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无论从国际发展形势,还是从国内发展趋势,中国经济正向形态更高级、分工更合理、结构更优化、质量更科学的阶段演进,经济发展进入了一个全新的历史时期。 2014年5月,习近平总书记首次提出“经济发展新常态”的概念。2014年北京APEC峰会期间,习总书记又对经济发展新常态内涵做了阐述。 在2014年12月9日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进一步描述了经济发展新常态的九个主要趋势和特征: 从消费需求看,模仿型排浪式消费阶段基本结束,个性化、多样化消费逐渐成为主流;从投资需求看,基础设施互联互通和新技术、新产品、新业态、新商业模式的投资机会正大量涌现;从出口和国际收支看,我国低成本比较优势发生了转化,高水平引进来、大规模走出去同步发生;从生产能力和产业组织方式看,新兴产业、服务业、小微企业作用凸显,生产小型化、智能化、专业化,将成为产业组织新特征;从生产要素相对优势看,人口老龄化日趋发展,农业富余人口减少,要素规模驱动力减弱,经济增长将更多依靠人力资本质量和技术进步;从市场竞争看,逐步转向质量型、差异化为主的竞争;从资源环境约束看,环境承载能力已达到或接近上限,必须推动形成绿色低碳循环发展新方式;从经济风险积累和化解看,经济风险总体可控,但是化解以高杠杆和泡沫化为主要特征的风险将持续一段时间;从资源配置模式和宏观调控方式看,既要探索全面化解产能过剩的办法,又要发挥市场机制作用,探索未来产业发展的途径。 经济发展新常态,是相对于旧常态、非常态而言的。从经济运行实际情况看,2008年之前,我国经济主要是以出口拉动的增长模式。2009年开始,为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切换到投资拉动型增长模式。2013年后,步入新常态阶段。 经济发展新常态,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审时度势、深入总结、综合研究做出的重大战略判断,充分展示了高瞻远瞩的战略眼光和处变不惊的决策定力。 经济发展新常态一系列趋势性、转折性的深刻变化,是不是可以从如下几个方面来理解: 从经济增速看,高速增长可能难以持续,中高速增长将渐为新常态。针对这一变化,必须破除“GDP崇拜”、“速度情结”和“换挡焦虑”, 痛下决心,壮士断腕,催动经济驶入持续平稳健康发展的轨道。 从增长动力看,投资和要素投入拉动明显减弱,以消费和全要素生产率提高为主的多元拉动将渐为新常态。面对这一变化,必须更好统筹投资、消费和出口三驾马车,更加注重通过制度变革、结构升级和创新驱动,来打破供给瓶颈,多点发力,多向培育,增强经济发展内生动力。 从产业结构看,传统产业格局正加快打破,三产融合、高端高质、信息化引领的发展将渐为新常态。应对这些变化,必须坚定不移走好转型升级之路,更加注重融合发展、高端发展、协调发展,全面提升产业层次和水平。 从发展方式看,粗放型、外延式增长已抵“天花板”,集约型、内涵式发展将渐为新常态。顺应这个变化,更加要求我们必须转方式、提质量、增效益,加大节能降耗减排环保力度,从规模速度粗放型发展持续转向质量效益集约型。 从竞争格局看,单打独斗的发展已非常受限,抱团发展、联动发展、互利发展将渐为新常态。这一变化趋势,要求我们进一步落实好省委“多点多极支撑”发展战略,更加注重加强与周边城市的优势互补、深度合作、抱团发展,更好发挥示范引领辐射带动作用。 从管控风险看,各类隐性风险已逐步显现,防范和化解风险将渐为新常态。面对环境变化,必须始终站高望远,保持警醒,更加注重风险防控,坚决避免发生区域性、系统性风险,牢牢守住经济发展的“底线”。 在新常态背景下,经济发展的思路、模式、途径、手段、举措、方式、保障,正迈向更高级、更合理、更科学的新阶段。认清和顺应变化,是做好新常态下经济工作的前提。认识正确了,就像坐电梯;认识错位了,就像爬楼梯。孰优孰劣,就立见高下啦! 二、 经济发展新常态,没有改变我国发展仍处于可以大有作为的重要战略机遇期的判断,没有改变我国经济发展总体向好的基本面。新常态,是不是可以表述为“六个常态”? 新常态是一种“时常态”。 如今,中国发展面临经济放缓、消化产能过剩任务繁重、内生动力不足困难,宏观调控的难度进一步加大。这是时代发展到今天的必然结果,也是必经的历史阶段。新常态下,企业的日子不好过了、传统的手段不好用了、经济增速慢下来了。从边际效应理论考量,这是到达一定阶段,经济杠杆的作用则会逐步弱化。准确把握新政策,弄清政策最鼓励做什么、群众最希望做什么,在增量扩容中形成新的增长点,在扶优培强中延伸产业链,在创造革新中提高劳动生产率。这是时代的新要求。 新常态是一种“正常态”。 习近平总书记以新常态描述中国经济发展特征,对“下一个十年”政策方向做出战略判断。这是对改革开放30多年经济发展的系统总结,是对中国经济进入新阶段后的准确定位。从2010年中国经济超越日本成为全球第二大经济体之后,中国经济增长下行压力比较大,过去30多年高速增长累积的问题逐步凸显,经济发展出现不同于以往的特征,步入了新的正常状态。正常状态,就是经济学所说的潜在增长率的概念。不少机构研究表明,中国潜在增长率7%~9%,这是一种正常状态。 新常态是一种“优常态”。速度变化、结构优化、动力转换,是经济发展新常态的三大显著特点。经济增速从高速增长转向中高速增长,发展方式从规模速度型粗放增长转向质量效率型集约增长,结构优化从增量扩能为主转向调整存量、做优增量并举的深度调整,增长动力从传统增长点转向新的增长点,是经济发展阶段性特征的反映。我们必须把握经济发展规律,保持稳增长和调结构之间平衡,实现以提高劳动生产率、投资回报率、资源配置率为支撑的质量高、效益好的发展。“优常态”,是坚持思想转变、经济转型同步,创新创意、开放开发并举,全力推动经济转型升级。 新常态是一种“实常态”。就是妥善处理好稳中求进与转型升级的耦合关系,树立稳增长与调结构平衡发展理念,稳中有进,进中有转,做到速度与效益两不误、实干与实效两促进。新常态下,经济发展不光是总量问题、产业问题、结构问题,更有转换问题、协同问题、实效问题。必须正确认识经济发展新常态的特征和要求,正确认识经济发展的现状与趋势,正确认识今年经济增长的支撑和可能,做到观念上适应、认识上到位、方法上对路、工作上得力,牢牢掌握经济发展主动权,构建持续前行的经济生态。 新常态是一种“活常态”。中国经济发展新常态,意味着经济发展的增长目标,将不是简单的速度预期,而是区间化的增长概念,而且目标也更加灵活、更加多元。实现区间化的增长概念、多元化的目标、均衡化的发展模式,我们需要认真思考研究。围绕产品高端化、制造智能化、发展集约化、产业绿色化发展方向,坚持以更活的市场、更实的创新、更宽的政策,推动新技术、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四新”发展,鼓足勇气,铆足干劲,奋力保持经济平稳快速增长,努力实现后发赶超。这是适应新常态的必然要求。 新常态是一种“理常态”。从过去的高速增长,到今天的新常态,中国经济转入“另一个轨道”。这是经济社会发展规律,是一种理性、理智的判断。目前,经济下行压力较大,增长动力转换较慢,稳增长任务仍然艰巨;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还处于爬坡越坎阶段,产业层次整体不高的局面亟待改变;深化改革后翘效应尚需时日。对此,必须采用正当恰当的措施,重回发展正道,推进遵循经济规律的科学发展、遵循自然规律的可持续发展、遵循社会规律的包容性发展。 三、 新常态孕育新机会。在经济发展新常态背后,有经济结构的优化,有增长动力的切换,有现代元素的增多,有法制建设的保障,有制度环境的改善。机会,依然很多很好。 “一带一路”战略的机会。从2013年起,党中央英明果断做出实施“一带一路”战略,打通联接东亚、西亚、南亚和欧洲的交通运输大通道,构建全方位、立体化、网络状的对外开放系统。“一带一路”战略,是一个大手笔,是普惠制的,交汇点也好,支撑点也好,外围点也好,都将直接或间接得到实惠,大大缩短时空距离,深化交通区位经济优势,有利于扩大对外开放,积极拓展发展空间。重大机遇相互叠加,十分难得。我们要认识机遇,抢抓机遇,激活机遇,用好机遇,争取更大更多更好的作为。 信息技术变革的机会。如今,在我国,移动互联和大数据不仅给生产经营带来了巨大变化,也给人们的生活方式带来了巨大的变化。现在,有关部门数据表明,我国手机用量达到了14亿多部,是全世界最多的,也是世界其他国家不能比的。据测算,我国2015年移动支付的交易规模将超过1.5万亿元,以后每年仍将大幅增加。如果加上云计算、搜索引擎、移动终端、3D打印的普及,一个大数据时代扑面而来,将给产业的发展带来一次根本性变革。 新型城镇化推进的机会。中央城镇化会议提出新型城镇化概念,也就是“人的城镇化”。农民工到城里打工,本质上还是农民,这不叫城镇化。真正的城镇化,是已在城里的农民工,先要变成城里人,户籍要变;再是,同城里人一样,要享受文化、教育、医疗、养老和服务等城里人享受的一切。这个巨大变化,将带来很多机会。据测算,一个农民工进城,政府投资约10万元。当前大约有3亿农民工,投资总额可想而知。新型城镇化,乃是今后发展的强大推动力。 服务业跨越发展的机会。改革开放30多年,先是农业活力迸发,再是工业超过了农业。最近几年,又发生了很多变化,最值得称道的是服务业。服务业占经济总量的比例,发达国家平均是在70%,全世界平均在60%。2013年我国服务业增加值,首次超过了工业增加值,服务业成了中国第一大就业主体,吸纳就业人数超过了制造业,目前,也可称为第一大经济主体。按照这一趋势,未来几年里,第三产业占GDP比重将要达到50%,等于第一产业、第二产业之和。伴随着第三产业的发展,发展活力必将进一步凸显。 中西部地区崛起的机会。2008年金融危机以来,伴随着人口红利减少以及其他因素,中西部发展机遇大了,近几年,经济增速一般超过东部沿海。中西部和东部刚刚改革开放时,基础完全不一样,交通四通八达,更重要的是思想观念发生了重大变化,改革开放力度大大增强。今天,中西部地区的崛起,有了好的根基,完全可以不需要东部快速发展那么长时间。中西部崛起,还有一个特殊优势,就是“城市经营成本指数”,即在不同的城市投资企业、经营服务,成本是不一样的。毕竟,绘制一个宏伟蓝图,在一张白纸或者涂描不多的地方,比在密密麻麻的地方容易得多呀。
|