治理“为官不为”问题的思考和建议
“为官不为”可以说是“四风”问题的新变种,具有很强的迷惑性和隐蔽性,主要表现在四个方面:一是患得患失“不敢为”。随着全面从严治党步入新常态,一些党员干部明显不适应,怕工作失误冒风险,怕触及利益得罪人,抱着“只要不出事,宁可不干事”的心态,对工作敷衍应付、得过且过,满足于当“太平官”。二是能力欠缺“不能为”。有的干部不求新知、不学新业、不悟新政,对新情况、新问题的研究思考不足,理论知识和工作实践脱节,在困难和矛盾面前,不是束手无策、力不从心,就是凭经验办事、仗好恶决策,缺乏干事创业的真本事。三是逃避责任“不愿为”。面对艰巨繁重的改革发展任务,一些干部产生了守旧思想、畏难情绪,不愿创新,不愿变革,遇事能推就推、能拖就拖,说起困难“千难万难”,躲避困难“千方百计”,对棘手问题总是上交下派,左推右搡。四是坐而论道“不真为”。在推进工作的过程中,有的干部不是不为,而是“虚为”、“假为”,讲话“空对空”,调研凑天数,只出经验,不出成效,只有“唱功”,没有“做功”,是典型的“口头上的巨人、行动上的矮子”。
一是教育引导治“心病”。“为官不为”的病根在于思想“贫血”、精神 “缺钙”,必然导致行动乏力。“输血”“补钙”的最好方法就是加强思想教育。筑牢思想根基,以强化理想信念为引导,开展多样化的党史宣讲、专家辅导和研讨交流等活动,反复教育,经常提醒,促进党员干部进一步校准价值坐标。重视道德规范,把“顾客至上”的理念融入行政文化,推动政府仿企业化提供优质、高效的服务,形成预防为官不为的“软约束”。突出典型引领,积极培树廉政勤政的先进典型,加大宣传力度,以身边事教育身边人,引导广大党员干部见贤思齐、反躬自省,争当老百姓满意的好干部。
二是强化培训提素质。庸懒成性的干部毕竟是少数,更多的人面临的是新形势下适应能力、专业素养、知识水平的缺失,亟待克服“本领恐慌”的问题。加强能力建设,按照“缺什么补什么、缺多少补多少”的原则,聚焦班子和干部存在的知识空白、经验盲区、能力弱项,进行精准化的专业培训,定期举办工业经济、现代农业、城镇化建设等专题培训班,提升广大干部的理论素养和能力素质。注重实践锻炼,通过压岗、轮岗等方式,加大干部交流力度,积极选派不同层面、不同特长的干部,到招商引资、项目建设、脱贫攻坚等一线开展工作,让他们在破解难题、勇闯新路中增长才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