供暖问题是关系到老百姓切身利益的重大民生问题,既关系到百姓生活,又涉及到社会稳定。临近冬季,北方各地开始供暖,由于农村散居的特性,群众取暖方式依然为传统的火炉、火炕,这种沿袭已久的取暖方式不仅会对环境造成污染而且容易发生一氧化碳中毒、室内空气污染甚至引发火灾等安全问题。因此,改善农村取暖条件,保障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亟需关注解决。 一、存在问题 一是农村取暖条件较差。经过实施脱贫攻坚工程,农村水电路房等基础条件大幅改善,个别村庄接入天然气管道,用上了太阳能、天然气等清洁能源,但从整体来看,农村冬季取暖仍然存在较大问题,主要是农村群众居住分散,除新建的易地搬迁小区和集中居民区相对集中外,其他村庄和民宅未进行整体规划,进入冬季后,大部分群众取暖依然靠煤炭、木柴做燃料的火炉、火炕,缺乏统一取暖设备设施和集中供暖公司,方式单一、条件较差,取暖过程中“热量”损耗较多,受到发展条件、配套设施等限制,对推进“煤改气”“煤改电”等清洁能源推广使用造成一定困难。 二是清洁能源成本过高。今年,受煤炭价格大幅上涨影响,部分有条件的农村群众选择用天然气、电等取暖设备,但从群众反映来看,利用清洁能源取暖成本较大,火炉、火炕用的木柴、农作物秸秆都不用花钱,天然气接口费、购买壁挂炉、安装暖气片等费用就近万元,部分群众将火炕改为电炕和用空调、电暖取暖,壁挂炉和电暖存在“一开就热,一关就凉”的弊端,长时间用非常耗气费电,整个采暖季,天然气费、电费等支出较大,清洁能源取暖不够经济实惠。一些乡村至今未通天然气,清洁能源只有电,长期以往群众生活负担加大,对清洁能源的认可度不高。 三是空气污染日益严重。目前,各级政府全面落实“双碳”要求,环保力度不断加大,从农村实际情况看,乡村离城区较远,工厂、机动车等较少,焚烧农作物秸秆、火炉火炕取暖是造成农村空气污染的主要原因,每年到寒冷季节,家家户户架火炉、烧热炕,释放出大量二氧化硫、一氧化碳、二氧化碳等气体,一定环境内密度超标,就可能会对人体造成伤害和污染大气环境,个别地方进入冬季后,空气指数明显下降。 四是群众安全意识淡薄。当前,城镇化步伐明显加快,农村青壮年人口外流严重,农村人口大多数以“一老一小”为主,对取暖安全不够重视,个别群众仍然沿用“封炉子”等老办法,晚上休息时不熄灭、不清理火炉内煤渣,在封闭的环境下产生大量一氧化碳,一些群众使用的采暖设备电路老化,长时间使用导致电路短路引发火灾,每年取暖季节,都会发生一氧化碳中毒等致人伤亡悲剧,对农村社会治理造成一定影响。 二、对策建议 一是大力改善农村基础设施。结合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深入推进农村建设行动,科学编制村庄建设规划,制定农村供暖工程规划设计,统筹解决农村供暖问题,在修建居民住宅时,引导群众充分利用新型保温材料,修建封闭性、保温性更强的房屋;在修建集中居民区时,由乡(镇)政府和村委会统一规划建设,提前预留安装供暖管道、设备等空间,新建集中供热设施;在距离城区较近的村庄,敷设供热管网,纳入城镇集中供热系统;在周边区域有可利用工业余热的农村居民区,利用工业余热实现集中供暖供热。 二是全面推广使用清洁能源。坚持以民为本、因地制宜,统筹考虑当地发展水平,积极争取政策资金支持,按照“合理、有效、安全、经济、可持续”原则,制定出台奖励补贴办法,增加农村清洁能源生产、消费补贴,大力推进“煤改电”“煤改气”,稳步推进天然气、太阳能等清洁能源使用。严格按照国家、行业、地方有关技术标准和规范,实行标准化、专业化施工,合同化管理,确保安全和质量。依托相关企业和行业主管部门,组织技术人员深入农村开展技术指导服务,采取办学习班、个别指导、办点示范等形式,传授农村清洁能源建设技术,避免盲目操作,造成人力、物力、财力的浪费。参照国家电网管理机制,在清洁用气、太阳能利用等方面,建立乡村清洁能源技术服务网络,为农户建设、使用清洁能源提供及时周到的服务。 三是不断加强农村供暖保障。政府加大农村供暖资金投入和政策保障,通过组织实施示范工程,在有条件的乡村开展生态循环式的清洁能源工程,加大市场开拓力度,鼓励和吸引热电厂、太阳能、天然气、秸秆气化等企业在农村建设供暖设施,完善日常运作和设施维护服务,大力支持农村清洁能源的发展。对无条件开展集中供暖和使用清洁能源的村庄,全面推广高效炉具和清洁型煤,统一采购发放安全节能火炉、清洁煤,保障安全清洁供暖。 四是切实加大宣传引导力度。通过农村大喇叭广播、公开栏、挂条幅、微信群等多种形式宣传冬季取暖安全知识,向群众讲授一氧化碳等气体产生的条件、预防方法以及当身边有中毒患者时的急救方案,加强冬季防火、火灾救援知识宣传,进一步提高群众对待火灾的警惕性和保障生命财产安全的能力。全面宣传天然气等清洁能源使用情况,向农村群众普及安全用气常识,由村干部、抄表员等在进行入户工作时,面对面告知用户使用燃气时的注意事项、发现安全隐患和发生事故的应急处理办法等,指导用户正确安全用气,对发现的安全隐患及时上报,安排专业人员解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