池秋娜
近年来,沙县坚持把发展竹产业作为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调整的重头戏,立足山区资源,因势利导,大力扶持发展竹凉席加工龙头企业,辐射带动了竹业经济的蓬勃发展,成为本县农民增收的重要途径。2001年,全县竹业总产值3.6亿元,其中竹凉席加工产值2.5亿元;竹凉席加工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2万多人,辐射农户3万户;全县农民人均竹业收入占纯收入的五分之一。2001年6月,沙县荣获“中国竹席之乡”称号。
一、抓扶持引导,建立发展机制,充分调动各方面力量参与竹产业开发与建设。一是加强组织领导。县委、县政府在充分调查研究的基础上,把发展竹产业作为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调整的重要举措,成立县竹产业工作小组,负责产业的规划、协调、指导和实施,落实专项目标管理责任制,并列入年度两个文明建设考评项目,各乡镇也相应组建专门工作小组,引导农民从事竹业生产与加工。同时,成立县竹业发展中心和竹业行业协会,为广大农民提供技术、信息和协调服务,加强对竹业生产、加工和销售等环节的行业管理。二是落实优惠政策。坚持“多予、少取、放活”的指导思想,先后制定出台《关于竹业产业发展工作意见》、《关于调整毛竹税费起征标准的通知》、《关于进一步扶持竹凉席生产规范税费征管的意见》和“重奖营销大户办法”等政策措施,降低税费征收标准,减轻农民负担,进一步调动了竹农和生产经营者的积极性。2001年4月,县里调减毛竹税费起征价,降幅达62%,仅此一项实际年增加农民收入300万元以上。三是加大资金投入力度。县财政坚持每年划出近100万元资金,乡(镇)村也每年从笋竹特产税和林价款中提取一定比例资金,用于扶持竹业生产和开发;林业部门确保笋竹育林费大部分用于竹林丰产基地建设,并建立竹业开发基金,专项用于品牌宣传、新产品开发等;金融部门在竹业生产和加工方面给予倾斜政策,提供资金信贷扶持,鼓励企业办基地、社会办基地,吸引社会各方面力量参与竹业开发,形成多渠道、多层面的投入机制,加快了竹产业开发和建设步伐。
二、抓典型示范,培育龙头企业,辐射带动竹业生产与加工的规模化、专业化。一是培育竹林示范基地。组织开展培育精品示范片竞赛活动,先后投入3800万元重点扶持培育“两乡镇三村”(大洛镇、虬江乡和山际、泉水峡、长红村)毛竹高产示范基地,做到县、乡、村都有示范片,辐射带动了全县乡村的竹林培育。目前,全县竹林面积43万亩,其中毛竹40.3万亩;已建成毛竹丰产林基地20万亩、苦竹基地1.7万亩;全县有2乡镇、5个村获得三明市“十佳毛竹乡(村)”。二是培育加工示范基地。充分利用暂时闲置的三明沙县机场附属区原址,兴建了占地近70亩的“天河竹凉席加工区”,县里还拿出35万元对规模办厂的8家企业给予奖励,示范吸引乡村零星加工企业向城区集中,实行规模化、专业化生产。目前,该加工区已入驻11家企业、185条生产线,年生产能力达100万床,销售收入达1亿元,创税利1000多万元;安排农村劳动力5000多人。三是扶优扶强“青竹集团”。坚持从广告宣传、质量管理和营销决策等方面入手,加大扶持力度,按照“公司+农户”的经营模式,把具有一定规模的加工企业结成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联合体,组建了竹凉席加工龙头企业——青竹集团。加强企业内部管理,引导企业申请注册“天河”商标和包装技术专利,不断完善“天河”品牌质量标准,促进企业向规模化、标准化、产业化方向发展。目前,该集团有成员企业230家、生产线455条,年产“天河”竹凉席300万床;成为省26家重点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之一及省15家农业产业化重点保护龙头企业之一。
三、抓品牌效应,建立专业市场和营销网络,不断提高竹产品的市场占有率。一是办好竹藤产品交易会。坚持“政府搭台,业主唱戏”的原则,与国际竹藤组织和省市有关部门合作,积极承办2001年首届中国(三明)竹藤产品交易会,展示成果,扩大影响,进一步打响“天河”品牌。据统计,来自孟加拉、肯尼亚等15个国家的厂商、经销商等共610多家3000多人参加交易会,共签约项目金额8.7亿元、贸易成交额8.3亿元,其中本县签约项目和贸易金额达5.2亿元,同时“天河”竹凉席和“明福”竹胶板荣获大会金奖。二是抓好产地交易市场建设。投资1065万元,在交通便利的205国道边建成青州镇马铺“天河”竹凉席交易市场、城南竹制品专业市场等,为竹凉席的销售提供了更多更好的商机。目前,地产竹制品已畅销四川、浙江等省市和远销日本、南非、港澳等国家和地区。同时,还在青州、高砂、富口、高桥、夏茂等5个乡镇和天河竹凉席加工区、县政务服务中心设立办证点(窗口),提供办税办证服务,大大方便了生产经营者。三是抓营销队伍和网点建设。发挥青竹集团销售的主渠道作用,组建了一支有经验、懂经营的竹凉席营销专业队伍,并在浙江、上海、广州等地设立“天河”竹凉席经销点,形成一定规模的市场网络。目前,全国各地从事“天河”竹凉席营销人员达2000多人,营销大户30家,网点400多个。据初步统计,“天河”竹凉席产品国内市场占有率达26.3%。
四、抓科技兴竹,促进科技成果转化,确保了竹业的经济效益和实现农民增收。一是实施“金桥工程”。加强与南京林业大学、浙江大学、福建农林大学等高等院校的合作,聘请竹业专家教授进行技术指导,研究解决技术难题,同时坚持每年开发竹凉席新品种10个以上,不断适应市场需求的变化。二是抓科学育竹养竹。一方面,组织专业技术人员经常性地深入乡(镇)村开展技术培训或下乡上山实地指导生产,提高竹农的科技素质和市场意识。另一方面,通过抓典型,立样板,普及推广丰产育林新技术,倡导精耕细作,开发和鼓励竹农使用毛竹专用肥,促进科技成果转化。同时,县、乡各补助1元/亩并提供技术服务开展竹林病虫害防治,确保竹林培育质量。目前,毛竹平均亩立竹量由过去的92株增加到现在的137株,平均胸径由过去的7厘米增加到现在的8.5厘米。三是加强技术质量监管。县里成立“天河牌竹凉席质量监督小组”,负责对青竹集团成员企业产品的质量检验,按照QC质量管理体系标准,实行出厂前“五不”标准及出厂后质量跟踪。同时,在青竹集团成员企业的中,推行“五统一”(统一质量、统一商标、统一包装、统一检验、统一销售)管理,确保了“天河”品牌的质量、信誉和市场。
作者为中共沙县县委书记
责任编辑:黄元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