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文稿,还能这样写》作者雄文《笔杆子碎语》作者王一端《机关文稿写作入门》作者杨新宇《机关文字工作五十讲》作者何新国
最新《公文写作培训课程》直播间《公文写作百法例讲》作者房立洲老秘网站长、《老秘笔记》作者老猫《公文高手的自我修养》作者胡森林
开启左侧

对“新余率先在全省实现城乡一体化”目标的若干思考

[复制链接]
大明老秘 发表于 2009-3-15 22:22:48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公文写作培训班

 

 

screen.width-333)this.width=screen.width-333' height=442 src="file:///E:/发展论坛2008/net804/zys1.JPG" width=296 align=left border=0>

“新余要率先在全省实现城乡一体化”,是今年年初省委苏荣书记在我市考察时对我市提出的目标要求。这一目标的提出,表明了省委省政府对新余城乡一体化的高度重视和密切关注,寄托了全省人民对新余的厚望和信任,引发人们对新余在全省城乡一体化推进中的特殊地位、使命、作用新的认识。

一、“新余要率先在全省实现城乡一体化”,需要我们进一步深化对新余地位作用和城乡一体化目标定位的基本认识

城乡一体化,是指城市与农村逐步结合,以城带乡,以乡促城,城乡互为资源、市场,互相服务,最终实现城乡经济社会、文化生态的优势互补、相互促进、协调发展的渐进过程。

1、“新余要率先在全省实现城乡一体化”,需要我们深化新余的城乡一体化对加速江西城乡一体化进程作用地位的认识

世界各国经验表明,当一个国家或地区的城市化水平达到30-50%时,城市文明会急剧向农村辐射,城乡融合的速度会进一步加快。此时若还继续推行高度城市化,可能城市化水平会显著提升,但同时将造成一系列不良后果。如,拉美国家在20世纪6070年代的高度城市化,不仅造成失业增加、城市拥挤、社会紊乱、收入差距扩大等诸多“城市病”,也导致农村凋敝,城乡发展失衡等。唯有顺应经济社会发展规律,不失时机地实施城乡一体化战略,才能使城市和乡村又好又快发展。许多发达国家在上个世纪中叶便从高度城市化转向城乡一体化,我国北京、上海、苏南、嘉兴、成都等地,近年应时而为也走上了城乡一体化发展道路,他们城乡面貌的日新月异,充分显示了城乡一体化这种发展模式的显著优越性和强大生命力。实践证明,城乡一体化是改变城乡关系的主要推动力,是解决“三农”问题的根本途径和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的必由之路,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进一步深化和提高,是实现科学发展、富民强市、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率先崛起的必然选择,是涵盖农村和城市整体发展更高层次的目标、更好的手段。

党的十七大号召:走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道路,建立以工促农、以城带乡长效机制,形成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新格局。我省作为内陆经济欠发达地区,一直以来对城乡一体化不很熟悉,也没太多实践经验,因此需要一个有“资格”有实力的“领舞者”、有带动影响作用的“领军人物”来引领我省城乡一体化,为全省城乡一体化探索和积累更多的有益经验。这个“领舞者”、“领军人物”,既必须要具备实现城乡一体化的基本条件,又必须要有较为强大的经济实力、发展潜力、辐射带动能力。综观这些条件,新余堪此大任。省委、省政府要求新余率先在全省实现城乡一体化,正是基于以上认识作出的历史性决策。

我市是江西面积最小、人口最少而发展水平较高、综合实力较强的设区市。2007年,我市人均GDP、人均财政收入均居全省第二位,工业化率居全省第一,工业化水平处于中期向后期发展阶段。城市化率居全省第一,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居全省第二,农民人均纯收入居全省第三,城乡居民收入比为2.411,城乡差距、城乡二元化程度属全省最小。这说明,我市工业具有反哺农业、城市带动乡村的能力,财政具有支持农村的实力,实现城乡一体化我市具有比较优势。

我市是江西农村基础设施较为先进、社会事业比较发达的设区市。我市在全省最早实现乡乡、村村通油(水泥)路,城乡路、水、电、信息网络基本形成,100%的行政村通汽车、通电、通电话、通移动信号,有线电视覆盖率达到94%,安全卫生用水普及率达到93%,公路密集达到1.3公里/平方公里。区域中心城市建设全省领先,市区人口中心度为72.2%,居全省第二。率先在全省实施旨在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十项改革,城乡二元结构体制性壁垒在打破。基础教育、职业教育水平全省领先、全国先进,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农村低保为全省最早在全市范围铺开的设区市,全市城乡一体化的劳动就业市场正在建设之中。

我市城乡一体化接近全国先进水平。参照浙江嘉兴的城乡一体化评价体系①(详见表一、二、三)计算得出,2006年我市城乡一体化实现程度得分为76.8分,2007年为79.7分,与我国城乡一体化先进地区———嘉兴水平相当,处于城乡一体化的第三阶段--扩张阶段的后期,即将进入第四阶段--提升阶段,是城乡一体化快速推进的重要时期。可见,我市已全面进入了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新阶段,并且可以说比全省其他地方更有基础、条件在城乡一体化上率先取得突破,成为全省的先行之地。

我市提出“五年基本实现城乡一体化”,始于20067月召开的市新农村建设领导小组会议,虽是继南昌之后我省第二个提出城乡一体化目标的设区市,但我市提出的目标实现年份比其提前5年。此后,我市围绕五年基本实现城乡一体化进行了深入谋划和部署,明晰了目标任务、功能定位和如何快速推进的政策措施。经过一年多的快速推进,我市城乡一体化水平显著提升,“五年实现城乡一体化”胜利在望。下一步就是要如何使新余的城乡一体化在2011年基本实现。

新余担负着重任,新余也面临机遇:全国、全省加快城乡一体化进程的浓厚氛围、体制机制已经形成,我市的城乡一体化将可获得上级更多的政策、财力等支撑。全国越来越多地区的城乡一体化实践也将为我市城乡一体化提供更多的经验借鉴,我市可少走甚至不要走弯路。“工业1500亿工程”、“1010工程”的实施,我市经济将会在更高起点上实现新的更大发展,我市将有更多的人力财力物力去推动城乡一体化进程。

screen.width-333)this.width=screen.width-333' height=470 src="file:///E:/发展论坛2008/net804/zys2.jpg" width=307 align=right border=0>

2、“新余要率先在全省实现城乡一体化”,需要我们重新审视新余的城乡一体化目标定位

当前,虽然国内还没有一个权威、统一的城乡一体化评判体系、目标定位体系,但经过遴选比较分析,我们认为浙江嘉兴以基本现代化实现程度、区域(县、区)融合度及城乡融合度为测评内容,包含45个指标、五个阶段划分、覆盖面比较广泛的城乡一体化评价体系,基本做到了接轨国际,衔接国内,兼顾了不同地区的普遍性,体现了当前学术界对城乡一体化的普遍理解,以及科学发展观的内在要求和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精神,是新余城乡一体化的最佳评价指标体系和目标定位指标体系。

对照这个指标体系,按照实现程度90%即为基本实现城乡一体化的标准,2011年我市率先在全省基本实现城乡一体化的目标定位应是:

1、城乡现代化方面:人均GDP超过6000美元,外贸依存度超过40%,农业增加值占GDP比重低于8%,三产增加值占GDP比重超过36%,城市化率超过55%,非农就业人口占比超过72%,人均预期寿命超过72岁,成人识字率超过95%,万人拥有大专以上人数超过450人,千人拥有医生数超过2人,恩格尔系数低于35%,人均摄合入蛋白质超过90/日,人均居住面积超过30平方米,电话普及率超过80/百人,人口自然增长率低于5.5‰,社保覆盖率高于95%,失业率低于4%,贫富差距小于4倍,三废综合治理率高于95%

2、区域(各县、区)融合度方面:区域(各县、区)人均GDP、第三产业比重、安全卫生用水覆盖率、公路密集、公交通行政村率、有线电视覆盖率、人均住房面积、恩格尔系数、人均生活用电量、百人电话拥有量、千人医生数、社保覆盖率、高中阶段教育入学率、万人福利院床位数、城镇化率、失业率、三废综合治理率融合度均超过90%

3、城乡融合度方面:城乡居民人均收入、恩格尔系数、社保覆盖率、有线电视覆盖率、安全卫生用水普及率、公交车覆盖率、人均受教育年限、人均文化娱乐费支出、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融合度均超过90%

实现过程可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2008年,为城乡一体化的快速推进奠定基础阶段。主要是奠定经济、政策等方面的基础,并在城市化和农业农村现代化以及城乡规划、基础设施、经济发展、劳动就业与社保、社会事业、生态环境、区域(各县、区)均衡化布局与发展方面重点推进,力争到2008年末城乡一体化达到81分以上。

第二阶段,2009-2010年,为城乡一体化的全面快速推进阶段。充分利用“工业1500亿工程”快速推进的战略机遇期,使各方面的工作都有一个大的飞跃,力争到2010年末城乡一体化达到88分以上,初步在新余范围内实现城乡一体化。

第三阶段,2011年,为城乡一体化的进一步完善阶段。主要工作是在一些城乡发展不够平衡的领域加大工作力度,突出重点,促进城乡一体化在全市的协调推进,使城乡一体化达到90分以上,基本实现城乡一体化。

screen.width-333)this.width=screen.width-333' height=396 src="file:///E:/发展论坛2008/net804/zys3.jpg" width=287 align=left border=0>

二、“新余要率先在全省实现城乡一体化”,需要我们进一步抓好八个方面的工作

2007年我市离基本实现城乡一体化还差10.3%,其中城乡基本现代化实现程度差5.4%,城乡一体化融合度差16.2%(区域融合度和城乡融合度分别差13.0%18.3%)。45个评价指标中,实现程度100%的仅8个,占17.8%;实现程度90%以上(即达标)的23个,占51.1%;实现程度80%以上的30个,占66.7%;实现程度60%以下的9个,占20.0%(详见表一、二、三)。

差距虽然不小,但并不可怕。根据当前我市已确立的各项发展战略、举措和趋势预测,实现程度未达到100%37个指标中,五年后预计能明显增长的至少有13个(见表四),城乡一体化实现程度至少可增加5.9%,从而达到85.6%,距离基本实现城乡一体化仅差4.4%。因此,只要我们组织实施好已有战略举措,再对照差距适当充实一些措施,也完全可以实现。为此,我们具体建议如下:

一要加强政策引导,为实施城乡一体化营造良好环境。建议市委、市政府在深入调查研究的基础上,尽快出台《关于加快城乡一体化进程的决定》,明确推进城乡一体化的总体思路、目标任务和工作措施。同时,还应着眼于破除城乡一体化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制定城乡一体的户籍、就业、社保、教育、卫生等相关配套文件,加强政策的引导。要加强宣传和思想的统一工作,使全市人民,尤其是各级领导干部,明确认识到现阶段加快推进城乡一体化建设的紧迫性和必要性,从而积极主动地投入到这项工作中去。

二要加强城乡一体化建设规划的编制和管理。建议我市以城市发展规划和城市圈域规划替代传统的城市规划和乡村发展规划相互分离的规划模式,从空间资源的整体性和网络经济的关联性出发,开展城市发展规划和城市圈规划,把市区、郊区、村镇纳入统一的规划序列,综合考虑自然、经济、社会、人口、土地、交通、行政等因素,进行城乡整体的全面规划。在总体规划中,应包括城乡一体化发展目标计划、城镇体系发展规划、中心城区控制性详细规划、小城镇发展规划、社区建设发展规划、“城中村”改造规划、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产业布局与发展规划等。在规划中要处理好城乡一体化与城市化、生态建设的关系。

三要以主城区、亚中心和中心镇、中心村为重点,提高以城带乡的能力。要进一步完善中心城区的整体功能,全面改造“城中村”,加快城市基础设施的配套建设,带动周边郊区发展;提高分宜、罗坊两个亚中心的承载能力,加快产业、要素和人口的聚集,带动区域经济发展;抓好10个重点镇、100个中心村的建设,加快构建联接全市农村的城镇体系,发展特色产业,转移和吸纳农村富余劳动力,带动乡村经济发展,全面提升城市对农村的综合辐射带动能力。

四要以产业发展为支撑,加大扶持力度。要因地制宜打造特色产业发展平台,形成强大产业支撑,调整和优化城乡产业布局。在抓产业发展过程中,要按照规划来推动产业发展,避免盲目性;要高度重视并且下大力气解决好群众的就业和生活安置问题,有计划有组织地转移农村富余劳动力;要注意提高农业生产的科技水平,提高劳动效率;要高度重视并大力发展新型农村集体经济。

五要着力推进农村社会保障制度的建设。抓住我市为全国农村低保工作试点市的机遇,加强城乡各种社会保险制度间的相互衔接,努力建设城乡一体的社会保障体系。

六要加大投入力度,促进城乡基础设施一体化。建议我市把交通一体化作为推进城乡一体化的重点和切入点,加快“组组通”建设步伐,尽快形成内外衔接、城乡互通、方便快捷的交通网络。同时按照城市服务设施的标准,建设与农民日常生活密切相关的公用服务设施。加快城乡供水、供气一体化和农村广播电视宽带网进村入户的步伐。以区域化建设为手段实行一体化的建设标准、管理模式、服务和价格标准,实现公用设施的全社会共享。

七要认真开展试点,为全面推进城乡一体化积累经验。市里已确定水西镇为城乡一体化试点镇,各、县区也应确定自己的试点乡镇。建议渝水区以城南办或城北办、分宜县以分宜镇、仙女湖区以河下镇为试点乡镇。因为这些地方经济、基础设施条件较好、且靠近城市或县城,深受城市的辐射带动,城乡一体化较易实现。要边试点,边总结,边推广。在整个实践过程中加强探索,总结经验,及时完善思路与措施,为我市实施城乡一体化战略奠定基础。

八要抓干部队伍,提高执行力。要成立专门研究和指导推进城乡一体化的机构,研究加快城乡一体化的理论,彻底摸清现状,提出我市加快推进城乡一体化的思路、方案和举措,牵头制定城乡一体化专项规划,介绍外地的成功经验和做法,分类指导城乡一体化工作实践。要制定一套较完善的培训、指导、考核、奖惩等工作推进机制。

责任编辑:沈铁军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0关注

29粉丝

2827帖子

排行榜
作者专栏

关注我们:微信订阅号

官方微信公众号

客服个人微信号

全国服务热线:

0595-22880819

公司地址:泉州秘途文化传媒有限公司

运营中心:福建省泉州市

Email:506070961#qq.com

Copyright   ©2015-2025  老秘网 责任编辑:释然Powered by©Discuz!技术支持:秘途文化  备案号   ( 闽ICP备19022590号-1 闽公网安备35050302000919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