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党中央、国务院简政放权、放管结合、优化服务改革措施推进以来,按照县委县政府的总体思路,我局坚持“放、管、服”协同推进,以深化商事制度改革为主线、以“互联网+市场监管”为突破口,深入开展“改革创新深化提升年”活动,商事制度改革效应得到持续释放,新设企业保持旺盛增长势头,成为推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重要动力。特别是针对国务院办公厅“放管服”专项督查发现的问题,高度重视,认真分析研究,制定整改措施,扎实进行了整改。现将自查情况汇报如下。
2017年1—6月,我老秘网县登记注册的各类市场主体达到3386户,从业人员11491人。其中:个体工商户2143户,内资企业895户(私营企业777户),农民专业合作社348户,同比分别增长10.12%、36.8%、7.41%。6月新登记企业17户,个体工商户36户,农民专业合作社2户;变更登记企业23户,农民专业合作社10户,个体工商户36户;注销登记企业5户,农民专业合作社2户,个体工商户78户;完成“个转企”2家,上半年累计完成个转企14户。
一、主要做法及成效
(一)取消登记注册费,实现企业登记注册“零费用”。自2013年1月1日起,根据财政部、国家发展改革委《关于公布取消和免征部分行政事业性收费的通知》(财综﹝2012﹞97号)要求,取消原工商行政管理部门征收的企业注册登记费和个体工商户注册登记费(免征期自2013年1月1日到2014年12月31日),暂停注册登记费后,我局对所有注册登记的个体、农民专业合作社、企业注册登记均实行“零费用”准入。
(二)继续深化商事制度改革,大力促进创业创新。一是深化“证照合一”改革。在巩固扩大“三证合一、一照一码”改革成果的基础上,主动与发改、人社、统计、法制等部门衔接,去年9月28日在全县实施了“五证合一、一照一码”改革, 12月1日顺利启动了个体工商户“两证整合”改革。登记注册实现了“一表申请、一窗受理、并联审批、核发一照”。企业注册登记平均时间由过去的3-5天变为1-3天。截止6月底,全县共颁发加载统一社会信用代码营业执照785户,颁发个体工商户“两证整合”营业执照214户。二是深化“先照后证”改革。严格执行总局公布的工商登记前置审批事项目录,对所有后置审批事项主动履行“双告知”职责,确保了工商登记和审批监管的有序衔接。依托张掖市小微企业服务发展平台“双告知”系统,将市场主体登记信息及时通过政府办公G6系统推送至各行政监管部门,供相关监管部门、行业主管部门查询认领,保证“双告知”工作稳步推进。严格执行权责清单制度,公开公共服务事项清单及办事指南,全面推进“网上行权”,实现了“权责清单”常态化管理。三是深化工商注册便利化改革。配合去产能、消除“僵尸企业”,全县拟吊销“僵尸企业”5户。今年上半年,全县审核企业名称350多个,办理企业设立登记93户、变更登记140户、换照登记196户、注销登记595户,平均日登记量在 15 户以上。
(二)强化信息归集共享,完善信用监管机制。一是“双公示”工作成效明显。依托甘肃省企业信用信息公示系统,建立了以公示系统、抽查系统等为主要功能的“张掖市小微企业服务发展平台”,向社会公开各类市场主体登记、许可、监督等信息,接受社会查询。2016年度,全县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和个体工商户年报率分别达年报率93.55%、92.8%和91.24%。二是扎实开展随机抽查监管。依托全市中小微企业服务发展平台“双随机”抽查系统,建立了市场主体名录库、执法检查人员名录库,实现了随机抽查全程留痕,责任可追溯。建立了随机抽查事项清单,把执法权力关进了“铁笼子”,增强执法人员权责意识。上半年,依托平台开展市场主体专项抽查2个批次,公示抽查检查信息136条,公示经营异常企业信息6户。抽查结束后,对抽查的信息按规定已全部公示。三是加强企业经营异常名录和严重违法失信企业管理。截止目前,全县55户企业、25户农民专业合作社列入经营异常名录、181户个体工商户标记为经营异常状态。落实38部门合作《备忘录》,对8户失信被执行人做出任职限制,体现了“一处违法、处处受限”的信用惩戒,降低了市场交易风险和社会交易成本。四是加强部门协作配合。集中开展防范、处置和打击非法集资。注重加强与金融、公安、商务、工信、银监、人民银行等部门的工作协作,对全县登记投资类公司2户开展清理规范。开展防范非法集资宣传月活动,发放宣传资料500余份,悬挂横幅8条。五是推行行政处罚案件信息公示制。全面公示行政处罚案件信息,实行“阳光执法”,接受社会监督。上半年,全局查处市场违法违章案件6起,已办结2起,办结的行政处罚案件信息公示率达100%。
(三)转变职能,优化服务促发展。一是大力推行“互联网+政务服务”。完善企业名称核准、工商登记注册网上申请、线上审核流程,实现企业网上审批和一次性网上办结。自主研发小微企业发展服务平台,设计制作了政策信息公示、企业名录库、企业登记“双告知”、事中事后监管“双随机”、企业数据统计分析、扶持申请导航六个大系统,为中小微企业提供全方位、链条式、个性化服务。止6月底,平台向各职能部门发送电子告知书330份。扶持申请导航系统,为中小微企业享受政府政策提供在线提交申请资料、在线查询审批进度及申请结果,通过让数据多跑路、群众少跑路,实现审批手续的简化、审批流程的缩短、审批时间的节约。二是调整下放登记管理事权。除法律、法规和县政府决定由县市场监管局登记的企业外,农民专业合作社、个体工商户登记权限一律下放至各市场监管所登记;对企业名称实行全程网上审核,方便企业快速办理工商登记,强化属地登记和属地监管。三是帮助企业破解发展难题。落实《甘肃省小微企业互助贷款风险补偿担保基金管理办法》,加强部门联动协作,积极帮助有融资需求且符合条件的小微企业争取低成本、低门槛、额度适宜的专项贷款。加大非公经济市场主体著名商标、驰名商标、地理标志认定推荐力度,全县拥有注册商标84件。其中:中国驰名商标1件、甘肃省著名商标4件。建立“个转企培育库”,开通“个转企绿色通道”,推行示范文本,优先咨询,优先受理,优先登记。主动出具“个转企”转型证明,为企业申请政策优惠及办理其他手续提供便利,尽力帮助实现原有手续、资源就地平移过渡到转型后企业,减少转型成本。今年上半年,“个转企”达16户。
二、存在的主要问题
按照市委市政府和上级部门的总体部署,我们在“放、管、服”工作中虽然做了一些有益的探索和实践,取得了一些成效。但由于“顶层设计”等方面的原因,也还存在一些差距和问题。
一是提高执法人员监管素质能力的问题。因为商事制度改革及以信用监管为核心的新型监管模式是一次颠覆性的革命,一些执法人员甚至领导干部不论是在思想认识上,还是在理论素养、知识储备、工作方法等方面都存在严重滞后的情况,出现了被动应付、手忙脚乱的状况。
二是部门联动不足。一些部门对“谁审批、谁监管,谁主管、谁监管”认识不到位,尤其是部门间的信息化建设水平参差不齐,互通互联难以全面实现。
三是后续市场监管跟进不力。信息披露制度、诚信档案制度和黑名单制度、守信联合激励和失信联合惩戒等机制尚未建立起来,企业“一处失信、处处受限”的监管格局尚未完全形成。随机抽取检查对象、随机选派执法检查人员的“双随机”抽查机制有待加快建立。
三、下一步工作打算
下一步,我们将按照县委县政府统一部署,按照“能放全放、能减全减”的要求,持续激发市场主体活力,增强创新创业动能,力争新登记市场主体增长率达到30%以上。重点抓好以下工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