言论的写作重点是论述问题,对一个问题的论述可以是多角度、多方面的,没有固定规则,所谓“文无定法”。但是悉心分析,我们对一个问题的认识,常常离不开“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做”这几方面的思考,这就形成了一种议论文的最常见三段论写作的思路,即“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思路,可以简称为“类”“因”“法”的思路。时评,作为一种小型的议论文,自然也不可能背离这种思维路径。但时评在具体写作中,还有一个与“因”相互映照“果”的思路,下面就四个思路分别论述。 一、以“类”为重点的写法 所谓“类”,即对问题的性质和类别方面的认识,阐述这个问题“是什么”的一种思路。写这样的文章,多是从现实生活和思想领域中发掘一些有新意的,人们认识尚不清楚,或比较忽视的问题,加以重点剖析。其思路的立足点在“类”,写作的重心在于概念(主旨)的内涵或外延。一般而言,“类”的写法有“性质”(是什么)“类别”(这一类)两种思路方向。 先说“性质”的方向——“是什么”的方向。这种文章的写作重点是阐述自己的观点,即清晰地表达主旨“是什么”的内容。写这样的文章,多是从现实生活和思想领域中发掘一些有新意的、人们认识还不够清楚或容易忽视的问题,加以重点剖析,其文章的思路是直掘事物的本质。 一篇思想言论《警惕思想上的“管涌”》就是作者从防洪大堤上的“管涌”现象,巧妙地联系到社会生活中人们思想上的“管涌”,这是一个新鲜的话题。然而什么是思想上的“管涌”呢?文章从“理”和“事”上作了阐述: 如同大堤上的管涌通常是在退水时出现一样,思想上的“管涌”也往往是在人们不注意的时候出现。由于有不易察觉的特点,人们往往忽视思想上出现的“管涌”,对之不当回事,甚至任其发展。比如,有的掌权人认为吃点、喝点、拿点、要点没什么,动辄拿着公款到老秘网“撮一顿”,今天拿点“好处费”,明天收点“小意思”。在他们看来,这些都不过是“小菜一碟”,无关紧要,甚至说什么“大错不犯,小错不断;气死纪检,难死法院。”殊不知,事物都是由量变发展到质变的,如同“千里之堤,溃于蚁穴”一样,思想上的“管涌’也是一种重大“险情”,如不及时排除,就很容易造成严重后果。有道是:小错不纠,必酿大患。 再说“类别”的方向——“这一类”的方向。如果说“性质”是探讨问题的内涵的话,那么“类别”则是探讨问题的外延。前者的思路是纵向深掘,后者的思路是横向拓展。这种“类别”的写法,即在确立一个主题之后,把同类别的材料一一列举出来即可,用丰富的材料来论述自己的观点。 一篇《会议学杂论》的时评,首先是针对会议多的时弊突发奇想,提出创立一门“会议学”,以适应层出不穷的会议的需要的观点——“因为会议看似平常,实则奥妙无穷,涉足这门学问的海洋中,会有探讨不完的问题,研究不尽的学问。”这是文章的主旨,接着作者就列举出“会议学”的类别:“会议名称学”“会议选址学”“会场布置学”“典型材料学”“纪念品学”“讲稿材料学”“会议报道学”等,作横向的铺展。以正话反说的笔触批评了时下的形式主义的会风。 二、以“因”为重点的写法 所谓“因”,即探讨回答原因方面的问题。毛泽东说过,我们共产党人,对任何事情都要问一个为什么。对事物的刨根问底,是人们探索世界、探讨真理的必然思路。所以时评的写作,常常是遵循这个思路的。时评要析理立论,要说服人教育人启发人,常常要把这个“为什么”说清楚。事实上,很多时评的题目就是问题的提出,完全是“因”的一种思路。 一篇《猜对了又能说明什么?》的时评,从两则事例(爱因斯坦回答不了记者的提问和电视益智节目的参与者猜对获胜)入笔,指出这种节目的根基是注重知识性的“应试教育”—— 益智类节目的兴起,也许有一定的市场需求。从参与者的角度看,可能有一种自我表现或有奖金奖品的诱惑。而且,也许有人会说:答题益智有什么不好?总谈不上是低俗节目吧?其实,往深一层想,如此“寓教于乐”“传播知识”,是大有问题的。至少,对培养人们的创新思维不利。事实上,我国历来是比较重视传授知识的,每门功课皆优才能“金榜题名”。面对如此“十全十美”的要求,一个专才、偏才、怪才、特殊人才,往往有点走投无路。如果你不把书本的边边角角都复习到,难免名落孙山。正是因为整个社会应试教育的思维成风,才催生了此类电视节目。 在分析了这类节目的背景和原因后,进一步剖析这种追求“全才”热衷“知识快餐”的错误,指出现代社会热衷、追求“全才”的不可能也不可取的原因—— 首先,我们正处在一个知识日新月异的时代,新知识新技术层出不穷,往往是今天掌握的,明天就过时了,“知识爆炸”时代,谁敢说自己是无所不知的智者呢? 再者,一个人一生的精力是有限的,表现出的认知水平、智慧倾向、个性差异、兴趣爱好、专业特长也是不同的,指望每个人都是博古通今、满腹经纶的“全才”,是违背人的认知和成才规律的。 第三,随着社会化大生产程度的提高,人们的分工越来越细。俗话说,隔行如隔山,怎么能要求一个人什么都懂呢?现代化社会更强的团队精神与协作配合……由许多“专才”组合成一个“全才”,科技就是在这样的“专才”的合力下,不断进步的。 三、以“法”为重点的写法 所谓“法”,主要是回答方法和途径方面的问题,即文章的着力点在“怎么做”,这也是议论文的“解决问题”。这样具体的分析指导,就使文章所述之理能落到实处,也对人有启发和帮助。 一篇《用简单解决复杂》的时评,就是从“法”的思路入笔的—— 最近,山东沂水县的道路上行驶着一辆“公款吃喝曝光车”。这辆车配备了摄像机、录音机、电话等,接到举报便立即前往,摄下公款饕餮像,连续在县电视台播映。摄像镜头威慑顶风吃喝的人,他们脱下制服,遮掩颜面,仓皇从饭店后门逃去。一位局长在荧屏“露脸”,本人羞愧难当,也震动了十里八乡的干部。沂水县和其他许多地方一样,也曾为制止公款吃喝下发了不少文件,但仍然遏制不住每年上千万元公款被吃喝掉。多年痼疾令人蹙额疾首,一筹莫展。但是,当“公款吃喝曝光车”一上街游弋,并且说到做到,将丑态现于群众眼前,吃喝风慌不迭地收敛遁形,多年顽症治愈在一朝。不仅沂水县群众拍手叫好,几百里地之外的我也禁不住拍手助威。我相信,东西南北,千百里之外也会有大快人心的掌声呼应。 “用简单的方法解决复杂的问题”,这是一种方法,作者借此析事论理,指出现实中的很多问题没有解决,其实是没有找到好的方法(当然更重要的是思想的重视和实施的力度),由此展开自己的评论—— 谁也没想,这道“哥德巴赫猜想”在沂水这弹丸之地被初步解决,而且,如此简单。世上有许多纷纭复杂的事情,解决起来却出乎意料地简单。白糖买卖,漂洋过海,白糖常常溶化,有人在包装袋上打个通风孔,问题就解决了。比白糖价值高得多的金枪鱼,运输中死亡率很高,有人在金枪鱼群里放条泥鳅,不安生的泥鳅增强了惊恐的金枪鱼的生命力,问题就解决了。最著名的用简单方法解决复杂问题的大师是哥伦布。非洲大陆的发现者勋劳卓然,将名垂青史,许多人都想争头功。相传,有人建议:谁能将鸡蛋立住,发现权就属于谁。很多人费尽心思也没能将鸡蛋立住。哥伦布只“啪”地一磕,鸡蛋就立住了。真正的发现者就这么简单地解决了这桩复杂棘手的难题。根治公款吃喝不比确定非洲大陆发现者容易些,沂水县领导是不比哥伦布逊色的用简单方法解决复杂问题的高手。 沂水县领导解决公款吃喝问题的高超处在于,毫不留情,毫无通融,在于不给自己网开一面,也不给他人网开一面的坚决性和彻底性,在于将丑陋暴露于人民大众之前。置于人民大众监督之下,再复杂的不廉洁问题也能有效地被铲除,好像阳光下的田鼠,再也找不到冠冕堂皇的防空洞,那惊慌失措的狼狈相真叫人民大众开心。 四、以“果”为重点的写法
值得注意的是,“类”“因”“法”“果”四种拓展时评内容的写法,在具体运用中是灵活的。有的文章可以运用单一的思路,有的文章则是多种思路结合起来,这要根据立意的需要和材料的情况而定。 (作者:文华学院人文学部潘大华 来源:应用写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