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文稿,还能这样写》作者雄文《笔杆子碎语》作者王一端《机关文稿写作入门》作者杨新宇《机关文字工作五十讲》作者何新国
最新《公文写作培训课程》直播间《公文写作百法例讲》作者房立洲老秘网站长、《老秘笔记》作者老猫《公文高手的自我修养》作者胡森林
开启左侧

南平市2007年文化工作安排

[复制链接]
大明老秘 发表于 2009-3-3 22:25:46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公文写作培训班
    2007年是全面推进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和海峡西岸经济区绿色腹地建设、喜迎党的十七大胜利召开的重要一年。2007年,我市文化工作的总体要求是:坚持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紧紧围绕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牢牢把握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坚持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按照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和文化建设发展的规律,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要求,以建设文化强市为目标,以改革创新为动力,解放和发展文化生产力,大力繁荣公共文化事业,着力发展文化产业,不断推进和谐文化建设,满足广大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文化精神需求,为建设海峡西岸经济区绿色腹地提供思想保证、精神动力、文化条件和产业支撑。 围绕这个总体要求,今年全市文化工作要围绕四个发展目标,重点实施六项基本建设任务: 一、四个发展目标     一是不断完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加快中心城市重点公共文化基础设施建设,南平市大剧院和市博物馆建设项目力争年底完工。县(市)图书馆、文化馆进一步提升服务能力和服务水平,扶持建设一批乡镇综合文化站,60%以上的社区和建制村有文化俱乐部,60个村俱乐部建立“农家书屋”。实施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力争新建1个“示范区”,10个乡镇(街道)服务站点,60个村服务点。改造20个农村电影院,力争每个行政村每季放映一场电影、扶持试点乡镇至少建立1支农村业余文艺队伍,力争每个行政村半年看上1场戏。     二是继续实施文艺精品工程。打造“朱子文化”品牌,继续推出一批具有鲜明地域特色的闽北戏曲、音乐舞蹈、美术等文艺精品。组织开展第三届南平市社区艺术节。力争在全国群星奖、省社区艺术节、四省四市艺术节上获奖。     三是加强文化市场的繁荣与管理。文化市场长效管理机制逐步完善,进一步加强网吧市场管理。初步建立起文化融资体制灵活多元的文化生产市场。优先发展文化旅游业,推动一批文化产业项目落地。加快文化产业增加值的年增长速度。     四是加强文化遗产保护。进一步落实文物保护“四有”工作。做好被列入第六批国保、省保的13个单位的立碑和建档工作。推进南平市博物馆和全市二、三级博物馆的内部安全风险等级的硬性达标工作。开展第三次文物普查与研究,保护发掘“武夷文化”遗产。加强首批国家、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的项目保护工作,力争又一批项目列入国家、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武夷岩茶大红袍制作技艺”争取列入联合国“口头与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或被选项目。争取延平鼓、邵武傩舞、浦城剪纸列入“福建民间艺术之乡”。 二、实施六项基本建设任务     (一)以新农村文化建设为抓手,提升公共文化服务能力。     1、加强公共文化设施网络建设。     一是加快南平中心城市博物馆、大剧院的建设步伐,力争年底两个项目完工。二是以全国第二次文化馆评估定级为契机,进一步推动县(市、区)文化馆、图书馆等公共文化设施的建设层次、提升服务能力。三是扶持完成“2060”试点乡镇、村文化建设。全年新扩建、改造标准村俱乐部60个,每个村俱乐部文体活动面积不少于200平方米。四是改造农村电影基础设施,争取在今年底完成20个示范乡镇的影院改造,恢复经营。五是拓展农村图书发行网点,在60个村俱乐部建立“农家书屋”。     2、不断提高公共服务能力。     一是全市文化馆(站)要利用各个节庆和纪念日重点组织好群众文艺创作辅导和群众文化活动。二是积极组织好南平市第三届社区艺术节县(市、区)分会场活动。三是博物馆、图书馆要坚持公益性,不断提高馆藏文物和图书的利用率与社会效益。公共文化设施要向未成年人、老年人免费或优惠开放。四是各地应继续因地制宜地组织富有特色的文化艺术活动和比赛,丰富群众文化生活。五是继续实施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拓展互联网文化服务功能,努力建成20个基层服务站点。     3、进一步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文化建设。     一是继续坚持开展送书、送戏、送电影下乡,特别是要送到边远的贫困山村。二是努力通过社会各界的“互动联动”、“共建带创”、“个人捐赠”、“社会赞助”等形式,经常开展向农村赠书活动。三是积极发展农村电影放映,采取“政府投入”、“共建”、“捐助”等多种形式,力争今年每个行政村每季放映一场电影。四是扶持每个试点乡镇至少建立一支农村业余文艺队伍,力争今年每个行政村半年看上一场戏。五是加强农村题材文艺作品的生产,列入规划,每年推出一批反映当代农村生活、农民喜闻乐见的文艺精品。     (二)打造优秀文化品牌,推动文化艺术创新建设。     1、打造“朱子文化”品牌。     一是要充分发掘、合理保护和利用闽北优秀的文化遗产和丰富的文化资源,继续推出一批具有鲜明地域特色的闽北戏曲、音乐舞蹈、美术等文艺精品。三是积极组织创作,举办好第二届朱子文化节。三是做好“一县一品”创建工作。     2、创作文艺精品。     一是实施精品战略,以精品为支撑提升闽北的文化品位,带动闽北文化艺术的全面发展,力争创作出一批民族精神与时代气息、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相统一,在全省有一定影响的优秀文艺作品。二是积极组织创作,参加全国第十四届群星奖、省、市第三届社区艺术节、第四届闽浙赣皖四省四市艺术等,力争取得好成绩。     (三)保护文化遗产,弘扬民族优秀文化。     1、加强文物调查研究与保护。 一是以国家“文化遗产日”和“世界博物馆日”为契机,做好依法保护文物的宣传工作。二是进一步落实文物保护“四有”工作。三是开展第三次文物普查研究,保护发掘“武夷文化”遗产。四是做好被列入第六批国保、省保的13个单位的立碑和建档工作。五是做好受洪灾影响的第六批国保单位(邵武宝严寺大殿、顺昌宝山寺大殿、朱熹墓、建窑遗址)的维修方案制定和经费的申报有关工作。六是积极争取,大力推进南平市博物馆、邵武市博物馆、建瓯市博物馆和武夷山市博物馆的内部安全风险等级的硬件达标工作。七是做好准备,随时介入宁武、武邵高速公路的文物调查与考古发掘工作。八是积极参与《浦南高速公路考古发掘报告》的编写工作。九是做好文物的征集工作。为新建博物馆的文物展示做好准备。十是加强对现有历史文化名镇、名村的保护工作,不断完善基础设施建设。     2、实施民族民间文化遗产保护工程。     一是组织开展闽北民族民间文化遗产普查工作,建立“闽北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二是力争又一批项目列入国家、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三是“武夷岩茶大红袍制作技艺”争取列入联合国“口头与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或被选项目。四是争取延平鼓、邵武傩舞、浦城剪纸早日列入“福建民间艺术之乡”。五是要加强对农村优秀民族民间文化资源的系统发掘、整理和保护。六是要做好现有“民间艺术之乡”的相关管理工作。     (四)加快发展文化产业,进一步繁荣文化市场。     1、加快文化产业发展。     一是利用大武夷文化,优先发展旅游业。二是积极推动文艺表演业发展,加快演出产业的发展。三是通过宏观调控和政策引导,促进经营性娱乐场所合理布局、总量平衡、经营规范。四是吸引非公有资本举办健康的娱乐项目。     2、规范和发展文化市场。     一是出台相关措施,对文化市场进行调整和调控。二是继续严格依法、严厉打击网吧、音像、娱乐、演出等各类文化市场中的违法违规经营行为,坚持集中整治与日常监管并重,有效地规范文化市场的经营行为。三是加强文化市场管理和执法队伍素质提高工作,增强服务意识,提高服务质量,树立良好的文化部门的窗口形象。四是进一步加强演出市场的监控,不断完善监管机制,严厉打击各类违法违规演出活动,净化演出市场。     (五)进一步推进文化体制改革进程。     1、坚持以改革促发展。     一是坚持把体制机制创新作为文化生产力持续发展的根本动力,通过改革,解决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活力问题。二是坚持区别对待、分类指导、试点先行、逐步推开的原则。要充分考虑文化体制改革的特殊性、复杂性,制定和落实相关配套政策,积极稳妥推进改革。三是改革的最终成果,要以文化是否繁荣、人民是否满意作为检验标准。     2、进一步推进宏观文化管理体制改革。     一是要在推进政企分开、政事分开、管办分离的同时,着力深化内部机制的创新和改革,调动人的积极性。强化政策调节、市场监管、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能。二是推进依法行政,改进管理方式,规范行政审批,探索建立调控适度、运行有序、促进发展的宏观文化管理体制,逐步形成党委领导、政府管理、行业自律、企事业单位依法运营的文化发展格局。     3、分类推进文化企事业单位改革。     一是加快文化事业单位人事、收入分配和社会保障制度改革,推进聘用制和岗位管理制度,合理配置人才资源,保障职工合法权益,建立高效有序的运营机制和竞争激励机制,提高公共文化服务能力和水平。二是公益性事业单位要按照“加大投入、转换机制、改善服务、增强活力”的总体要求,积极推进改革。三是经营性文化事业单位要按照“创新体制、转换机制、面向市场、壮大实力”的要求,逐步转制为企业,实行按劳分配和按生产要素分配相结合的分配制度。做好劳动人事、社会保障的政策衔接,按照“新人新办法、老人老办法”的原则落实相关政策,妥善安排富余人员。     (六)进一步加强队伍建设。     1、实施人才兴文战略。     一是树立人才是文化发展第一资源的观念,重视文化人才的培养,引进和使用。二是要按照建设文化强市的实际需求,制定和实施文化人才培养计划,创新人才培养方式,缓解闽北人才紧缺的局面。三是建立文化人才教育培训体系,积极发展职业艺术教育。加强南平艺校各项事业,推进闽北人才培训基地建设。四是建立在职人员继续教育制度,逐步实行工作人员从业资格制度,确保基层文化队伍的专业化水平和综合素质。     2、创新文化人才管理体制。     一是深化人事分配制度改革,逐步形成能上能下、能进能出、合理流动的人才管理和激励机制,鼓励和支持文化企事业单位采用高薪聘请、兼职等多种形式,引进各类为发展文化事业和产业所急需的高层次、高素质人才。二是确立以业绩为重点的人才价值观。制定政策,为拔尖人才和优秀人才开展工作创造良好条件。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0关注

29粉丝

2827帖子

排行榜
作者专栏

关注我们:微信订阅号

官方微信公众号

客服个人微信号

全国服务热线:

0595-22880819

公司地址:泉州秘途文化传媒有限公司

运营中心:福建省泉州市

Email:506070961#qq.com

Copyright   ©2015-2025  老秘网 责任编辑:释然Powered by©Discuz!技术支持:秘途文化  备案号   ( 闽ICP备19022590号-1 闽公网安备35050302000919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