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文稿,还能这样写》作者雄文《笔杆子碎语》作者王一端《机关文稿写作入门》作者杨新宇《机关文字工作五十讲》作者何新国
最新《公文写作培训课程》直播间《公文写作百法例讲》作者房立洲老秘网站长、《老秘笔记》作者老猫《公文高手的自我修养》作者胡森林
开启左侧

强化基础地位 发展现代农业(2007年第2期)

[复制链接]
择善而从 发表于 2009-5-26 17:14:00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公文写作培训班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尽管我们的视觉不断受到欧美的生活方式、香车、美女、别墅等许多动人图景的冲击,但是我们仍然不应当忘记“民以食为天”的古训。历史是一面很好的镜子,中国二千多年来的历史证实,各个封建王朝更替的规律背后蕴藏着的就是“三农”问题的缓解与突显的周期性循环。对于一个拥有13亿人口的大国来说,我们始终应该保持清醒的头脑,农业永远都不能忽视。
  一、基础地位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农业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实现了农产品供求基本平衡、丰年有余的历史性转变,但进一步发展的基础并不牢固,农业现代化水平还比较低。特别要引起我们关注的是,当主要农产品不紧缺甚至过剩的情况下,人们往往自觉不自觉地把农业抛到脑后。由此,我们有必要重新来认识一下农业的基础地位。
  (一)马克思的观点。就农业经济而言,马克思认为,超过劳动者个人需要的农业劳动生产率,是一切社会的生产基础,而且首先是资本主义生产的基础。当然,它也是社会主义生产的基础,通常称之为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这是因为:第一,农业劳动是其它一切劳动得以存在的自然基础和前提。第二,在一个国家里剩余劳动首先是在农业劳动中出现的,然后才有可能再从农业中取得原料的那些工业部门中出现。第三,社会用来生产小麦、水稻、牲畜和棉花等等所需要时间越少,用来进行其它的生产——物质和精神的生产时间就愈多。人们就有时间从事工业生产、政治、科技、文化等活动,从而又反过来改善农业生产工具,大幅度地提高农业生产率,进一步改善人民衣、食、住、行等物质生活方面的问题。只有把农业和工业结合起来,才能促使城乡对立的局面逐渐消失。第四,只有使工业生产和农业生产发生内在的规律性联系,才能使农村人口从数千年来几乎一成不变地栖息在农村里面的那种孤立和愚昧的状态中挣脱出来。
  (二)中国古人的觉悟。汉代晁错在《论贵粟疏》中说:“贫生于不足,不足生于不农,不农则不地著,不地著则离乡轻家,民如鸟兽,虽高城深池,严法重刑不能禁也。”“夫寒之于衣,不待轻暖;饥之于食,不待甘脂;饥寒至身,不顾廉耻。”他主张“务民于农,薄赋敛,广积蓄,以实全廪、备水旱”,他还提出了一系列的具体措施。汉文帝接受了晁错的建议,促进了农业的发展,为汉武帝时期民富国强打下了良好的经济基础。实际上,中国整个历史都证明,凡是注重农业生产发展的朝代,国家就富强,人民就能安居乐业,就能避水旱,度过兵荒马乱等劫难。不过在私有制的阶级社会里,剥削统治阶级总是把农民看着是为他们服务的生产劳动工具和牲口,劳动所得的剩余价值绝大部分都被权贵们掠夺去了。尽管随着科技的进步,生产工具的改善,生产能力的提高,耕地面积扩展,生物技术的广泛应用,农业生产效率有较大提高,单位面积产量有较大增加。然而,我国农民始终还是在生死线上挣扎,若遇重大的天灾人祸,便会出现饿殍遍野的情况。
  (三)国外发展农业的经验启示。前不久,有媒体报道,东北有一农民在种植大豆二十多年后的去年,再也种不下去了,只好外出打工。这是为什么呢?就是因为我国加入WTO后,农业受到了冲击。据报道,在国际上购买大豆要比在国内购买便宜许多,因此,国内很多大豆油料加工企业纷纷转向国际市场购买大豆原料。这是不是说明国外的农业成本更低、农业的发展更为成功呢,答案是否定的。根据有关权威专家分析认为,国外农业主要是靠政府的高额补贴来维持的。国外政府之所以要对农业实行高额补贴,原因只有一条,那就是农业处于国民经济的基础地位,农业需要保护。
  (四)建国以来的实践证明。新中国建立50多年来,尤其是改革开放20多年来,给神州大地带来了巨大的变化。党的农业和农村政策,极大地激发了亿万农民的生产、经营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推动了农牧渔业的全面、持续、健康发展,农业生产连年丰收,创造了以占世界7%的耕地养活占世界22%的人口的奇迹。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和农村持续繁荣,为我国的现代化建设做出了巨大的贡献。农产品的有效供给和农村的稳定,有力地推动了国民经济的持续、快速、健康发展①。虽然农业在整个国民经济的比重不断下降,但这并不因此而改变农业的基础地位,农业永远都是安天下的产业。
  二、存在问题
  如果我们有足够宽广的眼界,那么,当看到农业取得巨大成就的同时,一定也能看到农业在发展中面临的许多问题和挑战,并引起我们的高度重视。
  (一)水资源日趋短缺。为了缓解人地矛盾,黄河流域滥垦滥伐,导致植被破坏,荒漠化和水土流失日趋严重。黄河年平均流量由建国初期的677立方米/秒减少到1996年的527立方米/秒,且断流时间越来越长,到1998年,断流时间长达200多天。据媒体报道,长江的多处河段在近几年来先后多次创下历史最低水位。长江中下游的湖泊总面积由3500多万公顷减少到2400多万公顷。全国农田受旱面积从50年代的1.7亿亩扩大到4亿多亩。地表水不足,于是人们又过度开采地下水,造成地下水位下降。我国人均水资源拥有量2200立方米,不足世界人均水平的1/4②。
  (二)荒漠化日趋严重。我国是世界上荒漠化最为严重的国家之一。近年来,由于西北地区的生态环境恶化,导致华北地区频繁出现强沙尘暴天气,并已跨过黄河,飘越长江,直扑江南。由于滥垦、滥牧、滥伐和滥采,以及过度开采使用水资源,全国荒漠化形势十分严重。我国现有荒漠化土地39.3亿亩(262万平方公里),占国土陆地面积的27.3%,相当于14个广东省的幅员。按目前的发展速度,今后50年内,全国将净增5-6亿亩(33.3-40万平方公里)的荒漠化土地,相当于10个台湾省的面积③。
  (三)人地矛盾突出。据统计,1978-1994年,16年间全国耕地净减6880万亩,而2003年与1996年相比,7年间净减少1亿亩。我国人均耕地面积不及世界平均水平的40%,有1/3的省份人均占有耕地不到1亩,有660多个县人均占有耕地不到0.5亩。预计到2030年,中国的农村人口仍将保持在8亿人左右,在这一期间,还会减少耕地5450万亩,但人口还在不断增长,人多地少的矛盾将更加突出④。
  (四)农业环境污染日益加重。全国有82%的江河、湖泊受到不同程度的污染。耕地受农药、化肥、农膜等化学物质污染,导致土壤有机质含量下降,地力衰减,土地退化严重,中低产田面积达2/3。受工业“三废”污染的农田面积已达1.5亿亩,每年因此损失粮食120亿吨。全国受污染的耕地近3亿亩,约占耕地总面积的1/5⑤。
  (五)农业资金投入不足。由于投入不足,农业基础设施老化,全国约有1/3的水库带病运行,60%的排灌工程急需维修,农业抵御自然灾害能力逐年下降,遭受灾害面积逐年扩大。我国农业科研经费占农业生产总值的比重不到0.1%,农业技术推广经费比重不到0.2%,远远低于世界平均水平。由于比较利益的驱使,社会、企业和农户对农业的投入也不多,没有建立国家、企业、农民合作组织的财政、金融、税收农产品价格补贴等体系和运行机制。农业投入不足正成为我国农业发展缓慢的主要因素⑥。
  (六)城乡居民收入和消费差距在扩大。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农民收入有较大增长,但农民增收的基础还很脆弱,稳定增收的长效机制并没有建立。城乡居民收入差距在有些年份和有些时期出现缩小,但总体扩大的趋势并没有得到遏制。城乡居民收入绝对差距由1978年的210元扩大到2004年的6485元, 2005年扩大到7328元。城乡消费差距还在扩大。目前,农村消费品零售额仅占全社会消费品零售额的36%。2005年农村居民恩格尔系数为45.5%,城镇居民为36.7%,但在20世纪80年代末期,城乡居民恩格尔系数曾经非常接近,1989年农村居民恩格尔系数为54.8%,城镇居民恩格尔系数为54.5%。之后十五年来农村居民恩格尔系数下降了7.6个百分点,城镇居民则下降了16.8个百分点⑦。
  三、战略抉择
  当前,我国农业正处于由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的关键时期,受到资源和环境的双重制约,面临国际和国内市场的双重挑战,必须着力转变农业增长方式,优化结构和布局,集约节约使用自然资源和生产要素,减少面源污染,保护生态环境,加快农业生产手段、生产方式和生产理念的现代化,发展现代农业,把农业和农村的发展真正纳入科学发展的轨道。
  (一)要大幅度增加资金投入。必须抓住当前经济发展较快、财政增收较多的时机,紧紧围绕支持现代农业加大投入力度,继续巩固、完善、加强支农惠农政策,调动农民务农种粮和地方重农抓粮的积极性,健全农业补贴制度,建立农业风险防范机制;加大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的力度,鼓励农民和社会力量投资现代农业。各级政府要切实把基础设施建设和社会事业发展的重点转向农村,加强薄弱环节,提高现代农业的设施装备水平,大力抓好农田水利建设,切实提高耕地质量,提高农业可持续发展能力。
  (二)要健全产业体系和市场体系。要适应人们多样化的物质文化需求,在稳定发展粮食生产的基础上,不断开发农业的多种功能,加快发展健康养殖业、农产品加工业和特色农业。大力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重点推进“一村一品”和专业化、规模化、标准化生产基地建设。要全面提高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对农产品产前、产中、产后实行全程标准化管理,逐步推行质量管理体系认证。要努力开拓国内外市场,积极培育大型流通龙头企业,加快发展农村流通服务业,积极发展外向型龙头企业要发展适应现代农业要求的物流产业,强化农村流通基础设施建设,发展现代流通方式和新型流通业态,培育多元化、多层次的市场流通主体,构建开放统一、竞争有序的市场体系。
  (三)要大力提高农业科技创新和转化能力。要深化农业科研体制改革,把农业科研投入放在公共财政支持的优先位置;加大农业生物技术、信息技术、食物生物工程技术等高技术的研发力度;积极发展节地、节水、节肥、节能等节约型农业;加快农业技术推广体系改革和建设;提高农业机械化作业水平。
  (四)要大规模开展农村劳动力技能培训。要扩大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阳光工程实施规模;加快建立政府扶助、面向市场、多元办学的培训机制;建立常规技术、专项技能、创业培植等农民教育培训体系。
  (五)要创新体制机制和提供坚强组织保障。要抓住制约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突出问题,继续深化农村综合改革,统筹推进农村金融体制、农村流通体制、征地制度、集体林权制度等改革。要鼓励、规范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充分发挥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中的载体作用。要适应农村经济社会深刻变化的新形势,切实加强领导,调整工作思路,转变工作作风,改进工作方法,深入农村,深入基层,深入群众,把党的“三农”政策落到实处。 

  参考文献:
  ① 路明主编.《中国农业教育50年回顾与展望》,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1999.12.
  ② ③ ⑥ 蒋华.“新时期我国农业发展面临的挑战与对策”.《乡镇经济》,合肥:2001.(2).10--11页
  ④ ⑤ 蔺丰奇等.《农村可持续发展问题研究》,北京:中国市场出版社,2006.4.
  ⑦ 李佐军主编.《中国新农村建设报告》(2006),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6.9.
               
  作者简介:纪谷芳,三明市农业局副局长。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0关注

5粉丝

337帖子

排行榜
作者专栏

关注我们:微信订阅号

官方微信公众号

客服个人微信号

全国服务热线:

0595-22880819

公司地址:泉州秘途文化传媒有限公司

运营中心:福建省泉州市

Email:506070961#qq.com

Copyright   ©2015-2025  老秘网 责任编辑:释然Powered by©Discuz!技术支持:秘途文化  备案号   ( 闽ICP备19022590号-1 闽公网安备35050302000919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