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息”这个词应用比较广泛,通常指新鲜而有价值的事,文体意义上的“消息”专指狭义的新闻,是对新近发生的具有传播价值的事实的简短报道。作为最基本的新闻文体,“消息”自产生以来,一直是报纸、网络、广播最常用、最主要的新闻体裁,也是目前世界上发表量最大,拥有读者最多的一种文体。在这个信息爆炸的时代,我们不仅要通过“消息”这种新闻样式接收海量的信息,还要学会用“消息”文体迅速传播新近发生的有价值的事实。 一、消息写作的“方向标” 一条完整的消息除了要具备何时(When)、何地(Where)、何人(Who)、何事(What)、何故(Why)“五W”外,还应该具有如下特征,这也是消息写作的“方向标”。 (一)内容上的真实可靠。真实是消息的生命所在,更是消息赖以存在的基本条件。消息写作必须以事实为基础,所写的人物、时间、地点、事件都不能虚构,即使是每个细节也要准确无误,而且要能揭示事实的本质意义,避免片面与偏激。如果一条消息失真或有误差,不仅会降低其新闻价值,还会误导受众,造成无谓的纷争和损失。2016年1月4日,澎湃新闻发布消息称:2016年01月04日14时30分03秒,江西省九江市浔阳区发生6.9级地震。随后,人民日报客户端、网易新闻客户端、一点资讯等也纷纷开始推送这个消息。后经查实,该新闻系中国地震台网的测试信息,澎湃新闻未经核实就报道,造成了严重的负面影响。再如2017年11月,网上流传的北京红黄蓝幼儿园“虐童事件”消息引发了舆论的轩然大波和公众的强烈愤慨,但经警方调查发现,孩子在园内“被喂食药片”以及集体猥亵女童等内容均属虚假信息,而红黄蓝教育集团却因此遭遇重创,市值缩水约2.9亿美元,折合人民币接近19.4亿元,虚假新闻的杀伤力可见一斑。 (二)反映上的迅速及时。如果说真实性是新闻的第一生命,那么新鲜性就是新闻的第二生命。所谓的“新鲜性”主要是指时间上的“新”和内容上的“鲜”,前者要求我们敏锐地发现新闻线索,尽快地了解事实内容,迅速地撰写并报道,否则就成了“旧闻”;后者要求我们不仅要把新人物、新事件、新经验报道给读者,还要选择有意义、有价值,给人以启迪,有指导性的事件来报道。但是现在一些媒体过度追求“新鲜性”的做法值得我们警惕,比如充斥于网络媒体中的“超前新闻”,很多“名人”在媒体中经常“被去世”;有些新闻“标题党”大行其道;有些新闻不惜八卦、毒舌、旧瓶装新酒,如2010年诸多媒体一窝蜂地对“犀利哥”“蒜你狠”的关注,新闻报道在内容选择上的猎奇可见一斑。看来,“狗咬人不是新闻,人咬狗才是新闻”的“行话”值得我们重新审视。 (三)结构上的独特紧凑。消息迅速及时的特征决定了其结构、篇幅上的独特性和简短性。从结构上看,消息一般要把最重要、最新鲜的事实放在最前面,其它事实和细节则按重要性递减的原则依次排列下来,也即常说的“倒金字塔结构”。这种看似头重脚轻,虎头蛇尾式的结构并不是主观臆造的,而是人们正确认识新闻传播规律的产物。因为不管多大、多重要的新闻,人们在口头传播时绝不像说书人那样慢慢道来,而是只用诸如“肯尼迪遇刺身亡”“朝鲜进行核试验”等一句话来概括,这也有利于作者写稿和读者阅读。当然,消息还有散文结构、“金字塔结构”,但是“倒金字塔结构”是其最基本的结构。从篇幅来看,消息要用尽可能少的文字写清楚最主要的事实,往往是几十字、百把字或几百字,故被列宁称为“电报文体”,这样不仅可以使作者提高撰写效率,节省报纸媒体空间,也便于读者在最短的时间里获取尽量多的信息。如1963年英国路透社对美国总统肯尼迪遇刺的报道: 肯尼迪遇刺身亡 【路透社达拉斯1963年11月22日电】 急电:肯尼迪总统今天在这里遇到刺客枪击身亡。 总统和夫人同乘一辆车中,刺客发三弹,命中总统头部。 总统被人紧急送入医院,并经输血,但不久身亡。 官方消息说,总统下午1时逝世。 副总统约翰逊将继任总统。 这则消息只用五句话就把肯尼迪遇刺身亡以及其它重大新闻事实报道出来了,这是典型的“快讯”。 二、消息写作的“路线图” 把握了消息写作的“方向标”,更要掌握具体的制作程序、“路线图”。虽说根据不同的标准可以将消息划分成若干类型,但是从消息写作的角度来看,主要包括动态消息、典型消息、综合消息、述评消息四大类,其写作的基本“路线图”如下: (一)立足事实拟制标题。标题常被喻为消息的“眼睛”,它的优劣直接影响到消息的传播效果和读者的关注程度。根据“倒金字塔结构”原理,消息标题是对事实最主要、最核心信息的浓缩和提炼,主要有正题、引题+正题、正题+副题、引题+正题+副题四种形式,如: 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引题) 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在京开幕(正题) 习近平代表第十八届中央委员会向大会作报告(副题) 这是一条正、引、副齐备的完全式标题,所谓“正题”,又称主标题,是消息标题中能独立存在的、必具的部分;“引题”,又称眉题或肩题,是从新闻事实的某一侧面引出“正题”;“副题”,又称子题,从某一方面补充“正题”之不足。我们不管采用哪种标题形式,正题是不能缺少的。因而消息标题拟制最关键、最根本的是要写好“正题”,通常采用“主谓宾”结构或“行为主体+行为+行为客体”的句式,要回答清楚“谁”“做什么”的问题,同时要力戒“……的……”“……是……”“……和……”“为……”等静态句式出现,如“两岸领导人习近平、马英九在新加坡会面”“我国首款水陆两栖飞机‘鲲龙’AG600首飞成功”等等。不同于其它文章标题的是,消息标题不需要委婉含蓄,而要突出新闻点,将读者最为关心、最感兴趣的信息从稿件里“拎”出来,让读者产生强烈的“第一眼印象”。如“洞庭湖长大五分之一”,一个“长大”,让静态的“洞庭湖”有了生命,动与静的巧妙结合,让标题有了生命力和活力。但也要注意用词恰当、贴切,如“中国黑姑娘远嫁阿根廷”这一标题,指的是中国煤炭销往阿根廷,实在牵强;再如“九辆汽车搞死亡之吻”,将一起严重交通事故说得如此轻佻,实不可取。 (二)围绕标题扩充导语。凡文章都有个开头。消息的开头叫导语,指消息的第一段(也有多段的)或第一句话,是用简洁的文字扼要表述最主要或最新鲜的事实,是对标题的进一步扩充和完善,在消息中起一锤定音的前奏作用。“立片言以居要”,导语的写作一要抓住新闻事实的核心,二要能吸引读者读下去。原则上讲,消息中的5个“W”要尽可能在导语中交待清楚。但这并不意味着要把5个“W”全部“塞”进导语中,而要看看应该突出哪一个“W”。虽说“文无定法”,但导语终究有其一定的结构形式,其写作也有一定的规律可循。大的方面看,导语写作分为两种类型: 1.直奔式导语。用简明扼要的文句直接叙述消息中最新鲜、最主要的内容,在第一时间“端”出精华,起到开门见山、立竿见影的效果。如1945年8月14日,美国杜鲁门总统宣布,日本已无条件投降。美联社在抢发这条爆炸性的新闻时,导语干脆利落:“日本投降了!”这条短而有千钧之力的导语,被新闻界公认为“最佳导语”。再如 1975年2月2日,美国驻联合国大使莫伊尼汉辞职,美国《纽约时报》如此报道:“丹尼尔·莫伊尼汉今天辞去了美国常驻联合国代表的职务”。 2.延宕式导语。不直接叙述新闻事实,而是先作铺垫,然后再说出新闻事实;也可欲擒故纵、先放后抓,追求“痛击一拳”的淋漓快感。如莫伊尼汉辞职的新闻事件还可写成:空军一号欢快地飞越中西部,午餐在途中进行。总统刚刚在他的座位上坐稳,麻烦事来了。“总统先生,有个不好的消息报告你”,白宫办公室主任理查德·查理报告说,“帕特·莫伊尼汉辞职了。”福特抬起头来吃惊地问:“为什么?”再如1982年美联社发了一条讽刺美国经济的稿件,导语是这样写的:“就是在罗纳德·里根总统对全国说‘美国正在走向经济复苏’之前几个小时,他的儿子普雷斯科特·里根却在这里同失业者一道领救济金。”连总统的儿子都在领救济金,谁还相信美国的经济开始好转了呢? (三)紧接导语展开主体。消息的主体是承接导语之后、全篇至末尾的那一部分。如果说导语是消息的中轴,那么主体就是展开的扇面,它是对新闻导语的扩展和放大,或是新闻要素,或是新闻背景,或是次要的新闻事实,旨在使新闻事实更为清楚、丰富、生动,新闻的主题不断深化。一篇好的新闻,有了好的导语,固然能够以明晰的纲提领全文,迅速地布局成篇,但是如果缺乏丰富的主体,新闻所表达的内容就会枯燥干巴,失去了诱人的风姿和神韵。主体展开主要有两种形式: 1.时间顺序。按事情发生、发展的自然顺序去搭配和排列材料,能把事情的来龙去脉、前因后果说得比较清楚,动态消息、社会新闻、新闻特写等常用这种方式。比如《我三十万大军胜利南渡长江》就是以时间为线索,先写开始渡江的时间、地点和人民解放军的攻势,再写二十四小时内渡江的部队人数和战绩,最后写战斗向纵深发展的趋势。 2.逻辑顺序。按照因果、主次、总分等逻辑次序展开主体,如典型消息、述评消息、综合消息多采用这种方式。但最为常见的是,按照新闻内容的重要程度和读者关心程度,先重后轻、先主后次地去安排事实材料,可以让读者在最短的时间里了解到新闻的重要内容,也就是“倒金字塔结构”。如《肯尼迪遇刺身亡》,就是按照事情的重要性的大小先后安排材料的。 (四)着眼全局穿插背景。任何新闻事实,都发生在一定的历史条件下和一定的环境之中。必要的背景材料是消息的组成部分,可以使读者更清晰、更深入地理解主体内容。背景材料如若运用得好,可以解释、烘托和深化报道主题,突出蕴含的意义,使消息所包含的内涵更为清楚、明朗;能代替作者议论、暗示作者的观点,从而使消息显得更为客观、可信;还可传播知识、增添情趣,增强报道的可读性。总的来说,消息写作要着眼于全局,巧妙穿插背景。除了在标题上运用背景材料外,文中常用的有四种情况:一是放在导语中,同新闻事实巧妙地揉合在一起,有助于增强新闻的价值和吸引力;二是独立成段,放在导语之后、主体之前,这是我们常用的手法;三是用于主体中,既可将背景材料同新闻事实融为一体,也可将背景材料灵活穿插,巧妙地用到关键处,帮助读者加深对新闻事实及其特点、意义的理解;四是用于结尾处,能使新闻后劲十足,使读者回味无穷。但不论采用什么方式穿插背景材料,都应该言简意赅、寥寥数语,做到“嫩绿枝头红一点,动人春色不需多”,决不可冲淡、影响主要新闻事实的展开。前苏联领导人赫鲁晓夫上台时大骂斯大林,一位西方记者在报道时巧妙使用了背景材料:“就是这个赫鲁晓夫,在他担任乌克兰共产党第一书记时,曾说过斯大林同志如同他亲生的父亲。”寥寥数语,就把赫鲁晓夫“两面派”的嘴脸揭示得淋漓尽致。 最后要说的是,一般文章写作讲究开头和结尾,但消息不必都有结尾。这并不是说结尾不重要,而是消息多采用“倒金字塔结构”,按重要性递减的原则排列材料,话越到后来越不重要,所以通常到最后就自然而然结束了,无所谓结尾不结尾。即便有,也不外乎总结点睛式、号召展望式等几种类型。所以,消息写作要根据内容展开情况决定要不要结尾,当有则有、当无则无,如果新闻事实在主体部分已写清楚,就不必画蛇添足硬加一个结尾。 ( 作者:崔正升 何忠泉 来源: 应用写作杂志社 作者单位:甘肃省白银矿冶职业技术学院)
/ I% v. K8 u) i0 K* H* \) Q5 m; E; F1 s3 B
x E: B: _! I( P- x5 D' Z! T I7 X, K7 g c" j
8 q! Z: z( k$ y/ ~4 m
; \+ d: E) k% a! O5 i; g. c8 f4 n
$ j6 F! K, T& Q& O% L" o
$ q; o9 ~) r/ h0 c
( x8 [3 h+ j3 R9 I( ^% Y7 P1 y0 D$ L" E0 F( i5 |9 U4 G0 {. P
" x; o; u ?' i) L, u" A7 p
9 h, ^3 C5 s; k8 u
1 D8 c( Q i$ s- ~( q$ {" U# z$ X2 V2 ^- P* R
3 J* Q4 L. e. Y
2 j6 K) U5 y5 |& O/ x
; i5 a% x# V4 A, h
1 b2 ^4 ]. W, V" I5 @" w. V+ k U# `9 V# J" B% _! l2 J7 |1 W8 L- G
* p3 I; C' ^, [3 e7 L& }7 ~
3 s3 B" f) L! R' t5 t3 Q- M5 y& z
) k: W+ `2 b$ x8 t' K& b! N
5 l+ C4 v# U4 E
' i7 j# g v0 h" `) ]2 w2 t4 A
' Z" m1 ]+ Y; q0 i+ g
) ~: K* x% K5 Y6 R h' h0 l' W3 [8 c# l
9 T5 f* X8 {- `3 `6 Z
% [- t+ u$ d3 ?. A. C ]4 X
5 f. ~# M' ^7 [: A" L7 S# ?
2 H% i( N6 a, ~7 L- k
/ I0 |% }+ D1 ^7 W; q
/ j0 v. e* n- f3 A7 @. o. [ ], E5 ?/ |6 I4 M, E7 g Q2 z8 ~& B
, [5 f3 ^9 Y7 b0 n% p
4 j/ z! d( \1 z7 O5 R( E
# j. b* l# V0 r, O: f; q
0 g2 \& m& M! c5 }- A% m+ ]: y5 m" X9 A
: g, ~: W; C: y& D# y0 P+ x. a
3 y2 x" O- y* I4 h# J1 d/ d3 d
. B! a8 q5 A5 \* u w) a0 H
7 M0 A: ~$ G b0 ]( Y
1 J; }4 J. z) ~2 K# T/ ^+ n4 g! A# J6 z# |
! C: u) A+ F4 M6 l% p$ w
4 w3 E' @0 n* a, |, I2 h
7 t7 G3 W$ l/ E+ E+ [1 t
0 }. v5 g q d9 i: ]' e$ o) a2 c% F+ }# v, k0 A
( J) u0 }% k3 j g/ \& o/ K4 \. s% z g: n; ^/ s/ c8 }
+ c* t4 Z+ C3 W" p: d
; n! n& s/ U8 A0 a+ N( n/ T
; ~' ^/ T) _. V$ q( A) X
: {" N$ n* D% o# l8 T4 A8 A# F8 D/ x- D% t. H
3 x m) W$ \5 _% U D7 W5 }* D% X, b0 f0 K9 M# a7 u# S0 T. g
9 _3 ~3 o4 V) [$ j% E, x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