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以下简称《建议》)明确提出,“十四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要“以推动高质量发展为主题”。这体现了党的十九大关于我国经济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的科学判断,标志着我们党对经济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和运用均达到新高度。我们要全面理解以推动高质量发展为主题的深刻内涵和重大意义,切实增强推动高质量发展的自觉性和坚定性,把高质量发展这一主题贯穿到“十四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各领域和全过程。
+ M2 r- y& ^8 U, K* }3 L) v) x* i) d& k9 g# }, K5 L
以高质量发展为主题是推动“十四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7 L% t. ` l1 e8 t6 p
* u4 r! m: W: I
新时代、新发展阶段,我国发展的国内外环境面临深刻复杂变化,确立“十四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以推动高质量发展为主题,是顺应我国发展阶段、发展条件、发展格局变化的必然要求。
/ x9 S& @; \! S9 \/ \; J+ G/ f' r适应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变化的需要。党的十九大作出“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的重大判断。“十四五”时期,推动解决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使优质产品和服务的供给更加充分,使城乡区域发展更趋平衡协调,需要在质和量两方面进一步提升社会生产力水平,这归根到底要靠高质量发展。高质量发展就是从“有没有”到“好不好”的发展,就是要着力解决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发展不平衡不充分既是问题之所在,又是高质量发展的潜力之所在。解决这一社会主要矛盾的过程,就是高质量供给加快成长、升级需求得到有效满足的过程,这也是“十四五”时期我国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的重要动力源泉。
( m, B; m6 t8 z: t& I9 S构建新发展格局的需要。当今世界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国际环境日趋复杂,不稳定性不确定性明显增加。新冠肺炎疫情全球大流行使这一大变局加速演变,国际经济、政治、科技、安全等格局出现深刻调整。同时,和平与发展仍是时代主题,合作与共赢仍是人类共同期盼,我国发展仍处于重要战略机遇期,仍具有很多有利条件。“十四五”时期,在大变局中掌握战略主动,在大挑战中用好战略机遇,关键在于办好中国自己的事,加快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推动高质量发展与构建新发展格局是内在统一的。坚持高质量发展,有效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形成供需有效衔接、良性互动的高水平动态平衡,是发挥我国超大规模市场优势、构建新发展格局的内在要求。
+ y* W- _4 I# e; F6 M* |' B$ @深入防范化解重大风险的需要。“十四五”时期是我国跨越中等收入陷阱的关键阶段,也是各类风险易发多发阶段。深入防范化解重大风险,是“十四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必须跨越的关口。经验表明,如果一个国家的发展质量不高,往往会在经济、社会、生态等方面不断产生和累积风险隐患,而坚持高质量发展既有利于防范化解风险隐患,也有利于提高经济社会抵御各种冲击的能力和韧性。高质量发展对应的是低风险隐患,低质量发展对应的是高风险隐患。推动高质量发展是防范化解各类重大风险的根本途径,是推动经济行稳致远的必然选择。 " q% v6 K/ X! `9 y# \( ]% u
顺利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的需要。“十四五”时期是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之后,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的第一个五年。我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具有各国现代化的一般规律和特征,但决不是西方国家现代化的“摹版”和“翻版”,它立足于中国国情,具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特质和特征。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上推动高质量发展,不断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实现经济由大到强的跨越,不断缩小城乡区域发展差距和居民生活水平差距,努力扩大中等收入群体,促进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将进一步展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确保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真正开好局、起好步。 + T6 N8 K! x K9 e( v4 ?9 U
% `1 d. i3 ]& m, _
精准把握以推动高质量发展为主题的基本要求! [3 u3 |& ]0 z
* [! k$ t- v7 G! k2 E7 W
坚持以推动高质量发展为主题,需要正确认识高质量发展的深刻内涵和核心要义,使各地区各部门在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实践中一体遵循,不断开创经济社会发展新局面。 7 z' W' }3 `0 A
坚定贯彻新发展理念。理念是行动的先导,发展理念从根本上决定着发展方式和成效。高质量发展就是体现新发展理念的发展,是创新成为第一动力、协调成为内生特点、绿色成为普遍形态、开放成为必由之路、共享成为根本目的的发展。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首次提出并全面阐释了新发展理念,党的十九大把坚持新发展理念确立为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方略之一,并对发展内涵作出具有新时代特点的全方位拓展,使之成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遵循。“十四五”时期推动高质量发展,要求把新发展理念一以贯之地贯彻到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全过程和各领域。
/ q2 G& c( j( I! m' G+ C1 h推动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推动高质量发展,需要切实提升发展的质量、效率和动力,努力实现“三大变革”,这是“十四五”时期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内在要求。内在统一的这“三大变革”,核心是加快转变发展方式,标志是提高全要素生产率,途径是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只有全面有效推动“三大变革”,才能持续优化生产要素配置,把有限资源配置到高效领域,提高供给体系质量和效率,在更高水平上实现供需结构的动态平衡。
" y& O% L- j' p1 p$ {& `: M实现发展质量、结构、规模、速度、效益、安全相统一。高质量发展集中体现为发展质量、结构、规模、速度、效益、安全的有机统一,这是多重约束条件下的最优解。好的质量、结构、效益是高质量发展的本质特征,经济结构趋于均衡协调,质量效益才能不断提升。同时,发展应充分发挥增长潜力,保持合理的增长速度,协同实现质的提升和量的扩大,这是高质量发展的题中应有之义。
( O6 F3 H5 v1 J4 v2 S4 Z统筹好发展和安全。安全是发展的前提,发展是安全的保障。推动高质量发展,必须统筹发展和安全,确保安全发展。当今世界进入动荡变革期,各种可以预见和难以预见的风险因素明显增多,国内经济社会发展中一些存量矛盾和新增风险相互交织。我们要坚持总体国家安全观,坚持发展与安全并重,确保高质量发展得以在安全的环境中推进,同时以高质量发展为国家安全提供有力支撑。要按照《建议》关于统筹发展和安全、建设更高水平的平安中国的要求,切实抓好政治安全、国土安全、经济安全、社会安全、网络安全等重点领域国家安全工作,防范各类风险累积叠加。要增强机遇意识和风险意识,善于转危为安、化危为机,努力实现更高质量、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续、更为安全的发展。 9 ?: Y+ q* U a, w! x
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以推动高质量发展为主题,明确了“十四五”乃至更长时期我国经济工作的“靶心”,瞄准“靶心”才能走对路子,使发展再上新台阶;以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明确了经济工作的“纲”,“纲举”才能“目张”。要正确认识和把握主题同主线的关系,高质量发展是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落脚点,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通向高质量发展的根本途径,二者统一于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伟大实践之中。 : k6 t* ~8 _! m2 ^3 d
将高质量发展全面落实到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中。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根据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战略构想作出的总体部署。高质量发展不仅是对经济工作的要求,而且是贯通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各方面各领域各环节的要求。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需要使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都在高质量发展的轨道上不断前进,拓展高质量发展的内涵和外延,使推动高质量发展这个主题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新征程上得到全面体现。
+ K' Z' f; A, |! ]! w4 x: Q, j( [
用心用力把高质量发展的主题落到实处
. `6 q8 m R6 ]$ z4 X, n8 w
; b M* X; j4 z0 J落实高质量发展这一主题是涉及面很广的一项系统工程,需要坚持系统观念,建立有效管用的激励和约束机制,形成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强大合力。
7 z+ f& h% d: L% K; C强化科学的绩效评价和政绩考核。考核评价体系具有重要的导向作用。要抓住考核评价这个“指挥棒”,将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作为重要标准,对各地区贯彻落实新发展理念、推动“三大变革”、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提高发展综合质量效益的情况进行综合绩效评价。要充分考虑各地区差异性,重在纵向对比,避免相互攀比。要充分体现激励与约束相统一的要求,促进树立正确政绩观,突出重改革、重实干、重实绩导向,对真正敢于干事创业、能够解决实际问题的干部实行激励和容错,把考评结果作为干部使用的重要依据,充分调动各级干部推动高质量发展的积极性,不断提高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的能力和水平,为实现高质量发展提供根本保证。对影响高质量发展的行为,需要严肃问责、及时纠偏。 6 ~8 E2 n6 F: L. c( Q8 e) j) B; v
强化政策支持引导。要与时俱进完善推动高质量发展的政策体系,突出问题导向、目标导向,提高精准性,增强决策质量和实效。政策体系需要同指标体系、标准体系、统计体系、绩效评价、政绩考核办法等协调推进。要把提高经济效率,解决发展动力问题、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发展内外联动问题、人与自然和谐共生问题、社会公平正义问题等作为决策重点,引导各级党委和政府提高基本公共服务质量和效率,激励市场主体加快科技创新,通过各种政策措施支持实体经济发展。
3 I2 q0 N# Y* X( m调动中央和地方两个积极性。要加强顶层设计,完善目标、标准和政策,为各地区各部门提供工作依据和遵循,增强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协同性、整体性和有效性。要注重发挥地方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支持各地结合自身实际积极探索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差异化途径,形成比学赶帮、因地制宜推动高质量发展的生动局面。要根据各地区条件,走合理分工、优化发展的路子,落实主体功能区战略和区域协调发展战略,完善国土空间治理,形成优势互补、高质量发展的区域经济布局。要做好国家规划同地方规划的有效衔接,加强中央与地方的高效协调。
. t/ e, m7 p F3 H强化干部人才保障。实现高质量发展离不开高素质的干部人才队伍。要加强党对干部人才队伍建设的领导,坚持德才兼备,突出政治引领,从讲政治的高度认识推动高质量发展的特殊重要性,使新发展理念真正入耳入脑入心,使高质量发展真正落地落细落实。要贯彻新时代党的组织路线,选拔任用忠诚干净担当、专业能力突出的干部,打造一支政治过硬、本领高强、作风务实、胜任领导高质量发展的干部人才队伍。要在高质量发展的实践中锻炼干部、识别干部、培养干部,根据高质量发展需要优化干部人才布局,有力保障高质量发展这一主题得到持续有效贯彻落实。 . L5 n/ s8 r; }% v, P# M/ D
来源:《人民日报》(2020年12月09日第 07版) " d& I. M5 P9 R2 \. r& [5 r# M) l.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