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媒体时代,人人都是麦克风,写作的门槛大大降低。写手们纷纷在各大平台注册,全网发展。文章推了一篇又一篇,天天梦想着拿下10万+,但却始终看不到希望。原因何在?与传统写作相比,自媒体写作更重视的是思维。思维方式决定文章的阅读量,思而优则爆。 大数据思维 我们处于大数据时代。大数据是获得新认识、创造新价值的源泉,是新经济的土壤,不仅改变了我们的生活,也改变了我们的思维方式。得数据者得天下。自媒体写作亦如此。 首先,用好行业数据分析,掌握行业发展风向。新榜作为内容创业服务平台,内容数据服务是重要业务之一。其中核心指标,就是新榜指数,包括综合评估总阅读数、最高阅读数、平均阅读数、头条阅读数、总点赞数五个指标,分区域、平台、行业,分日、周、月、年,进行影响力排行。中国微信500强榜单已成为行业公认的权威标准。这种种数据的背后,有对账号热度和发展趋势的判断。比如,某月月报显示,中国微信500强中,时事、文化、情感、体娱、民生、时尚类占席位最多。掌握了大背景,就知道了什么值得写?怎样写?此外,清博数据等分析工具,也是需要随时关注的。 其次,用好自己微信公众号的数据分析。打开微信公众平台后台,有个“统计”版块(左侧边栏第 6 个功能)。点击用户分析,就发现里面有用户增长、用户属性两个子项。用户增长包含新增人数、取关人数、净增人数、累积人数4个关键指标,从中可以掌握涨粉、掉粉情况。通过用户属性,可了解粉丝的性别、语言、省份、城市、终端、机型等6个方面的详细数据。这也相当于用户调查,这些调查数据,对写作具有反哺作用。假如90后、00后粉丝多,推文语言就要时尚,排版就要清新,配图就要活泼;如果粉丝集中于某一区域,那么推文就要和当地的风土人情、生活习惯相吻合。 跨界思维 自媒体写作,本是跨界的产物。例如,微信公众平台诞生以来,一波波来自主流媒体、来自各行业的精英们,以公众号为起点,勤奋耕耘,短短几年就完成了华丽的蜕变。有位跨界专栏作家说,“跨界”正在成为新锐生活和审美方式的标志性产物。 跨界思维,就是突破原有的行业思维惯例和规则,嫁接其他行业理念、元素,使之相互渗透、相互融合,形成新的思维。跨界,是创新,是变革,是互补,是融合。跨界思维所产生的裂变巨大,有时甚至是颠覆性的,比传统思维更有立体感和纵深感。自媒体时代,内容的边界、媒体的边界、媒体人的边界,一切都模糊了。 拿自媒体文章的文体特点来说,很难按照传统的诗歌、散文、小说、戏剧等体裁归类。有时打开一篇推文,你就会发现,这里面有故事、有观点、有方法,有叙述、有描写、有议论,有名人轶事、有亲身经历、有身边故事,什么都有一点,但又什么都不是,文体的边界打破了,是个混合体。如果非要分个类,非要进行区分的话,所谓的故事文、观点文、干货文,也只是什么多一点、什么少一点的问题,是向哪儿偏一下、偏多少的问题。如干货文中,知识、理论、方法占主场,而故事文中,知识、理论等又成了辅助性的内容,是为故事服务的。总之,其共性就是融合,就是水乳交融。表达方式、写作手法、文章体裁,从来没有这样模糊过。凡是爆文,写作要素的共生、写作内容的杂糅,总是行云流水,总是天衣无缝。 从小学开始,语文课本就按诗歌、散文、小说、戏剧归类,老师这样教,我们也这样学,按既定的规律写。面对新媒体,如果突破不了固有思维,就很难驾驭新媒体写作。这个基本功,需要长时间的训练。 终局思维 什么叫终局思维?就是在面对选择时,从终点出发考虑问题,来决定当下的选择。自媒体写作的终点是在哪?当然是用户。大数据背景下,用户这个词,比读者更准确。就是说,要把所写的文章当作产品,要考虑到用户的需求,这样,产品一旦推送出去,就会有吸引力,有更多的用户接受、喜欢。 从用户出发,写作时就要思考公众号的定位是什么。用户是哪些人,相应的内容就是什么,风格样貌就是什么。刚开始写网文时,我结合自己的经历,写自己的心路历程,谈自己的人生感悟。后来才发现,这是自嗨。没有把文章当产品对待,没有反映用户的心理预期,没有勾画出用户的理想人格,用户找不到共鸣点、刺激点,他们猎奇心、代入感得不到满足。 曾读过一篇文章,《内容众筹创业时代:活跃的“搬运工”和穿马甲的bot账号》。文中提到公众号“新世相”和“深夜发媸”的做法: 新世相 在后台用各种主题征集回复,然后把成千上万的读者留言经过筛选,成为后续推送的内容来源,打造一款款当代情感群像爆文。 深夜发媸 专门为素人开辟了一个求打分栏目,接收各位小仙女小仙男的照片投稿。投稿均会辅以一篇或脸酸或自嘲的本人美颜推荐信,由其他全体读者进行负分到10分的颜值评级。 这些做法的高明之处在于,不只是替用户考虑,而是站在终点,和用户打成一片,把终局思维发挥到了极致。让用户以十二分的热情,活生生地参与进来,深度融合进来,直接生产内容,公众号充当“故事的二传手”,负责“搬运”,负责“分发”。人人参与、人人写作,还怕没人看、怕掉粉吗?这真是让人脑洞大开,瞬间厘清了认知。 (作者:马奋强 来源: 应用写作杂志社 作者单位:甘肃省政府研究室)
- c) G7 ` R% g" Y. _" g% U+ g) ?& T5 ^' |' |) u) {
# U* r% u) ?+ j3 Q, u- ~ e+ e6 o/ b! d4 R. f0 ^- h2 @
1 }- H) W+ r( ~0 B; G, V' |9 Q7 {. L. G1 D9 N, O- q! Z0 X
& `7 V/ y4 o2 V& L$ Z l' [& J6 T
& }' n0 p* d4 ~5 @
6 @" p- H% \9 [% ~
" V' r4 {) K, I: W
* o# F8 L8 K5 _: U
0 v- a' c5 W w: L* M6 \
2 E& \7 }8 ^- } q* J! O& \* C) D! g9 v0 \
" d* B, f: q1 L! d( [8 Y0 K& |; \
# O. Z4 C9 A/ B }6 K; n
% J5 Z/ f( C5 W2 {" c/ e4 _3 t* B4 S! @' |! L7 _
1 e- i* B3 p9 X! N7 Y% A4 X- S- G, n v1 P1 s
8 {8 z; _8 H6 j: ~) W
# w: V; |- B% E
( }/ L: V% Z( m! j2 Y, H: C, O8 o9 t
/ O, p& J3 Q9 }3 ^. Z
( @1 R8 @5 g: j1 `4 }) _" }
2 E4 L0 s0 B9 e8 |# o8 b
" ~ |0 i2 ]4 C: ?4 N& a, h" x/ g: w4 r r
! S3 W7 X) o6 R, Z
- R( r( W! ?! i4 y: W, F: v' O8 b$ y0 A$ d8 i# y6 i3 i
6 t( f8 u" [' b. D
3 x% K% H1 `9 ~: y; \. ]6 Q
- R& A& o5 O2 B# z. i/ E/ G/ [" g5 e l% T: y( G' r5 x5 A
& M/ q: E& R' O
' b; G0 J( Q3 Y& F4 G4 l7 i
" H3 I& F7 y8 V( q* e* O# [8 E! L! }) K. y4 l8 }! j8 ^
3 b' }, ~, ~$ @: Q4 a2 o( J; `9 h+ d& t0 I5 R$ V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