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先明
解放思想是引领社会变革的先导,是推进工作创新的动力。当前,面对各地掀起的新一轮解放思想的热潮,劳教场所如何做好新形势下劳教人员教育转化文章?我认为,关键应因势利导,革旧创新,确立全新的教育理念,积极探索人性化的管教模式。重点应把握“四个着眼于”: 一、着眼于以人为本,树立科学的教育理念。在劳教工作中继续解放思想,就是要敢于突破过去陈旧的教育管理模式,坚持以人为本,积极探索适应新时期劳教人员心理、行为特点的教育转化机制,把体现法律尊严与体现人性化关怀有机统一起来。一是要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劳动教养重在教育、立足于挽救,应牢固树立“只能选择适合劳教人员的教育,不能选择适合教育的劳教人员”的观念,善于根据不断变化的教育形势,选择适合劳教人员需求的教育。如在课程设置上,应根据劳教人员的年龄、文化、罪错性质等,安排不同的学习内容,使教育内容尽可能符合劳教人员的思想实际和内在需求。二是要树立新颖的育人观。牢固树立“没有教不好的劳教人员,只有不会教的民警教师”的观念,在选择针对性强的教育内容的基础上,积极倡导课堂教学模式的更新,改变以往的“满堂灌”、“一言堂”、“训导式”,多注入启发式、互动式、交流式,充分发挥劳教人员在课堂教学中的主体作用。三是要树立现代的教学观。改变过去纯粹“民警台上讲、学员台下听”、“教师做板书、学员记笔记”的古板方式,善于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借助多媒体教学,掌握教学新技能,提高教学效果。四是要树立科学的评价观。评价劳教人员的受教育效果,应由过去注重数字、忽视实质的考核方式向重视反映劳教人员改好程度的指标转变,特别应强化对劳教人员人生态度、认知结构、社会适应能力等方面的考核,使评价方式尽量摒弃民警主观因素的影响。总之,劳教工作是一种文明的教育方式,劳教民警在教育劳教人员的过程中要做到耐心、细致、周到,体现出关心、爱护、感化,使劳教人员从中感受到民警的教育是真诚的、有益的,从而使他们由被动地接受教育转变为自觉的行动。 二、着眼于解教就业,体现劳动的矫治作用。长期以来,劳教人员劳动的强制性、无偿性和改造性几乎很少有人质疑,劳动在很大程度上成为了教育改造的重要手段。其实,这正是对劳教人员劳动本质的歪曲。对劳教人员的劳动,应实现这么三个转变:一是应由改造性向习艺性转变。一方面,新形势下劳动已不应是衡量劳教人员改造好坏的必备评价标准。如一名劳教人员,只要他的思想不转化,无论其劳动态度多好、劳动效率多高,也不能认定他是改造成功的劳教人员。这表明,劳动不再是矫治劳教人员必不可少的手段,对劳教人员的矫治更应侧重于思想的转化。另一方面,习艺性应成为劳教人员劳动的本质属性。劳教人员劳动应着眼于劳教人员的解教就业,组织劳教人员参加劳动,应着重考虑解决劳教人员在职业取向、谋生技能方面的问题。二是应由强制性向自愿性转变。劳教人员自愿劳动体现了公民权利本位,也体现了对劳教人员人权的尊重。强制劳动只能使劳教人员对劳动产生反感与厌恶,只有当劳动成为劳教人员的自愿行为,劳教人员的劳动才能成为劳教人员真心接受矫治的需要,劳动的矫治作用才能真正得以体现。三是应由无偿性向有偿性转变。在国家财政保障不足的情况下,用劳教人员的劳动价值弥补经费的不足未尝不可,但不能成为让劳教人员无偿劳动的理由。相反,有偿劳动才是劳动教养制度立法本意,让劳教人员通过劳动得到一定的报酬,用以满足个人及家庭的开销,有利于增强劳教人员家庭责任感,进而增强其社会责任感,有利于促进家庭的稳定和社会的和谐,是对劳教人员劳动价值的理性回归。 三、着眼于教育挽救,构建开放的管理模式。营造劳教人员舒心、安逸、轻松的人文环境,是直接体现劳教特色的前提和保障。劳教场所应从陈旧的执法理念中解放出来,改变过去“以关代教”、“以管代教”的做法,由类似监狱封闭型的管理模式向适度自由的开放型的管理模式转变。一是应逐步消除森严的监管设施。如封闭式的厚钢板大门、院内的铁窗、围墙可在认真做好教育工作的前提下,考虑逐步予以拆除,以红外线报警装置形成开放式的无形围墙,拉近所内所外的感觉距离。二是应营造良好的育人氛围。“劳教所”的牌子可换成“劳动教养学校”的牌子;所内应去掉过去“脱胎换骨”、“重做新人”等易受心理伤害的字样,代之以“提高素质”、“完善人格”等激励、鼓舞人心的标语;劳教人员的宿舍里可悬挂壁画和名人警句;加强校园绿化、路面及电视室、活动室、图书室、运动场所等硬件设施建设,以此来调整劳教人员的情绪,净化心灵,陶冶情操,达到在潜移默化中教育人、挽救人的效果。三是应探索开放的管理模式。按照“宽泛式管理,开放式教育”的原则,坚持管理行为、手段和环境的现代文明,对处于不同阶段的劳教人员,确定与之相适应的权利、待遇。根据司法部的要求,劳教场所应根据各自不同的情况,采取措施,使劳教人员应享有的各种权利逐步落到实处。如根据劳教人员的入所时间、思想状况、心理特征等多种因素,把他们分别划分到封闭、半开放和开放这三个不同的管理阶段,实行分类管理,对严管的学员规定在一定的范围适度自由;对普管的学员实行半开放式管理;对宽管的学员实行自我管理,可在院内自由活动,所里的电视室、活动室、图书室、乒乓球室、篮球场定时向学员开放。同时,允许家属经常来所探视,劳教所可为劳教人员提供夫妇同居住处,允许家里有特殊情况和有悔改表现的劳教人员经批准回家探视或休假。劳教所还可进一步大胆探索,实行劳教人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监督、自我约束的管理模式,努力由防范性管理向矫正性管理转变,由强制服从性管理向引导性管理转变。 四、着眼于队伍建设,提升民警的整体素质。推进现代化文明劳教场所建设,促进劳教人员有效转化,必须有一支高素质的民警队伍做保障。一是应优化警力配置。打破论资排辈的用人观念,通过竞争上岗、空缺公开、多样晋升、责利统一等措施,确立“德为前提、能为本位”的用人制度,促进有实践经验和实干能力的人才脱颖而出;建立起警力资源良性进出循环体系和合理流动机制,既要引进、培养高层次的专业人才,又要畅通民警在场所的流动渠道,切实优化队伍结构。二是应加强岗位培训。按照岗位职责的要求,有计划、有重点、有针对性地开展政策理论、法律法规、业务知识的学习以及技能比武、岗位练兵等活动,全面提升民警队伍的素质,使民警真正从管理者的角色走出来,成为职业技术教育、思想矫治、心理咨询、知识传播的行家能手。三是应严格规范管理。坚持“文明哺育文明”的原则,强化民警为人师表意识,进一步规范民警在警容、言行、执法、作风等方面的工作要求,教育民警必须坚持公正、文明执法,使宪法和法律赋予劳教人员的一切权利得到切实的维护和保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