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天福 连孺
党的十六大提出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大目标。从泰宁县当前实际情况看,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工作重点和难点仍然在农村,推进农村小康进程的关键还在于提高农民收入。
一、现状
泰宁县2002年农民人均纯收入3356.2元,居全省中游水平,是1992年1042.7元的3.22倍。虽然这十年来以年平均12.4%的速度快速增长,农村经济得到全面快速发展,农产品产量大幅增加,农民生活水平上了一个新的台阶,但自1995年以来,许多农产品卖难价跌,农业增产难增收,农民收入增幅大幅回落,农民收入增速减缓。这有直接和深层次原因,直接导致农民增收缓慢主要是农副产品价格下滑,粮食、蔬菜、茶叶、畜禽等大宗农副产品价格普遍下降;农民劳务收入减少。由于乡镇企业发展后劲不足,城市下岗工人增多,农民进城入企就业机会减少,直接影响农民的劳务收入。深层次原因:一是农业经济结构不合理。主要表现为产业结构、农业内部结构不合理,以及名、特、优、新、稀品种比例少。二是农业产业化水平低,农民科技水平低。
二、问题
当前,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是:农产品总量的继续增加,而农产品价格持续低迷,收益下降;农民增收渠道狭窄,农村二、三产业发展滞后,农村剩余劳动力继续增加;农民收入增幅缓慢,收入水平仍然偏低。
1、农业增产难增收。1997年以来泰宁县农业总产值以年平均6.2%的速度快速增长。而与之相应的农民人均纯收入增长速度却存在较大的抬头,年平均增幅仅为4.26%。1997年以来农民人均纯收入逐年增幅分别为22.01%、13.48%、5.60%.3.63%和2.07%,增幅和逐年回落趋势,农民收入还处在较低水平。
2、农民收入结构失衡。近两年虽然积极推进产业结构调整,但仅局限于第一产业中农业内部的种植结构调整,在二、三产业还不发达的山区,农民收入绝大部分仍然来自第一产业--农业。2002年泰宁县农民人均家庭经营收入4930.74元,从二、三产业中获得的收入为324元,占农民人均纯收入比重为14.68%。现在农产品增加了,农民收入却增加不多,农产品卖不出个好价钱,特别是一些大路货销售不畅,造成积压浪费,农民收入来源的主渠道受阻,从二、三产业中获得收入的份额偏低,增长速度缓慢。
3、农民从事农业生产的积极性下降。农业生产连年丰收,农产品在市场经济作用下出现了卖难价跌,耕地的复种指数下降,甚至出现抛荒,农民对农业的投入更为谨慎。
去年开展的一项意向调查资料显示:在127户调查户中,实有劳动力350人,其中已外出务工经商的75人,占21.43%;现有在本村从事农业生产的275人中,希望继续从事农业生产的仅占20%,希望外出务工经商的占32%,希望农业与非农行业兼顾的占48%,农村劳动力渴望向非农行业转移。
4、农民收入增幅缓慢,城乡收入差距扩大。2002年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为6392元,比1997年增长了1260元,而2000年农民人均收入为3356.2元,同期增长632元。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年均增幅为4.5% 比农民人均收入年均增幅高0.30个百分点,城乡居民收入差距还在拉大。
5、农民收入水平群体结构不平衡。农村住户资料显示,文化素质高、有从事二、三产业经商办企业的农户家庭收入明显较高,但大多数农户家庭经营收入主要来自增收空间有限的第一产业--农业。被调查的70户农户中,农民人均纯收入在平均数3356.2元以上的仅占29.6%,大部分农户的人均纯收入水平还在此平均数之下,农民收入水平群体结构不平衡将影响到农村全面实现小康的“全面”性。大部分农户收入水平处于平均线以下。
三、对策思考
1、积极推进特色农业产业化。农业的重要出路在于农业产业化,实行农业产业化经营可以带动农村产业结构调整。农业产业化经营也是农民增加收入的渠道。农民不但可以从种养生产收益,还可以分离加工、流通环节的利润;农业产业化经营也能够有效地推进农业区域化、专业化和社会。
我县农业开发应立足本县耕地资源、水面资源、山地资源的实际状况,以发展特色农业规模经营为重点,加快农业结构的战略性调整,提高经济作物和优质农产品比重,培育具有区域特色的主导产业和名牌产品。从目前看,应建立优质产品生产的示范基地,大力培植优质粮、种子、珍稀食用菌、水产品、畜禽、经济林等特色产业龙头企业、延伸产业链,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
农业产业化的重点是龙头企业,对有竞争力和良好发展前景的优势企业,应通过出台贷款优先、税费优惠、技改贴息等扶持政策,促使龙头企业加快技术改造,提高龙头企业的精深加工能力和市场竞争力,促进农业增效和农民增收。
2、加快农村人口的非农化。根据我县实际情况,大力发展具有比较优势的劳动密集型乡镇加工业和第三产业,鼓励和引导农村富余劳动兴办多种形式的合作经济、合伙经济、股份制经济或从事个体劳动。建立农村劳动力就业信息网络,对职业信息和产业的变化进行监测,培育和规范农村劳动力市场体系建设,加强职业培训,形成市场导向的就业机制。从目前看,我县应从以下几方面加强农村劳动力转移力度,一是加快发展农村二、三产业。以县城和中心建制镇为重点,增强劳动力就业的能力。二是大力组织劳务输出,实现农民增收。劳务性收入增幅快于家庭经营性收入,成为我县农民增收一大亮点,农民进城务工经商是新时期经济发展的一大趋势,我县劳动人才部门要加大统筹引导力度,充分发挥中介组织的作用,将山区农村富余劳动力有计划、有组织地输出,推进农村城镇化进程。三是大力发展畜牧业。畜牧业是农民易于进入的劳动密集型产业,我县作为山区的产粮区,粮食产量多,饲料来源广,发展畜牧业有得天独厚的条件,发展空间很大,今后一个时期,畜牧业将成为农民就业和增收最现实最有效的途径。
3、大力发展旅游业。泰宁人文资源丰富,历史文化底蕴深厚,应紧紧抓住京福高速公路等机遇,针对现代旅游发展和国内外旅游市场变化,调整旅游产品结构;加快旅游“三区”(景区、度假区、开发区)建设步伐;大力发展旅游相关产业。突出4A金湖旅游特色优势,坚持“发展闽东南,主攻大上海,开拓京福线,联运港澳台”的市场定位,大力拓展市场,把提高市场知名度,招徕客源放在旅游经济的首要位置,注重促销策划,进一步打响大金湖品牌,力争游客接待量年递增20%,旅游总收入年递增25%,初步形成金湖旅游业在县域经济和全市旅游产业中的龙头支柱格局,培育服务业特色,促进农民增收。
4、大力发展乡镇企业。要提高农民收入,加速城镇化进程,根本出路在于加速实现工业化,实现工业化的基础在于乡镇企业量的发展和质的提高。一要引导企业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积极引进客户,并支持个体、私营经济采取收购、参股、控股、联营等形式参与国有、集体企业改革重组。二要调整优化乡镇企业产业结构和产品结构,着力发展资源型和劳动密集型企业,重点围绕竹锥业、果蔬业、旅游业、食用菌业、林产业、矿产业等产品系列开发,扶强一批有特色和竞争力的龙头企业集团,三要加大力度外引内联,因地制宜地新上一批农产品加工、储运、保鲜企业,尤其是要大力发展农副产品加工,引导和推动农村劳动力加快向二、三产业转移。5、强化政府职能,制定相应政策。一是进一步深化人事机构和农村税费改革。减少农民供养干部数,节约行政成本,继续推进让利农民的减税、降费的税费改革,寻求从根本上减轻农民负担的治本之策,实现农民减负增收。二是积极推进土地规模经营,按照“依法、自愿、有偿”的原则,稳定土地承包关系,放活土地使用权,提高土地规模化、集约化程度。三是加快农业科技成果推广和应用,使农民从运用科技中得到实惠。四是提高农民素质。改变过去那种只注重增加物资设备,忽视提高人的素质,忽视对人才资源的开发和利用的观念和做法,大力兴办以农民为中心,面向市场、面向农业结构调整、面向全球化的各种技术技能培训班,切实提高农民科技素质和就业能力。目前我国农民的自我积累能力很低,农民扩大再生产能力不强,特别是农民根本无力承担一些大型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因此,必须加大财政对农业的投入,金融对农业的支持,提高农民自我积累能力。
作者单位:泰宁县委党校,县统计局
责任编辑:陈 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