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文稿,还能这样写》作者雄文《笔杆子碎语》作者王一端《机关文稿写作入门》作者杨新宇《机关文字工作五十讲》作者何新国
最新《公文写作培训课程》直播间《公文写作百法例讲》作者房立洲老秘网站长、《老秘笔记》作者老猫《公文高手的自我修养》作者胡森林
开启左侧

创新教育与教育创新

[复制链接]
溪尤秘书 发表于 2009-3-30 09:34:06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公文写作培训班
  创新教育的意义

  在人类社会经历了农业社会和工业社会,即将步入二十一世纪美好未来之时,它又面临着另一种社会经济形态知识经济。这种经济是以不断创新的知识为主要基础发展起来的,它依靠新的发现、发明、研究和创新,是一种知识密集型和智慧型的经济,其核心在于创新。它强调劳动者创新素质是经济发展的主要增长因素,认为创新发明、设计以及创造性理念、理论学说等以创造智慧为特征的因素,能够带来经济的可持续和稳定的发展,并带来巨大的物质财富。当前,创新能力在知识经济初见端倪的时代,已日益显露其独特的地位和价值。可以说,没有创新,知识经济主体便失却了竞争力和生命力。  

  从宏观角度来看,在知识经济时代,创新决定着一个国家和民族的综合实力和竞争力。江泽民总书记在六月召开的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上指出,面对世界科技飞速发展的挑战,我们必须把增强创新能力提到关系中华民族兴衰存亡的高度来认识,大力提高知识创新和技术创新的能力,这是全面推进我国现代化事业的必然选择,也是中华民族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根本保证。中华民族曾经在世界历史上创造过灿烂的文明,尤其是中国古代的四大发明,有力地显示了中华民族优秀的智慧和卓越的创新才能。但是,到了近现代以后,中国的创新能力却明显地逊色于其它一些国家,以当今世界科学界的最同奖项诺贝尔将为例,它在很大程度上体现了一个国家和民族的科学实力和创新实力。从诺贝尔奖的设立到当今已经进行了96次评选,然而在这96次1000余人的获奖名单中,占世界人口五分之一的泱泱大国?中国籍公民却没有一人获奖,与此形成鲜明对比的是,杨振宁、李政道丁肇中、李远哲、朱棣文、崔琦6位美籍华却在别国的土上获此殊荣。为什么聪明的中国人只有在外国的环境中才显示出他们更高的创新才能?这是一个值得认真探讨和深思的问题。但有一点可以肯定,我国在创新培养体制中存在着严重的问题,我们还缺乏适合创新人才培养的土壤,还没有形成系统有效的创新人才培养机制。  

  创新对一个国家和发展的意义当然不仅仅在于获得诺贝尔奖,其真正意义在于对促进经济的发展和国力的增强有着决定性的影响。因此,目前许多国家都把建立国家创新体系作为政府的一项重要的战略任务来抓,如一直以"模仿"为主要牲的日本,为迎接知识经济的到来,已开始大力调整教育和科研政策及体制,决定告别"模仿时代",大力推进"科技创新立国",近几年,日本对科研创新投入的经费呈明显上升趋势。"加拿大的明天"对策研究会也曾提出呼呈,为确保在"新工业革命"中取得主动,必须改变教育制度,去培养"富有创新的一代人"。世界其它发达国家,如美国、英国、德国等,都十分重视创新,把培养创新人才作为一项重要的人才发展战略目标。  

  以上这些国家在培养创新人才方面所作出的提议与举措应对我国有所启迪。我国由于多方面原因,如投入不足以及我国创新体制和运行机制不尽合理等因素,使创新能力与国家需要以及国际先进水平还相差很大。因此,只有建立起符合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国家创新体系,全面提高民族的创新能力,才能提高我国在国际竞争和世界格局中的地位,这一点已成为人们的共识。  

  我们知道,创新不是凭空臆造,它是建立在知识的传播、转化和应用基础之上的,而这一切又深深扎根于教育基础之上,无论是知识创新还是技术创新,均离不开教育对它的支撑。因此,全面提高我国的创新意识和能力,首先应从教育创新入手,大力提倡和实施创新教育,突出当代学生创新精神的培养,真正培养出与时代潮流相适应的具有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高素质人才,进而提高整个民族的创新程度。只有这样,才可能使我国顺利过渡到知识经济时代,缩短与发达国家在知识经济发展方面的差距。

  从微观角度来看,创新教育对个人良好素质和人格的形成与发展同样具有重要作用。  

  传统的学习过程是一种继承性、维持性的学习,它通过学习获得原来已经确立起来的观念、方法和原则,以应付已知的、重复的情景,这在农业社会和工业社会还可以解决问题。然而,在即将到业的知识经济时代,文化知识、科技以及经济发展瞬息万变,竞争激烈,思考问题的方式与以往社会大有不同。人们也只有接受创新的教育,进行创新的学习,才能在知识经济社会中敏捷地接受新知识,创造世界,创新生活。可以说,创新性才能是一个人最具有价值的一种能力,通过创新才会使人形成自己独有的特色,使人更快地作出与众不同的成绩,并能在原有基础上,突破自我,获得更高层次的发展。可以说,卓越的创新能力充分地体现了一个发现问题、积极探索的心理取向和善于把握机会的敏锐性,创新能力绝不仅仅是一种智力特征,更是一种人格特征和精神状态以及综合素质的体现。 

  创新教育的内容

  早在本世纪初,就有人提出"创新"这一概念,当时主要是经济学家从技术应用的角度提出的。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变化,创新这一司的意义也在不断扩展和深化。从字面上看,创新既包括事物发展的过程又包括事物发展的结果,主要包括新的发现发明、新的思想和理念、新的学说与技术以及新的方法等一切新事物。而通过创新的教育、教学活动来培养学生的创新力,进而实现上述新事物的教育,也就是创新教育。在这当中,创新能力的培养是创新教育的核心。或者说,创新教育也就是根据创新原理,以培养学生具有一定的创新意识、创新思维、创新能力以及创新的个性为主要目标的教育理论和方法,使学生一方面牢固、系统地掌握学科知识,同时发展创新能力。  

  创新教育的第一方面内容是创新意识的培养,也就是推崇创新、追求创新、以创新为荣的观念和意识。只有在强烈的创新意识引导下,人们才可能产生强烈的创新动机,树立创新目标,充分发挥创新潜力和聪明才智,解放学习和创新激情。在本世纪五、六十年代左右,当时许多领域的科学家都把寻找自己?quot;哥德巴赫猜想"作为攻坚的目标,我国著名的数学家陈景润当时也把这一被喻为"数学桂冠的明珠"??"哥德巴赫猜想"问题作为自己的努力目标。正是在这样强烈的创新意识的鼓舞和推动下,他投入了常人以难以想象的精力和热情,才取得了丰硕的成果。教育部副部长韦钰也指出,创新是产生于激情驱动下的自觉思维,创新思维是产生于由于热爱、追求、奋斗和奉献所产生的精神境界高度集中,浸沉于那环境里所产生的自觉思维。这也是联合国教科文组织?quot;三本护照"中的"事业心与开拓精神"或彼德?圣吉"五项修炼"中的"自我超越"境界。  

  创新教育的第二方面内容是创新思维的培养。它是指发明或发现一种新方式用以处理某种事情或某种事物的思维过程,它要求重新组织观念,以便产生某种新的产品。这种创新性思维能保证学生顺利解决对他们来说是新的问题,能深刻地、高水平地掌握知识,并能把这些知识广泛迁移到学习新知识的过程中,使学习活动顺利。可以说,创新性思维是整个创新活动的智能结构的关键,是创新力的核心,创新教育与教学必须着力培养这种可贵的思维品质。  

  创新教育的第三方面内容是创新技能的培养。它反映创新主体行为技巧的动作能力,是在创新智能的控制和约束下形成的,属于创新性活动的工作机构。创新性技能主要包括新主要的信息加工能力、一般的工作能力、动手能力或操作能力以及熟练掌握和运用创新技法的能力、创新成果的表达能力和表现能力及物化能力等。创新技能同样也居于创新教育的核心地位,尤其在我国目前的学校教育中,更要加强以实验基本技能为中心的科学能力和科学方法的训练。  

  创新教育的第四方面内容是创新情感和创新人格的培养。创新过程并不仅仅是纯粹的智力活动过程,它还需要以创新情感为动力,如远大的理想、坚强的信念、诚挚的热情以及强烈的创新激情等因素。在智力和创新情感双重因素的作用下,人们的创新才能才可能获得综合效应的能量。除创新情感外,个性在创新力的形成和创新活动中也有着重要的作用,个性特点的差异一定程度上也决定着新成就的不同。创新个怀一般来说主要包括勇敢、富有幽默感、独立性强、有恒心以及一丝不苟等良好的人格特征。可以说,教育对象具有优越创新情感和良好的个性特征是形成和发挥创新能力的底蕴。

  创新教育需要教育创新

  学校是学生直接的受教育场所,是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主要途径。因此,创新教育的实施必须紧紧依靠学校这块主阵地,学校教育应以最优化的教育影响作用于学生,使学生的创新潜能得以最大化的开发与挖掘。但是,我们知道,传统的教育体制在创新性学生培养的许多方面都不尽完善,严重的影响了学生创新才能的培养。  

  传统学校教育在教育理念、培养目标、方式以及内容等许多方面都与我国当今倡导的创新教育格格不入。在知识、能力和素质的关系上,过于重视知识的传授,忽视对学生能力的培养,特别是创新能力的培养。在教与学的关系上,过分强调教师的主导性,忽视学生学习的主体性。在对学生的要求上,过分强调整齐划一,实行统一大纲、统一教材、统一考试,忽视个体的差异性。总之,这种重记忆、重考试而轻创新探究的旧教育模式已经严重影响了学生主动的、生动活泼的、自由的有鲜明个性的全面发展,远不能适应未来社会对创新人才的需求。在面临知识经济到来之际,为满足社会对创新人才的需求必须在目前的教育改革转型时期,从教育观念、培养目标、教育内容、教育方法与手段以及管理体制等若干要素着手,加大教育创新力度,以教育创新促进创新教育。  

  1、教育观念的创新

  创新的教育观念主要是指确立正确的"人才观"和"学生观"。在我们的教育中,究竟什么样的学生是"好学生"? 学校培养什么样的人才才能满足社会的需求?曾有学者把人才分为五种类型,即"工具型"、"书生型"、"全面型"、"智能型"、"创新型"。面对知识经济对创新人才所提出的新要求,显然,培养"创新型"的人才应是学校的主要追求目标。在我目前的创新教育实施过程中,创新的教育观念首先要加强对创新重要性的认识,坚决冲破传统教育中崇尚经验,崇高权威的旧教育观念,大力倡导创新教育观念,要认识到培养创新型的学生,不仅对学生个人的发展具有重要作用,而且对提高整民族的创新能力都具有重要的意义。在这一观念的指导和支配下,应该相信每个学生都具有创新的潜质,应该把培养富有创新性的学生作为教育的首要目标。 

  2、教育内容的创新。

  创新的一个重要特点就是超前性和新颖性。因此,要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实施创新教育,必须让学生掌握最新的知识内容,了解世界最新发展动态,使学生的知识层次和结构与世界发展先进水平趋于同步,这样,才可能使学生在现有水平的基础上,有所突破和创新。因此,教育内容为满足这一要求,应体现出朝代性、开放性与全面性的特点。 

  现行的许多课程内容明显过于陈旧,不利于学生接受新的信息,严重阻碍了学生在新的领域的开拓意识和能力,这就要求我们在教育内容上要把最新的科学研究成果和科学概念及时地编进教材,帮助学生建立一个发展的而不是孤立静止的客观物质世界的概念,引导他们去探索新的知识,培养他们的创新精神。

  创新能力的形成发展以深厚的知识底蕴为基础。知识从构成的角度看,可分为一般知识和专业知识两个层面,创新教育对这两方面都提出了很高的要求。美国曾对1131位科学家的论文、成果晋级等各方面进行了分析调查,发现这些人才大多数是以博取胜,很少有仅仅精通一门的专才。因此,美国主张在加强基础专业学生的同时,提倡"百科全书式"的教育。我国教育(特别是高等教育)由于以前受苏联文理严格分科的影响,学生学的越来越专,越来越窄,对知识面的开拓产生了很不利的影响。这就要求在教育内容上要体现全面性的特点,要求学生的学习不能仅局限于学校课堂中所教的有限知识范围,要鼓励学生通过各种途径了解其它更多的知识,以开放性的学习促进知识的全面发展。 

  需要强调的是,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还需要在教育内容中增加一些专门有关创新能力培养的内容,使学生了解创新能力的形成过程及特点,进而有意识地加强这方面的训练。如美国麻省理工学院早在1948年就开设了"创新力开发"课程。日本自50年代中期,各县都创办了"星期天发明学校",1974年又创办了"少男少女发明俱乐部",开展创新思维的训练,学生经过学习培训以后,发明创新的效率提高10倍!其它还有许多国家,如前苏联、联邦德国等,都十分重视创新力课程内容的传授。这些国家的经验对于我国实施创新教育,应该有很大的借鉴。 

  此外在教育内容方面,我国目前的课程结构还需要大力高速。无论小学、中学还是大学,在传统教育中,都存在着文化知识课程与课外活动实践课程之间比例严重失调的问题,课外实践活动课程在学生创新力培养中的重要作用,远没有受到应有的重视。从人的生理角度看,人的创新能力与右脑有着密切的关系,而右脑功能的开发则主要依靠能体现形象性、直观性等特点的课外实践活动。当然,除文化知识课程与课外活动课程之间需要进行调整外,各自内部的课程结构比例,也需要根据创新教育的要求加以调整。  

  3、教育方法与手段的创新。

  学生的创新思维是一项自主性的活动,传统教育中的"填鸭式"灌输教学方法显然不能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能力。在传统的教学方法中,有时片面强调繁琐练习、盲目抄写、过多背诵以及偏重死记硬背的考试,阻碍了学生主观能动性以及思维的发展,使知识的迁移能力大为降低,更谈不上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的发展。我国《学记》中早就提出"君子之教,喻也,道而弗牵,强而弗抑,开而弗达。道而弗牵则和,强而弗抑则易,开而弗达则思,和易以思,可谓善喻?quot;的思想,强调注重对学生的开导以及培养学生独立性的重要意义,这对当今培养创新性人才仍然有重要的借鉴意义。只有通过教师启发式的教学,才能调动学生的主动性、自觉性,激发积极的思维,培养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从而有所发现和公共汽车。应该说,启发性只是创新教育教学中所要求的原则,任何一种旨在启发和引导学生创新能力形成发展的方法都可以使用,如发现式教学法、讨论式教学法、疑问式教学法以及暗示教学法等。

  教师除了通过恰当的教学方法能学生创新能力的发展外,积极地利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也是推动学生创新能力发展的有效途径。尤其是计算机多媒体进入教学当中,通过声音、图象等多种表现形式,使学生能对知识掌握得更加透彻、更加形象,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创新激情。  

  4、教育教学评价体系和方法的创新。

  传统教育纯知识记忆性的考试所导致的直接后果就是学生思维的僵化。因此,创新教育必须在原有教育教学评价体制方面大力革新,便教育在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过程中真正发挥出导向功能。在考试内容上,不仅要考属于知识记忆性和技能技巧性的内容,还应包括一定比例没有标准、可以让学生充分发挥想象,以表现学生自己创见的题目,以激发学生的创新思路,学生也支委会在平时的学习中善意培养自己的扩散思维、求异思维、逆向思维等创新思维能力。在考试形式上,要打破传统教育中形式单一化的特点,采取多种考试形式,如笔试、口试、开卷和实践能力考查等。在评价中,可以通过学生自评、学生互评、小组评价、教师评价等多种形式进行。通过这些丰富多样的评价形式,可促使学生开放性个性和创新意识精神的形成。  

  5、教师素质和要求的创新。

  创新教育在教师要求上,不再满足于"传道、授业、解?quot;的传统功能和作用,而要求教师能在学生创新教育的过程中起引导和示范作用,即教育者能以自身的创新意识、思维以及能力等因素去感染、带动受教育者的创新力的形成和发展。在某种意义上可以说,只有创新型的教师才能实施创新教育,才能培养出创新型的学生。因此,教师自身必须具备较强的创新意识和较强的创新能力,只有这样,教师才能从自己的创新实践中发现创新能力形成发展的规律,为创新教育提倡最直接、最深刻的体验,从而在教学过程中,自觉地将知识传授与创新思维相结合,发现学生的创新潜能,捕捉学生创新思维的闪光点,多层次、多角度地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

  在创新教育的师生关系上,要求教师改变传统的观念和角色。传统教育很强调"师道尊严"、"教师权威",这些观念和思想很大程度上给学生创新力的发展造成了阻碍。在创新教育中,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应主要起组织、引导、控制以及解答作用,要改变"一言堂"、"满堂灌"的弊病,形成以学生为中心的生动活泼的学习局面,这样容易激发学生的创新激情。托兰斯曾提出培养学生创新力对教师的几项要求,即尊重与众不同的疑问,尊重与与众不同的观念,给学生以以不计其数的学习机会等五项民主性建议。斯坦福大学的校长卡斯帕尔教授在谈到斯坦福和硅谷的成功时,也认为宽松自由的学习环境是培养学生创新力的一个重要原因。  

  6、教育教学管理体制的创新。

  创新教育的发展需要有适宜的环境和条件,而这种环境和条件能否具备,很大程度上与教育教学管理体制有毒害直接的关系。

  首先,要正确处理好教育行政部门与学校之间的关系。在我们的教育管理体制中,教育行政部门对学校管得太宽、太死,学校缺乏一定的自主权,只能在统一规定的教育模式中运行和发展,这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学校自身创新性的发挥,不利于学校按自身特点培养创新性的人地和。因此,在创新教育的实施中,教育行政部门应保证学校一定的办学自主权,以利于学校按自身的实际情况进行创造性的教育教学活动,为培养创新性人才提供前提条件。 

  其次,在对教师的管理过程中,也要改变对教师集中过多、统得过死的现象,避免教师劳动成为单调重复的行为,使教师的教学活动真正成为名副其实的创造性劳动。

  需要特别强调的是,对学生进行创新性管理更为关键和重要。在管理过程中,要尊重学生的个性发展,鼓励学生形成自己独特的品质和风格,逐渐形成自己的个性和某种特长。这对学生以后在某个领域的创新行为大为有利。所有需要有一个支持创新的教育管理体制来维系和支撑。 

  面临第三次人类文明??知识经济的到来,一个国家和民族的创新能力和水平决定着一个国家和民族的地位和发展速度,创新能力和水平的提高又深深地依赖于一个国家和民族的创新教育能否顺利实施。只有打破教育的束缚,建立全新的教育创新体系,才能为创新教育的发展提供良好的环境和强大的推动力,而创新教育的实施又会进一步推动教育改革的深入进行,两者是相互促进、相互联系的。我们坚信,在教育创新的推动之下,创新教育一定能承担起知识和技术创新以及创新人才培养的伟大历史使命。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0关注

3粉丝

986帖子

排行榜
作者专栏

关注我们:微信订阅号

官方微信公众号

客服个人微信号

全国服务热线:

0595-22880819

公司地址:泉州秘途文化传媒有限公司

运营中心:福建省泉州市

Email:506070961#qq.com

Copyright   ©2015-2025  老秘网 责任编辑:释然Powered by©Discuz!技术支持:秘途文化  备案号   ( 闽ICP备19022590号-1 闽公网安备35050302000919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