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镇行政区划和村级建制调整改革是近年来我省部署开展的涉及最广泛、群众最关注、影响最深远的重大基础性改革之一,作为长期受镇村“多、小、密、弱”等因素制约发展的区县,*县牢牢抓住机遇,坚持顺向调整,镇村组减幅分别达*%、*%、*%,圆满交上改革“前半篇”答卷。为进一步巩固改革成果、释放发展红利,*县聚焦改革“下半场”,着力打好优化资源配置、提升发展质量、增强服务能力、提高治理效能“组合拳”,充分发挥改革聚合效应,不断展现改革带来的新变化真实惠。 一、构建层次清晰的资源配置格局。一是整合分散资源。综合乡镇人口、面积、距离等因素,对医疗、教育等民生资源重新布局,通过以强带弱、整体合并等方式,全新绘制医疗机构“1+4+N”(1个全县医疗中心、4个片区医疗分中心、N个建制卫生院)体系,构建“幼儿园、小学相对集中,初中进镇”与初中校“强校并弱校、大校并小校”等教育资源整合路径,推动资源要素中心集聚。二是盘活闲置资源。为开发利用被撤并镇村腾退资产,成立全县清产核资领导小组,深入乡镇开展国有资产清理盘点与登记造册,在确定资产权属后采取调剂使用、公开拍卖、租赁等方式分类处置,有效提升国有资产综合使用效益及经济价值。截至目前,共清理乡镇腾退房屋资产133宗、10.3万平方米,盘活村集体闲置的原活动场所、加工房和废弃学校等设施754处。三是下沉行政资源。为推动改革后乡镇办事能力与人口规模、服务半径相匹配,按照“下放权力、下移平台、下沉人员”思路,依法赋予乡镇可承接的审批、服务、执法等权限,在乡镇统一设置党建、执法、社会事务等机构,实行县级派驻人员、站所属地管理,切实保障“基层权力给基层、基层事情有人办”。截至目前,累计下放权限*项,下放编制*个、人员*名,县级派驻站所实行属地管理*个。 二、构建优势凸显的特色发展框架。一是镇村“错位发展”。总体确定“做大县城、做强副中心、做优特色镇、做实边界镇”和“做大中心村、做强重点村、做优三边村”的发展模式,依据镇村人口面积、地理位置、资源禀赋、产业优势、发展基础、城镇规划体系等因素,将全县镇村分别确定为主城区镇、县域副中心镇、中心镇、特色镇和中心村、特色村,构建起适应人口转移和产业发展趋势的乡村体系。二是片区“协同发展”。在将一批产业相近、行业相关、主业互补的乡镇和村合并的基础上,立足全新经济地理版图,确定“推动中路建设‘50万人口、50平方公里’现代化中等城市,北路建设科技城先进制造业集中区,西路建设成渝产业转移合作区,东路建设乡村振兴示范区、打造优质粮油高产示范区,南路建设丘区综合改革试验区、打造文旅产业发展集聚区”的发展规划,推动形成规模化协同发展态势,激活经济内循环。三是县域“配套发展”。立足打造*深度参与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南向东出战略支点,明确*县加快建设成渝地区承接先进制造业产业转移先行区、成渝地区重要绿色优质农产品战略区、成渝地区区域协调发展示范区、成渝地区宜居宜业宜游的高品质现代化中等城市、成渝地区次级交通枢纽“三区一城一枢纽”规划,着力畅通经济外循环。 三、构建纵深覆盖的立体服务网络。一是兜住基本服务“底线”。按照“点位不变、数量不少、能力不减”原则,各乡镇党委组建被撤并乡镇派驻工作组,负责村级建制调整过渡期间便民服务、场镇管理、信访维稳等工作;继续保留被撤并乡镇卫生、养老、教育等机构与法院、派出所等布点,按需保留原有金融网点、通讯网点,确保群众短期利益不受损、长远需求能满足。二是拉通服务体系“主线”。通过保留被撤并乡镇便民服务站,在合并村设置便民服务室,构建起匹配镇村规模、全面立体覆盖的“县政务服务中心、乡镇便民服务中心(站)、村(社区)便民服务室(点)、组便民服务网格员”四级便民服务体系,加快形成农村“30分钟”基本公共服务圈。目前,全县共有网点1105个,乡镇便民服务力量平均增加4.7人。三是规范体制机制“暗线”。全面推行村级民事代办制度,将乡镇便民服务中心(站)行政审批、公共服务事项全部纳入*省一体化政务服务平台办理,统一开办网上申请、咨询、审批、缴费等业务;建立健全首问负责制、一次性告知制、限时办结制、责任追究制等系列制度,提升便民服务机构“一站式”功能,切实推动“网上办”“掌上办”“最多跑一次”。 四、构建贯通联动的现代治理结构。一是提升党组织领导力。完善乡、村、组三级党组织体系,在乡镇党委下优化设置村党委、村党总支,推广支部建在小组上,大力推动党组织书记“一肩挑”;通过完善合并村(社区)村规民约、开办法治讲堂、推广道德评议等方式,进一步夯实党建引领、三治协同的基层治理体系。目前全县共设置村党委*个、村党总支*个,村社临时党组织书记全部实现“一肩挑”。二是提升社会组织参与力。打造乡村“一站式”多元解纷机制和诉讼服务体系,建立教育、住建、退役军人*个行业领域专业性调解组织,构建专群结合的多元防控网络。实施城市基层治理示范行动,放宽城乡社区服务类社会组织登记条件,积极探索社会服务购买,大力推进“红色物业”和“2+1+N”网格化管理服务体系建设。截至目前,共编制社区网格员职责清单6类26项,编制政府购买社会组织服务项目清单5类31项。三是提升干部队伍支撑力。加大从优秀农民工、退役军人中培养村党组织带头人力度,实施村干部“培训提能计划+报酬激励计划+专职管理计划”,采取“学历培训+集中轮训+跟班实训+蹲点特训”模式全覆盖开展村常职干部培训,探索推行“基本报酬+考核绩效+集体经济发展创收奖励”报酬制度,加快制定村常职干部专职化管理办法,进一步改善干部队伍年龄结构、学历结构、来源结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