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顾民航改革开放伟大实践为新时代民航强国建设献策
——民航改革开放40周年座谈会发言摘要
编者按 12月11日,民航改革开放40周年座谈会在京召开,回顾改革开放40年来民航发展建设历史性成就和根本性变化,总结民航改革开放40年的经验,推动民航高质量发展,激励民航广大干部职工为实现民航强国宏伟目标不懈奋斗。会上,民航局老领导以及相关单位主要负责人结合亲身经历、工作感悟以及各自单位发展成就和历程,回顾民航40年改革开放的伟大实践,并为新时代民航改革开放和民航强国建设建言献策。本报对发言内容进行摘编,以飨读者。 豪情满满忆发展 斗志昂扬展未来
民航局原局长 李家祥
我们召开民航改革开放40周年座谈会,总结民航过去发展经验,展望民航未来发展,既符合中央庆祝改革开放40周年的总体部署和要求,对推动民航健康发展也有重要意义。我结合自己在民航的工作经历,谈一下对民航改革开放的体会。 一是民航改革开放一定要围绕中央的方针路线政策和国家发展大局来进行。改革开放40年来,我国整体发展取得了巨大成就。40年来,民航的旅客运输量年平均增长率高于国家GDP的增幅,飞机数量、飞机总载客量、货邮运输总量也都实现了大幅增长。民航发展得益于中央确定的改革开放大战略,同时在改革开放中贡献了自己的力量。我们要更加坚定地围绕中央大局行动,更加坚定地执行中央决策,让民航持续健康发展。 二是民航在改革开放中勇于打头阵、当先锋。我2000年到民航工作,2007年到民航局工作,感受到民航的改革开放一直走在相关行业前列。每一次中央确定的重大改革,都有民航的参与,并在每个阶段都交出了良好的答卷。民航人勇于推动改革,而改革也成为了民航发展的强大动力,比如民营航空公司的存在,体现的就是民航改革过程中的资本多元化发展。 三是民航改革开放一定要坚持走市场化、国际化道路。改革主要是搞市场经济,走市场化道路,同时民航的行业特点又要求我们对标国际,借鉴国际经验,走国际化道路。我在任民航局局长期间,与三任美国大使会面,他们都问我中国民航快速发展原因。我说,就是始终坚持改革开放,用改革促进市场化,用开放促进国际化。 四是民航发展一定要依靠中央的支持和社会的参与。民航发展不能单纯依靠本行业,必须融入社会改革开放大潮中,多方借助社会力量。2012年,国务院出台《关于促进民航业发展的若干意见》,提出民航业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重要的战略产业,标志着民航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作用大大提升。另外,1978年民航在全国综合交通体系中的占比不到1%,而今年上半年达到31%,民航的地位和作用不可同日而语。 五是民航安全管理要始终坚持安全第一。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民航安全。改革开放40年来,民航安全管理实现了由观念到理念、由感性到理性、由经验到规章制度手册的转变,特别是加强了新技术的运用,对民航安全发展有很大促进作用。 六是要团结一心促进民航发展。40年来,民航不断深化改革,民航行业各主体隶属关系不断变更,但是民航的行业特点是不可分离的。航空公司、机场、空管等各主体在民航生产运行过程中彼此不能分开。长期以来,广大民航人很好地坚持了团结协调、共同奋斗的作风,这一点是弥足珍贵的,要始终不渝地保持。 回顾过去,我们豪情满满;展望未来,我们斗志昂扬。我相信,未来民航人一定能创造出更加辉煌的业绩,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不懈奋斗! 改革开放为民航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原民航总局局长 刘剑锋 1998年6月,中央决定调我到民航总局工作,时任国务院副总理的吴邦国同志与我谈话,要求民航:一是确保安全第一;二是力争尽快使全行业扭亏为盈;三是继续深化民航的体制改革,要达到政企真正分开,进一步转变政府职能,进行资产重组,优化配置,打破垄断,鼓励竞争。总之,就是要符合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要求。 自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全国各行各业都开始了改革开放的伟大进程。邓小平同志高瞻远瞩,在1980年作出“民航一定要企业化”的指示,为民航改革发展指明了方向。民航逐步走上了企业化道路。至1992年底,民航系统通过改革,开始了政企分开的第一步,形成了地区管理局、航空公司、机场分立的新管理体制。1993年以后,民航管理体制、运行机制等方面的一些深层次矛盾和问题逐渐显现:作为政府管理机构的民航总局仍直接管理航空公司等企业的人、财、物,直接管理着全国多数机场。同时,民航运输能力布局分散;航空公司数量多但规模小,在国内市场竞争不规范,在国际市场竞争乏力;民航企业和机场资产负债率高、效益低,甚至出现亏损。针对以上问题,民航总局从1996年开始组织力量,不断研究论证,提出了民航进一步改革的初步设想。 1998年6月23日,我到民航总局就任,7月、8月连续召开局党委会、党委扩大会和局机关机构改革动员大会,同时建议局党委同意并报国务院重新设置主管体制改革的政策法规司。几年之间,民航内部从机关到企业、机场等基层单位,从内部到外部,都召开了大量的协调会,改革的深度和力度前所未有。 党中央、国务院对民航的改革非常重视。2002年1月23日,第121次总理办公会议讨论通过了民航改革方案。1月31日,中央政治局常委会批准了这个方案。2002年3月3日,国务院下发了国发〔2002〕6号文件,即《国务院关于印发民航体制改革方案的通知》,要求全国认真贯彻执行。 这次改革的主要内容是:改革民航企业的行政隶属关系,真正做到政企分开;重组民航运输及服务保障企业,建立现代企业制度;机场实行属地化管理,充分调动地方积极性;转变政府管理职能,实行有效的行业管理等。这次改革是民航历史上最深刻、最广泛的改革,极大地解放了生产力,促进了民航业管理水平的提高。全方位、多层次的对外开放,使民航业迅速发展。此次改革之后,又经过十几年的发展,中国成为世界民航大国。 民航40年的发展之路是一条不断解放思想、改革开放之路,也是一条不断推进市场化、坚持对外开放、走国际化之路。改革开放为民航进一步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我们坚信,中国民航在党中央、国务院的坚强领导下,通过进一步深化改革,进一步扩大开放,经过全体民航人的不懈努力,在不久的将来一定能够建设成为民航强国。 推进改革开放 奋力攻坚克难
民航局原副局长、中国航空运输协会理事长 李军 民航改革开放始终走在前面,改革历程并非一帆风顺,在新时代将继续攻坚克难。 一、民航改革开放走在前面。在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之前,邓小平同志就对民航体制改革作出重要指示。到本世纪初,民航相继进行了三轮重大改革,此后改革不断深化。民航还创办了我国第一家中外合资企业。民航的改革开放,特别是政企分开的市场化改革,为什么启动最早,走在其他交通运输方式的前面?这主要由民航的战略地位和基本特性所决定。一是民航是现代化的交通运输方式,国家高度重视民航业发展。改革开放对这种现代化交通运输行业产生了巨大需求,只有改革开放才能适应客观要求。二是民航的国际性很强,全行业特别是领导者具有广阔的国际视野。民航要走向世界,必须参与国际竞争,扩大国际合作,实现国际接轨。当然,民航也是一个特殊行业,曾完全纳入军队建制。改革开放后,首先就是解决由军事化到企业化的转变。 二、改革开放并非一帆风顺。回顾所走过的历程,民航的第一轮重大改革,启动时推迟了一年。对第二轮重大改革的紧迫性和如何改法,开始时也存在不同认识。李总理同志主持反复研究确定了方案,实施共用了六年。第三轮重大改革下了很大决心,经过多方协调,其中机场管理体制改革不断探索。为坚定不移地推进改革,确保改革取得成功,我体会到有几点非常重要:一是要不断解放思想。改革之所以有阻力,主要是受到思想观念的束缚,推进改革一定要首先统一思想认识。二是着眼发展大局。改革肯定涉及利益格局的调整,一定要从大局出发,只要有利于国家,有利于人民,有利于行业发展,就大胆地改。三是坚持实事求是。尊重行业发展规律,适合不同阶段的发展实际。四是坚持问题导向。哪里制约发展的问题突出,就从哪里改起。五是注重积极稳妥。特别是在确保安全的前提下推进改革。 三、在新时代继续攻坚克难。党的十八大以来,国家的改革进程进一步加快。改革进入了深水区,需要啃“硬骨头”。当下民航发展的最大瓶颈是空域资源不足。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对推进空域管理体制改革提出要求。民航局党组积极促进这项改革,并加快民航空管系统的改革。与此同时,推进航空运输市场化,放开搞活通用航空,支持民营经济和吸收社会资本,进一步扩大开放,都迈出了新的重要步伐。推进空域管理体制改革难度很大。近几年航协代表会员单位配合民航局做了一些工作,将继续为此努力。我们还将实施航空客货运销售代理资质认可的改革。 建设世界一流航空产业集团
中国航空集团有限公司副总经理 冯刚 中航集团是民航改革开放的见证者,更是参与者。16年来,集团以世界一流航空产业集团为战略目标,各方面工作取得了长足进步。 坚持以改革促安全,始终强化系统建设、夯实安全基础。集团始终保持以高度的政治责任感和使命感对待安全生产工作,把保证航空安全放在一切工作的首位。在生产快速发展的同时,安全品质同步提升,事故征候万时率低于行业标准,安全飞行超过1300万小时。 坚持以改革促管理,始终敢为人先,锐意改革创新。成立之初,集团将机队和市场整合作为突破口,率先完成实质性一体化的航空公司。自党的十八大以来,集团以强化核心竞争力为根本,确立了集团化管控、专业化管理、集约化运行的管理体制改革方向。 坚持以改革促效益,始终拓展枢纽网络、提升盈利能力。建设以北京超级枢纽、成都国际枢纽、上海和深圳门户为一级重要节点的四角菱形结构和广泛均衡的国内、国际航线网络。坚持把枢纽网络建设与服务国家战略相统一,精准对接“一带一路”倡议,发挥国际国内并举传统优势,加快国际市场拓展步伐。近10年来,国航的航线总数增长了62%,国际航线增长了44%。 坚持以改革促党建,落实两个“一以贯之”。始终牢牢把握正确的政治方向,坚持把政治建设摆在首位,忠诚于党,忠诚于党的事业。 立足时代,展望未来。中航集团将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指引下,沿着全面深化改革的大道砥砺前行,以建设具有全球竞争力的世界一流航空产业集团的愿景为目标,走出富有中航集团特色的改革发展之路。 打造中华民族的世界级航空品牌
海航集团董事长 陈峰 作为我国民航业发展壮大的见证者和参与者,海航集团是中国民航业迅速发展的缩影。今年是海航创业25周年。在改革开放的时代背景下,在党中央、国务院,民航局,海南省委、省政府,各级党委政府及社会各界的大力支持下,海航从祖国南端边陲岛屿启航,紧扣时代脉搏,紧跟国家战略,与国家民航事业的发展壮大融为一体,打造了中华民族的世界级航空品牌,被称为“具有中国特色的全球卓越集团”。海航始终凝神聚力,做中华民族世界级航空品牌的创造者,做中国民航事业改革的开拓者,做国家战略在民航领域落地的践行者,做民航业社会责任的积极履行者。 作为我国民航业民营企业的排头兵,海航集团是党和国家支持民营经济发展的生动案例。初创时期的哺育让海航得以站稳脚跟、成功启航。民航总局为没有飞机、飞包机航线的海航颁发了经营许可证;为了解决资金问题,民航局和海南省委、省政府同意海航进行内联股份制、规范化股份制尝试与改造。成长过程中的支持让海航得以化险为夷、发展壮大。在2003年非典时期和2008年金融危机中,民航局和海南省委、省政府的援助,让海航“挺过寒冬”。关键时刻的关怀让海航得以找准方向、重拾信心。自2017年下半年以来,海航出现流动性困难。关键时刻海航得到了党中央、国务院的大力支持,民航局和海南省委、省政府伸出援助之手,全力帮助海航解决工作中的实际困难。 海航集团将不忘初心跟党走,扎根航空报党恩,助力实现民航强国梦。海航将深入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严守安全底线,聚焦航空运输主业,全身心投入到民航强国建设中。 闯出民营航空公司的创新发展之路
春秋航空有限公司董事长 王煜 2018年,在全国58家运输航空公司中,15家为民营航空。民营航空正成长为民航强国建设的重要力量。 2004年,民航局向春秋航空等3家民营企业颁发筹建牌照,由此诞生了中国第一批民营航空公司。春秋航空定位自掏腰包旅客市场,率先成立中国第一家低成本航空公司。 因为没有先例可循,春秋航空迈开了创新大步,自主开发了销售系统、离港系统、运行管理系统、安全管理系统等一系列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航空信息系统;定位“互联网+”,直销比例80%以上;改变一价全包的“捆绑销售”传统模式,为旅客定制个性化产品等。 2015年1月,春秋航空成功上市。2017年,运输旅客1716.91万人次,实现营业收入109.71亿元。 安全是一切工作的基础,也是高质量发展的前提。春秋航空近年来保持连续零安全事故征候,安全绩效管理经验作为学习标杆在行业内推广,是第一个获飞行安全一星奖的民营航空公司。 安全和准点是旅客的核心需求。春秋航空通过精细化管理,努力提升航班正点率。在2018年上半年月均航班量超过10000架次的航企中,春秋航空到港准点率居全国第一。 注重服务品质,践行真情服务理念,春秋航空历年均获民航局服务A级评价。 春秋航空积极回报社会。2013年,春秋航空股东个人捐资在河北康保成功种活了28万棵树。此外,春秋航空积极响应党中央扶贫攻坚号召,在云南红河州对接帮扶3个国家级深度贫困村;响应民航局倡导民航企业参与脱贫攻坚号召,在民航对口扶贫的江西省赣州市开展教育扶贫项目。 为服务西北地区经济社会发展作贡献
西部机场集团有限公司党委书记、董事长 王海鹏 西部机场集团目前负责陕甘宁青4省区21个机场的建设运营管理,为服务西北地区经济社会发展作出了积极的贡献。一路走来,充满探索和挑战,有以下几点体会: 第一,坚持改革创新,不断增强高质量发展动力。始终注重破立并举。发挥集团集约化管理、专业化运营、个性化支持的优势。始终注重求同存异。集团各机场准确定位,错位发展。始终注重知行合一,总结并不断丰富具有鲜明特色的原创企业文化体系。 第二,坚持补短板、强弱项,不断拓展可持续发展空间。始终致力于提升安全管理水平,持续健全完善安全管控体系,狠抓“三基”建设。始终致力于提升运行服务品质,创新大型枢纽机场协同运行体系。始终致力于提升基础设施保障能力,全力加快基础设施建设步伐。 第三,坚持提高站位,有效服务国家战略和区域发展。始终着眼提高区域对外开放水平,抓住用好“一带一路”建设等历史机遇,统筹布局航线网络。始终着眼推动地方产业转型升级,充分发挥航空带动作用,助力产业转型升级。始终着眼保障和改善民生,创造性提出“通廉航空”模式,促进支线机场在助力地方脱贫攻坚中发挥重要作用。 民航强国建设久久为功,我们有以下几点建议:一是建议推进协同发展。加强机场与航空公司协同、机场与机场的协同、民航与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协同。二是建议推进均衡发展。持续深化对西部地区的“放管服”改革,加大对西部地区基础设施建设的倾斜力度。三是建议推进开放发展。对内积极引进国际领先技术和成熟应用,对外持续深化国际合作。 始终以行业信息化建设为使命
中国民航信息集团有限公司总经理 肖殷洪
中国航信经过近40年的深耕,始终以行业信息化建设为使命,探索出了一条集约化发展、中性化服务、低成本运营的道路,将民航建设成为我国信息化起步最早、信息化程度最高的行业。 40年的发展,中国航信取得了以下成就贡献: 中国航信建立了本土民航商务信息系统,实现了中国民航信息化。1985年,中国民航首次推出电脑订票业务。此后,中国航信的开拓者们刻苦钻研,对系统进行了大量修改,建立起了适合我国民航实际的计算机订座系统,培养了大批技术专家。 保障和助力行业发展,支撑了民航业的快速发展。在全球率先实现100%电子客票,建设“百家离港”工程,打造智慧机场,助力航空公司建设航空联盟信息平台,建立了离港系统四级备份安全体系,建设新一代旅客服务系统,推动旅客简化出行。 服务国家战略,践行中央企业社会责任。承担国家和省部级多项重大科研项目,积极承担社会责任。 40年的发展,我们总结出了以下经验体会: 必须坚持走独立发展之路。首先,中国必须有独立的GDS公司。其次,中国的GDS必须是根植于中国本土并且是国有控股的企业。最后,中国的GDS必须立足于中国民航业。 必须坚持走创新发展之路。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航信只有坚持走技术创新之路,才能拥有核心竞争力。 必须坚持走改革开放之路。深化改革是发展的强大动力,开放合作是发展的必然要求。 展望未来,中国航信将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继续秉承“把安全放在首位,用服务赢得客户,让信息创造价值”的发展理念,遵循构建大平台、汇聚大数据、开展大服务的战略路径,为民航强国建设、为满足人民对美好出行的向往作出应有的贡献。 做新时期通航发展的探路者
中国飞龙通用航空有限公司党委书记、董事长 章文浩
中国飞龙通航始建于1980年,前身是哈飞农业航空服务队,是民航局批准成立的第一家地方通用航空公司,现隶属于中国航空工业集团,至今已成功运营发展了38年。 在发展方面,飞龙通航目前年营业收入3亿多元,年飞行作业能力13845小时,现有12种固定翼/直升机机型、64架航空器、158名飞行人员、135名地勤人员。作业项目涵盖除海上石油以外的全部通航服务项目。 在贡献方面,每年由飞龙通航执行的航空护林面积超过我国国土面积的10%。1985年至今,航空物探累计总飞行长度达到302万公里。从事人工影响天气任务超过20年。共执行了包括汶川救灾、重庆武隆山山体滑坡抢险等数十次应急抢险救援任务,为服务社会、发展经济、保障民生作出了突出贡献。 在助力民航改革与行业发展方面,飞龙通航在不同阶段的通航变革与发展中,都代表通航发出改革强音,深度参与试点工作。 飞龙通航为通航运营摸索和积累了大量的成功经验,推动行业向前发展。一是大力发展支线运输,二是大力发展培训业务,三是大力培育和服务警用飞行市场,四是寻求对外合作。 针对新时代民航强国建设中通用航空的发展,我们提出以下三点建议:一是大力支持航空应急救援事业发展。二是加大航空人才建设,改善人才短缺问题。三是加速推进低空空域改革。 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飞龙通航愿继续做新时期通航发展的探路者、试金石,继承老一辈航空人的开拓创新精神,不忘初心,继往开来,为民航事业发展持续贡献力量。 承载“○○一号”的荣耀
北京航空食品有限公司总经理 布赫 作为改革开放以后成立的第一家中外合资企业,中国航空集团有限公司下属的北京航空食品有限公司在改革开放的大潮中逐浪前行,成为引进外资、接轨国际的“破冰先锋”。 1980年5月1日,北京航食挂牌成立,结束了中国民航没有航空配餐公司的历史,被誉为“001号合资企业”。 自成立以来,北京航食经营形势持续向好,连续38年保持盈利,日均配餐量超10万份,能加工生产2500多种餐食,服务40家中外航空公司,包括6家位居世界前10的航空公司。 成立之初,北京航食即实行董事会决策制度,推行劳动合同制,并建立了较为全面的绩效考核制度。北京航食党委提出开门搞党建的思路,党的活动都是围绕着生产经营开展的,显著地促进了企业的发展。 自党的十八大以来,北京航食践行新发展理念,坚持稳中求进的工作总基调,聚焦主业,推动各项工作开创新局面。为了不断提升航空餐食服务品质,2017年,北京航食建成了集产品研发、烹饪实践和厨艺交流等多功能于一体的研发培训厨房,与院校合作开展智能化数据模型、生产运行控制系统、生产技术自动化升级等项目研究。 作为国内同行业领军企业,北京航食参与了国家食品安全标准《航空食品卫生规范》的编写工作。通过管理升级,成为全球四家之一、大陆地区首家通过FSSC22000 4.1版认证的企业。 作为民航运输服务的重要组成部分,航空配餐领域绿色发展大有可为。建议引导航空配餐企业节能减排,提高可再生能源利用比例,加快航空配餐企业绿色发展步伐。 北京航食将继续传承和发扬“001号”的荣耀,高扬改革创新的前进风帆,致力于成为行业标准的制定参与者、中华餐饮文化的全球传播者、航空配餐产业模式的开拓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