、示范的平台,促进科技成果的快速转化;建立农业科技供求信息的平台,畅通供求渠道,提高农业科技的应用到位率。三是卫生反哺。积极推进农村新型合作医疗建设,建立有效的农民健康保障制度。整合城乡卫生资源,搞好区域卫生规划。深化农村卫生医疗体制改革,探索建立农村卫生医疗事业发展和管理的新模式、新机制,鼓励城市卫生医疗机构拓展农村医疗市场,促进农村卫生医疗事业健康发展。建立城市医护人员每年轮流到乡村工作的机制,解决农村看病难的问题。四是文化反哺。积极发展农村文化体育事业,完善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鼓励社会力量参与农村文化建设。开展改变农民陈旧观念,革除不良陋习的活动,培养农民群众的竞争能力。全面落实全民健身计划,实施“农民健身工程”,大力倡导和推广适合农村特点、科学、文明、健康的健身方式,提高农民的身体素质。
    6. 社会力量反哺农业。推进新农村建设,需要全市上下的共同努力和支持。要因势利导,加大宣传力度,广泛发动群众,积极鼓励党政机关、人民团体、金融部门、农村“六大员”和社会各界人士、志愿者以多种方式支持新农村建设,进一步形成关心支持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浓厚氛围。努力建立健全两个体制,即新型农村金融服务体制和农村商品流通体制。逐步完善四项机制,即农村公共产品供给新机制、农村人才激励机制、农村社会保障机制和人与自然协调发展的长效机制。
                                    
    作者简介:陈  真,中共三明市委办公室政研科科长。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0关注

11粉丝

795帖子

排行榜
作者专栏

关注我们:微信订阅号

官方微信公众号

客服个人微信号

全国服务热线:

0595-22880819

公司地址:泉州秘途文化传媒有限公司

运营中心:福建省泉州市

Email:506070961#qq.com

Copyright   ©2015-2025  老秘网 责任编辑:释然Powered by©Discuz!技术支持:秘途文化  备案号   ( 闽ICP备19022590号-1 闽公网安备35050302000919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