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么看扶贫领域监督做好“三盯” 行百里者半九十。当前,脱贫攻坚已进入决战决胜关键阶段,越到最后越要咬紧牙关、一鼓作气,也越需要坚强的纪律作保障。中央纪委四次全会提出要坚持问题导向,对扶贫领域不廉洁和作风问题进行盘点梳理。针对存在的问题,纪检监察机关总结提出扶贫领域监督要“盯住县里的权,盯住乡里的情,盯住村里这个点”,如何理解,怎么看?令行禁止,全力保障决战脱贫攻坚,“三盯”是将政治监督落细落实的体现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中国共产党对中国人民的庄严承诺,决战决胜脱贫攻坚,是贫困地区经济社会发展千载难逢的重要历史机遇。做好扶贫领域监督执纪问责工作,是纪检监察机关践行“两个维护”要求与贯彻“以人民为中心”发展理念的交汇点,是责无旁贷的历史担当。
今年是脱贫攻坚战收官之年,剩余脱贫攻坚任务艰巨,都是难啃的硬骨头,新冠肺炎疫情又带来新的挑战。越是艰难越向前,越需要加强政治监督,保证上下齐心、令行禁止,确保习近平总书记作出的打赢疫情防控阻击战、打赢脱贫攻坚战“两手抓”重要指示精神和党中央有关决策部署真正落地见效。
政治监督是具体的,不是抽象的。十九大以来,中央纪委着力强化党中央关于脱贫攻坚决策部署的监督检查,从部署三年扶贫领域不廉洁和作风问题专项治理,到中央纪委常委带队到困难矛盾集中、脱贫攻坚任务艰巨的地方开展调研,召开深化专项治理工作推进会;从以“脱贫攻坚作风建设年”为契机,强力纠治扶贫领域形式主义、官僚主义等突出问题,到重点紧盯“三区三州”等深度贫困地区,紧盯扶贫项目资金管理风险隐患,监督越来越深入,也越来越有效。中央纪委四次全会总结这些年的工作,明确要求着力加强对脱贫工作绩效、脱贫政策连续性稳定性的监督检查。可以说,对于扶贫领域的监督,纪检监察机关始终紧跟党中央要求,始终随着扶贫形势任务的发展而变化,监督往深里抓、往实里做,具体又聚焦。
今年疫情期间,中央纪委国家监委组成调研组,对收官之年扶贫领域不廉洁和作风问题专项治理情况进行摸底,提出建议。 “盯住县里的权,盯住乡里的情,盯住村里这个点”,让扶贫领域政治监督进一步落细落实,是纪检监察机关令行禁止与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的实践体现。
实事求是,“三盯”是基于扶贫领域不同层级存在问题的深刻总结
实事求是,是我们党的基本思想方法、工作方法、领导方法,也是新时代纪检监察工作高质量发展的生命线。赵乐际同志多次强调,要科学精准监督执纪问责。做到科学监督,前提离不开实事求是。
从实际情况看,基层扶贫领域的权力运行、政治生态、民俗人情等呈现这样一些特点:
从权力运行看,尽管不同的资金、项目分配方式略有不同,但总的看来——从上到下,是由县负责政策落地和资金分配、乡镇负责指标分配、村管具体落实;从下到上,由村负责申报材料、乡镇审核、县里验收。在我们党的组织结构和国家政权结构中,县一级处在承上启下的关键环节,在基层扶贫项目与资金的分配上,县一级在其中的权重较大。
日前,财政部下达各地2020年中央财政专项扶贫资金260.27亿元,今年已累计下达1396.36亿元。年均增长约20%的巨大体量,并且要求分配给贫困县的资金项目审批权限完全下放到县,给予了县很大的自主权——权力、责任都决定了在县级层面必须重点盯住金额不菲的分配和审批权。比起乡镇、村较多出现的截留挪用等“微不廉洁”,县级层面更容易出现金额较大、更为隐蔽的不廉洁方式,如插手扶贫工程项目、以扶贫名义列支购买亲友公司产品等,这也是为什么要“盯住县里的权”的重要原因。
从人情世故来看,相对而言,县里干部比乡镇干部更超脱,乡村是熟人社会,抬头不见低头见。如果把扶贫资金比作一块蛋糕,拨付到县里,县里决定如何切块,那乡镇最大的权力就是决定谁来吃这块蛋糕。而越到乡镇、越到基层,这样的权力越容易受到“人情”的影响,“人情陷阱”是乡镇这个层级滋生不廉洁和不正之风的重要因素——根据自己的喜好、宗族关系主动投怀送抱者有之;不知不觉被人情“围猎”,铤而走险的有之;把扶贫资金分配当作便于管理村干部的“尚方宝剑”,听话的多给,不听话的少给有之……在乡镇存在的问题中,优亲厚友的情况比较突出,这也是为什么强调“盯住乡里的情”。
从扶贫效果的落地来看,扶贫项目与资金,经过县、乡镇,最终都要落实到村里;县、乡工作到不到位、规不规范,最终结果都将体现在村里。村是基层第一线、接触群众第一线、政策落地的最后一公里,是扶贫工作的出发点,也是检验扶贫成效的原点。从实践来看,村里最大的问题就是信息不对称,群众不清楚受益项目,乡镇、县里不了解村里具体情况,一些心怀不轨之人就可从中暗箱操作——材料造假骗取资金者有之,报上贫困户的材料自揣腰包者有之,从贫困户身上雁过拔毛的有之,扶贫工程多头立项、重复立项甚至虚构项目的有之,成为党中央扶贫政策落地落实最后一公里的“绊脚石”。
科学精准,针对县乡村不同特点实施“三盯”,有利提高监督针对性
只有了解掌握实际情况,才可能真正做到精准监督。精准的监督必定不是大而化之的,而是在把握规律基础之上的抓住关键,打到要害。从下往上把问题看清楚,从上往下把问题改到位,县乡村情况的不同特点,决定了监督不能上下一般粗,要各有侧重。
中国纪检监察杂志记者调研了解到,基层纪检监察干部在实践中总结出这样一些行之有效的做法。
盯县里的权,主要是拉出风险清单,盯紧重点单位、重点领域、关键岗位的人,看政策是否走样,钱是否用在该用的地方,是否存在无特殊原因而出现的不平衡现象。问题在下面,根子在上面,乡、村扶贫款项出了问题不仅要查直接责任,还要追查县里有关部门监管责任有无到位,监督重点在是否用于“真扶贫”上。
盯乡镇的情,主要是查看申报扶贫款项相关材料是否齐全、真实,审核流程是否完整,项目资金的检查、复核是否跟进、到位,重点盯住受益人是否有资质,关键岗位人员亲属受益情况等,如重庆等地就将领导干部亲属涉权事项予以公开,监督着力点在扶贫资金是否用在“扶真贫”上。
盯村里的点,主要采取实地走访、发挥群众监督作用等方式。通过深入贫困村、贫困户走访了解、实地查看、认真分析,许多情况便一目了然。在采访中不少同志提到,盯住村里的点,最有效的是发挥村民监督的力量。而其中,利用大数据,建设可供群众随时查看查询的微信公众号、民生资金监管平台起到了立竿见影的效果。将纪委监督与群众监督结合起来,最大化挤压不廉洁滋生空间,将扶贫资金用足用到位,监督落脚在“真脱贫”上。
值得注意的是,“权”“情”“点”三者在县乡村三级并非完全割裂,要以系统思维来看待。制度设计是一个整体,各级不同的规定、政治生态、人情世故常常交叉联系、互相影响。强调“权情点”三个重点,更多是体现抓主要矛盾,在实践中不断总结规律这一方法论的思考,背后体现的是纪检监察机关坚持实事求是,不断探索如何精准科学监督执纪问责的主动自觉。
拓展来看,不仅是“三盯”,坚持问题导向、提高监督专业性针对性的思路和举措始终见诸日常监督的各项实践中。高质量监督、高质量发展不是抽象的,是具体的、实践的,它建筑于我们对每一项工作每一项任务的思考、探寻、总结、完善。比如中央纪委对多类责任主体、多种行为进行总结,如梳理出了教育系统存在贪污学生营养补餐费、幼儿保教费,卫生系统存在虚报贫困户体检人数,农村信贷机构存在非法侵占农户小额贴息贷款等不同领域容易出现的7大类问题;比如还对有的地方扶贫领域中“整改问题几万条,意见空洞泛化”等形式主义官僚主义表现进行了盘点,都要求对群众身边的微小不廉洁问题和作风问题做到心中有数,针对性地解决问题,以“专”起来抓的实际效果回应群众关切,推动标本兼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