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不久,人民日报发表原中央文献研究室常务副主任金冲及的文章,题为《谈谈治学的基本功》。文章围绕治学的基本功结合历史研究谈了三点体会:扎实的基础知识、提高理解和分析能力和讲究文字表达。其中,“讲究文字表达”部分提出了很多新颖的观点。以下为节选。 有些人认为文字表达是雕虫小技,所以不在乎。事实上,文字表达非常重要。你写文章给人家看,人家第一印象就是你的文字。文字表达不好,意思虽好,别人往往也看不下去。对这个问题也讲几点。 胡乔木同志曾经讲过,写文章要考虑几点。 第一“要引人看”。现在一些文章,开头就是大段已说过无数遍的话,人们自然就不想往下看了,这样怎么能够吸引住人? 第二“要使人看得懂”。这话也很有道理。不少人写文章,一个断语接着一个断语,缺少逻辑联系,也不考虑别人是否看得懂。即便文字很流畅,还要想到别人可能会有哪些地方不明白,要交代清楚。 第三“要能说服人、打动人”。说服人是指讲道理,打动人是指感情上能打动人。 这是毛泽东同志在《工作方法六十条(草案)》里提出的。准确的重要性不言自明,但要做到并不容易。鲜明,这个意思大家都清楚,旗帜鲜明,赞成什么反对什么都清清楚楚。 但还要考虑到,一本书里面,你最中心的是想阐明什么问题,最精彩的地方是什么,最希望读者留下印象的是什么,这些地方要写得特别鲜明,别的可以简略一点。 写文章也是这样,最重要的地方要鲜明突出、引人注意,使人留下印象,避免重要的内容淹没在一大堆不重要的话中间而不被注意。对生动的一个重要要求是贴切,不是堆一大堆形容词。 毛泽东同志的文章是非常生动的,他在一篇文章里曾写道:“我们的某些同志却像一个小脚女人,东摇西摆地在那里走路,老是埋怨旁人说:走快了,走快了。”仅从文字上讲,非常生动,我们看过就不会忘,而且很符合他想要表达的意思。 中国有句老话,叫“凤头、猪肚、豹尾”。凤凰的头,猪的肚子,豹的尾巴。中国古代的文人常常讲这个话,这是对文章通篇布局的设计。 “凤头”就是一上来就能够把读者抓住,让人想要看下去。 “猪肚”是指中间部分要丰满,但很重要的一条是要有层次,有内在的逻辑性,让人一口气看得下去,而不是平铺直叙或杂乱无章的罗列。 “豹尾”指结尾,是很有力的一下子戛然而止就收住。结尾就得干干净净,像古人说的“余音袅袅,绕梁三日”,有回味。 最好自己先朗诵朗诵,如果结结巴巴,没法朗诵下去,赶快改。朗诵要有抑扬顿挫,而且要干净有力,不拖泥带水。 比如,《毛泽东选集》第一篇,一打开来,“谁是我们的敌人?谁是我们的朋友?这个问题是革命的首要问题。” 你看了一下子就记住了。文字干净,读起来也有一种快感。虽然不是写诗,最好也能够朗诵,特别是开头和结尾。 文章带感情是讲一件事时自己内心感情的自然流露。 毛泽东同志有一次写道:“无数革命先烈为了人民的利益牺牲了他们的生命,使我们每个活着的人想起他们就心里难过”。这话讲得多动人! 中国古代司马迁的《史记》,西方“史学之父”希罗多德的《历史》,都是写得很有感情的。 我们写历史文章应该有这样的手法。至于带感情的话决不能歪曲和改变历史事实,也不是堆砌一大堆华而不实的形容词,这道理就不必多说了。 编辑丨公文小咖 来源丨人民日报 作者丨金冲及(作者为原中央文献研究室常务副主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