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方百计促增长 攻坚克难抓落实
全力推动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
——在市委三届四次全体(扩大)会议上的讲话
缪 瑞 林
(2009年1月6日)
同志们:
今天上午,新实书记作了重要讲话,深刻分析了当前经济形势,提出了坚持好快干、跨越不动摇,确保经济增长继续走在全省前列的明确要求。各地、各部门一定要认真学习领会,全面贯彻落实。根据市委常委会讨论研究的精神,我就去年的工作情况和今年的工作安排,讲几点意见。
2008年,全市上下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大和十七届三中全会精神,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积极应对挑战,努力破解难题,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丰硕成果。预计全年实现地区生产总值675.2亿元,增长14.6%;实现财政总收入92.1亿元、一般预算收入46.5亿元,分别增长50.6% 和41.3%;完成50万元以上固定资产投资525亿元,增长41.3%;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97.1亿元,增长24%;城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突破万元、达到10950元,农民人均纯收入突破5000元、达到5500元,分别增长15.7%和15%。年末金融机构存、贷款余额分别为447.5亿元和323.1亿元,增长25.8%和28.1%。财政总收入、一般预算收入、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工业用电量、实际到账外资等主要经济指标增速继续处于全省领先位次。
大项目推进成效显著,工业经济有了新的突破。全市共完成工业固定资产投资364亿元,增长62.5%,占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的60.2%,提高10.8个百分点。开工建设固定资产投资亿元以上工业项目42个,竣工投产亿元以上工业项目20个。翔盛粘胶纤维、德顺纺织、波司登服饰、天能新能源、阿吉兰实业、金鑫轧钢等总投资10亿元以上的特大型项目相继开工,总投资6亿美元的可成科技项目成为建市以来单体最大的外资项目。规模企业支撑作用显著增强,达到1678家、新增352家,实现增加值149亿元、增长23.2%,增速连续34个月位居全省第一。产值超亿元企业达到86家、增加22家,洋河、双沟分别完成销售收入37.4亿元和15亿元,增长54.3%和30%。开发区带动作用进一步凸显,实现工业增加值83.5亿元,增长31.5%,比全市增速高12.7个百分点,拉动工业增长6.9个百分点。企业技术创新能力明显提高,全年认定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6家,获批省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3家,20个产品被认定为省级高新技术产品,洋河蓝色经典成为宿迁第四个中国驰名商标。对外贸易保持稳定增长,进出口总额增长42%,实际到帐外资增长60.3%。民营经济快速扩张,新增私营企业4259家、个体工商户3.25万户。
重点工程扎实推进,城市功能有了新的提升。宿新高速公路开工建设,刘老涧、泗阳两个三线船闸顺利通航,骆马湖水上搜救中心主体工程基本完工,省道245、发展大道延伸段等地方干线公路建设顺利推进。中心城市饮水安全保障工程建成送水,中运河及骆马湖堤防加固、沭阳第二取水口、泗阳第二水厂等重点水务工程快速实施。新(扩)建污水处理厂6家、铺设污水管网91公里,马陵河、古黄河截污整治、南水北调截污导流工程按计划推进。泗阳、宿迁经济开发区生物质能发电项目基本完工,500千伏双泗变电所和220千伏卓圩输变电工程竣工投运。古黄河滨水核心区宝龙城市广场开工建设,海关、国检综合服务楼建设进展顺利,宿迁义乌国际商贸城精品街一期、沭阳新世界商业广场、泗阳农产品交易市场、泗洪第一街、苏北五金汽配城一期工程基本建成,大润发超市、苏果河东平价店、宿迁一百、国泰百货开业运营。全市新开工房地产680.9万平方米、竣工504.5万平方米,其中市区分别达到190.4万和141.5万平方米。城市色彩、城市空间形态、运河沿线城市形态、宿迁1897及东大街、宿城新区商业中心区等重点地段的规划编制和设计工作基本完成。“数字宿迁”总体框架编制完毕,基础信息平台搭建完成。市容市貌综合整治工作全面开展。中国优秀旅游城市、国家园林城市创建工作扎实推进,中运河水利风景区成为国家级水利风景区。
高效农业快速扩张,新农村建设有了新的进展。粮食生产连续第五年获得丰收,总产、单产均创历史新高。高效种植业、高效渔业面积分别达到200万亩和42.6万亩,占总面积的30.3%和30.9%;新增畜禽规模养殖场970个,其中年出栏万头以上生猪养殖场15家、存栏千头以上奶牛养殖场4家。荷兰瑞克斯旺、广东温氏、江苏雨润、南京卫岗、天津宝迪、河北五得利等知名龙头企业相继落户,调整新增省级龙头企业2家、市级龙头企业20家,“龙嫂米线”成为全市第二家国家级龙头企业。新发展农民合作经济组织946个,总数达到1233个,带动农户33.8万户。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有机食品总数分别达到249个、132个和16个。100个康居示范村共新建住宅11256户。农村公路新增通车里程536.7公里。完成中低产田改造25.1万亩。洪泽湖周边灾后应急治理、泗洪西南岗水源、黄墩湖滞洪区安全、县乡河道疏浚等水利工程全面完工。新解决36.4万农村居民饮水安全问题。新建户用沼气池5600个、畜禽规模养殖场沼气治理工程30处、物业化沼气管理站5个,完成改厕3.5万户。脱贫攻坚工程深入实施,落实帮扶项目15549个、投入帮扶资金1.76亿元,29.2万贫困人口实现脱贫、102个经济薄弱村集体经济收入突破5万元。
社会保障不断加强,民计民生有了新的改善。财政用于社会保障、就业、医疗卫生等民生类投入达到15亿元,增长27.1%。市区实行社会保险“五险合一”经办管理机制,养老、失业、医疗、工伤、生育保险扩面合计新增11.8万人,大病医疗救助最高支付限额市本级提高到20万元、县(区)提高到10万元,企业退休人员养老金每人每月增加107元,失业人员最低保险金标准由176元提高到337元。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参保率达到96.3%,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参合率达到98.6%。城乡医疗救助、惠民医疗分别惠及困难群众13.4万和1.2万人次。城镇新增就业3.28万人,2.56万名下岗失业人员实现再就业,动态消除零就业家庭,城镇登记失业率为3.19%。新转移农村劳动力14.8万人,其中就地转移8.95万人、增长6.5%。城乡低保标准分别提高到每人每月200元和110元,全年共发放低保金1.47亿元,发放物价等各类补贴3332万元。深入实施“夕阳关爱工程”,农村五保老人集中供养率达到52%,集中和分散供养标准分别提高到每人每年2400元和1800元。全市建成经济适用住房36万平方米,市区竣工蓝领公寓23万平方米。筹集廉租住房1069套,人均建筑面积15平方米以下的城市低保家庭全部纳入廉租住房保障。
各项事业全面发展,和谐宿迁建设有了新的进步。义务教育阶段免收学杂费1.85亿元,农村小学、初中学生人均公用经费分别由230元、350元提高到300元和500元。按照不低于国标工资5%的标准提高了教师津补贴。农村中小学债务化解基本完成。新办“春蕾班”32个,6.5万农村留守儿童住进寄宿制学校。初中毕业生升学率达96.9%,连续第四年保持苏北第一。高考本科达线9413人,比上年净增1528人。泗阳致远中学成为全省第一所通过省四星级高中验收的民办学校。市技工学校通过国家级重点技工学校验收,宿迁技师学院获批挂牌,9所职业学校通过省四星级和三星级验收。市骆马湖示范区职教园区在校生超过2万人,全市职业学校在校生达到11.9万人,占全省比例提高到9.6%,普职比调整到4.5:5.5。市人民医院升格为三级乙等医院。新建乡镇卫计服务中心45个,计划生育率达到95.2%。建设农村党群服务中心464个、体育健身活动中心89个、“农家书屋” 133个,新增通有线电视行政村388个、新发展农村用户18.6万户,在苏北率先完成乡镇达标文化站建设任务。成功举办了全国小轮车冠军赛、全国摩托车越野锦标赛暨国际邀请赛,胡道亮在北京残奥会上荣获2枚击剑金牌。坚决落实“环保优先”方针,建立了“河湖长”制度,全面推进秸秆禁烧,新栽植树木1100万株,市区全年空气质量良好天数达331天、良好率90.4%,被联合国环境规划署授予 “环保节能新型示范城市”称号。着力强化基本农田保护,扎实推进土地节约集约利用,土地“三清”、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经营性用地出让等工作取得显著成绩。高分通过公安部、科技部科技强警示范建设城市验收考核,安全生产事故、死亡人数保持“双下降”,食品药品安全监管工作得到有效加强,全国两会、北京奥运期间实现“进京零上访”。全力支援地震灾区抗震救灾,受到了上级领导和灾区人民的高度评价。当选为“中国改革开放30年优秀集体”,区域形象得到新的提升。此外,统计、审计、金融、物价、人防、气象、工青妇、工商联、残疾人、民族宗教等各方面事业都有新的发展,党的建设、精神文明建设和民主法制建设取得了新的进步。
过去的一年,全市经济社会始终保持持续快速发展的良好态势。这个成绩的取得,是在国际经济环境急转直下、国内经济运行困难明显增多的严峻形势下,全市广大干部群众同舟共济、拼搏奋斗的结果。但我们也要看到,受金融危机快速蔓延和国内外经济明显减速的影响,我市部分主要经济指标增速也出现了放缓势头。与2007年相比,GDP、财政一般预算收入、固定资产投资增速分别回落0.6个、22.8个和8个百分点,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工业用电量增速回落0.8个和7.8个百分点。加上经济生活中尚未解决的深层次矛盾和问题,今年经济运行中的困难可能更多,招商引资难度加大,企业经营困难增加,节能减排任务艰巨,改善民生、维护稳定需要付出更加艰苦的努力。
逆境既是挑战,更是机遇。差距可能在逆境中拉大,也可能在逆境中缩小。历史经验表明,越是在经济发展陷入低谷的时候,越是发展中地区实现后发快进、加快赶超步伐的崛起良机。当前,我国扩大内需、促进经济增长的政策导向十分明确,最近两年,国家将直接投入1.18万亿元、省里投入6500亿元用于扩内需、保增长,为我们争取项目提供了历史难觅的契机;江苏沿海开发上升为国家战略,宿迁整体纳入长三角发展规划,省委、省政府扶持宿迁的效应不断放大,为我们加快发展提供了更加广阔的空间;一批新引进的投资数亿元甚至数十亿元的“航母”型项目,一批逐步成长壮大起来的大中型企业,使我们具备了继续保持经济增长走在全省前列的雄厚基础。全市上下一定要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为动力,围绕促增长、促发展的“双促”主题,按照“坚持好快干、跨越不动摇”的总体要求,抢抓国家实施积极财政政策和适度宽松货币政策的大好机遇,充分发挥投资拉动作用,以项目推进为主线,以有效投入为抓手,咬定目标、高点定位,攻坚克难、埋头苦干,全力推动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今年,全市要确保GDP增长14%,财政一般预算收入增长30%以上,50万元以上固定资产投资增长40%以上;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25%;进出口总额增长30%,外商直接投资增长35%;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13%,农民人均纯收入增长12%;完成省下达的节能减排任务。
一、坚持一手抓招大引强、一手抓做大做强,全力保持工业经济快速增长势头
促增长、促发展,关键在工业。要坚定不移地走新型工业化道路,不断强化扶持服务,积极化解要素制约,努力在重大项目引进、骨干企业培育上取得新的突破,确保全市工业固定资产投资增长50%以上,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长20%以上。
集中力量引进和建设重大项目。按照全员招商、专业跟进、主帅出征的要求,大力开展“亿元大项目推进年”活动,迅速掀起招商引资“春季攻势”。针对国家和省扩大内需的投资导向,围绕食品饮料、纺织服装、金属加工、化工医药、木材加工、机械电子、新材料、新能源以及服务外包、文化创意等区域新兴主导产业发展,着力引进一批科技含量高、投资强度大、抗风险能力强、资源消耗少、污染排放低的大项目,努力在国际500强、国内500强、行业50强企业引进上实现新突破。强化产业链招商,围绕重大产业、重点企业、重要客商,积极引进配套项目,加快形成产业集群。全年确保协议引进固定资产投资亿元以上工业项目200个、新开工亿元以上项目100个、新竣工亿元以上项目100个。切实加强在建重大项目的帮办服务,全力推动德顺纺织在二月份、翔盛粘胶纤维在一季度、金鑫轧钢在上半年、林通化工在八月份、可成科技在九月份实现投产。尽最大努力争取林浆纸一体化、燃料乙醇等特大型项目获批落户,并早日开工建设。
全力以赴扶持重点企业。深入开展“企业发展促进年”活动,加大“规模企业上台阶”、“微小企业进规模”工程实施力度,全力帮助50强企业进一步做大做强,推动50户成长型微小企业晋级规模企业。确保年内新增销售收入超10亿元企业5家以上、超20亿元企业2家以上,规模以上企业新增350家。多形式、多渠道推动银企合作,允许支持工业经济发展专项资金用于骨干企业临时周转,努力保证有市场、有效益、有产能企业的流动资金合理需求。建立完善煤电油运紧急调度制度,优先保证重点行业、重点项目、重点企业的生产需要,确保重点骨干企业产能得到充分发挥。加强工业经济预警分析,及时了解运行状况和发展走势,从产业政策、财政金融等方面帮助企业化解困难。进一步增加财政资金投入,加大对工业经济支持力度,切实兑现对企业的优惠扶持政策。
全面提升园区建设发展水平。按照统一布局、资源共享、差别竞争、错位发展的思路,借鉴苏宿工业园区规划建设理念和标准,全面修编调整各开发区特别是城区五个开发区规划,不符合总体规划要求的项目坚决实行“一票否决”。高标准推进园区基础设施建设,确保一般区域达到“八通一平” 、重点区域达到“九通一平”、重点项目实行“量身定做”。加快南北共建园区建设,年内苏宿工业园区新开工亿元以上工业项目不少于3个,其他园区确保1个以上。按照集中、集聚、集群发展的要求,切实加强专业特色园区建设,市区着重打造恒力纺织、洋河酿酒、箭鹿毛纺、宿豫钢铁、彩塑包装、娃哈哈饮料、翔盛化工、可成电子八大专业特色工业园;沭阳县围绕天能电池、科技软件,泗阳县围绕节能灯具、纺织服装,泗洪县围绕机械电子、食品加工、双沟酿酒,也要加快培育一批专业特色园区。促进重点乡镇工业集中区健康快速发展,年内全市新培育销售收入超10亿元的乡镇工业集中区2个、超5亿元的乡镇工业集中区5个。
千方百计推进技术创新。认真实施60个省市重点技术改造项目、60个省市科技创新项目、60个中小企业自主创新项目,引导企业加大科技研发和技术改造投入,全年新增省级以上技术中心2家、省级以上高新技术产品50个。加强科技创新创业载体建设,市科技创业服务中心第三幢孵化楼确保年内开工,总孵化面积达到1.2万平方米;各县(区)科技创新服务中心年内建成。加强与高等院校、科研院所联系对接,促进产学研合作,推动年产值3000万元以上企业与高校院所建立正式产学研合作关系、年产值亿元以上企业与高校院所联合建立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不断加强人才队伍建设,办好企业经营管理人员高研班、“企业家课堂”,按照“项目+人才”的模式,加快高层次人才集聚,全年确保引进省高层次创新创业人才10名以上,引进领军人才(团队)20个。坚持以工业化带动信息化,继续加强地产品配套信息平台、企业物流信息平台建设,启动建设外贸进出口信息平台,促进企业降本增效。
坚持不懈发展开放型经济。积极开展境外招商活动,主攻港台及珠三角地区,在巩固拓展对港招商的同时,精心筹办苏台经贸洽谈会,组织一次赴台宣传推介活动,吸引更多境外资本和产业向宿迁转移。全年确保新批外商投资企业50家,实际到账外资不低于1.5亿美元。鼓励更多生产企业开展自营进出口业务,全年新增进出口经营企业80家以上,新增年出口额超千万美元企业2家。大力支持企业参加境内外专业展览会,全年组织相关企业参加专业境外展不少于25次。加强对外经济合作,全力支持秀强玻璃、特力机械、精科公司等企业到境外投资发展,鼓励江苏嘉隆公司、江苏铭豪公司、宿迁建设集团开拓海外工程承包市场,带动更多企业“走出去”。加快海关、国检大楼建设,确保年底前投入使用。力争宿迁经济开发区尽快建成保税仓库、尽早获批为出口加工区。加快宿迁经济开发区、市骆马湖示范区服务外包集聚区以及沭阳县软件园的配套设施建设,吸引更多企业入驻,确保全年服务外包主营业务收入超过3亿元。
二、着力推进重大基础设施建设,不断提升城市品质、增强城市功能
抢抓国家和省加大基础设施建设投入的历史性机遇,结合第三轮城市总体规划修编,加快建设和谋划推进一批重大基础设施项目,其中市区128项、计划总投资345亿元,全面增强城市的综合承载和辐射带动能力。
进一步完善交通运输功能。全力争取宿宿淮铁路上半年开工建设,宿新高速年内完成投资2亿元,加快国道205宿迁段、省道245沭阳至泗洪段、省道249宿迁至靳桥段、省道330宿迁段等国省干线公路改造步伐,完成宿城区张刘线、民便路南延段建设改造任务。超前谋划并积极开展徐宿铁路、徐宿连运河、徐宿淮城际交通、宿迁中心港物流枢纽等项目前期工作,加快建设宿迁港泗阳作业区,不断完善提升区域综合交通运输体系。加强市政道路桥梁工程建设,宿豫区黑龙江路、宿城区五路八桥一河、苏宿工业园区四路以及市府新区道路维修、宿迁经济开发区道路配套等工程年内全部完工,黄河三号桥年底前完成主体工程,运河一号桥确保启动改建,努力构建分布均衡、密度适宜的城市交通网络,增强中心城市道路通行能力。
进一步完善公共服务功能。制定更加灵活有效的鼓励政策,积极促进房地产业稳定发展。确保全年新开工房地产面积500万平方米、竣工200万平方米,其中市区分别达到236万平方米和94.4万平方米,已建在建高层建筑达到180栋。提高文教卫体等社会服务设施配套水平,不断完善市职教园区基础设施,按计划推进未成年人社会实践基地暨青少年创业园、市体育运动中心、全民健身中心建设,加快市人民医院病房楼、钟吾医院病房楼、市神经精神病防治院建设步伐;市委党校综合楼年底前全部完工,市民政福利综合服务中心年底前实现主体封顶,市110指挥中心、市国土资源综合服务中心、市人力资源市场、水务大厦、江苏银行营业办公楼、民丰银行营业楼启动建设。加快推进供水、供电、供气、供热、通信及消防防灾等工程,开工建设市第二水厂,骆马湖示范区自来水厂9月底前投入运行;南水北调宿迁境内5大泵站建设全面启动;市区电网及苏源热电改造工程年内完工,凯迪热电厂两台机组上网发电;城区通信工程年内竣工;宿城新区消防站、宿豫区城市防洪、区府广场人防建设等工程年内主体完工。启动建设市数字城管指挥中心和基础数据共享平台,加快打造“数字宿迁”。
进一步完善商贸配套功能。大力发展大型商业设施,年内中心城市启动建设一座五星级宾馆,各县(区)新建一座四星级宾馆、并筹划五星级宾馆建设。古黄河滨水核心区宝龙城市广场和金鹰国际商城、凯林瑞·巴黎都市要加快建设进度,金田国际广场、中闻商业广场、苏豪银座、城市雅居尽快开工,骆马湖示范区商务大厦及城市展览馆按计划推进,宿豫工贸大厦年底前完成主体工程,市区金柏年广场年底前投入运营;宿迁粮食物流中心、项里御景苑二期、苏州路商业街、果园街综合开发年内基本完工,温州家具城一期、淮海建材城二期、宿迁义乌国际商贸城精品街二期分别完成10万平方米市场开发,渔文化商贸街、晓店镇区商业步行街分别完成2万平方米土建工程,市农副产品综合批发市场启动建设。加强景区景点和旅游服务设施建设,重点创建骆马湖省级旅游度假区,修复乾隆行宫景区,加快建设骆马湖休闲目的地、湖滨中德度假村、穆墩岛度假酒店等重大旅游设施项目,抓紧做好骆马湖水上(戴场岛)旅游开发前期工作,积极申报洪泽湖湿地生态水景苑、沭阳苏北花卉园为4A级景区,确保年内新创建4A级景区1家。
进一步完善环境保护功能。突出加强中心城市水环境综合治理,尽快启动实施 “一湖四河”水系沟通工程,加强民便河、马陵河整治,实现湖水进城、水质提升。大力推进环境与节能减排设施建设,全市确保新增污水处理规模11.5万吨/天,完成5000吨COD削减任务。宿豫污水处理厂一期二步工程确保年内全部完工,洋河镇污水处理厂二期工程完成工程量的70%,骆马湖示范区生活污水处理厂年底前投入运行。加快推进城区污水管网配套工程建设,洋河镇污水管网工程确保年内完工,古山河、六塘河水质断面达标整治工程年底前通过验收。南水北调截污导流工程建成提升泵站2座,铺设截污管和尾水输送管29.8公里。环境预警平台及第二饮用水源地水质自动监控系统上半年投入使用。国电(宿迁)热电有限公司、苏华达新材料股份有限公司脱硫工程确保年内完成。加快完善市区环卫设施,提高城市环卫保洁水平。大力实施居住区、道路、公园、河滨绿化工程,有序推进省第七届园艺博览会园博园建设,启动宿迁水上公园、运河湾自然农园等重点生态工程建设,深入开展森林资源二类调查,积极建设“国家森林城市”,确保年内创建成国家级园林城市。
三、切实加大“三农”投入力度,更好地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和农村繁荣
扩大内需,最大的潜力在农村;保持经济平稳快速发展,重要的基础支撑在农业。按照十七届三中全会的战略部署,不断加大统筹城乡发展力度,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促进高效规模农业发展,努力保持农业农村发展的良好势头。
加快发展优质高效农业。继续立足资源优势、产业基础,不断强化规划、政策的导向作用,促使各类要素资源向优势产业区域聚集,提高高效农业发展规模和档次,全年确保新增高效种植业面积30万亩、高效渔业面积10万亩、设施农业15万亩,畜禽规模养殖比重提高6个百分点以上。加大农业招商引资力度,精心办好生态农业博览会及花木节、杨树节、螃蟹节等相关节会,全年完成农业招商引资任务32亿元。大力培育农业龙头企业,调整新增市级以上龙头企业10家。各县(区)着重在“五个一”上下工夫、上水平,即启动建设1个生态农产品加工产业园、重点打造1个特色农产品交易市场、引进1个亿元以上农业项目、培育1个省级以上龙头企业、建成1个万亩以上优势产业核心区。高度重视农产品质量安全建设,加快发展循环农业、生态农业,完善农产品质量检测体系,市农产品质量检测中心确保上半年投入使用,各县(区)农产品质量检测中心年内建成。积极实施品牌农业战略,全市确保新增无公害农产品10个、绿色食品10个、有机食品2个,新创建农产品省著名商标2件、市知名商标15件,创建省级名牌农产品4件。加强重大动物疫病防控和畜产品安全监管,完善畜牧兽医体系,切实保障畜牧业的安全健康发展。
大力改善农村发展条件。继续完善农村道路交通设施,高标准完成379公里道路、59座配套桥梁、24个农村客运站建设任务,确保年底前以行政村为单位全面消灭“断头路”,所有符合通车条件的行政村全部开通农村公交线路。不断加强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建设,认真实施好大中型灌区改造、丘陵山区水源、洼地圩区综合治理以及防汛岁修等农村水利工程,继续推进县乡河道疏浚和村庄河塘整治,确保完成394条县乡河道、1791处河塘的疏浚整治任务。加大农业综合开发力度,推进高产稳产农田建设,全年改造中低产田28万亩。积极推广农机化新技术、新机具,提升农业机械化水平。加快广播电视进村入户步伐,年底前光缆通村率达到100%、入户率达到40%以上。
全面优化农村生活环境。科学调整农村集中居住点规划,把总数控制在2000个以内。着重深化市级康居示范村、环境整治村规划,更好地指导镇村开发建设。重点加大对中心镇投入,积极引导小城镇创建精品街区,提高开发品位,繁荣农村市场,不断增强集聚和带动作用。加快推进农民集中居住点、康居示范村建设,每个乡镇按照康居示范村标准至少再启动一个集中居住点建设,确保启动村总数达到260个,年内新建农户住宅6000户。全面开展农村环境综合整治,已建康居示范村全部进行生活污水生态化处理试点,并完成环境绿化、功能配套、垃圾处理等各项建设,全年确保完成250个村的整治任务,建成省级环境综合整治示范村10个以上。加强以沼气为主的农村清洁能源建设,积极推广秸秆气化利用,对所有规模畜禽养殖场逐步配套大型沼气设施,年内新建户用沼气池4000个、实施畜禽养殖场沼气治理工程10处、建成农村沼气物业化服务管理站6个、完成改厕3.5万户,最大限度地降低面源污染。大力开展植树造林活动,全年新植树1000万株。高质量实施农村饮水安全工程,高标准解决78.54万农村居民饮水安全问题。
不断加大脱贫攻坚力度。咬定2012年基本消除绝对贫困现象目标,深入推进“千村万户帮扶”、“牵手致富”工程,加快薄弱地区、贫困农户脱贫致富步伐。全年落实扶贫小额贷款2.6亿元以上,确保26万以上贫困人口实现脱贫、300个经济薄弱村集体经济收入突破5万元,其中254个省定经济薄弱村农民人均纯收入增幅高于当地平均水平2个百分点以上、26%以上贫困人口实现脱贫。强化泗洪西南岗脱贫攻坚工作,完成水源工程建设两年规划任务,高标准实施小水库除险加固工程,加强中低产田改造,加快畜禽、蔬菜、蚕桑、林果等高效农业发展。完善激励机制,推进200家规模以上企业与经济薄弱村挂钩帮扶,努力使集体经济收入为零的经济薄弱村实现村企挂钩全覆盖。加强扶贫培训,积极探索采取政府或后方单位补贴的形式鼓励企业吸纳贫困劳动力就业,全年培训转移贫困劳动力3万人以上,努力使每个有劳动力的贫困农户家庭至少有1人转移就业。
四、认真解决好涉及群众利益的热点难点问题,千方百计维护社会和谐稳定
加强社会建设,着力改善民生,是实现促增长、促发展目标的重要内容。必须统筹好发展经济与促进和谐、维护稳定的关系,实现民生改善与经济发展双赢,更好地凝聚人心、提振信心。
多措并举促进创业、稳定就业。大力弘扬创业文化,增加创业贷款贴息资金安排额度,重点抓好对退役士兵、下岗失业人员、失业登记高校毕业生、农民工的免费创业培训,全年新增个体工商户2.6万户、私营企业2800家,新带动就业4万人以上。大力开展职业技能培训,全年培训农村劳动力6万人,完成再就业培训2万人。继续抓好农村劳动力内转外输,关注可成科技、波司登服饰等用工大户需求,积极帮助返乡务工人员寻找就业岗位,全年新转移农村劳动力6万人。认真落实就业再就业扶持政策,着力帮助新失业人员和“4050”人员、残疾人等特殊群体就业,给予被征地农民与城镇失业人员同等就业扶持。年内确保实现城镇新增就业2万人,城镇失业人员再就业8000人,其中通过政府购岗帮助困难群体实现就业2000人,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以内。健全完善公共就业服务体系,建立规范统一的人力资源市场,强化劳动力资源数据库的动态管理和维护。切实加大就业资金投入,今年全市安排就业再就业资金1.2亿元,确保就业再就业工作深入有序有效开展。
努力推进社会事业协调发展。坚持内涵提升和特色建设并重,均衡发展基础教育,大力发展职业教育,提高高等教育办学层次,继续旗帜鲜明地扶持民办教育发展。确保年内义务教育普及率、巩固率分别保持100%和98%以上,初中毕业生升学率稳定在97%以上,普职比达到4.3:5.7,力争把市技工学校建成国家级高级技工学校和省级技师学院。在义务教育学校实施绩效工资,提高教师待遇。全面实行职业教育毕业证与职业资格证“双证”制度,大力开展职业技能鉴定,全年确保鉴定4万人以上。继续坚持把卫生工作的重点放在农村、放在基层,确保年内农村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建成覆盖率达到60%以上。严厉打击无证、无资质、超范围行医以及发布虚假广告等非法行为,严肃查处开大处方、过度检查、开单提成以及各种乱收费行为,维护广大患者的切身利益。坚持依法治育,加快推进计划生育优质服务全覆盖,年内新改建县乡“世代服务”中心8个,70%的村级服务室完成改建任务,全年计划生育率达到95%以上,人口出生率控制在10‰以内。认真开展全国第三次文物普查,做好明城墙遗址保护、大运河“申遗”、非物质文化遗产普查及申报等工作,积极创建历史文化名城。深入开展“绿色网吧”创建和文化“三送”活动,促进社区文化、家庭文化、乡村文化建设,确保完成600个“农家书屋”建设任务。认真备战省十七届运动会,不断丰富群众体育生活。
全面提高社会保障水平。完善“五险合一”经办管理机制和企业退休人员社会化管理服务机制,全年“五险”扩面合计新增10万人以上,按政策提高企业退休职工养老金待遇。继续完善城镇居民医疗保险制度,对市区实行统筹管理,逐步提高待遇水平,确保全市参保率达到96%以上。扩大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补偿范围,提高补偿比例,确保参合率稳定在98%以上。加强农村社会保障体系建设,扎实推进农村新型养老保险试点,认真落实被征地农民生活保障政策。城乡低保标准分别提高到每人每月210元和130元,并及时足额发放物价补贴。加快发展社会福利事业,切实加强老龄工作,市儿童福利院确保年内投入使用,各县(区)分别建成一所示范性养老服务机构,全市五保集中供养率达到60%以上。加强残疾人工作,对无固定收入重残人员生活给予救助,为不同类型残疾人提供手术、康复及用药等服务。大力发展慈善公益事业,深入开展慈善助孤、阳光助学、明天计划等行动,新创办职业技术“春蕾班” 10个。加大保障性住房建设力度,全年新建经济适用房(蓝领公寓)3500套,完成廉租住房保障667套,切实保证困难群众住房需求。全力支援四川地震灾区灾后重建工作,确保完成实物工作量不低于6000万元,帮助3000户灾民住进永久性住房。
全力维护社会和谐稳定。积极发展基层民主,建设城乡和谐社区。深入开展“阳光信访”推进年和信访秩序规范年活动,继续坚持县(区)委书记大接访、领导干部下访等制度,扎实推进信访“四无”县区、“四无”乡镇(街道办)和“六无”村居创建,努力把问题解决在基层、在萌芽状态。高度重视维护企业稳定,坚决执行工程建设领域工资支付管理和工资支付担保暂行办法,积极防范、及时处置企业生产经营风险所引发的问题。不断强化社会治安综合治理,持续开展平安创建活动,加强治安防范和基层基础工作,着力构建社会治安“大防控”格局,依法惩治各种违法犯罪行为,增强群众安全感和满意度。加强食品和药品市场整治,严厉打击假冒伪劣产品。强化价格监测预警和监督检查,维护市场价格秩序,减轻企业和群众负担。严格落实安全生产责任制,大力开展安全生产专项整治,强化隐患排查治理,坚决防止重特大事故发生。
五、深化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努力构建更具活力的体制机制
抓住作为全省区域协调发展试点市的机遇,针对工作中不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积极推出有利于促增长、促发展的新办法、新举措,以改革创新破解发展难题,掌握工作主动权。
强力推进新一轮效能革命,打造高效的服务型政府。不断巩固和深化“两集中、两到位”改革成果,严格控减审批事项和收费项目,大力推行限时办结超时默许、并联审批缺席默认和上门办理、先办后理等制度,全面提高审批效率和服务质量。推进行政权力网上公开透明运行,加快实现行政权力运行数据化、流程标准化、办公网络化、信息公开化,加强对权力的有效制约和监督。继续办好“网上宿迁”公众交互平台、“12345”政府服务热线,加强“电子政务”建设,强化政务公开、政府信息公开和公共企事业单位办事公开。深化招标投标管理改革,扩大进场范围,强化统一监管,推行电子程序化管理,切实规范招投标行为。不断规范财政资金管理,强化审计监督,提高资金使用效益。继续完善并坚持领导干部学法制度,提高各级机关工作人员依法行政的意识和能力,切实履行好公共服务职能。
不断深化金融创新,提供可靠的资金信贷支持。大力吸引股份制商业银行、证券公司、保险公司等金融机构进驻宿迁,进一步完善金融组织体系,今年力争再有2家股份制商业银行到宿迁设立分支机构,支持江苏银行宿迁分行增设3家县级分支机构,推动各金融机构到开发区和乡镇设立营业网点,争取再组建4家村镇银行、5家农村小额贷款公司。引导和激励各商业银行落实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扩大贷款投放规模,确保年末贷款余额达到430亿元,增长30%以上,其中工业贷款占全部贷款比例达到25%以上。推进投融资机制创新,利用城建投资公司、交通投资公司、水务投资公司、国有资产管理公司平台,整合资源,有效运作,为经济建设提供更有力的资金支持。创新银企合作方式,按季度组织银企洽谈会,强化银企直接对话,努力缓解中小企业融资难问题。加强金融生态环境建设,促进经济金融协调健康发展。整合优化担保资源,利用财政资金注入,引导多方面资金进入担保领域,做大担保公司规模,年底前全市担保金总额实现翻番、达到14亿元,亿元以上规模担保机构达到8家。积极探索开展各种新型农业保险业务,满足多层次的农业发展需求。
统筹推进农村配套改革,构建科学合理的经营管理体制。以规模、质量建设为重点,大力培育农民新型合作组织,引导农民参与专业合作、土地股份合作、社区股份合作,全年新创办农民合作经济组织500个。鼓励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发展农业适度规模经营,全年新增土地流转面积60万亩。强化耕地保护和节约集约利用意识,结合农民集中居住点和康居示范村建设,积极实施“万顷良田”建设工程,加强土地复垦开发整理,继续开展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促进土地资源的科学配置和节约利用。今年每个县(区)分别启动1个农用地整理规模在1000公顷以上的“万顷良田”建设工程试点,全年确保新增耕地6000亩,持续保证耕地总量的占补平衡有余,积累更多的建设用地挂钩指标。结合户籍制度改革,研究调整城市保障性住房销售政策,鼓励符合一定条件的农民和新就业群体按照优惠政策购买经济适用房、定销商品房等保障性住房,降低农民进城入住成本,集聚城市人气商气。认真落实征地制度改革政策,适当提高征地补偿标准,探索建立“先保障、后征地”制度,切实解决被征地农民的长远生计问题。
六、紧紧围绕促增长、促发展目标,全面抓好各个环节的工作落实
逆境是意志和品格的试金石。越是困难的时候,越能体现出一级组织、一支队伍、一名干部的能力和水平。各级、各部门务必以创业的工作激情、创新的工作要求、创优的工作目标,一刻不懈怠,丝毫不松劲,千方百计推动各项工作任务全面落实。
要更加积极地抢抓机遇,全力增加有效投入。有效投入是促增长的动力源、促发展的生命线。国家和省扩大投资、促进经济增长的宏观背景,既为项目的争取实施带来了重大机遇,也是对各地、各部门执行力、运作力的重要考验。在以项目为依托、为载体,努力争取上级资金支持的同时,充分发挥政府投入的“四两拨千斤”作用,通过资本运作、资源整合,创新投融资机制,大力吸引各个领域的社会资本投入。对于已经列入中央和省投资计划的89项重大建设项目,以及已经确定的中心城市重点基础设施工程,具备条件的要抓紧开工,暂时不具备条件的要创造条件开工,尽快形成实际工作量,早日建成发挥效益。坚持从本地、本部门实际出发,在重点产业、重大基础设施、民生工程、生态环境建设等方面,继续规划论证包装一批项目,主动上门,积极对接,力争有更多项目纳入国家和省计划盘子,确保新增项目源源不断,有效投入快速增长。切实加强审计监督,既确保项目早日建成、发挥效益,又保证资金安全、干部安全。
要更加主动地承担责任,带头抓好工作落实。“在其位,谋其事”。始终怀有工作责任心和发展使命感,是一名合格的领导干部必须具备的基本素质。特别是在当前复杂的经济形势下,各级干部尤其是主要负责同志必须始终保持头脑清醒,积极应对各种挑战,顶着压力走,迎着困难上,切实担起第一责任人的责任。对事关重大的中心工作、重要问题,要态度明朗、敢于拍板,切忌患得患失、推诿塞责。认真落实市领导重大项目建设责任制,继续采取风险抵押金的办法,把各级干部推向经济社会发展的第一线,使手中的权力和担当的责任相一致。按照“纵向到底,横向到边”的要求,将每一项具体的任务都分解和落实到基层、到人头,把目标分解的过程变成落实责任的过程、鼓劲加压的过程、凝聚合力的过程,让机关干部人人肩上有任务、个个头上担责任。
要更加扎实地转变作风,深入一线解决问题。舒舒服服成就不了大事业,按部就班实现不了快发展。在困难和矛盾比较集中的情况下,既要有做好工作的信心和决心,更要有应对挑战、克服困难、化解矛盾的办法和举措。各地、各部门特别是领导干部要带头树立实事求是、真抓实干的工作作风,坚持时时、处处、事事抓落实、抓到位。牢固确立服务意识,更加主动地服务企业、服务投资商、服务项目推进,坚持多服务少检查、多指导少罚款、多支持少收费。不断优化政策服务、优化金融服务、优化平台服务,继续组织好“千名干部帮千企”活动,面对面地研究和解决实际问题,实实在在地帮助企业排忧解难,努力在“寒冬”大环境下创造“温室”小环境。要善于抓重点、抓关键,对一些牵涉全局的重大问题、重点工作,主要领导必须沉下心来、扑下身子,亲自组织落实,经常检查过问,确保落实到位。对一些矛盾较集中的信访稳定问题,在认真落实包案制度的基础上,主动研究措施,找准症结所在,拿出解决办法,依法遵规化解。
要更加严厉地督查问责,切实保证政令畅通。督查是确保任务落实、目标完成的有效手段,是推动政府机关高效运转的重要力量。着眼于建立健全权威高效、运转自如的督查督办机制,不断增强以督查改善工作、促进整改、推动落实的实际效果。今后,对市委、市政府作出的重大决策、重要部署,要进行全过程的督查督办,并根据实际完成的工作量进行严格考核。已经完成的查成效,必要时可以请专家评估,看是不是达到预期目标,将来能不能经得起时间的检验和群众的评判;正在落实的查进度,定期公布进展情况,形成强力推进之势;没有落实的查原因,深挖影响落实的症结,打通影响落实的环节,处理影响落实的人员。通过强有力的督查,从而保证市委、市政府的政令畅通。
同志们,做好今年的各项工作,保持经济社会持续快速发展,任务艰巨,责任重大。全市上下一定要在科学发展观指引下,坚定必胜信念,合力攻坚克难,确保全面完成各项目标任务,不断开创经济社会发展新局面,为顺利实现“十一五”规划奠定更加坚实的基础,以优异的成绩向建国60周年献礼!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