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道家认为,人是由气支撑的,“气”者,人之作风习气,亦即精神状态、思想素质、道德情操之体现。 “功名看器宇,事业看精神”“每临大事有静气”,党员领导干部作为干部队伍中的“头雁”,其担负的责任更重,就更应该善养浩然之气,从守正气、扬锐气、强底气和接地气四个方面发挥头雁效应,引领党员干部队伍锐意进取、善作善成。 一是要涵养“海纳百川、壁立千仞”的正气。 “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拱之。”党员领导干部要发挥头雁效应,就必须要以身作则守正气,以海纳百川的雅量和壁立千仞的刚毅感染人、教化人、引导人,才能赢得干部和群众的真心信赖。 守正气就是要在信仰面前不忘初心。“靡不有初,鲜克有终。”不少贪官落马后的忏悔录表明,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偏航必然导致人生蜕变,最终身陷囹圄,自食恶果。不忘初心就是要始终坚持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把牢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总开关”,不断补足精神上的钙质,在坚守共产党员精神家园上行稳致远。 守正气就是要在义利面前持身守正。“吏不畏吾严而畏吾廉,民不服吾能而服吾公。廉则吏不敢慢,公则民不敢欺。”当今时代利益多元、价值多样、思想多变,领导干部一定要端正一颗有所取有所不取的无私之心,无私则无求,无求则无畏,无畏则无敌,在五色炫目、五音乱耳前谦冲自牧,持身守正,始终站稳廉洁奉公立场。 守正气就是在公私面前先公后私。刘少奇在《论共产党员的修养》中写道:“在个人利益和党的利益不一致的时候,能够毫不踌躇、毫不勉强地服从党的利益,牺牲个人利益,为了党的、无产阶级的、民族解放和人类解放的事业,能够毫不犹豫地牺牲个人利益,甚至牺牲自己的生命,这就是我们常说的‘党性’或‘党的观念’、‘组织观念’的一种表现。这就是共产主义道德的最高表现。”在公私抉择面前知所先后、处置得宜,方可辨荣辱、知进退、明得失。 二是要涵养“逢山开路,遇水架桥”的锐气。 “卧薪尝胆三千越甲可吞吴,破釜沉舟百二秦关终归楚。”锐气,是一种敢于争先、勇于迎前、善于担当的精神状态。扬锐气就是在急难险重面前敢于“啃硬骨头”,锐意进取走在前列,干在实处,身体力行开创事业大好局面。 扬锐气就是要在机遇面前敢于争先。“顺理而举易为力,背时而动难为功。”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我国仍处于重要战略机遇期的判断没有变,战略机遇期既是扶摇而上的风口,也是阻碍前行的关口,领导干部要以“敢为天下先”的拼搏精神,抓住干事创业“窗口期”锐意进取,以敢于吃螃蟹的精神创造出不负伟大新时代的成绩。 扬锐气就是要在矛盾面前勇于迎前。“惟其艰难,显勇毅。”矛盾是事物发展的源泉和动力。在矛盾面前是绕着走还是迎头闯,已成为检验领导干部综合素养的“试金石”。领导干部直面矛盾不回避、解决矛盾不推脱、斗争矛盾不退步,把矛盾解决在源头,把工作做实在前头,就能在奋勇迎前当中创造经得起实践历史检验的实绩。 扬锐气就是要在困难面前善于坚持。“事辍者无功,耕怠者无获。”扬锐气是面对困难不放弃,历经挫折不动摇,不因一时失败而失意,不因一次失策而失魂。坚持是一种独面困难仍一往无前的勇气,是一种忠于信仰的坚守,更是一种不可替代的稀缺品质,只要咬定青山不放松,总会迎来暖阳笑春风。 三是要涵养“临事而惧、善谋而成”的底气。 底气是一个人学识、素养的积淀,是党员干部干事创业的基础。“指挥员的正确部署来源于正确的决心,正确的决心来源于正确的判断。”强底气就是要在心存敬畏、学以致用和善作善成上下工夫。 强底气就是要心存敬畏。“立身之道何穷,只得一敬字,便事事皆整。” 心存敬畏就是要始终修身以敬,避免狂妄自大和肆无忌惮,才能慎始慎微“事事皆整”。毛泽东同志在延安学习运动中提出“本领恐慌”的概念,意在告诫广大干部抓紧学习,增加本领,迎接革命高潮的到来。本领恐慌本质上是唯恐能力不够,担心本领不强而产生的一种忧患意识和紧迫情绪。领导干部唯有强化敬畏心理,才能主动自我加压加紧修身明道,全面加强领导水平。 强底气就是要学以致用。“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十九大报告中排在全面增强执政本领首位的便是增强学习本领,克服本领恐慌的唯一途径也是不断加强学习。坚持增强学习本领不是装点门面,也不是夸夸其谈,而是从学以明道、学以修身、学以致用三方面入手,坚持博学、审问、慎思、明辨、笃行,把学习成效转化为观察问题、解决矛盾、推动工作的动力,通过实现终身学习,加快知识结构更新,不断提升本领。 强底气就是要善作善成。强底气不是肆意妄为,更不是胆大妄为,而是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坚持一张蓝图绘到底,积小流以成江海,积跬步以至千里,谋一事做一事,干一件成一件,以徒木立信的诚意和久久为功的努力,在推动工作中踏石留印、抓铁有痕。 四是要涵养“柴米油盐酱醋茶”的“地气”。 十九大报告明确指出,我们党来自人民、植根人民、服务人民,一旦脱离群众,就会失去生命力。接地气就是要密切联系群众,就是要问政于民,重点体现在问需于民、问计于民和问效于民,把群众满意度和获得感作为看问题、想办法和做决策的首要参考指标和评价依据。 接地气就是要问需于民。“民为贵,君为轻,社稷次之。”接地气首先就是要树立问题意识和问题导向,把群众需求摆在工作的最核心位置,从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问题入手,找准推动工作的切入点、下学上达的结合点和解决问题矛盾的引爆点,在顺应民心民意中推动工作不断向前。 接地气就是要问计于民。“知屋漏者在宇下,知政失者在草野。”春秋时期郑国执政大夫子产不因群众谤议而毁乡校,反而把乡人聚会议政作为收集群众意见建议、改进治理水平和政民关系的有效途径,从而使郑国由俯仰大国鼻息的小国逐渐强盛成为春秋强国。领导干部要有“人之有技,若己有之”的胸怀,善于问计于民,从群众中凝聚汲取无穷智慧和力量。 接地气就是要问效于民。接地气的最终目标还是要群众满意。只有把群众满意不满意作为检验工作成效、评判工作成绩的依据,才能够纠正“只求领导注意,不求群众满意”的唯上不唯下的不良倾向,避免出现“造盆景”“树典型”等脱离实际问题,以真实民意反馈提升决策科学化民主化水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